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锁定
潮汐锁定(或同步自转、受俘自转,英语:Tidal locking)是指一个天体受重力梯度影响,而永远以同一面对著另一个天体的现象。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月球因为此现象而永远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潮汐锁定的天体绕自身的轴旋转一圈的时间跟绕著其同伴(或它们之间的质心)公转一圈的时间大致相同。这种同步自转导致受影响天体固定地以其中一个半球朝向其同伴。在大部份情况下,只有较小的天体(如卫星)会被所环绕的较大天体(如行星)潮汐锁定,但两个物理性质和质量都相近的天体会互相潮汐锁定(例如冥王星与其最大卫星凯伦)。理论上,较小的天体也可以潮汐锁定比自身大数倍的天体,但这个过程需时甚长,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在有关天体被摧毁前完成。
人造卫星的重力梯度稳定技术是人类应用潮汐锁定现象的一个例子。
机制
在自转率的改变上,大的天体A将天体B潮汐锁定,需要A的引力在B的隆起的诱导下造成扭矩。
潮汐隆起
A的引力对B造成潮汐力使得B的引力平衡受到扭曲,形状在朝向A的轴线方向上变得细长;相反的,在垂直A轴向的维度上略有减少。这种扭曲现象被称为潮汐隆起。当B未被潮汐锁定时,这个隆起会在表面移动,两个隆起之一会在靠近A在正上方的一个点。对大型的天体而言,由于本身的重力,形状会接近球体,潮汐的扭曲会造成轻微的扁球体,也就是说一个沿著主轴方向轴对称的椭球体。较小的天体也会经历这种扭曲,但这些扭曲是不规则的。
隆起拖曳
物体B对潮汐力引起的周期性的重塑会施全力(Exertion)的抵抗。事实上,有时候B需要一些时间来重塑重力的平衡,但在这段时间,A-B的轴向因为B的旋转已经改变,所以形成的隆起会与A-B轴向有一段距离。从太空中的瞭望点来看,隆起最高点的方向与指向A的方向已经有了偏差。如果B的自转周期短于它的轨道周期,这个隆起将超前于A-B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B的自转周期较长,取而代之的是隆起将落后[来源请求]。
扭矩的结果
由于隆起偏离了A-B轴指向的方向,A的引力将拉住这些质量而对B施加了扭矩。在面对A的隆起,扭矩的作用使B的自转符合轨道周期,但在"背面"的隆起是远离A的,因此起了相反的作用(维持自转的周期)。不过,朝向A这一侧的隆起比背面的隆起更靠近A大约相当于B的直径,所以会经历较强的引力和扭矩。来自这两个隆起扭矩的净效应,是永远朝向B的自转周期与轨道周期同步,也就是结果终将是潮汐锁定。
轨道变化
A-B系统的总角动量在这个过中是守恒的,所以当B减慢速度和失去角动量时,轨道的角动量会提升相似的量(其中也有一些对A的自转造成较小的影响)。这样的结果是导致B在减缓自转速度时,相对于A的轨道会提升。而另一种情况,当B的自转速度太慢时,潮汐锁定的作用会使它的自转加速,同时使B的轨道降低。
大天体的锁定
潮汐锁定的效应也会发生在大天体A上,只是因为B的体积较小,引力作用也较微弱,所以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A潮汐锁定。例如,地球的自转就因为月球而逐渐减缓,从一些化石在地质时间上的推移可以察觉其总量[1]。 这个过程仍在进行中,而且已经大幅减缓了地球从诞生迄今的自转速度。目前的估计是协助(与太阳的潮汐影响)地球的自转从6个小时至当前的24小时。而在目前的阶段,原子钟显示地球的一天每年大约延长15微秒[2]。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就将在月球和地球创造出相互的潮汐锁定,地球的一天会逐渐延长,而恒星月或逐渐缩短,直到两者有著相同的时间长度。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不能期望在太阳成为红巨星,吞噬掉地球和月球之前就能发生[3][4]。
对于大小相似的天体,这种效应在同等级规模的天体上,或许会两者同时被潮汐锁定。矮行星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凯伦就是最好的例子—只有从冥王星的一个半球可以看见凯伦,反之亦然。而冥王星的年龄估计和地球与太阳系内其他的行星大致是相同的。
自转轨道共振
最后,在轨道离心率较高的情况下,潮汐力是相对较弱的,较小的天体最终可能会产生轨道共振而不是潮汐锁定。在这种情况下,轨道周期和自转周期的比率是一些明确但不同于1:1的分数。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水星的自转 - 锁定到与公转太阳周期为3:2的共振。
许多太阳系外行星(特别是靠近母天体的那些行星)预料将会有高于1:1的自转轨道共振。 例如,超级地球的葛利泽581 d最可能会在2:1的自转轨道共振下,每自转两次绕著母星公转一圈[5]。
事件
卫星
