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尼治子午线

51°28′40.12″N 0°00′05.31″W / 51.4778111°N 0.0014750°W / 51.4778111; -0.0014750

一群人在左边的鹅卵石路面上排成弧线在等待,后面是一栋华丽的砖房建筑和一颗红色的球位于顶上。在线的前端,最靠近照相机的人,正在拍摄树下,位于泛著金属光泽的纪念碑前的人。有一条鹅卵石铺设的线联系在他们之间。
本初子午线纪念碑与拍照的游客
沿著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本初子午线投射的雷射标志。
一个位在标志线上方的GPS接收器显示这就是本初子午线。显示的经度不为0,不是仪器不正确,实际上,是因为真正的本初子午线在这条标志线的东方102公尺。

格林尼治子午线是以在伦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为基地[1],由乔治·比德尔·艾里爵士在1851年设置的子午线。至1884年,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船舶使用此线作为他们海图和地图子午线的基准。同年(1884年)10月,美国总统贾斯特·亚瑟组织25个国家的41位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国际子午线会议,将穿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选定为官方认定的本初子午线[note 1]。然而,法国投弃权票,并在地图中继续使用巴黎子午线数十年。

本初子午线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艾里中星仪51°28′40.1″N 0°0′5.3″W / 51.477806°N 0.001472°W / 51.477806; -0.001472 (Airy Transit)[3]),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在院子里的不锈钢和黄铜带标示,并且从1999年12月16日起改由强大的绿色雷射朝向伦敦北方,在夜空中闪耀著。

全球定位系统GPS)接受器在格林尼治子午线标志上显示的经度读数不是0度0分0秒,而是在本初子午线以西5.3弧秒(102.478公尺)。在过去,人们认为这种偏差源于基于太空建立的参考系(例如 GPS 系统使用的 WGS84 参考系)本身存在的误差,或源于国际时间局累积的误差。现代研究认为,垂线偏差导致天文学观测得到的结果与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坐标存在差异;排除这一影响后,两种方式得到的子午线模型并没有系统性的差异[4]

历史

在建立目前常见的经线之前,大多数海事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子午线,并且都无异议的通过自己的国土。1721年,英国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子午线,通过早期在格林尼治的皇家天文台新建立的子午仪。这条子午线为了修建新的、更好的仪器,已经向东迁移过三次,总共移动了约10米左右,这是为了让施工过程时仍能不间断地观测。最后的子午线是假想通过北极南极与艾里中星仪的经线;中星仪的安装必须垂直于当地的水平面(这是垂直于当地平面的铅锤线)。1851年,该线成为英国的子午线[5]。出于这段期间实务上的目的,有关子午线的移动并未被标记。

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产生国际认可的单一子午线,选择的子午线就是通过位于格林尼治艾里中星仪的子午线,使它成为本初子午线。大约也在这个会议的期间,科学家也正在大规模的测量垂线偏差[6]。人们预期在各不同地点的铅锤线如果延伸下去,应该都通过一个点,也就是地心。但因为地球质量分布的不平均,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若要使计算可行,科学家定义出回转的椭球体;给定的椭球体是在特定的各区域测量出的,比如一个国家或大陆,可以得到良好的折衷值。在一个特定天文台,铅锤线和垂直于回转椭球表面线之间的差别称为垂线偏差[7]。国际子午线会议并没有考虑这个。

这种现象意味著,当艾里中星仪建筑时,因为是使用铅锤线来调整望远镜的垂直,垂线略偏离于现在用于定义经度和纬度的国际地表参考系统(这与使用于GPSWGS84几乎完全相同)的椭球表面垂线。这反过来意味著通过艾里中星仪的子午线稍微偏向现代的天球子午线(本初子午线正上方天空中的经线)东方。这样的结果是,这架望远镜测量的任何过中天时刻都会在预测时间之前0.353秒(或0.353恒星秒)之前过中天。实际情形是,现代的子午线并不对应于艾里中星仪,而是在它的东方102米之处[8]。对于所有实际航行时间,这种差异并不大,因此水手们当然不会发现[3]

今天的子午线

格林尼治子午线经过下列国家:

相关条目

注解

  1. ^ 在1884年10月13日投票,10月22日通过决议[2]

参考资料

  1. ^ ROG Learing Team. The Prime Meridian at Greenwich. Royal Museums Greenwich. Royal Museums Greenwich. 23 August 2002 [14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 
  2. ^ Howse 1997,第12, 137页
  3. ^ 3.0 3.1 Malys, Stephen; Seago, John H.; Palvis, Nikolaos K.; Seidelmann, P. Kenneth; Kaplan, George H. Why the Greenwich meridian moved. Journal of Geodesy. 1 August 2015 [2016-08-13]. doi:10.1007/s00190-015-084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4. ^ Malys, Stephen; Pavlis, Nikolaos; Seidelmann, Kenneth; Kaplan, George; Seago, John H. Why the Greenwich meridian moved. Journal of Geodesy. 2015, 89 (12): 1263–1272. doi:10.1007/s00190-015-0844-y . 
  5. ^ The Greenwich Meridian. [2016-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2). 
  6. ^ Dracup, Joseph F. Geodetic Survey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eginning and the Next 100 Years. NOAA History: A Science Oddesy. 8 June 2006 [2016-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7. ^ Geodesy for the Layman (PDF) (技术报告) 5th: 6–10. December 1983 [2016-08-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29).  已忽略未知参数|institut ion= (帮助)
  8. ^ Scientists explain why Greenwich Meridian line is in 'wrong place'. BBC News. [2016-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