蒙越战争
蒙越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Nguyên Mông-Đại Việt/戰爭元蒙-大越?,蒙古语:Монголчуудын Вьетнам руу хийсэн довтолгоо),或元越战争、蒙古越南战争、蒙古侵越战争、越南抗蒙战争,是指历史上蒙古帝国(及之后的元朝)对越南陈朝的侵略战争。越南对抗蒙元的战争共有三次,分别发生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在每次战争前后,双方均进行过外交活动。
元越战争 | |||||||
---|---|---|---|---|---|---|---|
元越战争的越南方将领之一的陈兴道像 | |||||||
| |||||||
参战方 | |||||||
蒙古帝国(元朝) |
大越陈朝 占婆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第一次: 兀良哈台 第二次: 脱欢 唆都 † 李恒 † 第三次: 脱欢 乌马儿 † |
第一次: 陈太宗 陈守度 黎辅陈 第二、三次: 陈圣宗 陈仁宗 陈光启 陈国瓒 陈日燏 陈庆馀 陈国峻 黎辅陈 阇耶因陀罗跋摩六世(占婆方) |
蒙越战争 | |
越南语表记? | |
---|---|
国语字 | Chiến tranh Nguyên Mông-Đại Việt ‧ Kháng chiến chống quân xâm lược Nguyên Mông |
汉喃 | 戰爭元蒙-大越 ‧ 抗戰𢶢軍侵略元蒙 |
背景
1224年,李朝权臣陈守度废掉皇帝惠宗,改立李惠宗的女儿李昭皇为皇帝。1226年,陈守度怂恿从侄陈煚(即陈太宗)与昭皇结婚,并强迫昭皇让位给陈煚,李朝至此灭亡,陈朝成立。而陈守度自称为太师,并完全掌握了国家的实权。陈氏正式握权统治之后,大力加强内政,并结束了李朝以来各地“盗贼群聚”之局。到1229年,较具实力的割据者阮嫩病逝后,各种反抗势力基本上被平定。[1][2][3]
在同时期的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宋朝先前由于金国(女真人)的进攻而被迫南移。西部则是西夏的土地。到13世纪,金国北方的蒙古各部被成吉思汗所统一,实力逐渐强大。蒙古人进而南侵,并灭亡西夏(1227年)和金国(1234年)。当时蒙古帝国已经攻灭了很多国家并使自己的领土跨越亚洲和欧洲大陆,准备继续向南进攻南宋。
蒙古军的第一次入侵(1257年—1258年)
1257年(丁巳年)8月,归化(Quy Hóa)寨主何屈(Hà Khuất)传报称蒙古派使者前来。9月,陈太宗下战令,命令左右将帅水陆并进日夜兼程前往边界集结,并由兴道王陈国峻统领。11月,战令传达到全国,军民备战。
n:12月12日(阴历),蒙古军将领兀良哈台从云南率领三万大军侵占大越国的平厉原(Bình Lệ Nguyên)地区。陈太宗亲行督战。而陈军起初较为弱势,太宗回视亲信,只有黎秦勇敢前行,单骑出入敌阵,神情自若。安南军队摆出了步象骑兵的混合阵势,仍被兀良哈台击溃。当时有人谏言陈太宗驻驿视战,黎秦建议先退避为好。陈太宗退避泸江,但后来仍不敌强大的蒙古军,退守天幕江(在今越南兴安省),国都昇龙(今河内市)失陷。在这危急关头,太宗乘船向太尉钦天王陈日晈商讨对策,陈日晈却态度沮丧,在船边用手指点水,然后在船舷写“入宋”二字,表示不如前去投靠南宋。陈煚再问太师陈守度,陈守度的答案则是“臣首未至地,陛下无烦他虑”,表示仍愿意抵抗,使陈煚重拾战意。元军只得到一座空城,仅待了九天,以暑热难耐兼之粮食已尽,被迫撤军。农历12月24日,陈煚及太子陈晃乘坐楼船,在东步头击败蒙古军队。蒙古军撤退路上又遭到安南地方豪族武装的袭击而损失惨重。撤退到归化寨时,又遭寨主何俸(Hà Bổng)召集蛮人袭击,最终撤出大越。
蒙古军撤退途中,并未劫掠民物,被当地人称为“佛贼”[来源请求]。 敌军退去后,陈太宗嘉奖了何俸等有功之臣;赐黎秦名“辅陈”,授他为御史大夫,还将昭圣公主(前陈太宗皇后)嫁给他。
战事结束,越南陈朝愿意向蒙古入贡。经过一番商讨,1258年,黎辅陈与周博览奉使到蒙古帝国,与蒙古帝国政府订下协议,规定越南每三年向蒙古(元朝)进贡一次,并定为常例。[5][6][7][8][9]
蒙古军的第二次入侵(1284年—1285年)
1279年,元朝攻灭宋朝统一中国大陆之后,元世祖决心占领安南。
平滩之会、延洪之会
1282年阴历八月,元朝右丞相唆都领兵五十万,以征讨占城为借口,预备侵越。十月,陈仁宗来到平滩,在陈舍湾会见王侯百官,共同讨论对蒙元的攻守战略,以及分兵把守的策略等,封仁惠王陈庆馀为副都将军,太尉陈光启为上相太师。当时,陈仁宗认为怀文侯陈国瓒年少,不许预议。陈国瓒愤然捏碎了手中的橘子,但陈国瓒后来积极以赴,带领家奴和亲属约千人修缮武器和战船,并题“破强敌报皇恩”六字于旗上。在之后的与蒙古军对战中,陈国瓒身先士卒,表现英勇。
癸未年(西历1283年)阴历七月,陈仁宗派遣中品黄于令、内书家阮章到元朝。在湖广见到元朝太子阿台、平章阿剌正在会合各处兵五十万,计划第二年进攻大越。陈仁宗随即作出部署,于该年十月,亲率王侯演练水、步兵,进封兴道王陈国峻为国公,统领全国军队,让他从全国的军校中选拔人才,加入合适兵队。
