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袋貂

袋貂科斑卷尾袋貂属的一种哺乳动物

斑袋貂Spilocuscus maculatus),又名短尾斑袋貂,是分布在澳洲新畿内亚的一种有袋类。当地人常将它们作为宠物,并将其称为卡斯卡斯(Cuscus),而它的皮毛也常会被当地部落人们用于传统服饰的制作之中。同时该动物的(尾)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被当地部落广泛用于祭祀或举行仪式时使用,尤其为当地食人部落所青睐,其(尾)毛为其举行仪式时必用道具。

斑袋貂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演化支 有袋类 Marsupi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貂科 Phalangeridae
属: 斑卷尾袋貂属 Spilocuscus
种:
斑袋貂 S. maculatus
二名法
Spilocuscus maculatus
E. Geoffroy,1803)

特征

斑袋貂约有家猫的大小,重1.5-6公斤,长35-65厘米,尾巴长32-60厘米。[2]它们的头很圆,耳朵细小及隐藏,毛皮很厚,尾巴可以帮助攀树。它们的眼睛呈黄色及橙色至红色。四肢强壮及有五趾,除了第一趾外,所有趾都有弯曲的爪。后脚的第二及第三趾关节皮肤融合,但爪则分开,这些细小的爪可以用来清洁自己。前脚的第一及第二趾与其他三趾相对,可以帮助它攀树时抓住树枝。脚掌无毛及有纹,也可以帮助它抓住树枝及食物。后脚的第一趾没有爪及相对的。[3]

斑袋貂的毛皮很厚,会随著年龄、性别及分布地而有不同的颜色。雄袋貂一般都是灰色或褐色,背上有斑点,腹部白色。[2]雌袋貂一般都是白色或灰色,没有斑点。不过一些雄袋貂及雌袋貂是完全白色的。幼袋貂在1岁达至性成熟前会有一系列的颜色转变。毛色有红色、白色、浅黄色、褐色、浅灰色及黑色。它们背部没有斑汶。[4]

斑袋貂的长尾巴很独特。尾巴近身体的部份有毛,而尖端内侧则有鳞片。[2]

行为

斑袋貂一般很害羞,所以在北澳大利亚很少见到。它夜行,晚上猎捕食物,白天在树上自建的平台上睡觉。有时它们也会在树洞,树根下后岩石滩中休息。

它独来独往。碰到其他同类时,尤其是两个雄性,经常会起冲突。

交配

斑袋貂全年也会交配,有多个伴侣,且会在树上示爱。[5]妊娠期约13日,幼袋貂会待在母亲袋里6-7个月。[2]雌袋貂的育幼袋内有4个乳头,每胎最多可产3只幼袋貂。.[5]每只幼袋貂出生时轻于1克。它们的寿命可达11岁,约于1岁就达至性成熟。[2]

栖息环境

斑袋貂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约克角地区特有的负鼠类物种,属夜行性动物。

保育状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并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物种,被限制出口及贸易。

食性

主要以浆果树叶为食,偶尔也捕食昆虫。

参考

  1. ^ Leary, T., Singadan, R., Menzies, J., Helgen, K., Wright, D., Allison, A., Aplin, K. & Dickman, C. Spilocuscus macul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8 December 2008]. 
  2. ^ 2.0 2.1 2.2 2.3 2.4 Grzimek, Bernhard. Spotted Cuscus. Grzimek's Encyclopedia of Mammals. South Orange, NJ: McGraw-Hill Company. 1990. 
  3. ^ Paradiso, John L., and Ronald M. Nowak. Spotted Cuscus. 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1983. 
  4. ^ Ride, W.D.L. A Guide to the Native Mammals of Australia. Sydney: Halstead P. 1970: 72. 
  5. ^ 5.0 5.1 Macdonald, David, ed. (编). Spotted Cuscus. Encyclopaedia of Mammals: 2.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