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书写系统

概述當代日本語的書寫方式及其寫作系統的演變

日语书写系统(日语:日本語の表記体系*/?)是指以文字来记载日语文章等的系统方法。跟世界其他语言相比,日语的书写系统较为复杂,现代日文由几种文字构成:起源于中国形意文字汉字表音文字音节文字平假名(于文法型式上常用)、片假名(主要用于外来语)以及以拉丁字母书写的罗马字。这些文字体系各自有特定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交互使用著。

日语书写系统
类型
使用时期
自4世纪起
书写方向直书从右至左、从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日语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万叶假名
  • 日语书写系统
ISO 15924
ISO 15924Jpan (413), ​Japanese (alias for Han + Hiragana + Katakana)
Unicode
范围U+4E00–U+9FBF 汉字
U+3040–U+309F 平假名
U+30A0–U+30FF 片假名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 (IPA) 符号。 有关 IPA 符号的介绍指南,请参阅 Help:IPA[ ]/ / 及 ⟨ ⟩ 之间的区别,参阅IPA§方括号与转录定界符
在京都的假名和汉字书法练习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日本語の表記体系
假名にほんご の ひょうきたいけい
平文式罗马字Nihongo no Hyōkitaikei
日语旧字体日本語の表記體系

以下举出几个用日语写成的单字范例:

汉字 平假名 片假名 罗马字 汉语
わたし ワタシ watashi
金魚 きんぎょ キンギョ kingyo 金鱼
煙草 たばこ タバコ tabako 烟草/香烟/烟

日文单字的配列法不以汉字,而以记载单字发音的“假名”为基础。通常用于“假名”的排序法有“五十音顺”和“伊吕波顺”两种。后者为旧式。汉字会另外以部首来排序。

书写格式与方向

文字符号写成四方形,每个符号(含标点)保有相同的空间大小。

传统日文和古典汉文一样使用纵书((縦书き),从上而下书写,纵行之间由右至左书写。此种书写方式反映在现今的文学体裁和漫画上面。

现代日文使用横书(横书き),从左至右横排书写,写完一行向下换行。

现代日语中,横书和纵书都会使用,但使用纵书的场合较多。由于纵书是传统书写的方法,书法、国语教科书、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报刊的部分版面等,多会沿用纵书,但是使用纵书也不限于传统用途,如漫画、日式个人名片(日语的一面多会纵书、另一面英文的则横书)。横书则用于外语、数学、科学、音乐等类别的书刊,较正式的文本如商业书信、演示稿书、论文等通常几乎都是横书的,这样不仅便于插入西方文字,电脑排版也比较方便。竖排书刊也可能会有些栏目或页面使用横书,以迁就版面设计。

文字体系

汉字

 
用汉字书写的日本名字

日语的汉字源自中国,它们主要被使用在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语干、以及日本的人名

汉字用来标明每个字具有的意义,可以分解成三种类型: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许多汉字组合自数个(通常是两个)字旁,其中一个是形旁,在汉字里表示主要的意义,依部首排序到汉字辞典里另一个成对的元素标示出原始的汉字读音(详见六书),即使在日语里也通常不会有完全一样的读音标示。于是有一部份称做国字的日文汉字被创造出来,像是“(dō,工作)”、“(tsuji,路口)”、“(tōge,山道)”。

假名

7至8世纪,贵族在诗歌与文章里使用汉字以符合他们的美学。渐渐地一些用来对应每个日语音节的标准文字因此成形。万叶假名被用来标注许多艰深的汉字。

这使得假名的教育利用此方法来解释汉字。这些被高度简化过的音节文字记号没有独立的意义,但表现出读音与音律组合。日语的音节以时间单位摩拉モーラ)作为分隔,展现在书写上,而事实上是被母音的音节所区隔,或是子音跟随著一个长母音或双元音,而最后一个音节 n 与促音呈现在日语特有的假名上。

文字与书写方式发展的历史使得假名变化成平假名片假名

平假名

 
发展自万叶假名的平假名
 
音节文字的平假名 ma

平假名ひらがな平仮名)最早明确的发展是在9世纪时被贵族妇女所使用,她们同时学习汉语和汉字。平假名从万叶假名的草书型式转变,两者都是对汉字做简化与圆体化。

日本小孩在学习汉字之前都先从平假名开始学习读写(例:“ひらがな”是Hiragana的平假名写法,而“平仮名”是Hiragana的汉字写法)。平假名大量使用在接头词(例:护身符的“お守り”)和形容词动词的活用语尾(送假名),以及没有汉字或汉字难读的日文单字。