甲申年(1284年)阴历八月,兴道王调集各路王侯的军队,在东歩头阅兵,并决定分兵把守东步头等战略要地。十一月,陈圣宗派遣陈甫(Trần Phủ)到元朝荆湖行省,请求对方缓兵。十二月(阴历),陈甫从元回越,报称元帝派脱欢、平章阿里海牙等人领兵,假称伐占,实则分道侵越。上皇陈晃召集全国父老会于延洪堦,并询问大家的意见。国人都赞同与蒙元一战。[10][11][12][13]
脱欢、唆都的进兵
元军兵分六路进攻安南。主帅镇南王脱欢(忽必烈第九子)。元军人数据《大越史记全书》载为五十万人。
128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蒙古军队侵犯到永州、内旁(Nội Bàng)、铁略(Thiết Lược)、支棱等关卡,越南陈军退至万劫津(Vạn Kiếp)。陈兴道奉命调遣海东、云茶、巴点等地军民,选择勇者为前锋,过海来到南部。兴武王陈𪩘、明宪王陈蔚、兴让王陈国颡、兴智王陈岘率旁河、那岑、茶乡、安生、龙眼等地的20万军队来到万劫,由陈兴道调遣,以对抗蒙元。陈兴道屯兵于北江地区。
1285年阴历正月六日,元朝将领乌马儿带兵进攻万劫、普赖山等地,与安南军队正面决战。越军败退。十二日,元朝军队攻打嘉林、武宁、东岸,抓获一批大越士兵,因见臂膀上皆墨刺“杀鞑”二字,于是大肆杀戮越兵,并追兵到东步头。二十八日,陈兴道安排上相太师陈光启驻守乂安,以御蒙元将领唆都的进攻。
除了大越国朝廷作出抵抗外,地方民众亦为保家园而对抗元军。据碑铭资料的记述,当唆都部队取道安缘乡古溪(在今清化省广昌县)时,土豪黎公孟率领乡人抵御,双方于古笔渡(亦在广昌县)交战,元军一时无法取胜。后来元军利用该地降人为向道,焚毁乡中庐舍而去。时在1284年年底至1285年年初。[14]
此时,部份越方贵族产生消极情绪。二月一日,靖国大王陈国康的儿子上位彰宪侯陈键(Trần Kiện)带僚属黎崱等投降元朝,唆都将他们送往元朝国都燕京。但行至麻六寨时,元军遭到谅江(在今越南北江省)土豪阮世禄、阮领等的袭击,陈键被陈兴道家奴阮地炉射杀。其后,黎崱带著陈键的尸体连夜骑马奔驰,将其葬在数十里外的丘温(Khâu Ôn)。
上皇陈晃为争取御敌的时间,便将安姿公主(圣宗最小的妹妹)送予元皇子脱欢。但战事仍持续不断。保义王陈平仲[15]与元军对战于拖模洲(?,Đà Mạc)(今慢橱洲[?,Mạn Trù])。陈平仲被擒后,敌人问他:“为北王乎?”(想去北方做王吗?),陈平仲答:“宁为南鬼、不为北王。”后被杀。
此时元军的攻势咄咄逼人,陈圣宗和陈仁宗驾小舟退避到三峙源(Tam Trĩ Nguyên)。
阴历三月一日,陈圣宗和陈仁宗徒步来到水注(Thuỷ Chú),并乘船从南赵江(即水棠县),过大旁(Đại Bàng)海到达清化。上位文昭侯陈弄(Trần Lộng)向脱欢投降,既而,昭国王陈益稷、以及范巨地、黎演、郑隆等人也向元朝投降。唆都率军50万至占城,在乌里州(今广治省)与其他蒙元军会师,并占据了驩州、爱州(清化—乂安),进驻于西结(约在今兴安省文江县东平社东结村)。[16][17][18][19]
越南军的反攻
阴历四月,陈仁宗命令昭成王、怀文侯陈国瓒、阮蒯(Nguyễn Khoái)带兵攻打西结,越南军由陈日燏指挥,在咸子关(现在的兴安省文江县咸子社)与元军相遇。陈日燏的部队里有宋朝的遗民,[20]穿著宋朝服饰,带著弓矢等武器来作战。上皇担心各路部队也许不懂分辨(元军与宋人部队),命人教谕大家:“这是陈日燏部队的鞑人,大家要认清楚!”(大概是当时宋人与鞑人[蒙古人]的语音衣著,在越南人看来比较相似。)元军看见,都惊呼有宋人来助战,便随即溃败。
阴历三月五日,陈圣宗和陈仁宗在长安府(Trường Yên)击败元军。
阴历五月七日,唆都由清化进军。十日,陈光启、陈国瓒、陈聪、阮可腊、阮传率各路民兵在昇龙、章阳(Chương Dương)等处击溃蒙军,蒙军退至泸江。十七日,唆都与乌马儿率军自海路再次侵犯天幕江,游兵至扶宁县,该县辅导子何特(Hà Đặc)与其弟何彰(Hà Chương)又将之击败。
五月二十日(阴历),元军总管张显向越军投降,而越军又在西结击败元军,斩敌将唆都。夜半,乌马儿退过清化江口时,越军追击,俘获元军约五万人。乌马儿乘舟逃脱。至此,元军队连番失利,加以时值炎夏,军中爆发瘟疫,士气低落,打算北回。而越军乃乘此取得节节胜利。
而陈兴道则于万劫(位于今海阳省)击败脱欢、李恒部队,李恒被越军毒箭射杀,脱欢因得裨将李瓘率余部五万人保护而逃离。撤军时,被越南将领越军兴武王追击,李瓘中毒箭战死。元军最后撤回中国。[21][22][23][24]
阴历六月六日陈圣宗和陈仁宗回到京都昇龙,上相陈光启作诗曰:
夺矟章阳渡,
擒胡咸子关。
太平须致力,
万古旧江山。[25]
蒙古军的第三次入侵(1287年—1288年)
蒙古再三兴兵及云屯之役
1286年阴历二、三月间,元世祖敕令尚书省奥鲁赤、平章事乌马儿、大将张文虎调兵五十万,下令湖广制造战船三百艘,打算八月会师于钦州、廉州,并命令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的军队南侵越南,打算送陈益稷回越南,并立他为安南国王。[26][27]
阴历六月,越南陈朝命令王侯宗室开始征兵。陈仁宗问陈国峻:“今年贼势何如?”陈国峻回答:“我国太平日久,民不知兵,是以前年元人入寇或有降避。赖祖宗威灵、陛下神武,克清胡尘。彼若又来,我士习于攻战,彼军惮于远行。且惩恒、瓘[28]之败,无有斗心。以臣观之,破彼必矣。”
1287年阴历二月,元朝发江淮、江西、湖广三行省的蒙古、汉南军,以及云南兵、海外四州黎兵,分道入侵越南。镇南王脱欢为统帅;设置征交趾行尚书省,奥鲁赤为平章事,乌马儿、樊楫总领政事;张文虎负责粮草的接应,跟随大军从海路运粮七十万石[29]。陆军由脱欢率领,从东道女儿关进入越南;水军由乌马儿率领,经玉山、双门、安邦口入侵。
