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田坝(英语:Pak Tin Pa),是香港荃湾的地名。白田坝村是荃湾一条杂姓的认可乡村,今位于马闪排路之上,设一村公所(1986年7月启用[1])。

历史

白田坝此地名在英文地图中,最早出现于1904年[2],并在1955年前都拼写为Pak Tin Pai,但只是一条小村。战后香港人口大幅增加,该村渐渐扩展,但大致仍位于今中染新城美港货仓后近山一带,主要由木屋搭建[3],部分为工厂村户[4]。其东即为荃锦公路(兴建荃湾站西面路段后,由山上的荃锦公路再不能连接至今新领域广场对出的一段马路,今称西楼角路,惟行人仍可使用横跨车厂上方的行人天桥),而白田坝新村没有移动,其西则为涌坑(今已填平,即荃景围的马路)[5]。由于位于山腰及河边,风灾、雨灾均会影响此村,有木屋倒塌、道路满布泥泞等。

1957年,白田坝村农民代表以村内有工厂(太平搪瓷厂)设立,制造烧炼搪瓷粉的化学品,影响蔬菜生长,故向政府递交请愿信要求工厂搬迁[6]。1963年,随著卫星城市的规划在荃湾推展,在兴建福来邨后,屋宇建设委员会(房委会前身)原计划兴建一个占地16英亩、属新界最大的白田坝邨廉租屋[7],共有五千单位,预算建筑费为4,570万元,预计容纳32,000人居住。后来计划不了了之[8]

1970年,拥有逾千居民的白田坝村仍无自来水及井水供应,要到山间取水,故要求政府提供自来水公众街喉[9]。同年年底,政府终答允建道路(今美环街)及钢筋混凝土的暗渠,改善白田坝村环境[10]。1973年,又曾要求增建公厕[11]

1978年至79年,由于修建地铁荃湾线,收地工作开展,政府遂拨出马闪排村以上的一幅土地作为白田坝村的新址。白田坝新村就稍向东移动,至荃锦公路近光板田村位置。1979年中,白田坝村民到目前位置视察,村民对报章表示大致满意新址。[12]1981年8月11日,新白田坝村举行动工仪式,将兴建44间新型三层屋宇,共耗资近1700万元(每间约38万元),料1982年10月落成[13]。1982年5月,白田坝、光板田两村成立福利会,并举行首届就职礼[14]

交通

值得留意的是,白田坝街(英语:Pak Tin Par Street)位于柴湾角,与今白田坝村无关,属原木棉下村对面的一条内街,纯粹是保留地名以作纪念,这在荃湾的发展是常见的(例子如马头坝)。以下是目前白田坝村的交通。

交通路线列表
马闪排路

参考资料

  1. ^ 华侨日报,1986-07-07,页七,〈荃湾白田坝村新村公所启幕 供村中青年康乐活动〉
  2. ^ Colony of Hong Kong - New Territory - Kowloon Extension Agreement Dated 9th June 1898 - 1904年出版.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3. ^ Pak Tin Pa Tsuen, Tsuen Wan 荃灣白田壩村,香港大學圖書館.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4. ^ 华侨日报,1965-07-20,页十一,〈荃湾曹公潭白田坝 厂商居民请求 筑路改善交通 有关五团体呈文理民府〉
  5. ^ Land and Survey Office.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6. ^ 香港工商日报,1957-05-01,页六,〈荃湾白田坝村化学工厂 损害农作人口 村民请求他迁〉
  7. ^ 华侨日报,1964-12-28,页十,〈荃湾葵涌适应人口增加 辟廉租邨徙区增容十万居民 预定在白田坝邨石梨新区施工 占地十六亩建费四千五百馀万〉
  8. ^ 荃湾白田坝廉租屋邨:没实现的规划
  9. ^ 大公报,1970-04-09,页五,〈白田坝居民逾千促当局安装街喉〉
  10. ^ 华侨日报,1970-10-07,页廿五,〈改善荃湾白田坝环境 建道路暗渠 年底动工六个月完成〉
  11. ^ 华侨日报,1973-03-02,页十二,〈清洁运动遗忘一角 荃湾白田坝 卫生情况差 村民要求助建公厕〉
  12. ^ 大公报,1979-08-16,页八,〈白田坝村民迁往象山邨〉
  13. ^ 华侨日报,1981-08-12,页十五,〈因建地下铁路支线拆迁 荃湾白田坝村动工 耗千七万重建新村 专员吕孝端陈流芒黄乃彭何恩仁主礼〉
  14. ^ 华侨日报, 1982-05-08,页九,〈白田坝光板田村民 组福利会成立就职 致力改善各项设施〉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