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纸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也传到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清朝以后,也参杂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对功名的追求[1]。敬惜字纸的传统与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关系[2][3],显示出科举社会中士大夫阶层的重要地位。
表现
敬惜字纸的传统在宋代已经出现。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践踏、糊窗封坛或与其他废物混杂,而需丢入字纸篓,专门收集后焚烧成灰,成为字灰,收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便开坛祭造字之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1]。
相应地,亦出现了专为焚烧字纸的“惜字塔”,以及专门收集字纸旧书加以焚化的惜字会。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劝人敬惜字纸。各类劝善书、笔记小说都有劝谕惜字纸的故事。清《惜字律》的主要著眼点是“敬惜”写出或印出的文字,然也有刻本更侧重于劝导人们在写字时要下笔矜慎,不要损害别人,如清光绪十年刻本《惜字新编》。
惜字塔
惜字律
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劝人敬惜字纸的劝善书,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绪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过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等。其中结合佛教因果报应的理念,加传言以举例。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纸功例”和“慢字纸功例”分述惜字纸的善报和怠慢字纸的恶报[4]。《文昌惜字功过律》则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条”及“亵字罪律二十九条”,如“平生偏拾字纸至家,香水浴焚者。万功。增寿一纪。长享富贵。子孙荣贵。”、“见人作践字纸。能以素纸换焚。或以他物换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转祸为福。”、“生平不轻笔乱写,涂抹好书者。十功。永无凶事。”,“字纸糊窗垫,褙屏表书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纸经书。又不训教子弟,递相轻侮者。一百罪。恶疮遍体。生痴聋暗哑。”之后又有“惜字懈灾”、“埋葬字灰子孙显贵”、“污亵字纸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说明敬惜字纸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类佛道经典、家训以至笔记小说,都有类似的劝谕故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纸十几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见字纸遗坠,必掇拾,以香汤洗而烧之。一夕,梦至圣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纸之勤耶!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令曾参来生汝家,显大门户。’果生沂公,因名曾。状元名相。”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讲述宋宰相赵雄少时愚鲁,因靠敬惜字纸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会
有些地方组织有惜字会(或文昌会)劝人敬惜字纸[5],人们自愿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还定期收买各种废纸、旧书、淫书,然后汇总火焚或投入江中[6]。
字纸祭
台湾高雄美浓地区广善堂自1920年起于每年农历元月初九与圣迹会结合举办“字纸祭”,以客家八音带领群众至美浓溪畔将经燃烧之字纸灰烬后倾倒入河水中,透过河神将崇敬心意上达天听。[7][8][9][10]
百衲屏
参见
注释
- ^ 1.0 1.1 六堆地区客家敬字亭研究[永久失效链接]
- ^ 萧登福,文昌帝君信仰与敬惜字纸,人文社会学报,4期(2005/12)
- ^ 歷史與空間:惜字、埋屍與科舉. [200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6).
- ^ 惜字律二種. [200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9).
- ^ 古阁银杏映清晖 举义行善留芳名[永久失效链接]
- ^ 普濟堂 清節堂 育嬰堂 惜字會. [200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4).
- ^ 人間福報 : 美濃字紙祭 珍惜文字、知識. [2017-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6).
- ^ (lisa20081007), 丽莎. 迎聖蹟‧字紙祭 @ LISA の Go Go Box :: 痞客邦 PIXNET ::. LISA の Go Go Box. [2017-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6) (中文(台湾)).
- ^ 〈南部〉美濃字紙祭 迎聖蹟隊伍浩蕩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6).
- ^ 美濃字紙祭 客家美德永留存 - 台灣立報. 2017-02-06 [2017-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6).
- ^ 金炳基《韓國書藝所面臨的問題與世界書藝全北雙年展對解決問題的作用》. [200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