阴历二月二十四日,命令禁军守卫泠泾(Lãnh Kinh)关,兴德侯瓘将兵逆战,用毒箭射击蒙古军,蒙古军死伤甚重,退到武高(Vũ Cao)关。二十八日,判首上位仁德侯璇在多某湾与蒙古军对战,蒙古军再次失败,越南军俘获敌军40人及舟船武器等。阴历十二月十六日,陈仁宗诏命明字阮识统帅圣翊勇义军支援陈国峻,守卫大滩(Đại Than)口。二十六日,越南军击败蒙古军。
十二月三十日,元太子阿台与乌马儿会兵三十万占据万劫为根据地,既而顺流东下。元水军侵犯云屯(Vân Đồn),陈兴道委任仁惠王陈庆馀出战,庆馀失利。上皇陈晃得知后,派遣中使锁起庆馀回京。庆馀对中使说:“以军宪论,甘受罪谴。愿假二三日,以图后效,归伏斧𬃊未晚。”陈庆馀料到敌军部队过后,往往跟随运船,于是带领残余部队待敌军到来。元将张文虎所率的运粮船果然随后而来,庆馀率军攻击,获胜,并俘获大量俘虏、军粮和武器。为避免更多粮草被劫,张文虎下令凿沉一些粮船,撤回琼州。上皇得知后,释陈庆馀前罪。陈王让俘虏回元军营地报信并告知运船被截获的消息,之后,元军撤退。[30][31][32][33]
白藤之役
1288年正月,蒙古军乌马儿率军进犯龙兴府(Long Hưng)。八日,越南军与其会战于大旁海(Đại Bàng)外,越军缴获蒙古军哨船300艘,首级10颗,蒙古军士兵多数被淹死。
阴历二月十九日,乌马儿进犯安兴寨(Yên Hưng)。三月八日,元军会师白藤江,等待张文虎的运粮船。然而,陈国峻已率军击败张文虎。先前,陈国峻让部下在白藤江植下木桩,并在上面覆盖丛草。当天涨潮时,越军主动出击并假装失败而撤退,元军追击,水落时,元军的战船不能行进,阮蒯率领圣翊勇义军击败元军,俘获敌将平章奥鲁赤。陈圣宗和陈仁宗也率军而来,大败元军,元军士兵多溺死。张文虎率元军到来的时候,被两岸的越南军伏兵击败,而且潮退急速,张文虎的运粮船碰到越军事先埋的木桩而破沉,士兵也多数溺水而亡,越军缴获哨船四百余艘。内明字杜衡(Đỗ Hành)俘获敌将乌马儿、昔戾基玉(Tích Lê Cơ Ngọc)。脱欢和阿台领众遁归,思明土官黄诣擒之以献,陈圣宗和陈仁宗回龙兴府。十七日,俘元将昔戾基玉、元帅乌马儿、参政岑段、樊楫、田元帅、万户、千户献捷于昭陵(Chiêu Lăng)。[34][35][36][37]
陈帝进谒时作诗:
社稷两回劳石马、
山河千古奠金瓯。[35]
战争的结束
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侵越的蒙古军有大约三万,第二次侵越的蒙古军有大约五十万(据《元史》记载,约有三十万直接参战),第三次侵越的蒙古军有大约三十万。最近的研究者发现,蒙古军第二次和第三次侵越失败后,撤退归国的军队有大约十万人[38]。
1288年蒙古军第三次侵越失败后,元世祖忽必烈仍不希望就此终止对越战争。第二年,元帝仍打算向越南派兵,但因时间仓卒而未能继续。越南陈朝取得胜利后,随即派出使者到元朝,请求按前例向元朝朝贡。忽必烈亦无心恋战,应允和议,双方便恢复过往的宗藩关系。虽然忽必烈在去世前有意以越南国王不肯来朝为口实,再度兴兵侵越,但刚好因他的去世而计划终止。[39][40]
战果分析
越南方面的分析
该分析大多参考越文版维基百科“蒙越战争”的“胜利原因(Nguyên nhân thắng lợi)”章节翻译作成。
越方获胜的基本原因之一是陈朝领导者团结对外的政策。虽然陈朝的皇族出现了一些叛国者,但这些并没有使越南战败。越南的大量民众的支持也是获胜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包括越南陈朝将领们的出色表现,尤其是皇族中涌现出的一些杰出将领。这些皇子们热爱祖国,而且个个文武兼修。越南以往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很少能像陈朝那样有这么多的杰出人才并且能建立那么多显赫战功。尤其是陈朝的第二代统治阶层,涌现了像陈仁宗、陈国峻、陈光启、陈日燏等在越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领导者,以及陈守度、陈庆馀、陈国瓒等杰出将领。
研究学者们认为,越南陈朝的胜利还得利于陈兴道等将领的英明战略。作战时,他们主动避开蒙元军主力转而攻打被赶到越南(当时国号为“大越”)作战的汉人军队。这些军队的士兵已经被蒙元军夺去自己的家园,并受蒙元军管制去协助其攻打越南,战斗力很差,一攻即破。蒙元军在这个战线的失败,对整个战局影响巨大,尤其是在心里上给其他战线上的将士蒙上了很大一块阴影[41]。
蒙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元朝为蒙古五大汗国最晚建立,最弱的一个;蒙古前三个汗国是:长子术赤汗国(蒙古西征的领土),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西方的土地给长子术赤。二子察合台汗国(新疆),三子窝阔台汗国(蒙古本部)。
第四个建立的伊尔汗国早元朝二十多年建立。伊尔汗国为术赤汗国(金帐汗国)所灭。
元朝国名大元大蒙古国,为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家族)建立。