当使用不熟悉或是尚未学过的汉字(在教科书上没有),一种辩正读音的型式是在上方加注较小的平假名(直式书写时为为右侧),这种平假名称为振假名(注音假名,ふりがな)。

片假名

 
音节文字的片假名 ma

片假名カタカナ片仮名)始于密教真言宗佛教修道士,最早是用来作为辅助阅读汉文宗教典籍的一种速记符号。它们从复杂汉字的部份元素发展而成,容易被辨识,型式简单而富有棱角。

现今片假名常用来作为强调用途,如同西方的斜体字一样。于是在广告漫画和商品包装上使用了许多的片假名。

片假名也被用来学习外来语以及汉字以外其他语言的用字名称等。近年来一些艺人与地方的名称大量取自韩国或中国,使用片假名以贴近原始的读音。在政治与历史人物的多半保持使用汉字。有一些外来语言的单字不以原本正确的写法,而根据该字的读音来转换,例如“Toys "R" Us(即玩具反斗城)”写成片假名“トイザラスto-i-za-ra-su)”。

片假名也使用于动物和植物的学名上,在语言教学时也被用来标示汉字的读音。

罗马字

罗马字(ローマ字)来自拉丁字母。拉丁字母主要是透过葡萄牙耶稣会传教,所使用的文字于1544年从欧洲传到日本。1590年日本第一台印刷机进口自葡萄牙,也同步输入了用葡萄牙语或罗马字日语写成的吉利支丹版(キリスタンバン;基督教版)书籍。

之后罗马字因为锁国政策的缘故几乎从日本消失,一直到幕末才得以重现光明。美国的医生与传教士詹姆斯·柯蒂斯·赫本在1867年写了第一本日英辞典《和英语林集成》,并且发展出拉丁语翻译系统,后来称为赫本式系统

现今罗马字常用在市场行销用途上(像是公司名、厂牌名、产品名等),尤其是为了工作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和与外国人相处上。另外也用在首字母缩略字头文字等方面,例如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缩写)。所有在日本的学生学习英文的同时也学罗马字。

有几种翻译方式可以将日语写成罗马字:

  • 平文式:适合英语使用者,实际上成为标准的记载法,在日本国内外被广为利用(在英语版维基百科也是)。
  • 日本式:从平文式而来,根据ISO 3602 规格修改与标准化后的型式。
  • 训令式:日本式的再修改版,根据ISO 3602标准化。对应假名的状况良好,对日本人而言容易学习。文部省正式推行的是这个方式,不过在日本国外鲜少被使用。

在上述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小众的翻译系统,例如JSL

罗马字成为电脑日语标准输入方式的期间,几乎所有在日本的电脑都是英文键盘。为了要在日本电脑上输入日语,通常将每个音节用罗马字拆开,输入后会在萤幕上显示假名。这种罗马字化的方式为打字式罗马字(ワープロ式ローマ字wāpuro rōmaji)。它使用英文文字处理器,能够接受平文式、训令式与日本式的罗马字系统。事实上这些系统的逻辑是以符合它们假名书写的方式,用两个母音字元来输入长母音,而在前面加一个x来输入小字的假名。

当输入足够的音节后,在电脑上会列出可能的假名汉字结合的清单,可以从中选择正确的用语。这些音节在确认后会被选择的用语所取代。

五十音

五十音是连续的音节字母。五十音顺则是将日语假名五十音的“あいうえお”开始,至“わ(ゐ)(ゑ)(を)”结尾的排序方式。不包含在五十音内的“”通常被放置在最后。排列单字的时候,从假名记载时的第1个字开始比较起,以一定的假名顺序来决定单字的顺序,除了少部分不同假名发相同音的特例以外,可以说是基于发音的顺序。广泛用在日语辞典与书籍的索引、排序人名、商品名的用途上。

平假名和片假名都并不是正好50个字,为46个基本的假名(清音)。在1945年以前是各48个,2对相同发音的假名被废除掉(ゐ、ゑヰ、ヱ

自1945年起不再使用的符号在下列表格中用圆括号显示。括号 (w) 并不表示过去以英文的 w 发音。

变音符号

自1945年有2个变音符号有系统地附加在母音字母上,以前只有在作者心存怀疑或情绪不好时才会用到。这些符号按照字母次序分配到适当的未标示声调文字(清音)上。

清浊音/模糊音

部分的假名可以加上两个点(点々濁点、或濁り)或是一个小圆圈(半濁点、或)而读音会跟著改变,成为进化的音节文字。浊点使发音变成浊音或是“模糊”,圆圈则是半浊音。有清浊音之分的假名分别是k g(例如“ひらがな”)、s zt d、和h/f变成b,以及半浊音p。(例如 = = hu/fu = = bu = = pu。)

