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提婆梵语महादेव,Mahadeva),意译为大天,他是印度佛教比丘,约生活在阿育王时代,将佛教传播到南印度。他是大众部早期领导者之一,《异部宗轮论》称制多部以他为始祖。

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记载中,大天提出五项新学说(大天五事),因而引起上座部大众部分裂。对大天采取极负面态度。

传说

大天比丘

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有两位大天,第一位出于佛灭一百馀年后,生活在阿育王时代。《大毘婆沙论》和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他在早期佛教中初创异见,提出大天五事的学说,引起上座部僧团的不满[1],拥戴者更称为大众部[2]真谛部执异论疏》中,认可五事符合佛法,大天宣说五事来掩饰自己出家后的五项劣迹[3]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中,认可五事符合佛法,认同大天为受到诽谤的佛教大宗师[4]

大毘婆沙论》记载他是商人的儿子,曾与其母通奸,杀父杀阿罗汉杀母,犯三逆罪,之后为求灭罪而出家[5]。《阿育王传》中提到,在优波鞠多时,一位南天竺比丘,其事迹与《大毘婆沙论》所说的大天近似,可能是其原型[6]

真谛部执异论疏》和玄奘大唐西域记》还有传说当时阿育王党于大天,欲悉杀上座部之圣僧,故彼等去而往迦湿弥罗国[7]。《大毘婆沙论》记载因大天提出五事导致斗诤,僧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僧因国王赞同大天又破船害僧,于是施展神通,乘空西北而去,至迦湿弥罗国[8]。又载因其恶见,大天死后,无法用火焚葬,用秽物洒之,方将尸体烧为灰烬[9]

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第二位大天在佛灭后二百年,曾是外道于大众部中出家,重新宣扬大天五事,建立制多山部[10]。上座部称他为“贼住大天”。此前姚秦失译的《十八部论》和陈朝真谛译《部执异论》中,只有这一位外道大天,佛灭一百馀年后提出五事导致根本分裂的是三比丘[11]或外道[12]

南传《善见律毘婆沙》记载在佛灭二百馀年后,阿育王时代,在僧团中有一位名望极高的大天比丘,曾为阿育王长子摩哂陀授十戒,担任阿阇黎[13];在第三次结集后僧团派他至摩酰娑慢陀罗国传教[14],一般认为是现在南印度的迈索尔,也有说是讷尔默达河中游的 Māhissati

大天圣王

分别功德论》提及了一位大天圣王[15],此本生故事[16]的记载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复次诸仁,其大天王,复于弥耻罗城中,子孙相承,八万四千代,皆名大天,并得仙通,及修戒行,正法化人。[17]

现代考证

大毘婆沙论》记载大天提出五事导致根本分裂,未提及朋党于大天的摩揭陀国华氏城王的名字;《十八部论》和《部执异论》记载阿育王时因五事而发生根本分裂,而未提及是大天在此时提出了这五事。玄奘所译的《异部宗轮论》以及《大唐西域记》中的阿育王朋党提出五事的大天的说法可能是综合各家记载而成。吕澂认为贼住大天是真的历史人物,商主之子大天是他的影写者[18],进而南传的大天和北传的贼住大天可能是同一人。