那些打败过蒙古军的国家,要么像埃及那样有着较长的战线,要么就像日本、印尼那样得益于海洋,因为元军并不擅长水上作战。越南位于东亚大陆,与蒙元有着上千公里的边境线,即使这样,蒙元仍然没有取得胜利。一个地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始终没有征服南方一个较小的国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地理位置的比较则更能显示出越南陈朝三次击退蒙元军的战功。和越南一样,印度、缅甸的蒲甘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也曾在1241年的时候战胜过蒙古军。
中国方面的分析
- 在第一次入侵中,蒙古军在越南逗留时间并不长,由于他们的作战目的,是为了从中国南方夹击南宋,令南宋早日就范,故而没必要久留越南。加上越南陈朝已主动向蒙古称臣纳贡及请罪内附,而蒙古军队又遇上酷热天气,未能以最佳状态应战,所以只好撤返。[42]
- 在第二次入侵中,越南陈朝朝野同心同德,一同抗敌,致使蒙古大军遭受重创,这是蒙古撤走的一因。另外,就是蒙古军再次遇上天气炎热,军中蔓延病疫,因而北退。[42]。《元史》也称“官军困乏,死伤亦众,蒙古军马亦不能施其技。”
- 至于第三次入侵,蒙古军同样因气候炎热,大批军士染病,于是撤军。而撤退途中,又遭遇越北各民族及陈兴道率领的越军所狙击而重创,但越人的行动“并不是蒙古军北撤的主要原因”。[42]
- 另外,蒙古撤军亦存在著国内因素,就是征越南的战争加重民困,特别是广东,便为此而群盗并起。这些民变,对元朝政府造成重大打击,从而支援了越南去进行抵抗。[43]
西方方面的分析
西方学者对蒙越战争亦有所探讨,如亚伯拉罕·多桑(C. d'Ohsson)所著的《蒙古史》,也提到天气因素:第一次入侵时,蒙古军由于“热不能堪,班师”[44];第二次入侵时“盛夏霖潦,军中疾作,死伤者众”,退兵时又被“交兵追击之”。[45]第三次入侵时又“军中将士多被疫不能进”。[46]
D. G. E. 霍尔认为,蒙古大军最终无法征服越南,与陈、占一同抗敌有关。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元世祖便遣使至占婆,招谕国王入贡。1280年代,又进军越南。这对越、占两国都构成重大威胁,因而不能不共同抗敌。霍尔甚至认为,越占基于此次抗蒙战争的友谊,更促成了后来在1306年,陈仁宗将女儿玄珍公主嫁与占城王制旻和亲。[47]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陈纪·太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21-324页。
-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六[永久失效链接](Image 45-52)。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六章,82-84页。
- ^ 宋濂等《元史·外夷列传·安南》,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4633。
- ^ 黎崱《安南志略·征讨运饷》及《陈氏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85页及309-310。
- ^ 宋濂等《元史·外夷列传·安南》,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4633-4634。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陈纪·太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38-340页。
-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六[永久失效链接](Image 84-89)。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六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88-89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征讨运饷》及《陈氏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87页及312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陈纪·仁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55-357页。
-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七[永久失效链接](Image 26-30)。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七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94-95页。
