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语:Eerste Engels-Nederlandse oorlog,1652年-1654年)是四次英荷战争中的第一次,是英格兰联邦以及尼德兰七省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爆发的海军战争,战争的起因是贸易问题,而导火线却是英国攻击荷兰商船,结果引发大规模的船舰行动,最终英国夺取英伦三岛周围海域的控制权,迫使荷兰必须面对垄断贸易以及交换部分殖民地。[6]
第一次英荷战争 | |||||||
---|---|---|---|---|---|---|---|
| |||||||
参战方 | |||||||
尼德兰七省共和国 | 英格兰联邦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马特川普 鲁伊特 怀特迪怀许 约翰冯高勒 |
罗伯特布雷克 乔治阿赛斯 亨利阿普立顿 乔治默克 | ||||||
兵力 | |||||||
大约三百艘船舰 | 大约三百艘船舰 | ||||||
伤亡与损失 | |||||||
约三千人阵亡 33艘战舰沉没 18艘战舰受损 |
约两千五百人阵亡 10艘战舰沉没 7艘战舰受损 |
背景
十六世纪英荷从一同打击西班牙帝国的紧密的盟友变得渐行渐远,在八十年战争中英国投入大量的金钱以及部队支援荷兰,在公元1604年英国以及西班牙达成和平协议,之后又历经三十年战争的西班牙势力更加式微,不少殖民地例如葡萄牙帝国等开始反抗,这种局势导致西班牙必须和先前发生冲突的国家停止冲突状态,当时的荷兰也不例外,直到公元1590年荷兰贸易量不断的增长超过英国,渐渐的引发英国的不满。
十七世纪中叶荷兰开始在欧洲建造最大的贸易商船,荷兰的船只慢慢的超越其他国家的总和,他们的经济植基于经贸上,让荷兰成为欧洲的霸权国,特别是荷兰掌握了北海海域的贸易,之后荷兰夺取不少葡萄牙在东印度的殖民地以及巴西,甚至逐渐影响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在英国内战时荷兰更是大举从中获利,随著公元1639年荷兰夺取党斯战役的胜利击败西班牙的舰队,荷兰海军的地位更大大的前进一步,并在公元1648年荷西两国正式达成和平条约,然而荷兰海军的战力反而松弛了,这年之后荷兰开始贩售大型船舰以维持经济,公元1652年荷兰只剩五十五艘武装商船甚至适航力不佳,火力已经无法和英国前两名的船舰相比[7]
英吉利共和国海军状况已经超越荷兰,而内战的情势也开始明朗,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援兵以及物资逐渐送到克伦威尔的军中,英国皇家海军也被击败,共和军开始接收皇家海军的舰队,西印度以及北美洲殖民地也逐渐被克伦威尔夺去,公元1651年十月十日英格兰通过航海条例[8],凡是外国船只停泊英国港口必须收取15%的关税,而有十八艘荷兰商船不愿缴交而遭击沉。
两国间的政治紧张状况
在英国内战时荷兰执政腓特烈亨利提供大量金援给英王查理一世,使英王拥有相当有实力的军队,当查理后来被斩首荷兰斥责克伦威尔大逆不道,从此克伦威尔开始认为荷兰将会是未来的敌人,不过两国之间其实有相当的相似度:最重要的是他们皆为共和体制,当奥伦治家族的威廉二世接替其父亨利的执政之位时,威廉试图以军事独裁建立君主政体,而荷兰为了防止威廉的计谋得逞,向克伦威尔暗示如果可以加入反威廉的阵营,荷兰各省可能愿意加入英吉利共和国。
英国驻海牙代表团
公元1650年威廉骤逝,所以先前所提及支持克伦威尔的势力不再,隔年1月28日荷兰两个国会向英吉利共和国宣告:他们极具诚意的想与克伦威尔商议解决两国的摩擦,为了化解尴尬,同年三月七日,英国组成246人的代表团抵达海牙,并由奥勒佛约翰领团。依照谈判的条件下,英荷两国有可能更迈向团结。英国代表团诚挚地传达克伦威尔的心意,但荷兰的一致反应是既震惊又困惑。一个月后代表团传达克伦威尔对二分天下的构想:“荷兰控制亚非两洲,而英国夺取西班牙在美洲既有的领土。”,克伦威尔心中的盘算是取得这么多的殖民地后,英国人民或许就会推举他为帝。然而当时荷兰的眼光全部关注在西班牙控制的南尼德兰地区,在代表团与七省代表各自商议之后,荷兰拒绝英国的提议,因为他们并不希望英国拦阻自己征服世界的战争。其实这次协议包含了自由贸易的协定,然而荷兰在如此的决议下,激怒了英国,这个不争的事实让两国的合作已无希望,他们甚至互相指责对方的建议都是侮辱。
同时其他事件也让代表团对荷兰有所不满。这时海牙当局的掌权者是奥兰治亲王威廉二世的遗孀,也就是前英王查理一世之女-玛丽长公主。那些反对共和国的前朝贵族不是和其兄查理二世一样待在苏格兰,就是远渡重洋流亡到海牙,海牙已经成为保守党的大本营以及奥伦治家族的势力范围。代表团员最后只能靠住所的武装人员保护,才能离开荷兰,因为他们惧于受到保护的保皇党袭击他们,而荷兰议会政府又不愿意冒著发生叛乱的可能性,来安定秩序以保护代表团。