颚音化/屈折音(连音符)

日语的硬颚音称做拗音,由尾音是 i 的前导音节(い行,第二行)跟著一个 y 开头(や段,第八列)的假名(会写得比较小)。合在一起后成为一个普通的音节,而只发一个 j 音构成完整的音节: pi 加上 yu 成为 pyuぴゅ/ピュ)字, s(h)i 接上 yo 变成 shoしょ/ショ),在德语写成“scho”。

片假名利用将现有的字和其他的小字母音(ァ,ィ,ゥ,ェ,ォ)构成新的音节,达到对应外国字读音的目的。在1945年废除的wi)和we)除外。用u)加上一个母音成为新字(ウィウェ),而发音上有冲突的ウォ(都是 w 开头)则保留前者。一个辅音音节加上浊点会变成母音: = vu ,他可以再跟其他的母音结合,像是 ヴィ = vi。而ス、ズsuzu)加上 i 变成スィ、ズィsizi)。 Sche/she/še–/je/žetsche/che/če 则是由前导音节 i = s(h)i = z(h)i/ji = ti/chi)与小字的 e)所构成。テ、デtede)可以接著一个小 i) 变成ティディtidi),ト、ド接上小 u)成为トゥ、ドゥtudu)。音节tsu)和fu/hu)尾巴可以接上 aieou 被排除在外。另有一些字可以和 yu 结合:像是フュfyu)。

伊吕波顺

在五十音顺以外偶尔会使用伊吕波顺いろは順iroha-jun)。其来自于日本平安时代的《伊吕波歌》。这首诗歌最早见于1079年,是一种字母歌的型式,将每个音节各自使用一次:

片假名
(除去浊点)
  汉字
与假名
  翻译
イロハニホヘト
チリヌルヲ
ワカヨタレソ
ツネナラム
ウヰノオクヤマ
ケフコエテ
アサキユメミシ
ヱヒモセス
 
色は匂へど
散りぬるを
我が世誰ぞ
常ならむ
有為の奥山
今日越えて
浅き夢見じ
酔ひもせず
 
 
花朵艳丽终散落
 
谁人世间能长久
 
今日攀越高山岭
 
醉生梦死不再有

片假名标示为当时的原始读音,与现在的日语发音有些出入,不包括当时未加入日语的“”。有另一种是在诗的最后加上“”,不过这两种标示法都在1945年废除了。

这首富有诗韵的日语歌,传达出和下列一段大乘佛教的汉文同样的意境。《大般涅槃经》(涅槃经藏)中写到:诸行无常/是正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用日语读音的汉文,常作为日本佛教的圣典被用来诵经,如下:Shogyōmujō / Zeshōmeppō / Shōmetsumetsuï / Jakumetsuïraku

早期的日语书写体系

现在的日语书写体系要追溯到4世纪,当中国的文言文写法传到日本的时候。虽然有说法是发现了称为神代文字的更古老的记载法,不过那些都像是图形文字、类似如尼字母、酷似谚文。没有任何依据能够定论这些文字是真正的来源,在中国语传到日本前就有文字的证据并不存在。

最初并不是用中国的文字来记载日语,因为读写上需要具备汉文的能力。反而是提出了用中国文字(汉字),来将有正式规则或受日语影响后的变异规则的汉文,当作日语来读的技术方案,此后为了这个方法,偶尔会在汉字的旁边加注上提示用的“返点”等符号。被认为是在712年以前编撰的日本最早期的文献“古事记”是用汉文写成的。日本的中等教育现在也有教导汉文的初步内容。

万叶假名和训读

到了万叶假名被开发以后,记载日语的系统逐渐成形。它把汉字不以形意文字,而做为表音文字(从中国音来取得发音)来使用。万叶假名最初用于记录诗歌,例如可以在759年以前编撰的万叶集里看到。万叶假名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该诗集。平假名是从万叶假名发展而来。另外,为了辅助汉文的倒装读法,附加在旁边的符号的一部份,从用于发音记号的汉字发展成片假名。