- ^ 刻于陈朝开泰年间的《兴福寺碑》记载:“绍宝间,胡虏南下,虏右相唆都整军海道,间于古溪道,由其乡。公(指黎公孟)率乡人御于古笔渡,与虏交战,虏几不返。顾乃乡猾降于虏,因为乡道,合其庐舍为所焚荡,事遂不果。”(收录于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陈朝》,新文丰出版公司,169─176页。)
- ^ Trần Bình Trọng là dòng dõi Lê Đại Hành, chồng sau của công chúa Thuỵ Bảo, ông cha làm quan đời Thái Tông, được ban quốc tính
- ^ 黎崱《安南志略·征讨运饷》及《陈氏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87-88页及312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陈纪·仁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57-359页。
-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七[永久失效链接](Image 30-37)。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七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95-100页。
- ^ 南宋亡时,不少遗民投靠大越,例如有一位家将赵忠,便收编到陈日燏部队当中,为大越国对抗蒙古军队。此外,据陈朝大庆年间(1314─1324年)刻造的《白鹤通圣观钟》铭文所载,陈日燏本人“性重宋人”,在其军中还有一位来自“大宋国福建路福州”的道士许宗道(见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陈朝》,新文丰出版公司,151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征讨运饷》及《陈氏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88-89页及312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陈纪·仁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59-360页。
-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七[永久失效链接](Image 38-42)。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七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01-102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陈纪·仁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61页。
- ^ 宋濂等《元史·外夷列传·安南》,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4633。
- ^ 黎崱《安南志略·内附王侯》,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317页。
- ^ “恒、瓘”是指李恒、李瓘
- ^ 1石约等于100公升,请参考
- ^ 黎崱《安南志略·征讨运饷》及《陈氏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90-91页及312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陈纪·仁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61-363页。
-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七、卷之八[永久失效链接](Image 43-44、45-50)。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八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07-108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征讨运饷》,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91-93页。
- ^ 35.0 35.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陈纪·仁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64页。
-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七[永久失效链接](Image 50-53 )。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八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09-111页。
