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

茜草科蛇舌草属植物

白花蛇舌草学名Hedyotis diffusa[1]),别称白花十字草蛇舌草蛇舌癀蛇针草蛇总管龙舌草鹤舌草龙吐珠矮脚白花蛇利草尖刀草珠仔草羊须草羊须草目目生珠草节节结蕊草二叶葎南地珠千打捶竹叶草[1][2][3],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花期7-9月,果期8-10月[1]

白花蛇舌草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龙胆目 Gentianales
科: 茜草科 Rubiaceae
属: 耳草属 Hedyotis
种:
H. diffusa
二名法
Hedyotis diffusa
异名
  • Oldenlandia diffusa (Willd.) Roxb.
  • Oldenlandia herbacea var. uniflora Benth.

分布及生境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日本等地,中国境内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安徽云南香港等地[4]。多生长于湿润的田边、路旁、沟边、草地及农舍旁,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不耐旱[1][2][5]

形态特征

白花蛇舌草是一种一年生披散草本植物,高约15-50厘米。细长,白色,有分枝。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纤细,中央有白色的髓部,具纵棱,光滑无毛,从基部分枝。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单叶,对生,薄纸质,无叶柄,先端急尖,侧脉不明显,与托叶相连,上面光滑,下面有时稍粗糙,长约1-3.5厘米,宽约1-3毫米;托叶膜质,基部合生成鞘状,顶端有小齿,长约1-2毫米。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花白色;多具花梗,花梗略短粗;花冠4裂;花萼管与子房合生,球形,顶端4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睫毛,宿存,长约1.5-2毫米;花冠漏斗形,白色,长约3.5-4毫米,先端4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秃净,长约2毫米;雄蕊4枚,长于冠管喉部,与花冠裂片互生;花丝扁形;花药卵形;子房下位,2室;柱头半球形,2浅裂。蒴果,双生,膜质,扁球形,顶端具宿萼4齿裂,成熟时室背开裂,直径约2-2.5毫米。种子棕黄色,细小,具3个棱角。[1][2][5][6][7][8]

医药用途

白花蛇舌草全草入药,味苦、甘,性寒,无毒,归大肠经。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利尿消肿、利湿通淋、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化学诱变、保护胃黏膜损伤及增强免疫力等。主治肺痈、咽喉肿痛、肺热喘咳、水肿、肝炎阑尾炎扁桃体炎泌尿系统感染、肠痈痢疾黄疸恶性肿瘤等,外用可治毒蛇咬伤。中药名为白花蛇舌草。[1][2][4][5][6][7]

医药典故

传说古时一位善者,因得肺痈而病重,群医束手无策,家属邀得一位名医诊治,名医诊病阅方一时亦未能找出治疗良方,倦极伏案小睡,梦见一位白衣女子托梦对他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于是向其讨教治疗良方,白衣女子带名医往户外,在白衣女子所到之处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小草,其后名医醒来在田边发现梦中小草,采下煎服给病者,病者服后痊愈。名医其后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能查出此草为何种草药,有感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白花蛇舌草因而得名。[2][9]本种民间应用于清朝末年,始于中国厦门汕头一带,其后大量出口至东南亚地区。六十年代,逐渐由民间草药转型成为中成药原料药。[4]

药材鉴定

本种干燥全草,灰绿至灰棕色,扭缠成团状;茎质脆易折断,幼细卷曲状;主根细长1条,须根纤细;以茎叶完整,果实饱满者为佳。但本种尚未载入《中国药典》,故而没有评价标准。[2][4][6][7]

化学成份

全草含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蒽醌类化合物、有机酸及其酯类等化学成分组成,当中以熊果酸(ursolic acid)及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常作为指标性成分参考,以便于控制其药材质量。[2][4]

相似品种

参见

参考

  1. ^ 1.0 1.1 1.2 1.3 1.4 1.5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實用中草藥圖典》. 宋立人. 商务印书馆. 2010年1月: 第76页. ISBN 978-962-07-5525-5. 
  3. ^ 物种信息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自然标本馆
  4. ^ 4.0 4.1 4.2 4.3 4.4 《當代藥用植物典》. 萧培根. 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 2007年8月: 第342-345页. ISBN 978-988-99226-3-4. 
  5. ^ 5.0 5.1 5.2 《中國本草圖錄 卷二》. 连文琰、胡廷松. 商务印书馆、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年11月: 第184页. ISBN 962-07-3079-8. 
  6. ^ 6.0 6.1 6.2 《香港中藥材圖鑑》. 赵中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2003年10月: 第100页. ISBN 988-97448-1-3. 
  7. ^ 7.0 7.1 7.2 《常用中藥材鑑別圖典》. 赵中振、陈虎彪. 万里机构. 2010年1月: 第415页. ISBN 978-962-14-4150-8. 
  8. ^ 《郊野的閒花野草》. 陈永铿. 万里机构、明天出版. 2008年5月: 第26-29页. ISBN 978-962-14-3767-9. 
  9. ^ 財團法人 台灣必安研究所. [201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