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又称白村江之战、白村江海战,是大唐、新罗联军与日本、百济联军于公元663年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海战,战役最后以唐新联军的胜利,倭国撤军和百济国的灭亡而告终。
白江口之战 | |||||||||
---|---|---|---|---|---|---|---|---|---|
| |||||||||
参战方 | |||||||||
唐朝 新罗 |
百济 倭国 耽罗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唐朝: 刘仁轨 杜爽 孙仁师 刘仁愿 扶馀隆 新罗: 文武王 金庾信 |
百济: 扶余丰 倭: 安昙比罗夫 † 狭井槟榔 朴市秦田来津 † 上毛野稚子 巨势神前译语 阿倍比罗夫 庐原臣 | ||||||||
兵力 | |||||||||
唐军 13,000人 唐军战船 170余只 新罗军 5,000人 |
倭军 42,000人 倭军战船 800余只 百济军 5,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不明 | 战船 400只、士兵 10,000人、战马 1,000头 |
白江口之战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白江口之戰 | ||||||
简化字 | 白江口之战 | ||||||
| |||||||
朝鲜语名称 | |||||||
谚文 | 백강 전투 | ||||||
汉字 | 白江戰鬪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白村江の戦い | ||||||
|
背景
公元660年之前,朝鲜半岛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史称朝鲜三国。三国之间的关系时友时敌。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与倭国。随着高句丽的南下,新罗开始与百济结盟对付高句丽。新罗从百济手中夺取被高句丽占领的汉江流域后,疆土抵达黄海,开始与中国唐朝结盟对付百济和高句丽。公元643年,新罗传书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请求唐朝援助。
公元645年,唐太宗乘高句丽的国内政变之机,亲率十万大军进高句丽,但没能攻灭高句丽,百济反而在唐军攻打高句丽期间又连夺新罗十数城。这时唐太宗驾崩,唐军遂从高句丽撤兵。唐高宗即位后,接到新罗的急报于是按照唐太宗的旧例,先向百济国王发出玺书,令其退还所夺新罗城池。百济见唐太宗攻打高句丽也不曾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因此继续联合高句丽出兵新罗,并于公元655年再夺新罗三十余城。在金仁问的协调下,唐朝与新罗最终达成了协议共同攻打百济,这样在事成之后唐朝便可以联合新罗,从南北两面夹击高句丽。最终唐高宗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派左卫大将苏定方统水陆军共一万三千进攻百济以援救新罗。苏定方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成)由海路出发,攻打百济,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闻讯即率军五千与唐军会师,显庆五年(660年)七月,百济被唐、新联军攻灭。苏定方留郎将刘仁愿等驻守百济王城,自押俘虏回国。
经过
百济虽亡,但百济将军武王从子鬼室福信与浮屠道琛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军。同时,鬼室福信为迎回以前赴日本为人质的王子扶馀丰回国即位,遣使去日本,同时向大和王权请求援助,并献上战争中俘虏的唐军百馀人,天皇将此百馀人安置在美浓国不破郡、片县郡二地,这里也就是今天位于本州中部的岐阜地区。
百济的覆灭,对日本来说是极大损失。如果听任百济亡国,则日本将失去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日本齐明天皇七年(661年)正月,以天皇亲征的形式,发兵数万援助百济。齐明天皇领军西行到九州,突然病逝于朝仓宫,太子中大兄回京素服称制,是谓天智天皇。齐明天皇之死,并没有动摇日本出兵百济的决心。8月,另派安昙比罗夫等为前将军,阿倍引田比罗夫等为后将军,统帅全军开赴百济。9月,新天皇天智天皇派狭井槟榔等率军五千护送王子扶馀丰回国,至百济境,鬼室福信等前来迎入周留城,即王位。
唐高宗在出兵百济获胜后,于龙朔元年(661年)4月,遣仁雅相、苏定方率军进攻高句丽。高句丽与鬼室福信联合,共同抵抗唐军。鬼室福信率军曾一度围困刘仁愿军于百济王城,但遭刘仁轨与新罗军夹击,被迫撤军,遂解围城之危。高句丽担忧鬼室福信兵败,使本国遭南北夹击,因而也遣使于662年3月赴日本求援,敦促日军迅速开赴战场,与唐军作战。决心参战的日本朝廷,遂命令在百济战场的日军立刻投入战斗。662年6月,日本前将军上毛野稚子等率军二万七千人进攻新罗,占领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罗与唐军的联系通道受到威胁。