在七月的最后一周,英国代表团带著深深的遗憾离开荷兰,他们的报告指出荷兰共和国已为奥伦治家族所把持,是有可能危及英吉利共和国的。
战争爆发
当时法国支持英国的保皇党势力,因为当时英吉利共和国授予私掠许可证来汲取法国船只和货品大表不满,而被私掠船攻击的中立国受害者就属荷兰,另外共和国在威斯特战役击败英王,旧仇加上新恨早已让海牙当局有所不满,在公元1651年十月英国国会通过航海法案,其规定只有英国籍船只才能在英国港口停泊,其意十分明显是针对贸易往来热络的荷兰,就如乔治默克所言:“荷兰拥有相当多的贸易量,而英国必须从中夺取。”[9]
公元1652年因为巴巴多斯的荷兰商船违反航海法,以致乔治阿萨斯对荷兰的船舰追捕更加严格,在公元1651年-公元1652年间超过百艘商船被英国逮捕。另外,已逝的荷兰执政威廉二世生前实行一项政策,以牺牲海军来强大陆军而导致各省转移发展重点,只注重大城市诸如阿姆斯特丹以及鹿特丹的海军发展,以至于到了公元1652年,荷兰只备有150艘舰队来迎敌英国。
同年三月十二日消息传到伦敦后英吉利共和国也开始备战,然而这两个国家都自忖尚未完成,双方都为了准备战舰而延迟战斗,在同年5月29日双方在英吉利海峡的丹佛遭遇,当时克伦威尔下令在北海通行的船只都需要向英国国旗敬礼以恢复英国际有的国际地位,终于英军向荷兰开火而大战爆发。
战争行动
不过荷兰在即将爆发战争的时候派最高级的官员到伦敦,尝试些许议和的可能性然而遭受拒绝,英国为了自尊心使得诉求变的日益极端,宣战是英国国会在公元1652年7月10日发布,荷兰外交开始忧虑到甚么是利害攸关,一位大使道:“对英国来说是在打块黄金,对荷兰打却是块铁”,然而荷兰的奥伦治家族却显得心得意满,因为他们期待在战争中获胜已取得更大的权力。
战事最初一个月都是英国在发动攻击,英国派遣六十艘战舰攻击荷兰在北海的渔船和商船,之后荷兰被迫离开英吉利海峡,同时击败从葡萄牙返航的荷兰船舰,荷兰立刻集结96艘船只反击却被风向吹到北海去,在英国北部的苏格兰地区,荷兰攻击设德兰岛却反倒被飓风吞没,同年8月26日英军袭击荷兰反遭击败。
荷兰舰队据守设德兰岛,荷军副司令下令部队坚守不出,当时英军从荷军的攻势下安然撤退,荷军趁势夺取制海权,公元1652年10月8日肯特郡之役爆发荷兰挥军泰晤士河,然而却遭遇大量伤亡而撤军,英国国会相信荷兰接近溃败的边缘下令派遣二十艘战舰驰援,这支部队在十一月返回之时仅剩42人,而此时荷兰穷尽一切努力加强舰队,在十二月英军牺牲地中海舰队抵挡荷军的再次攻势,公元1653年三月几乎所有军力在此消耗殆尽,荷兰趁势夺取英吉利海峡、北海以及地中海制海权,英国船舰被封锁在港口内无法动弹[10],克伦威尔要求国会通过和荷兰的新和平法案,公元1653年二月对和平方案反应热烈并且善意回信给英国。
就算这次的议和成功荷兰共和国也是无法维持长期海战的,强制征召入伍是被禁止的,所以必须耗费钜资才能够维持必要的兵源,可是英国的走私活动又造成荷兰航运的严重损失,因此在无其他盟友的协助下,荷兰只能眼睁睁的看著巴西被葡萄牙重新站领。
尽管政客们意图把国家再次带到战争的边缘,这场战争是两国各显神通而争霸的一战,公元1652-1653年的冬季中,他们把船只修复并考量下一步的动作,公元1653年二月英国准备再次挑战荷兰,在三月的时候为时三天的波特兰战役爆发,他们试图突破防线穿出英吉利海峡,这唐突的举动可以看出英国已无和平的渴望,3月18日英国将领向国会提出和平方案的细节,而这个法案一再的被拖延,法案必须先通过才能进行谈判,然而这点被忽视他们直接提出在中立国和谈,5月23日克伦威尔解散残缺议会,他直接在伦敦面会荷兰使节,6月5日将领们直接把意思传达给使节们。
与此同时英国海军正在夺取北海的控制权,在七月荷军返回本土的港口而英军也趁势封锁荷兰沿岸,此举直接导致荷兰的经济崩溃,荷兰甚至无力提供粮食给都市的百姓。
最后一次战争在八月开打,荷兰试图破英军的封锁却在特赛尔岛遭遇击败,荷军将领川普的阵亡大大打击荷兰的士气导致荷兰无力再战,英国在此战中获取一千两百艘战船,约为当时荷兰总额的8%。”[11],尽管获利匪浅却使两国个新教国家都浪费太多的资源,克伦威尔本身也为这些损失大大的愤怒,因为天主教出身的西班牙坐享渔翁之利,克伦威尔终于愿意在六月下旬和荷兰使节好好和谈。
结果
克伦威尔再次提出英荷联邦的方案,但是在10月21日遭受荷兰拒绝,克伦威尔至此才明白荷兰早就没有并入英国的意愿,他这才了解两年前代表团回复的意思。但是他仍认为两国应该建立一个军事同盟,于是他决定放宽航海法案,希望联盟荷兰以便打击西班牙帝国在美洲的领土。然而这个方案也被拒绝,克伦威尔因此提出27项要求,表示对此举的些微愤怒,其中有两项是荷兰完全无法接受的:首先,荷兰所有的保皇党人必须被驱逐;其次,荷兰的盟友丹麦必须放弃和瑞典的战争,最终克伦威尔放弃这两项要求。克伦威尔在1654年4月15日下达最后的和平要求,在同年4月22日荷兰决定接受,双方签定西敏寺条约,荷兰接受航海法案,尊重英国海船应有的权利。条约附带一个密件:禁止已故的前执政之子掌权,这位王子也就是日后的英国国王威廉三世。这个条款凸显克伦威尔对奥伦治家族的忧虑,或许他其实是想安插可信任的人去领导荷兰政治,也就是后来的荷兰省大议长——年轻的德·维特以及其叔父康奈里斯·迪高洛夫。
