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散又名五石散,兴于魏晋唐代后逐渐不为人所服用,现今流传方帖是由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散剂。《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秦丞祖寒食散论,写到:“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

矿石性的药材大多药性偏热,服用后全身酷热难当,必须以阴寒食物来抑其燥火,故又别名“寒食散”。 例如南梁的张孝秀在服寒食散后,“盛冬能卧于石”。[1]服后身体燥热,需要吃冷食(酒须温)、洗冷浴及步行来发散药性,谓之“行散”。魏人何晏说:“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2]长期服用,皮肤便会变得白嫩细致,六朝美男子,肤质皆以白皙闻名,王衍“手白更胜玉柄”,何晏引来魏明帝汤饼之宴[3]

但寒石散终究是毒物,长期服用会有很大的副作用,管辂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晋书·皇甫谧传》提到服五石散“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当暑烦闷,加以逆咳,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王奎克《五石散新考》推测五石散中含有礜石(砷矿物)而会使人中毒。

由于五石散服后会导致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亦被当作种娱乐性药物春药使用。[4]对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卷六《寒食散发候篇》引皇甫谧话:“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

历史

寒食散的起源不明。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收录在宋代《金匮要略》)中,曾记载侯氏黑散,与紫石寒食散。侯氏黑散中使用了矾石(含硫酸盐类矿物的矿石),食用方法中注明宜冷食[5];在有些方书上,矾石被写为礜石(含的矿石,可炼制成砒霜)。紫石寒食散,则是以寒食为名,其中使用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锺乳。这两个方剂,常被认为可能是五石散的起源。

最早使用寒食散的人,可能是何晏

注释

  1. ^ 《梁书》卷五十一《处士传》
  2. ^ 《世说新语·言语篇》
  3. ^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记载:“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4. ^ 颜进雄,《六朝服食风气与诜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页 37-46。
  5. ^ 《金匮要略》卷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参考书目

  • 余嘉锡《寒食散考》,《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