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送 (花莲)
王天送(1924年9月24日—2016年12月31日),台湾基隆人,台湾电力公司人物,长年在花莲县从事考古。
王天送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24年9月24日 日治台湾基隆 |
逝世 | 2016年12月31日 中华民国(台湾)花莲县 | (92岁)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24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16年) |
配偶 | 谢秋菊 |
生平
早年生涯
1924年9月24日,王天送生于基隆[1]。1929年,因父亲出任台湾文化协会东部会长一职,举家自基隆港搭乘福清丸搬往东台湾,住于今日的花莲市博爱街[2]。从小在渔港长大,让王天送幼时即对各种鱼贝类有兴趣[3]。初中时,王天送白日在电力公司工作,晚上则到花莲港中学念书[2]。
鹿野忠雄来花莲做田野调查时,聘请王天送、平埔族人陈武台作研究助理,让王天送当时就踏遍花莲原住民部落作考古与动植物的采集[2]。期间他们发现了三种新品种的鱼类和一种贝类,经鉴定后,还用王天送的姓氏命名[4]。鹿野忠雄事必躬亲、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影响著王天送日后作研究的方法和态度[2]。十七岁时,王天送就开始调查威里事件中藏匿头颅的二十五头洞[5]。
1942年9月,王天送加入花莲港青年特别炼成所,并于12月1日结业,进入“勤行报国青年队”并执行一些战地工务。1944年11月1日,加入大日本帝国海军志愿兵第4期,在左营训练三个月后进入“高洋1115泉队”,前往新南群岛(现南沙群岛)一带作战,1945年二战结束后才回台湾。战后王天送回电力公司工作,且因为担任日本志愿兵的经历,还协助指导电力公司保警队操作接收的日式枪枝及柔术。[1]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时,王天送因当时担任当地的警备队长,在3月中旬逃亡藏匿于秀林乡砂婆礑山区一个多月[1][6]。
1948年3月8日,王天送与谢秋菊结婚[6]。两人育王淑玲、王振贤、王振中、王振东、王振人一女四男[4]。
投入考古
当儿女成长后,原先任职于台湾电力公司东区管理处的王天送投入了考古领域[4]。1986年12月4日,王天送将多年来在花莲县寻得的考古文化史迹遗址,整理出廿三处,有立雾高地石棺、扫叭石柱、太巴塱富沙丐遗迹、大坑遗址等,提供花莲县政府礼俗文化课参考,以免再遭破坏而消失[7]。
虽然王天送只有初中学历,但因著成就获得学术界肯定,担任台湾省文献会研究员[8]。如王天送在美仑山发现旧石器时代器物[9]、花岗山发现新石器时代器物[10]、与黄建霖在六十石山发现石刀[11]、和黄建霖在新社山发现大石棺[12]、跟黄建霖在仙灵祠附近发现大南澳海岸遗址[13]等。1994年,花莲师院聘王天送为国小教师进修班讲师,教授山地田野工作研究,三年后花莲师院又聘他为教育学系社会科技术教师[8]。花莲县喜爱乡土文史人士有定期聚会的研究会,常向王天送请教花莲资料及陪同出门田野调查[14]。也有日本的贝类学者会特地来台湾请教王天送[3]。
自1992年起,王天送陆续将收集到的考古文物、鱼贝类标本、民间器物等提供给花莲县港口、文兰、明礼、永丰、静浦、大富、丰滨、北滨、崇德、万宁国小等小学成立乡土资源教学馆[15]。像是王天送在大港口附近搜集的海鱼标本送给丰滨乡港口国小附设的制陶馆,1999年4月20日启用[16]。
2006年11月14日,王天送在吉安庆修院获颁花莲县文化奉献奖时,包括退休教授李思根、教育大学张惠珠、康培德、潘继道及李宜宪等教师、杨守全校长、李建勋、林隆星、黄荣墩、翁纯敏等人都前往祝贺[14]。2007年1月31日,花莲县县长谢深山颁赠王天送感谢状,以感谢保存花莲县历史文物[15][17]。
晚年生活
花莲县每年举办二二八事件追思活动时,王天送会以受难者身分参加[1][4]。2011年举行时,王天送虽已中风,依然与郑招生、柯万见、王玉成一同出席[18]。
参考
- ^ 1.0 1.1 1.2 1.3 潘继道. 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籍日本兵-王天送先生的戰爭記憶. 东台湾研究. 2019, 26: 49-64 [2022-12-18]. doi:10.6275/JETS.201902_(26).0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8)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王天送 博古今通山海 用一生為歷史作見證 用愛為下一代紮根. 更生日报. 1999-01-22 (中文(台湾)).
- ^ 3.0 3.1 苏伟信. 日籍學者千里迢迢謝師恩 青沼佳方攜徒拜見貝類業餘專家王天送. 中国时报. 1994-09-29 (中文(台湾)).
- ^ 4.0 4.1 4.2 4.3 4.4 田德财. 花蓮綜合 醉心考古 王天送豐富在地自然人文紀錄. 更生日报. 2017-01-07 (中文(台湾)).
- ^ 杨宜中. 半世紀追尋 揭開威里事件面紗 王天送重建歷史現場 90多年前原住民獵殺日本人. 1998-11-11 (中文(台湾)).
- ^ 6.0 6.1 杨宜中. 思亡妻 魂牽夢縈陷昏迷. 自由时报. 2006-03-14 [2022-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中文(台湾)).
- ^ 康武吉. 王天送 五十年考古有成 理出廿三處史蹟遺址 籲請保護. 民生报. 1986-12-05 (中文(台湾)).
- ^ 8.0 8.1 杨宜中. 鄉土教授 王天送 中學畢業生 自學修成專家. 自由时报. 1999-03-15 (中文(台湾)).
- ^ 花蓮美崙山發現舊石器 研判三千年前有先住民. 联合报. 1989-02-03 (中文(台湾)).
- ^ 康武吉. 花崗山 新石器. 民生报. 1991-01-04 (中文(台湾)).
- ^ 詹前善. 石刀出土花蓮發現「小黑人」遺跡 史載稱「矮人族」 距今約二千年曾與山胞起衝突 絕種版本多重. 联合报. 1991-09-04 (中文(台湾)).
- ^ 康武吉. 東海岸發現千年大石棺 花蓮考搶人士王天送等研判為先住民所鑿挖 因坡土沖蝕而外露. 联合晚报. 1991-09-12 (中文(台湾)).
- ^ 简浴沂. 揭開海岸巨石文化 仙靈祠居首功 省文獻會主委贈匾表達謝意. 中国时报. 1992-08-13 (中文(台湾)).
- ^ 14.0 14.1 陈惠芳. 考古先驅王天送 獲學界褒揚. 中国时报. 2006-11-15 (中文(台湾)).
- ^ 15.0 15.1 陈惠芳. 致力文教 王天送獲表揚. 中国时报. 2007-02-01 (中文(台湾)).
- ^ 邱显明. 阿嬤的用品 港口國小看得到 校長楊源誠與花師教師王天送推動成立製陶館. 自由时报. 1999-04-21 (中文(台湾)).
- ^ 陈信利. 王天送捐珍藏 縣長頒感謝狀. 联合报. 2007-02-01 (中文(台湾)).
- ^ 范振和. 受難者訴當年 難掩悲憤心情. 联合报. 2011-03-0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