然而,两国的商业冲突与竞争并未真正解决,特别是海外殖民地争夺之摩擦,将持续造成英荷两国的纷争。他们都想凭借著战船以及武器,将对方据为己有。荷兰领悟到船舰上的弱势而开始各个重大的造船计画,在各地开始建造风帆战列舰,甚至法律明文规定不得将这新造的六十艘出售,第二次英荷战争其实已经在酝酿当中。
意义
第一次英荷战争是战争史上人类单纯在海上的船舰战斗,没有任何登陆以及地面作战的目标,尽管荷兰曾提出计画进攻梅德维,这场战争也凸显人类海上科技的进步。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C. A. Pincus, Steven. Protestantism and Patriotism Ideologies and the Making of English Foreign Policy, 1650-1668 Paperbac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85. ISBN 9780521893688.
- ^ Degroot, Dagomar. The Frigid Golden Age Climate Chang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Dutch Republic, 1560-1720 Hardcov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12. ISBN 9781108419314.
- ^ Locke, John. Locke: Political Essays Paperbac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1. ISBN 9780521478618.
- ^ J.-M. Sönmez, Margaret. Defoe and the Dutch Places, Things, People E-book.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5: 333. ISBN 9781443885621.
- ^ Cawthorne, Nigel. Kings & Queens of England A Royal History from Egbert to Elizabeth II. Arcturus Publishing. 2009. ISBN 9781848580367.
- ^ Rickard, J. (11 December 2000), First Anglo-Dutch War (1652-1654), History of Wa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www.cseac.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092&ArticlePage=2。[永久失效链接]
- ^ http://www.cseac.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092&ArticlePage=2[永久失效链接]
- ^ Kennedy, Paul M.,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Sea Mastery, New York: Scribner: 48, 1976, ISBN 0684146096, as cited by Herman, A., To Rule The Waves: How the British Navy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560, 2004, ISBN 0060534249
- ^ http://www.cseac.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092&ArticlePage=3[永久失效链接]
- ^ Albert Malet; Jules Isaac. 西洋政治外交史. 由胡祖庆翻译. 台北市: 五南图书. 1994. ISBN 9789571107943.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note">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note"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