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漱菡(1929年12月16日—2000年6月17日) ,本名张欣禾,笔名寒柯,出生于北平、本籍安徽桐城,中华民国作家。

张漱菡
本名张欣禾
出生(1929-12-16)1929年12月16日
 中华民国北平市
逝世2000年6月17日(2000岁—06—17)(70岁)
台湾
墓地 台湾新北市三芝区
笔名寒柯
职业作家
国籍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大学肄业
母校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体裁旧体诗散文小说传记
代表作《意难忘》、《海燕集》

家世

1929年12月16日,本名张欣禾的张漱菡出生于北平[1]。张漱菡祖先为张廷玉,外祖父马通伯[2][3]。她的父亲张石卿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母亲马氏也为留日学生[4]秋瑾还是她母亲好友[2]

生平

少女时期

张漱菡自小就爱读中国古代文学[5],以“寒柯”为笔名[1]。学生时随任职于北平的父亲在那求学,假期才回到家族在桐城的相府(今现址为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6]

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教授姚仲实举荐该校教师程仁卿遣到桐城宰相府担任塾师,教授张漱菡及其六妹张轶群、表姐马华正等人以《楚辞》、《史记》、《论语》。后来马华正嫁给老师程仁卿。[7]

《意难忘》受热烈回响

1949年,张漱菡父亲骤逝,随母亲来台湾,无法顺利完成上海震旦大学文理学院的学业。她在台湾因水土不服与身子病弱,赋闲在家,将从长辈听来的一个爱情故事,写成十多万字、背景为汪精卫政权下男女主角的爱情小说《意难忘》。起初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意难忘》,尔后,她在《旅行杂志》发表散文,认识畅流社主编吴恺玄并愿意让《意难忘》在《畅流》半月刊上逐期连载,连载期间引起读者热烈回响。[5]

《畅流》是国民党铁路党部所发行的半月刊,以消闲与娱乐作导向,作为基本读者的铁路旅客众多。早期作家孟瑶郭良蕙苏雪林谢冰莹与张漱菡都是此刊的基本作家群,她们的小说先在其刊上连载,然后印成单行本。[8]

成为畅销作家

〈浣溪沙〉
张漱菡
好梦如云惜断连,呢喃双燕扑珠帘,最难消受落花天。
睡起骤惊春已晚,十三遥望月初圆,玉楼人瘦不成眠。
《基督教论坛报》[9]

受小说欢迎鼓舞,张漱菡陆续写长篇小说。其作品因主角正派、带有爱国情操、弃恶扬善,创作受政府欢迎。当《意难忘》得到中国青年写作协会举办的最喜爱小说——读者票选首奖,时任政治部主任的蒋经国就为此设宴庆功。除此外,她也有散文、传记等著作,如为秋瑾写《愤怒的鉴湖》一书,另外也受胡秋原邀请为之写传《胡秋原传》。[5]

19501960年代的台湾,张漱菡极受欢迎[10]。她诸多的创作,不乏取材自童年听闻母执辈所讲故事[4]。她认为自己作品纯正,与写纯两性爱情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不同,其爱情事有战时的离乱岁月,如《江山万里心》是写女主角和两位男友分别是共产党员、国民党员的爱情故事,涉及了国共关系[10]

张漱菡的《江山万里心》和蒋梦麟的《西潮》同时在《中国时报》副刊连载。因为《江山万里心》写的正是蒋梦麟的故乡事,让他倍感亲切,后来便机会认识、保持连络。蒋梦麟还请他的秘书陪张漱菡下乡去,实际体验田园生活,写成《翡翠田园》此书。[2]

张漱菡有些作品被改拍成电视剧,如《七孔笛》、《碧云秋梦》、《意难忘》等,她也为自己的电视剧作词[5]。1970年春后,时任台视导演的朱白水推出周一到周六、每天半小时的“电视小说”,由徐𬣙的《风萧萧》开始推出、再来8月是琼瑶的《星河》、9月则是张漱菡的《碧云秋梦》,陆续多部小说改成的电视剧,让中视备受收视压力[11]

张漱菡也写旧体诗,于右任常常以她的词章诗句入书[3]

集结女作家作品的《海燕集》

1953年,张漱菡将苏雪林、谢冰莹、张雪茵张秀亚、郭良蕙、艾雯王韵梅琰如锺梅音潘人木侯榕生王文漪刘枋、以及她一些小说作品集结成《海燕集》,是台湾第一本女性作家选集。她表示将来反攻大陆后,可让受难同胞们因读《海燕集》了解自由的可贵。但据唐玉纯分析,指出《海燕集》中符合“反共抗俄”的文本只八分之一。[12]

