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君 (朝鲜)
大君 | |
谚文 | 대군 |
---|---|
汉字 | 大君 |
文观部式 | Dae kun |
马-赖式 | Tae kun |
历史
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即位后,按照高丽王朝的传统,封诸王子为君。长子李芳雨封镇安君,次子李芳果为永安君,三子李芳毅为益安君,四子李芳干为怀安君,五子李芳远为靖安君,六子李芳蕃为抚安君;驸马李济封兴安君,庶兄李元桂之子李良祐封宁安君[1]。由于朝鲜开国之初国内局势尚不稳定,因此允许王子领有自己的“加别赤”(军户,其男丁不用服国家的兵役,而是成为领主的私兵),李芳果、李芳蕃和李济还兼任义兴亲军卫节制使。这个做法与明朝初年朱元璋令晋王、燕王、齐王、蜀王、湘王、代王、辽王、宁王、谷王等皇子亲王统领军队类似,都是在建国初期为巩固王朝力量而采取的措施。此外李成桂还降封高丽恭让王王瑶为恭让君,其弟王瑀为归义君,安置于外地。
太祖七年(1398年),郑道传、南訚等人请求李成桂仿照明朝分封亲王于全国各地的做法,让王子前往各道就藩,远离政治中心。同时郑道传又多次上疏请求罢免诸王子的兵权[2]。同年八月爆发第一次王子之乱,当年九月一日改订官职品阶,以太祖诸子为公爵,王室宗亲为侯爵,正一品官为伯爵[3]
太宗元年(1401年)正月,因公侯伯之号不可僭拟于中国,故命革去公、侯、伯爵位,公爵皆改封为府院大君,侯爵改封为君,伯爵改封为府院君[4]。此后朝鲜王朝诸王子皆封为君,嫡子封为大君。
世祖三年一月,让宁大君李禔和礼曹上奏,制定诸王子大君、王子君品阶[5]。
王子之中,中宫嫡子封为大君,侧室之子封为君,皆正一品。王子大君和王子君的后代也授予官品,其中嫡长孙袭爵前从二品,袭爵后晋升从一品;其余诸嫡孙正四品、良妾所生的庶孙从四品。嫡长曾孙正三品,袭爵后晋正二品,其余嫡曾孙从四品,良妾所生的庶曾孙正五品。嫡长玄孙从三品,袭爵后进从二品,其余嫡玄孙正五品,良妾所生的庶玄孙从五品。
王子大君、王子君及其后代的散阶依照李朝职官册封:正一品授兴禄大夫,升授显禄大夫;从一品授嘉德大夫、升授昭德大夫(后改为绥德大夫);正二品授承宪大夫,升授崇宪大夫;从二品授正义大夫(后改昭义大夫),升授中义大夫。正三品授彰善大夫(后改彰义大夫),升授明善大夫;从三品授资信大夫,升授保信大夫。正四品授广徽大夫,升授宣徽大夫;从四品授光成大夫,升授奉成大夫。正五品授秉直郞,升授通直郞;从五品授慎节郞,升授谨节郞。正六品授从顺郞,升授执顺郞。为人良谨者方升授。此外,又依照古代中国列侯、乡侯之制,规定王室宗亲一品称卿, 二品称尹, 三品称正, 四品称令, 五品称监, 六品称长, 以部曲乡里之号封之。将承袭者,至二品则封为君。但是实际上朝鲜王朝并未实行后一套封号系统。
以孝宗之子麟坪大君为例,其长子李栯封福宁君,福宁君次子李爀封义原君,义原君长子李埱封安兴君,到李埱这一代,已经是国王的五世玄孙,因此其长子李镇翼和次子李镇台未再封君。李镇翼参加科举,中进士,其儿子李球也没有君的封号,直到过继给庄献世子之子恩信君李禛(李禛过继给从叔祖父、肃宗第六子延龄君李昍为后),才封为南延君。李球之子即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朝鲜王朝王子大君、王子君列表
- 长子 安川大君 李于仙
- 次子 安原大君 李珍
- 三子 安丰大君 李精
- 四子 翼祖大王 李行里
- 五子 安昌大君 李梅拂
- 六子 安兴大君 李球寿
- 长子 咸宁大君 李安
- 二子 咸昌大君 李长
- 三子 咸原大君 李松
- 四子 度祖大王 李椿
- 五子 咸川大君 李源
- 六子 咸陵大君 李古泰
- 七子 咸阳大君 李腆
- 八子 咸城大君 李应巨
- 长子 宗昌大君 李子兴
- 次子 桓祖大王 李子春
- 三子 宗原大君 李子宣
- 四子 完川大君 李平
- 庶长子 义平君 李元生(淑仪池氏生)
- 庶次子 顺平君 李群生(淑仪奇氏生)
