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鲁古拉尔
《蒂鲁古拉尔》(泰米尔文:திருக்குறள்),或译《古腊箴言》[1],作者悌儒维鲁瓦(திருவள்ளுவர்),泰米尔古典文学桑格姆时期或稍晚作品,由1330首压韵的联语(குறள்,kural)或格言组成[2]。其内容广泛,涉及生活各方面,被视为泰米尔文学经典,被称作 tamilmarai(‘泰米尔吠陀’)、poyyamoli(‘真言’)、 teyva nul(‘圣书’)[3],是泰米尔族人待人接物所奉行的原则[4]。
《蒂鲁古拉尔》写作时间大约于前2世纪至8世纪之间[5],一般认为在公元5世纪左右[2]。有学者认为本书晚于考底利耶的《政治经济理论》(अर्थशास्त्रम,Arthaśāstra),而早于《玛尼梅格莱》(மணிமேகலை,Manimekalai)和《西拉巴提伽拉姆》(或《脚镯》,சிலப்பதிகாரம,Silapathikaram),因两者都有征引蒂鲁古拉尔之处[6]。
《蒂鲁古拉尔》之作者是否悌儒维鲁瓦,及其中悌儒维鲁瓦的诗作究竟占多大比例都存在争议。首次提及悌儒维鲁瓦为作者的是数世纪后在蒂鲁伯纳玛莱(Thiruvannamalai)一首名为‘花环’的歌曲[2]。
形式
泰米尔古典诗歌中某些形式称为 வெண்பா(venpa),《蒂鲁古拉尔》中的联语形式 குறள் 即是四种 வெண்பா 之一,为两行之 வெண்பா。其每联共七个 சீர(cir),上联四个,下联三个。每个 சீர 由两个或以上更基本的音韵单位 அசை(acai)构成。每个 அசை 为一单音节或双音节。例如‘蒂鲁古拉尔’即由‘蒂鲁’和‘古拉尔’两个 அசை 组成。
内容
《蒂鲁古拉尔》共1330首,分133章,每章10首。各章皆有一主题,自‘农耕’至‘治国’不一。这133章共分为3部分,分别为 அறம்(aram,德行,一章至三十八章),有关家庭伦理等;பொருள்(porul,政治,三十九章至一〇八章,共七十章),有关社会政治等;及 இன்பம் (inbam,爱情,一〇九章至一三三章,共二十五章),有关爱情贞操等。
《蒂鲁古拉尔》作者熟悉《罗摩衍那》、《摩奴法典》等作品[4]。有学者认为,《蒂鲁古拉尔》乃是按照梵文古典中‘人生三大目标’(trivarga)之观念展开的,即‘法’(धर्म,dharma)、‘物质财富’(अर्थ,artha)及‘爱’(काम,kāma),对应《蒂鲁古拉尔》的三部分[7],并自然地导向第四个目标(पुरुष-अर्थ,puruṣa-artha)‘解脱’(मुक्ति,mokṣa)[5]。
宗教观
译本
《蒂鲁古拉尔》有程曦中译本《古腊箴言》,香港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1]。
参考文献
- ^ 1.0 1.1 悌儒维鲁瓦,《古腊箴言》。程曦译,马来亚大学印度文学系出版,香港大学出版社,1967。
- ^ 2.0 2.1 2.2 2.3 Blackburn, Cutler. Corruption and Redemption: The Legend of Valluvar and Tamil Literary History (PDF). Modern Asian Studies. 2000, 34: 449–482 [2007-08-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03).
- ^ Cutler, Norman. Interpreting Tirukkural: the role of commentary in the creation of a text..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2, 122 [2007-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9).
- ^ 4.0 4.1 孙国强,蒂鲁古拉尔,《中国大百科全书》。
- ^ 5.0 5.1 5.2 Nagarajan, KV. Thiruvalluvar's vission: Polity and Economy in Thirukural.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5, 37 (1): 123–132 [2007-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1).
- ^ Aiyangar, SK. Some Contributions of South India to Indian Culture.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5: 125 [2008-04-23]. ISBN 8120609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 Wright, Denis. Some reflections on Tiruvalluvar's Kural. South Asia: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 1996, 19 (1): 161–167 [2007-20-08]. doi:10.1080/008564096087232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