由于大量的单字和概念从中国传入日本,许多情况是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单字存在。因此,这些单字就直接从中国语融入到日语里,使用近似于中国语的发音。这个来自中国语的读法就是“音读”,这种单字被称为汉语。同时,在日语里有对应的单字,也逐渐采用汉字来记载,翻译成原本的日语来发音。这种来自日语的读法即为“训读”。

音读和训读

一个汉字常有一个或复数的“音读”与“训读”(也有没有的情况)。首先,因为有各个时代、不同地区的中国语发音传到日本,一个汉字会有复数的音读。称做吴音汉音唐音。这在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地区通常都只承认一个发音的中国与朝鲜半岛等其他接受汉字的地区是看不到的习惯。

其次,由于一个汉语其意义的宽广横跨于复数的日语单字的概念之中,使得一个汉字产生复数的训读。「主」这个汉字可以举出「おも」、「ぬし」、「あるじ」等训读的例子。像这样,一个汉字依所使用的单字不同,产生出许多的读法。例如,「行」「行く」「い」(或是「ゆ」)、「行う」「おこな」、熟语「行列」「ぎょう」、单字「銀行」「こう」「行灯」则读做「あん」

送假名使用于表示出汉字为首的动词或形容词的活用语尾,注音假名使用于解决汉字读法的暧昧性。

作为教养语的汉语

语言学者借用中国语的汉字融入到日语,此举有时被认为和诺尔曼人征服不列颠群岛对英语所造成的影响一样重大。和英语一样,日语也有来自不同语源的大量同义语。另外,日语在正式场合中倾向于使用源自中国的单字,这点与英语圈偶尔会使用源自拉丁语的单字来作为上流阶级的证明类似。

日语记载法的变化

明治时代

明治的大改革短时间内并没有对日语的记载法给予太大影响。然而伴随教育制度的变化,大量的新词汇出现,另外能够书写文字的国民增加与语言本身产生了变化。大量的新词汇有从其他语言带入的,也有新创造的。言文一致运动获得全面胜利,取代历史性到古典性的文体(文语体),口语体开始被广为使用。关于对日语书写困难度的争议,在1800年代末可以见到想要限制记载时所使用的汉字数量之意见。由于和外国语言的接触,也有想要废除汉字只使用假名或罗马字的主张,但并不被支持。开始使用西洋语言风格的句读点也是在这个时期 (Twine,1991)。

1900年时,文部省为了改善日语书写教育做了三项改革措施:

  • 订定平假名字体的标准,打算排除其他的变体假名
  • 限制汉字的字母数量。在初等教育缩减到1200字。
  • 改革和实际发音不符的汉语假名表现(旧假名遣)。

前两项逐渐被广为接纳,但是最后一项引来以保守派为中心的激烈反弹,于1908年撤销 (Seeley,1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因1900年改革的部分失败,和国家主义的兴起,日语记载法的改良迟滞不前。对汉字限制的诸多要求,虽然有报社主动将汉字减少、增加送假名,没有得到公众支持,反对声浪相当地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终战以后,进行了大幅的改革措施。一部份受到同盟国最高司令官总指挥部GHQ)的影响,因为败战而将过去执掌教育制度、抵抗改革的保守派排除,能够一口气加速停滞的改革动作。主要的几点有:

曾经有某个时期以GHQ内的部分方针被请求变更罗马字的记载法,不过被其他的专门学者阻止了 [1]。日本文化人士之中,也有人主张尝试改用罗马字记载法,不过和全假名记载法同样地,不记载汉字会造成辨识意义上的困难,而没有实现。在韩国朝鲜虽然废除了汉字混用记载法,但采行纯谚文记载造成汉字文化传统无法传递给年轻世代的问题,可以说是呈现相对的写照。(可参考谚文以及六十年文字战争

战后的改革虽然现在仍持续著,不过放宽了一些限制。在1981年代替应用汉字而制订常用汉字,增加到1945字以外,将“制限(限制)”的字眼改成“目安(建议目标)”。此外整体上有关当局对对更进一步改革的态度变得消极[2]

2004年,法务省追加了大量的人名用汉字[3]

关于战后的日本记载法,简而言之就是“汉字→名词、用言的语干,平假名→用言的活用语尾、付属语”这样的分用原则(详细请参照上述文字体系项目)。对不采行分写的日语记载法而言,这个原则负起了表示语句和语句间分隔点的功能。

混写或汉语的假名记载法(例:拿捕→だ捕軋轢→あつれき)仍然很常见。虽然是沿续汉字限制理念的做法,但因为上述的一些表意上的问题,而且断词困难,反而难以读阅,引起了批判,更有批判指出这样不仅难看,而且是对文化的破坏。