- 庶三子 锦平君 李义生(淑仪奇氏生)
- 庶四子 宣城君 李茂生(淑仪池氏生)
- 庶五子 从义君 李贵生(淑仪文氏生)
- 庶六子 镇南君 李终生(淑仪李氏生)
- 庶七子 守道君 李德生(淑仪尹氏生)
- 庶八子 林堰君 李禄生(淑仪尹氏生)
- 庶九子 石保君 李福生(淑仪尹氏生)
- 庶十子 德泉君 李厚生(淑仪池氏生)
- 庶十一子 任城君 李好生(淑仪池氏生)
- 庶十二子 桃平君 李末生(淑仪池氏生)
- 庶十三子 长川君 李普生(淑仪尹氏生)
- 庶十四子 贞石君 李隆生(淑仪奇氏生)
- 庶十五子 茂林君 李善生(淑仪奇氏生)
- 嫡长子 文宗大王 李珦(昭宪王后生)
- 嫡次子 世祖大王 李瑈(首阳大君)(昭宪王后生)
- 嫡三子 安平大君 李瑢(昭宪王后生)
- 嫡四子 临瀛大君 李璆(昭宪王后生)
- 嫡五子 广平大君 李玙(昭宪王后生)
- 嫡六子 锦城大君 李瑜(昭宪王后生)
- 嫡七子 平原大君 李琳(昭宪王后生)
- 嫡八子 永膺大君 李琰(昭宪王后生)
- 庶一子 和义君 李璎(令嫔姜氏生)
- 庶二子 桂阳君 李璔(慎嫔金氏生)
- 庶三子 义昌君 李玒(慎嫔金氏生)
- 庶四子 汉南君 李𤥽(惠嫔杨氏生)
- 庶五子 密城君 李琛(慎嫔金氏生)
- 庶六子 寿春君 李玹(惠嫔杨氏生)
- 庶七子 翼岘君 李璔(慎嫔金氏生)
- 庶八子 永璔君 李璔(惠嫔杨氏生)
- 庶九子 宁海君 李瑭(慎嫔金氏生)
- 庶十子 潭阳君 李璖(慎嫔金氏生)
- 嫡长子 燕山君 李㦕(废妃尹氏生)
- 嫡次子 中宗大王 李怿(晋城大君)(贞显王后生)
- 庶一子 李孝信
- 庶二子 桂城君 李恂(淑仪河氏生)
- 庶三子 安阳君 李㤚(贵人郑氏生)
- 庶四子 完原君 李𢢝(淑仪洪氏生)
- 庶五子 桧山君 李恬(淑仪洪氏生)
- 庶六子 凤安君 李㦀(贵人郑氏生)
- 庶七子 甄城君 李惇(淑仪洪氏生)
- 庶八子 益阳君 李怀(淑仪洪氏生)
- 庶九子 利城君 李惯(淑仪沈氏生)
- 庶十子 景明君 李忱(淑仪洪氏生)
- 庶十一子 全城君 李忭(贵人权氏生)
- 庶十二子 茂山君 李悰(明嫔金氏生)
- 庶十三子 宁山君 李恮(淑容沈氏生)
- 庶十四子 云川君 李𪬦(淑仪洪氏生)
- 庶十五子 杨原君 李憘(淑仪洪氏生)
- 嫡长子 顺怀世子 李暊(仁顺王后生)
- 嫡长子 废世子 李祬(废妃柳氏生)
- 嫡长子 怀平君 李明
- 嫡次子 永平君 李昱
- 嫡三子 哲宗大王 李昇(德完君)
参考文献
引用
- ^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太祖元年八月丙辰○封王子诸君: 芳雨曰镇安君; 【上王旧讳。】曰永安君, 为义兴亲军卫节制使; 芳毅曰益安君; 芳干曰怀安君;【今上讳。】曰靖安君; 庶子芳蕃曰抚安君, 为义兴亲军卫节制使; 驸马李济曰兴安君, 为义兴亲军卫节制使; 庶兄元桂子良祐曰宁安君。
- ^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十四,太祖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己巳 ○奉化伯郑道传、宜城君南訚及富城君沈孝生等, 谋害诸王子, 不克伏诛。 初, 上以靖安君开国之功, 诸子无与为比, 特赐世传东北面加别赤五百馀户。 其后, 以诸王子及功臣, 为各道节制使, 分管侍卫兵马, 靖安君全罗道, 抚安君芳蕃东北面。 于是, 靖安君以加别赤让芳蕃, 芳蕃受而不辞。 上知之, 亦不责还也。 道传、訚等谋欲擅权, 贪立幼孽, 谓孝生孤寒易制, 誉其女有妇德, 请为世子芳硕嫔。 与世子母兄芳蕃、姊夫兴安君李济等同谋, 多树党与, 将欲去诸王子。 暗嗾宦者金师幸密启, 请依中朝诸皇子封王之例, 分遣诸王子于各道, 上不答。