注释与引用

  1. ^ 《大毘婆沙论》:“大天于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事。而作颂言。馀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于后渐次鸡园寺中。上座苾刍多皆灭殁。十五日夜布洒他时。次当大天昇座说戒。”
  2. ^ 《异部宗轮论》:“佛、薄伽梵般涅盘后,有百馀年,先圣时淹,如日久没。摩揭陀国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
  3. ^ 真谛部执异论疏》:“大天所说五事亦有虚实。故共思摄。一者魔王天女。实能以不净染罗汉衣。二者罗汉。不断习气。不具一切智。即为无明所覆。三者须陀洹人。于三解脱门。一无不自证。乃无复疑。于馀事中。犹有疑惑。四者钝根初果。不定自知得与不得。问善知识。得须陀洹有若为事相。知识为说有不坏净。谓若于四谛无疑、于戒无失、于三宝得不坏信者、此人已证初果。因更自观察。自审知得。五者圣道亦有因言显者。如舍利弗等。当口诵偈时。即得圣道。若不如此。说者即名为虚。”
  4. ^ 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大天名高德大,果证年卑。王贵钦风,僧徒仰道。既而卓牢无侣,遂为时俗所嫉,谤之以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大天颂言:‘馀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5. ^ 大毘婆沙论》卷99:“昔末土罗国有一商主,少娉妻室,生一男儿,颜容端正,与字大天。”“大天虽犯三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于其门外闻一苾刍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刍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
  6. ^ 《阿育王传》卷5:“南天竺有一男子,与他妇女交通。母语儿言:‘与他交通,是大恶法。淫欲之道,无恶不造。’闻是语已,即杀其母。往至他家,求彼女人,竟不获得。心生厌恶,即便出家。不久受持读诵三藏经教,习徒众多。诸弟子将其徒众,至尊者鞠多所。尊者知其犯于逆罪,竟不与语。而作是念:犯逆之人无有道果。尊者鞠多不与语故,即将徒众还归本所。”
  7. ^ 西域记》三曰:“摩竭陀国无忧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一百年命世君临,威被殊俗,深信三宝,爱育四生。时有五百罗汉僧,五百凡夫僧,王所敬仰供养无差。有凡夫僧摩诃提婆,唐言大天,阔达多智,幽求名实。潭思作论,理违圣教。凡有闻知,群从异议。无忧王不识凡圣,同情所好,党授所亲。召集僧德赴殑伽河欲沉深流,总从诛戮。时诸罗汉既逼命难,咸运神通,凌虚履空。来至此国,山栖谷隐。”
  8. ^ 大毘婆沙论》卷99:“王遂令僧两朋别住。贤圣朋内耆年虽多而僧数少。大天朋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王遂从多依大天众。诃伏馀众。事毕还宫。尔时鸡园诤犹未息后随异见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时诸贤圣知众乖违。便舍鸡园欲往他处。诸臣闻已遂速白王。王闻既瞋便敕臣曰。宜皆引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即验斯辈是圣是凡。臣奉王言便将验试。时诸贤圣各起神通。犹如雁王陵虚而往。复以神力摄取船中同舍鸡园未得通者。现诸神变作种种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王闻见已深生愧悔。闷绝躃地水洒乃苏。速即遣人寻其所趣。使还知在迦湿弥罗。复固请还僧皆辞命。王遂总舍迦湿弥罗国。造僧伽蓝安置贤圣众。随先所变作种种形。即以摽题僧伽蓝号。谓[1]鸡园等数有五百。复遣使人多赍珍宝营办什物而供养之。由是尔来此国多有诸贤圣众任持佛法。相传制造于今犹盛。波吒梨王既失彼众。相率供养住鸡园僧。”
  9. ^ 大毘婆沙论》卷99:“至第七日,彼遂命终。王及诸臣城中士庶,悲哀恋慕,各办香薪,并诸酥油花香等物,积置一处而焚葬之。持火来烧,随至随灭,种种方计,竟不能然。有占相师,谓众人曰:‘彼不消此殊胜葬具,宜以狗粪而洒秽之。’便用其言,火遂炎发。须臾焚荡,俄成灰烬,暴风卒至,飘散无遗。故彼是前恶见等起,诸有智者,应知避之。”
  10. ^ 异部宗轮论》:“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
  11. ^ 失译《十八部论》:“时有比丘。一名能。二名因缘。三名多闻。说有五处以教众生。所谓从他饶益无知。疑由观察。言说得道。此是佛(教)。从始生二部。”
  12. ^ 真谛译《部执异论》:“如是时中大众破散。破散大众凡有四种。一大国众。二外边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此四大众。共说外道所立五种因缘。五因缘者。如彼偈说。馀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思择此五处。分成两部。”
  13. ^ 《善见律毘婆沙》卷2:“众僧已受,即推目揵连子帝须为和尚;摩呵提婆为阿阇梨,授十戒;大德末阐提为阿阇梨,与具足戒。是时摩哂陀年满二十,即受具足戒,于戒坛中得三达智,具六神通漏尽罗汉。”
  14. ^ 《善见律毘婆沙》卷2:“即遣大德: ‘末阐提!汝至罽宾、揵陀罗吒国中。摩呵提婆!至摩酰婆末陀罗国。勒弃多!至婆那婆私国。昙无德!至阿波兰多迦国。摩诃昙无德!至摩诃勒吒国。摩呵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国(是汉地也)。末示摩!至雪山边国。须那迦郁多罗!至金地国。摩哂陀、郁帝夜参婆楼拔陀!至师子国。各竖立佛法。’于是诸大德各各眷属五人,而往诸国竖立佛法。”
  15. ^ 《分别功德论》卷1:“昔大天圣王,具四梵堂,展转相绍,乃至八万四千王,皆有梵堂。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其馀皆是小节。”
  16. ^ 玄奘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吠舍釐城西北减二百里,有故城,荒芜岁久,居人旷少,中有窣堵波。是佛在昔为诸菩萨人天大众,引说本生修菩萨行,曾于此城,为转轮王,号曰摩诃提婆(唐言大天),有七宝,应王四天下。睹衰变之相,体无常之理,冥怀高蹈,忘情大位,舍国出家,染衣修学。”
  17.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大天奈林经》:“世尊告曰:阿难!在昔异时,此弥萨罗奈林之中,于彼有王,名曰大天,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阿难!是为从子至子,从孙至孙,从族至族,从见至见,展转八万四千转轮王,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弥萨罗大天奈林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佛告大王,我为求无上菩提故,修行布施作诸福业。大王谛听,乃往古昔,弥地罗国,有转轮王名为大天,我于《中阿笈摩》,已广说讫。”
  18. ^ 《印度佛教史略》:“前后毕竟同为一人,即贼住大天真为历史人物,舶主儿大天则其影写者也。”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