在太阳系中许多值得注意的卫星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潮汐锁定,因为它们的轨道非常接近,就因为距离的减少,而使潮汐力迅速增加(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值得注意的例外是气体巨行星外围的不规则卫星,距离比那些知名的大卫星远了许多。
冥王星和凯伦是潮汐锁定的一个极端例子。与主星相比,凯伦是一颗相对较大的卫星,轨道也非常靠近,使得冥王星也被凯伦潮汐锁定。实际上,这两颗天体彼此相互环绕著(质心位于冥王星外),好像是以一根竿子在两个天体的表面各自固定著一个点而相对著。
小行星卫星是否潮汐锁定,大部分的情况仍属未知,但预期轨道紧密的密接小行星会如同密接联星一样是潮汐锁定的。
月球
月球的自转和轨道周期相互之间是潮汐锁定的,所以无论从地球的何处观察月球,始终只能见到月球同一面的半球。直到1959年,从前苏联太空船月球3号传送回来的照片,才完整的看见月球背面。
尽管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完全被锁定,但是由于天秤动和视差,从地球反复的观测,仍可以看见月球总表面的大约59%。天秤动主要的成因是月球轨道的离心率造成的轨道速度变化:使地球的观测者在周边上可以多观测到约6°。视差是几何学的效果:是在地球表面上相对于地月中心联线的偏移量,而因为这个关系,使月球在我们的地平线时,可以多观察到一点月球表面的边缘(大约1°)。
行星
天文学家原本认为水星是被太阳潮汐锁定的,这是因为在适合观测水星时,它都以同一面朝向地球的观测者。1959年,雷达观测证明水星是以3:2的轨道共振而非1:1的完全潮汐锁定;即水星每自转3圈就绕著太阳公转2圈。这使得地球上的观测者在适合观测的时间观测时,水星都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出现它似乎被潮汐锁定的假象。水星的轨道离心率造成稳定的3:2轨道共振。
金星的每583.92天与地球会合一次,几乎是金星自转的5个太阳日(精确的说是5.001444金星日),使得每次接近地球时都以同一侧朝向地球。这种现象是偶然还是与地球的某种潮汐锁定关系,目前仍不得而知[6]。
当一个行星被恒星潮汐锁定时,行星的一侧会是永恒的星光照耀,而另一侧是在永恒的黑暗中。
恒星
整个宇宙的密接联星都被认为是潮汐锁定的,已经被发现轨道极为靠近主星的系外行星也被认为是潮汐锁定的。一个不寻常的例子,MOST卫星已经证实右摄提二(牧夫座τ)被一颗行星潮汐锁定著,并且几乎可以肯定潮汐锁定是相互的[7]。
时间尺度
使用下列的公式可以估算一个天体被潮汐锁定所需要的时间尺度[8]:
此处
- 是初始的自转速率(弧度每秒弧度)。
- 是卫星环绕行星运动的半长轴。
- 是卫星的转动惯量。
- 是卫星的散逸函数(消耗函数)。
- 是万有引力常数。
- 是行星的质量。
- 是卫星的质量。
- 是卫星潮汐的二阶勒夫数
- 是卫星的半径。
除了地球和月球的 之外,一般来说对Q和 的所知都很有限。然而,实务上都粗略的估计Q≈100(或许过于保守,会高估锁定的时间),并且
此处
- 是卫星的密度。
- 是卫星的表面重力。
- 是钢体的卫星。对岩石的卫星大约是3×1010 Nm−2,对只是冰冻的卫星大约是4×109 Nm−2。
可以看出,即使已经知道卫星的大小和密度,依然留下了许多必需要估计的参数(特别是 、Q、和 ),所以任何对潮汐锁定的计算所获得的时间都不被预期是正确的,甚至会差到10个数量级。更进一步说,在潮汐锁定阶段的轨道半径a可能由于后续的潮汐加速,已经完全不同于当今观测到的,而这个值在潮汐锁定的时间上是很敏感的。
由于不确定性是如此的高,上面的公式可以简化以避免繁琐的计算。假设卫星是球体的, ,Q = 100,明智的做法是以12小时为间隔去猜测一个未潮汐锁定的初始公转周期(大多数的小行星自转周期在2小时到2天之间)。
式中的质量单位是公斤,距离单位为米,同时μ是Nm−2。对岩石天体μ可以粗略的选择为3×1010 Nm−2,对冰冻天体μ是4×109 Nm−2。
请注意与轨道半径a的相关性极强。
在主星和卫星都已经潮汐锁定的状态,例如冥王星,卫星和主星的参数可以互换。
一个结论是,其它的因素不变(像是Q和μ),在同样轨道半径上的大卫星将比小卫星更快的被行星潮汐锁定,因为 的成长是卫星半径 的三次方。在土星系统中有一个可能的例子,土卫七(Hyperion)未被潮汐锁定,而质量较大且轨道距离较远的土卫八(Iapetus)却已经被锁定。不过还必须要指出这是不明确的,因为土卫七(Hyperion)还受到邻近的土卫六(泰坦)强大的驱动,这会使它的自转造成混乱。
上述公式的锁定时间尺度可能切割了数量级的顺序,因为它们忽略了频率与 的依赖关系。
已知被潮汐锁定天体列表
太阳系
被太阳锁定
被地球锁定
被火星锁定
被木星锁定
被土星锁定
被天王星锁定
被海王星锁定
与冥王星锁定
- 冥卫一(Charon,冥王星本身也被冥卫一锁定)
系外太阳系
疑似被锁定的天体
太阳系
以主星锁定一个天体所需要的可能时间为基础,和它存在于轨道上的时间比较(太阳系大多数卫星的年龄与行星年龄相似),许多卫星被认为是被锁定的。但是,其中有些的自转周期还不知道或是所知不多,它们是:
可能被土星锁定
可能被天王星锁定
可能被海王星锁定
系外太阳系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de Pater, Imke. Planetary Sciences. Cambridge. 2001: 34. ISBN 0521482194.
- ^ Ray, R. Ocean Tides and the Earth's Rotation. IERS Special Bureau for Tides. 15 May 2001 [17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3月27日).
- ^ Murray, C.D.; Dermott, Stanley F. Solar System Dyna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84. ISBN 978-0-521-57295-8.
- ^ Dickinson, Terence. From the Big Bang to Planet X. Camden East, Ontario: Camden House. 1993: 79–81. ISBN 978-0-921820-71-0.
- ^ Makarov, Valeri V.; et al. Dynamical evolution and spin-orbit resonances of potentially habitable exoplanets. The case of GJ 581d.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2, 761. Bibcode:2012arXiv1208.0814M. arXiv:1208.0814 . doi:10.1088/0004-637X/761/2/83.
- ^ Gold T., Soter S. (1969), Atmospheric tides and the resonant rotation of Venus, Icarus, v. 11, p 356-366
- ^ 7.0 7.1 SPACE.com - Role Reversal: Planet Controls a Sta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8-04.
- ^ B. Gladman; et al. Synchronous Locking of Tidally Evolving Satellites. Icarus. 1996, 122: 166. Bibcode:1996Icar..122..166G. doi:10.1006/icar.1996.0117. (See pages 169-170 of this article. Formula (9) is quoted here, which comes from S.J. Peale, Rotation histories of the natural satellites, in J.A. Burns (编). Planetary Satellites.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77: 87–112.)
- ^ Vergano, Dan. Out of our world: Earthlike planet. USA Today. 2007-04-25 [201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4).
- ^ Astronomers Find Most Earth-like Planet to Date. Science, USA. September 29, 2010 [September 30,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0月2日).
- ^ Gliese 581g the most Earth like planet yet discovered. The Daily Telegraph, UK. September 30, 2010 [September 30,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0月2日).
- ^ Makarov, V. V.; Berghea, C.; and Efroimsky, M. 2012. Dynamical Evolution and Spin–Orbit Resonances of Potentially Habitable Exoplanets: The Case of GJ 581d."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61, Issue 2, article id. 83, 14 pp. (2012)..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