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白璧德

欧文·白璧德(英语:Irving Babbitt, 1865年8月2日—1933年7月15日)是美国知名学者和文学评论家。他因为参与新人文主义英语New Humanism的创办而著称。从1910年到1930年之间,新人文主义曾深入影响美国文学评论界以及保守主义思想界。白璧德承袭马修·阿诺德文学批评,而且持续批判浪漫主义,他的理念透过作品《卢梭论》呈现。在政治理想方面,他可以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埃德蒙·伯克的追随者。他宣扬古典人文主义,同时为基督教传统辩证。他的人文主义丰富地涵盖各种传统道德与宗教思想。

生平

欧文·白璧德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童年时期随著家人四处搬迁。11岁以后,定居在辛辛那提附近的密德森威尔(Madisonville)。他于1885年进入哈佛学院就读,1889年毕业,任教于蒙大拿学院。两年后,前往法国索邦大学高等研究应用学院留学一年。之后,他重回哈佛修习硕士,期间曾经选修梵文.

得到学位后,白璧德以古典文学学者(classical scholar)身份转而前往威廉姆斯学院罗曼语系任教。一年后(1894),获得哈佛大学法文系的职缺。此后,他一直任教于哈佛,并且在1912年升等成为法国文学教授,并以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知名。

1890年代早期,他与保罗·埃尔默·莫尔一同拟定的规范,日后发展成为新人文主义核心信条。1895年他以何谓人文主义?为题的演说,开始攻击卢梭。日后,他回想当时担任古典文学教学期间,遭受当代文本与文献学的拘束,是他不悦的经验。他先发表具有特色的小型论文或短文,之后集结成书出版。1908年白璧德曾因作品《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名噪一时,该书也是集结已经问世的作品而成。

白璧德持续发表类似作品,他所贬损的对象往往来自他拿手的法国文学领域。他挑出法兰西斯·培根的缺点,他也抨击自然主义功利主义。年复一年,他的对手日益增加,其中包括R·P·布莱克默奥斯卡·嘉吉海明威哈罗德·拉斯基辛克莱·刘易斯H·L·门肯施平格艾伦·泰特埃德蒙·威尔森等。以H·L·门肯为例,白璧德给他冠上“知性杂耍”(intellectual vaudeville)的标签──这样的批评容易引起后世同情。1921年白璧德获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影响

白璧德是作家T·S·艾略特就读哈佛时期的老师,影响艾略特的早期阶段。艾略特1926年文章〈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民主与领导评论〉(The Humanism of Irving Babbitt, a review of Democracy and Leadership)已经显得暧昧不明,其中透露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对于基督教义并没有百分百接受,在面对宗教方面也有争议处。

新人文主义活动的代表性人物,除了白璧德与莫尔之外,受到白璧德影响最深者包括爱尔略特(1883-1963),福斯特(1887-1972),法兰杰伟马特(1868-1953),谢福德(1889-1956)与谢尔曼(1881-1926)等。他们当中,谢尔曼最早离开。核心人物之一的福斯特,日后也被认为倾向新批评路线。

在新人文主义的外围方面,温脱斯名著运动被认为从新人文主义取材。受到白璧德影响的美国学者包括米尔顿辛德斯(Milton Hindus),罗素·柯克普西维雅克理查德韦弗,克莱瑞恩,以及乔治威尔。这类型的关系可溯及白璧德与查默斯,沃尔特·李普曼,路易梅西埃,以及奥·沃伦的相互影响,这些影响的来龙去脉难以说得清楚,不仅如此,白璧德也曾公开质疑舆论阿誉的价值。

1920年代是新人文主义的极盛阶段,其间也曾受到读书人杂志若无似有的支持。1933年白璧德过世之后,新人文主义的流行地位迅速滑落,明显地,现代主义与革新派取而代之影响了美国的知识、文化与政治生态。1940年代新人文主义的敌手声称新人文主义已经灭绝,但是白璧德的潜在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在80年代重回舞台,持续影响数十年。白璧德的姓名通常在讨论文化保守主义的场合被提及。

白璧德的思想在1920年代到1940年代在中国享有很大的知名度,成为学衡派的思想来源之一。很多中国留学生都曾跟随白璧德学习。胡先骕翻译的《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发表在《学衡》第三期,1922年)是第一篇将白璧德思想介绍到中国的文章。从1990年代开始,白璧德的思想在中国重新被提及,白璧德的著作也被系统性翻译到中国。

1960年哈佛大学成立“白璧德教授比较文学讲座”(Irving Babbitt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则有持续进行的“白璧德计画”(Irving Babbitt Project)。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