传达语气的日语书写体系

在其他语言里必须追加说明、改变单字的信息,使用日文有时可以改变相同单字的书写方式就能够传达。例如相当于汉语“我”、英语“ I ”、德语“ Ich ”和俄罗斯语“ Я ”的汉字“私”属于男女兼用,在正式文章里偶尔会用到。以平假名书写的“わたし”带有柔和感觉,而男女都会使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或想表现亲切感的时候。例如女性用于日记或是写给友人的信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片假名的“ワタシ”几乎不被使用(偶尔会用来表现机械般的语气,或外国人说话时的语气等),罗马字的“watashi”也鲜少被使用,不过在因为某种理由想强调的时候,会被用于平假名・汉字混合文章里。也使用于整篇文章都是片假名或罗马字所记载的时候。

也能够在文体上蓄意地将汉字的复合语念成不同的音。例如夏目漱石在短篇《十五夜》里将名词的“接続”改成动词活用的“接続って”读做“つながって”。通常这应该写成“繋がって”“つながって”。(像这种将多个汉字改成相对应的日语假名读法的例子,称为“熟字训”。“天皇”过去训读成“すめらみこと、すめろぎ”,“日本”也训读成“やまと”)。

参见

文字的字体

假名的异形

参考文献

引用

  1. ^ Unger, 1996
  2. ^ Gottlieb,1996
  3. ^ 法務省:見直し(拡大)案.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日语). 

来源

书籍
  • Nanette Gottlieb 《Kanji Politics - Language Policy and Japanese Script》 Kegan Paul, 1996 ISBN 0-7103-0512-5
  • Nanette Twine 《Language and the Modern State - The Reform of Written Japanese》 Routledge, 1991 ISBN 0-415-00990-1
  • Christopher Seeley 《The Japanese Script since 1900》 Visible Language, XVIII 3, 267-302, 1984
  • Christopher Seeley 《A History of Writing in Jap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ISBN 0-8248-2217-X
  • Yaeko Sato Habein 《The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Written Language》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84 ISBN 0-86008-347-0
  • J. Marshall Unger 《Literacy and Script Reform in Occupation Japan: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OUP, 1996 ,ISBN 0-19-510166-9
  • Nanette Gottlieb: 《Kanji Politics - Language Policy and Japanese Script》. Kegan Paul Intern., London 1996. ISBN 0-7103-0512-5
  • Volker Grassmuck: 《Die japanische Schrift und ihre Digitalisierung》. In: Winfried Nöth, Karin Wenz (Hrsg.): 《Intervalle 2. Medientheorie und digitale Medien》. Kassel University Press, Kassel 1999., ISBN 3-933146-05-4 (Kapitel auch online)
  • Yaeko Sato Habein: 《The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Written Language》.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Tokyo 1984. ISBN 0-86008-347-0
  • Wolfgang Hadamitzky, Mark Spahn: 《Langenscheidts Großwörterbuch Japanisch - Deutsch (Zeichenwörterbuch)》. Langenscheidt, München 1997. ISBN 3-468-02190-9
  • James W. Heisig, Klaus Gresbrand: 《Die Kana lernen und behalten》. Frankfurt/Main 2006. ISBN 3-465-04008-2
  • James W. Heisig, Robert Rauther: 《Die Kanji lernen und behalten - Bedeutung und Schreibweise der japanischen Schriftzeichen》. Frankfurt/Main 2005. ISBN 3-465-03411-2
  • Christopher Seeley: 《A History of Writing in Japa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Leiden 1991,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2000. ISBN 90-04-09081-9, ISBN 0-8248-2217-X
  • Christopher Seeley: 《The Japanese Script since 1900》. In: 《Visible Language》. Cleveland Oh 18.1984, 3, 267-302. ISSN 0022-2224
  • Harald Suppanschitsch, Jürgen Stalph: 《Japanische Sprache und Schrift》. IUDICIUM, München 2001. ISBN 3-89129-399-2
  • Nanette Twine: 《Language and the Modern State - The Reform of Written Japanese》. Routledge, London 1991. ISBN 0-415-00990-1
  • James Marshall Unger: 《Literacy and Script Reform in Occupation Japan.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96. ISBN 0-19-510166-9 (Auszug)
  • Viola Voss: 《Schrifttypologie und das japanische Schriftsystem》. Weissensee, Berlin 2003. ISBN 3-89998-017-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