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兰古道
淡兰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时代初期(约十九世纪期间),淡水厅到噶玛兰厅间(现今台北、基隆到宜兰)的山区主要交通道路系统,范围横跨现今北台湾的四个行政区(新北市、基隆市、台北市、宜兰县)。这段期间正是北台湾汉民族开始由西部往东部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克服台北与宜兰间地理的障碍,清廷的官方政策与先民拓垦的韧性,不断在北台湾山岭上留下路迹,淡兰古道成为北台湾这段开拓史的见证。日治时期后,因铁路、公路的开通,古道渐渐的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开辟为铁公路使用外,其馀皆逐渐隐没在荒烟蔓草之中。淡兰古道北路现今仅存了三貂岭金字碑古道、草岭古道和隆岭古道三段。古道目前部分山径仍是登山健行者的爱好秘径[1]。
路径
淡兰古道分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商道)[1]。
淡兰北路:瑞芳为起点,经猴硐、双溪、贡寮到宜兰大里、石城。从最一开始的军事防守、传递公文到成为交通要道,为发展最早的历史古道。 北路又分成两条主路线[2],靠北海岸的路线是从灿光寮-打铁寮-澳底-福隆-至石城路段,为台湾知府杨廷理在噶玛兰厅设治初期往来噶玛兰厅所走的路线,故又称杨廷理古道[3][4]。较靠山区的猴硐-牡丹-双溪-贡寮-草岭-宜兰大里路线,是后来开发的另一条入兰正道官道。马偕博士曾经沿此路传教行医,故又称“马偕之路”。草岭古道为淡兰古道北路入兰正道的末段。
淡兰中路:暖暖为起点,经平溪(十分)至双溪(柑脚、泰平)—到宜兰外澳,此路线为先民为生存、耕山开辟的生活民道,承载著从拓垦到族群械斗及和解的庶民记忆。沿途可见梯田驳坎及石砌土地公庙等先民信仰寄托[1]。
淡兰南路:六张犁为起点,经深坑、石碇经坪林—到宜兰礁溪。初始清廷官方消极缓议辟便道,后经民间累积近百年的茶叶经济力,终于在1885年辟道通宜兰并设兵驻防。“淡”、“兰”间最短路线,为茶商往来经商之路[1]。
淡兰古道活动路径
2024年新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与健行笔记合作,将错综复杂的淡兰古道山径,选择出北、中、南各5段作为健行活动路径,介绍如后:
淡兰北路第一至三段:由瑞芳-灿光寮-澳底-石城,包含灿光寮古道与杨珽理古道。
淡兰北路第四至五段:由瑞芳-猴硐-双溪-远望坑-大里,为入兰正道,包含金字碑古道与草岭古道。
淡兰中路第一至三段:由暖暖-十分-柑脚-阔濑-三水潭,包含暖冬旧道与兰入山孔道。
淡兰中路第四至五段:由柑脚-泰平-三水潭-坪溪头-外澳,为兰入山孔道。
淡兰南路第一至五段:由六张犁-深坑-石碇-坪林-石嘈-礁溪,为淡兰便道。
参见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淡蘭古道. 新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Mark. 淡蘭古道北路:完成路線總整理. Mark的旅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中文(台湾)).
- ^ 楊廷理古道(官方指南). 健行笔记.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台湾)).
- ^ Tony黄. [歷史探索].換個方向,思考楊廷理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2010-11-23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台湾)).
所谓的“杨廷理古道”,是指清代台湾知府杨廷理在嘉庆年间开辟的入兰道路,距今约二百年, 学者认为这是清代台湾山区最早的一条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