这时朝鲜半岛形成南北两个战场。在北方战场,高句丽与唐军基本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由于地形限制的缘故,唐军的进展始终不大。而在南方战场由于日军的介入,战争形势已经转向日军和百济军方面了。唐军兵源在南方得不到补充,虽然唐军与新罗的联军的还未遭到败绩,但整体上逐渐居于守势。不久,百济发生骤变,栋梁大将鬼室福信功高震主,不容于百济王扶馀丰,以谋反之罪被杀,百济国人心思变,战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663年8月初,日本援军将至,百济王丰率部分军队自周留城赴白江口(今锦江口)迎接。白江口系朝鲜半岛上的熊津江(今南韩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白村江的入海口。周留城则有百济军及日军联合守卫。这时,唐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七千援军与刘仁轨会师后,分兵两路进攻周留城。刘仁愿、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统帅陆军,从陆路进攻周留城。刘仁轨、杜爽率领唐水军和新罗水军从熊津进入白江口,溯江而上夹击周留城。8月13日,刘仁愿所部进逼周留城周边。而百济军则因鬼室福信之死,士气极其低落,尽管有日军相助,但还是难以抵抗唐军的进攻。周留城周围的城池逐一被唐军攻克,百济守军相续投降。但周留城外的任存城地势险要,为周留之扼口,有将军克死用兵,唐军围攻一个月依旧不曾攻克,周留城因此得以暂时保全。
在刘仁愿率军向周留城进军的同时,刘仁轨率唐和新罗海军驶向白江口,企图溯江北上进逼该城。当刘仁轨所率海军驶抵白江口时,与先期前来的日本海军相遇。“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刘仁轨立刻下令布阵,170艘战船按命令列出战斗队形,严阵以待。663年8月27日上午,日军战船首先发动攻势,冲向唐军水阵。由于唐军船高舰坚利于防守,日军船小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船一接触,日本水军立刻处于劣势,于是日军指挥官下令战船撤回本队。次日,日本将领在与百济王商议后互相提议说:“我等争先,彼当后退”,再度发起进攻。其指挥遂各领一队战船,争先恐后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的唐海军。唐军统帅见日军军旅不整,蜂拥而至,便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在阵中。日军被围,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日军大将朴市秦田来津虽然“仰天而誓,切齿而衅”,亲手斩杀唐兵数十名,直至战死,但亦无力挽回战局。不过片刻之间,日军战败,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新唐书》记载:此次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百济王先在岸上守卫,见日军失利,与数人乘船逃去高句丽。
唐军在白江口得胜的消息传到周留城,9月7日守城的百济王子馀忠、胜忠等率守军投降。百济境内的其他日军见周留城已降,大势已去无可奈何,便自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离,集结于以礼城,最终于9月19日撤回日本。在白江口之战中唐军击退了前来增援的日军,消灭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彻底灭亡百济国;另一方面,中国在五年之后攻灭高句丽,而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唐罗两国以大同江为界。
影响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日军在白村江之战失败后,天智天皇决定强化日本的国土防御。在对马和九州北部筑造水城防御唐军的进攻。并于濑户内海沿岸各地筑造朝鲜式的城堡进行防御。667年,又从难波迁都至内陆部的近江京。
倭国在百济灭亡后,接纳了许多来自百济的难民,在此同时,唐跟倭国之间的对立增加了。受到这种影响,日本天智天皇制定了称之为近江令的法令群,快速地重整了整个国家体制。到了天武天皇掌权时,其下令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以及律令法等,将日本快速的导向为律令制国家。
接著在701年时,由于大宝律令的制定,日本将国号从倭国改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