张漱菡还在每篇作品之前附上宛如明星大头照的女作家肖像,像郭良蕙肖像照用色彩强烈的丝巾从头部垂绕,并侧著脸刻意地以手轻触红唇,眼神烟视媚行,调出她的摩登特质。此书畅销一时,短短数月就印到七版,学者认为肖像是其成功行销策略的要素,也塑造了女性的摩登形象。[12]

1954年左右,张漱菡与张秀亚、孟瑶、繁露住于台中,常一起至台中公园散心[13]

晚年生涯

〈长相思〉
张漱菡
风婆娑,夜婆娑,月缺花飞没奈何,梦来多不多?
病销磨,恨销磨,岁去年来空逝波,雄心还在么?
《基督教论坛报》[14]

1980年,张漱菡于《文汇报》读到马华正的〈怀人〉诗作时,得知表姊尚存人世,随即命笔作了〈怀人步韵〉八首,跃然成笺,如写:“梦魂昨夜到桐城,故旧相扶竟出迎。互贺白头犹健在,也难笑里暗吞声。”[7]

张漱菡晚年住在永和[3][15]。1980年代中期[3],张漱菡驾车出游时发生严重车祸,装有人工关节,但行动仍然不便,全依丈夫照顾[5]。她还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寄回家乡作收藏,与向族人寄回一首〈怀乡〉诗,曰:“新月如钩透碧纱,无端心系故园花。只恐梦魂飞不到,庭前双桂是吾家。”[6]1987年,她与写有《画魂--潘玉良传》的女作家石楠成为笔友,还互赠作品,每月书来信往,却从来没见过面[3]

1990年,张漱菡与马华正的诗信往来已积尺馀,经程仁卿整理编为《琴瑟集》于中国大陆印行。1991年,张漱菡将程仁卿夫妇学术专著《诗学津梁》、《中华诗词大全》转至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由胡秋原作序。张漱菡得知86岁的马华正在1995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史馆馆员,作诗以贺,并寄来她的诗词集《荷香集》。[7]

2000年6月,张漱菡在香港《当代文艺》发表小说新作《赝品》[3]。17日,因心肌梗塞逝世[3][5]。27日,葬于台北县三芝乡[3]

逸事

在中国大陆时,张漱菡母亲一次从楼梯上意外跌滚,大腿骨折,久治未愈。家人请来的神婆说屋内有“龌龊”,必须由她乘八抬大轿出府,往南行四十九里,将所遇的一条黑狗抓回打死,然后用黑狗血洒在楼梯、屋里屋外以驱怪,再设神坛念咒四十九天。伙计因此抓两条黑狗捆在大树上活活砍死。从外地回来的张漱菡撞见神婆在屋内设坛,怒斥迷信,并将其法器冥物尽皆抛弃至屋外。事后,她请来医生治好了母亲。[6]

张漱菡有年轻男子追求时,她一律先带回家给母亲认识,其崔姓丈夫,就是母亲为她挑选的夫婿[2]。1956年,两人结婚,张秀亚和繁露还买透花的衣料作为贺礼[13]。张漱菡婚前就征得未婚夫的谅解和赞同,婚后不生儿育女[3],与张雪茵为妯娌[16]

作品

张漱菡创作包括古典诗、杂文、小说、传记等三十九种,以长篇小说为代表。

〈秋夜〉
张漱菡
阵阵秋声入翠帷,落花庭院月迷离,不关风雨惊魂梦,小立空阶有所思。
《基督教论坛报》[17]

小说

长篇小说

出版日期 书籍名称 出版社
1952年 《意难忘》 台北畅流半月刊社
1956年8月 七孔笛 高雄大业书店
1959年 《江山万里心》 台北明华书局
1963年10月 《跳跃的阳光》 台北台湾联合书局
1963年10月 《多色的雾》 高雄大业书店
1965年7月 《云桥》 高雄长城出版社
1965年10月 《长虹》 台中台湾省新闻处
1966年12月 《翡翠田园》 台北皇冠出版社
1967年6月 《春山愁》 台北立志出版社
1968年12月 《飞梦天涯》 台北皇冠出版社
1968年8月 《碧云秋梦》 台北征信新闻报社
1971年 《归雁》 高雄立志出版社
1983年4月 《樱城旧事》 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994年12月 《红尘梦醒》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短篇小说集

出版日期 书籍名称 出版社
1953年 《翠岛热梦》 新竹出版社
1953年 《绿堡之秘》 新竹出版社
1953年 《翠岛热梦》 新竹出版社
1953年1月 《桥影箫声》 今日出版社
1955年6月 《侏儒的故事》 新竹出版社
1955年10月 《花开时节》 大业出版社
1956年 《张漱菡小说选》 人文出版社
1959年4月 《喘息的小巷》 亚洲出版社
1962年1月 《疑云》 正中书局
1964年2月 《绿窗小札》 立志出版社
1970年1月 《心魔》 皇冠出版社
1976年 《相思山下》 高原出版社
1977年5月 《师恩》 世界文物出版社
1977年8月 《翡翠龙》 皇冠出版社
1980年9月 《漱菡小说集》 水芙蓉出版社
1980年10月 《张漱菡自选集》 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散文