- ^ 《说陈》(Thuyết Trần),作者:Trần Xuân Sinh,海防出版社(Nhà Xuất Bản Hải Phòng),2004年
- ^ 宋濂等《元史·外夷列传·安南》,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4649-4650。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八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11-113页。
- ^ 《说陈》(Thuyết Trần),作者:Trần Xuân Sinh,海防出版社(Nhà Xuất Bản Hải Phòng),2004年
- ^ 42.0 42.1 42.2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第一节,18页。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四编第十章第二节,348-349页。
- ^ 多桑《蒙古史》第二卷第七章,北京中华书局中译本,304-305页。
- ^ 多桑《蒙古史》第三卷第三章,北京中华书局中译本,356页。
- ^ 多桑《蒙古史》第三卷第三章,北京中华书局中译本,357页。
- ^ D. G. E. Hall. Part 1, Chapter 9.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68: 200–201 (英语).
来源
- 黎崱. 《安南志略》. 武尚清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11225 (文言).
- 宋濂等. 《元史》.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03265 (文言).
- 吴士连等. 《大越史記全書》. 陈荆和编校. 东京都文京区本乡: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日语)(文言文)
- 黄文楼、耿慧玲主编. 《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二集陳朝》.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2002)ISBN 9571719587.(英文)(越南文)(中文)
- 陈仲金. 《越南史略》(或譯《越南通史》). 戴可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ISBN 7100004543 (中文).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 《越南歷史》. 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译.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中文).
- 郭振铎; 张笑梅. 《越南通史》.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ISBN 7300034020 (中文).
- 多桑. 《蒙古史》. 冯承钧译. 北京: 中华书局(2004)ISBN 710103702X (中文).
- D.G.E. Hall.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68) (英语).
外部链接
- (越南文)(文言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陳紀·太宗皇帝》.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越南文)(文言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陳紀·聖宗皇帝》.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越南文)(文言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陳紀·仁宗皇帝》.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越南文)(文言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六有蒙越戰爭的記載).[永久失效链接]
- (越南文)(文言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七及卷之八有蒙越戰爭的記載).[永久失效链接]
- (越南文)陳仲金《越南史略》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04).
- (文言文)《元史》(卷二百九·外夷二·安南列傳).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