- ^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十五,太祖七年九月一日癸酉 ○陞廷隽为典农判事。 始以亲王子为公, 诸宗亲为侯, 正一品为伯。 益安公中军节制使, 怀安公左军节制使, 今殿下右军节制使。福根奉宁侯, 良祐宁安侯, 李伯卿上党侯, 沈淙靑原侯。李和判门下府事、兼领义兴三军府事、义安公, 沈德符领三司事、靑城伯;赵浚左政丞、平壤伯;金士衡右政丞、上洛伯;权仲和醴泉伯。
- ^ 《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卷一,太宗元年正月二十五日乙酉 ○革公侯伯之号。 以不可僭拟中国故也。 义安公和、益安公芳毅、怀安公芳干, 皆改封府院大君, 奉宁侯福根、宁安侯良祐、完山侯天祐及上党侯李伫、靑原侯沈淙, 皆改封君, 平壤伯赵浚、上洛伯金士衡、醴川伯权仲和、昌宁伯成石璘、骊兴伯闵霁、西原伯李居易、晋山伯河仑, 皆改封府院君, 丹山伯李茂, 改为丹山君。
- ^ 《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世祖三年丁丑/天顺元年一月二十日(乙酉) ○吏曹据让宁大君禔等上言启: “正统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敎旨, ‘《文献通考》汉光武子十人皆封王, 嫡子、嫡孙皆袭封王, 众孙、众曾孙或封列侯, 或封乡侯、亭侯。 西晋非皇子不得为王, 而诸王之支庶, 皆皇家之近属至亲, 亦各以土推恩, 封王之支子为公, 承封王之支子为侯, 继承封王之支子为伯。 唐皇兄弟皇子为王, 诸王子嫡者封郡王, 其众子封郡公, 高祖受禅, 以天下未定, 广封宗室, 以威天下, 皇从弟及侄, 年始孩童者数十人, 皆封为郡王。 太宗即位因举属籍问侍臣曰, “封宗子于天下便乎?” 封德彛对曰, “不便。 历观往古封王者, 今日最多。 两汉以降, 唯封帝子及亲兄弟, 若宗室踈远者, 非有大功, 并不得滥叨名器, 所以别亲踈也。 先朝敦睦九族, 一切封王, 爵命既崇, 多给力役。 盖以天下为私, 殊非至公驭物之道也。” 太宗曰, “然。 朕理天下, 本为百姓, 非欲劳百姓以奉己之亲也。” 于是率以属踈降爵, 唯有功者数人得王, 馀封为县公。’ 宋王子之为王者封爵, 仅止其身, 而子孙无问嫡庶, 不过承荫入仕, 为环卫官, 以序而迁, 必须历任年深, 德齿稍尊, 方特封以王爵, 而其祖父所授之爵则不袭也。 《礼》曰, ‘诸侯之别子, 为祖继别为宗, 继祢者为小宗’, 又曰, ‘四世而缌服之穷, 五世袒免杀同姓也, 六世亲属竭矣。’ 盖以亲尽则服穷, 服穷则恩礼亦随而杀矣。 今宗室爵秩, 参酌古制及礼经, 当据五服为定。 王子内中宫之子封大君, 侧室之子封君, 皆正一品, 无资王孙将承袭者从二品, 众孙正四品, 曾孙将承袭者正三品, 众曾孙从四品, 玄孙将承袭者从三品, 众玄孙正五品, 当承袭者, 父殁承袭后王孙则从一品, 曾孙则正二品, 玄孙则从二品, 将承袭者, 父未承袭之前, 依支子例, 诸孙内良妾之出, 各降一等, 在前每一等一资不可, 当依文武官例用二资。 正一品显禄大夫、兴禄大夫, 从一品昭德大夫、嘉德大夫, 正二品崇宪大夫、承宪大夫, 从二品中义大夫、正义大夫, 正三品明善大夫、彰善大夫, 从三品保信大夫、资信大夫, 正四品宣徽大夫、广徽大夫, 从四品奉成大夫、光成大夫, 正五品通直郞、秉直郞, 从五品谨节郞、愼节郞, 正六品执顺郞、从顺郞, 为人良谨者, 特旨加资。 又依古列侯、乡侯之制, 一品称卿, 二品称尹, 三品称正, 四品称令, 五品称监, 六品称长, 以部曲乡里之号封之, 将承袭者, 至二品则封君, 袒免亲依异姓有服亲例叙用, 亲尽则入仕依文武官例。 今若宗亲随例加资, 则宗亲本无行职, 随资给禄为难, 请依前敎旨, 除宗亲之子代加以女婿一人, 从自愿加资叙用, 又东西班各品及口传前衔人内, 考满三十月, 则并超资务功, 已满十五月宣务, 当次者超加宣敎, 宗亲及通政以上族亲, 代加散官职, 年十六岁以上者, 除授通训以下, 自愿代授者, 亦依堂上官例, 限五品而止。”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