出版日期 书籍名称 出版社
1953年5月 《风城画》 大业书店
1959年1月 《春晨颂》 力行书局
1969年6月 《小楼春回》 高原出版社
1978年8月 《漱菡小品》 水芙蓉出版社
1990年7月 《永远的橄榄枝》 台北汉艺色研文化公司
〈登楼〉
张漱菡
炎炎海国春常晚,窗下蔷薇十月开,旧雨飘零悲岁月,新知慷慨泣风雷。
长生有术唯忘我,化蝶无心不染埃,独立高楼天地窄,阵云推日过山隈。
《基督教论坛报》[18]

传记

出版日期 书籍名称 出版社
1965年1月 《愤怒的鉴湖:秋瑾传》 幼狮文化公司
1985年3月 《秋瑾》 金兰出版社
1988年12月 《胡秋原传:直心巨笔一书生》 皇冠出版社

诗词

出版日期 书籍名称 出版社
1988年7月 《荷香集》 自印
2000年8月 《漱菡诗词集》 自印
〈雨后〉
张漱菡
漠漠浓荫掩短扉,水田浓绿涨新肥,窗开两面风常过,帘覆三重燕未归。
络绎渐催砧杵动,蟾蜍初吐夜山辉,晶晶几案都成画,拂拭云笺水墨图。
《基督教论坛报》[19]

[20]

参考

  1. ^ 1.0 1.1 張漱菡個人資料. 台湾文学网. [2016-01-20]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林丽如. 〈輕舟似夢──擅說故事的張漱菡〉. 《走訪文學僧:資深作家訪問錄》. 台湾: 文讯杂志社. 2004-11-17. ISBN 9789579994484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石楠. 〈怀念张漱菡〉. 《江淮文史》 (中国: 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2001-01, (2001年第1期) (中文(中国大陆)). 
  4. ^ 4.0 4.1 杨孟珠. 〈孤女的願望與女性/母親的認同書寫──從張漱菡《意難忘》談起〉. 《2005台中學研討會論文集-文采風流》. 台湾: 台中市文化局. 2005-12. ISBN 9860030510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5.5 应凤凰. 〈張漱菡──令讀者難忘的海燕〉. 《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 台湾: 秀威资讯. 2007-05-01. ISBN 9789866909627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张先涛. 〈“桐城才女”张漱菡〉. 《教育文汇》 (中国: 安徽教育报刊社). 2010-09, (2010年第9期) (中文(中国大陆)). 
  7. ^ 7.0 7.1 7.2 徐霁旻. 相府姐妹两岸情. 桐城新闻网. 2016-01-22 [2016-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中文(中国大陆)). 
  8. ^ 应凤凰. 〈五六零年代女性小說的性別與家國話語──比較琦君與林海音〉. 《永恆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湾: 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 2006 (中文(台湾)). 
  9. ^ 张漱菡. 浣溪沙. 《基督教论坛报》. 1968-06-30 [2016-01-21]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杨明. 〈遷台作家的懷鄉小說〉. 《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 台湾: 秀威资讯. 2010-10-01. ISBN 9789862215746 (中文(台湾)). 
  11. ^ 何贻谋. 〈兩雄對峙篇〉. 《台灣電視風雲錄》. 台湾: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2-01-01. ISBN 9789570517354 (中文(台湾)). 
  12. ^ 12.0 12.1 王钰婷. 〈談《海燕集》(1953)中女作家現身與新女性塑造〉. 《台湾文学研究学报》 (台湾: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1-04, (第12期) (中文(台湾)). 
  13. ^ 13.0 13.1 于德兰. 甜蜜的星光,由台中公園想起. 《联合报》. 2004-01-24 (中文(台湾)). 
  14. ^ 张漱菡. 長相思. 《基督教论坛报》. 1968-02-04 [2016-01-21] (中文(台湾)). 
  15. ^ 毕璞. 永和的文友們. 《中华日报》. 2010-05-22 (中文(台湾)). 
  16. ^ 墨人. 〈張漱菡的古典詩詞──兼談張雪茵的《雙玉吟草》〉. 《文讯》 (台湾: 文讯杂志社). 2000-12, (第182期) (中文(台湾)). 
  17. ^ 张漱菡. 秋夜. 《基督教论坛报》. 1968-01-21 [2016-01-21] (中文(台湾)). 
  18. ^ 张漱菡. 登樓. 《基督教论坛报》. 1968-04-28 [2016-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7) (中文(台湾)). 
  19. ^ 张漱菡. 雨後. 《基督教论坛报》. 1968-02-04 [2016-01-21] (中文(台湾)). 
  20. ^ 張漱菡作品資料. 台湾文学网. [2016-01-2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