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法语:Art gothique),又译哥德式艺术、歌德式艺术,指的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艺术形态,其风格同时具有神圣性和暗黑性,最常见于宗教建筑中,在音乐、绘画和雕塑上也有很多。该艺术上接古典主义建筑艺术,下启文艺复兴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北部,从纯粹的罗马式艺术中发展而来。虽然起源于法国,但是最常使用这个风格的国家却是德国,哥特式美学因其风格强烈,且表现形式多变,而在西欧、北欧、南欧、中欧及大部份东欧地区中广泛传播。14世纪时,法国的哥特式艺术演变为国际哥特式艺术,但在15世纪后期迅速被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式艺术所取代。虽然15世纪时的大部份欧洲国家都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但德国仍有大量的精致哥特式宫殿,直到16世纪才缓慢的变为文艺复兴。
哥特式艺术最主要的媒介是建筑物,尤其是欧洲的各类大小教堂,但也包含了建筑之下的雕塑、板画、彩绘玻璃、壁画和羊皮纸手稿,而在其它方面则很抽象,全欧洲各地的发展速度均不相同。最早的哥特式艺术是大教堂,随后是修道院的墙壁和广场中的雕塑,这些艺术品都喜欢展示《新约》和《旧约》中的故事,基督教的圣人们的形象经常以具体的方式被描绘出来。圣母玛利亚是早期哥特式的灵感中心,她的形象变又威严又温柔,手抱婴儿,展现出伟大的母性能量。
中期的哥特式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一味要求双重风格。在哥特后期,随著自由贸易和大学的兴起,有能力赞助艺术,并且拥有高识字率的资产阶级的孕育而生。给这批人看的白话文学和简单易懂的艺术品数量增加,最终压倒了哥特式艺术,原先的哥特艺术家只能从古罗马的艺术中提取灵感,变相进入文艺复兴风格。为了让自己的艺术品更好的保存,不至于被时间埋没,哥特末期的艺术家们会积极的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所以这一时期可查证的艺术家非常之多,直到20世纪开始其记录数量才被打破。
名称和特征
哥特式艺术曾被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认为像哥德人一样野蛮,故得此名。
哥特式艺术基本以黑色为主,加上少许的红色和白色,在画面中充斥着死亡安静的气息。在绘画风格上,经常使用脸色苍白、鲜血、绷带、姿势扭曲、残缺的肢体、散落的翅膀或锁链等元素;在宗教装饰上,经常使用吸血鬼、管风琴、蜘蛛网、古堡、骷髅、红酒、墓地等元素,带有强烈的自我风格。
北欧和东欧是目前维持歌德式艺术最长的地区,这种风格和原始的维京人、斯拉夫人的美学结合。18世纪,哥特风格在英国被重新肯定,称之为“哥特式复兴”;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音乐界人士又把哥特风格和庞克、重金属、刺青等联系在一起,发展出全新的哥德次文化。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ogival,或称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顶。哥特式建筑的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著天国飞升。该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1137-1144年,圣邓尼斯修道院院长叙热(1081-1151)主持了圣但尼圣殿的重建。圣但尼修道院教堂始建于8世纪晚期,以早期基督教时期的一位圣徒圣德尼(约258年卒)命名。絮热立志要把这座在法国人心目中具有纪念碑性质的教堂建成全法兰西的精神中心,激发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由絮热主持重建起来的这座圣但尼教堂被公认为第一所哥特式教堂。[1]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2世纪是法国哥特式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13世纪,法国哥特式发展至纯熟境地,夏特尔大教堂展示了早期哥特式向盛期哥特式发展的不同风格阶段。夏特尔大教堂之后,法国兴起大教堂建设高潮,哥特式盛期到来。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伟大作品。13世纪中叶以后,哥特式建筑愈发向轻盈和繁饰发展。先后出现了辐射式(Rayonnant)、火焰式等晚期哥特式建筑。法国哥特式也播及欧洲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在英国有盛饰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典型的德国哥特式则综合了法国盛期哥特式和英国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义大利的哥特式则更多保留了古典和拜占庭的传统。[1]
一个特殊的建筑类型是砖哥特式。这种类型的纪念碑位于现代国际旅游线路上 - 欧洲砖哥特式路线 (European Route of Brick Gothic, EuRoB): 里加, 维尔纽斯, 普沃茨克, 奥尔什丁, 格但斯克, 格鲁琼兹, 托伦, 海乌姆诺, 海乌姆诺, 波莫瑞地区卡缅, 什切青旧城, 什切青, 施特拉尔松德, 格赖夫斯瓦尔德, 安克拉姆, 普伦茨劳,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新勃兰登堡 等等。
哥特式绘画
与哥德式建筑不同,哥德式的绘画以及雕塑都无法严格界定,甚至难以确定某些手法是哥特式的特殊造型语言,但是二者依然有丰富的发展[2]。
在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雕塑出现大约50年后,哥特式绘画风格在13世纪的时候开始展露,从罗马式风格至哥特式风格的过渡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较之于前更加沉闷,黑暗和情绪化。这种转变在1200年左右始于英国和法国,1220年左右发展至德国,1300年至意大利。哥特绘画主要以4种形式出现:壁画,板画,插图和花窗玻璃画。作为早期基督和罗马传统的延续,在南欧壁画一直被教堂作为主要的图像表述方式。
代表画家
哥特式文学
风格特征
充斥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
代表作家与作品
- 华尔普(Walpole)《奥蓝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 英国作家安·莱德克利夫(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年),确立了哥特式小说的标准样式。
- 英国作家M.G.路易斯(Matthew Gregory Lewis)的《僧侣》(The Monk)1796年
- 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科学怪人》。
- 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黑猫》。
- 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歌剧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
- 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德古拉》(Dracula)
- 美国导演 蒂姆·伯顿《剪刀手爱德华》
哥特式音乐
风格特征
哥特式音乐具有悲伤、抑郁、深沉、触动人心等特征。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被认为和黑暗、鬼魅、奇异相连,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
早期充斥着抑郁厌世情调,音乐既冰冷刺骨,又带着精细的美感,是对于一切传统音乐的极端藐视。后期是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它挖掘放大人类的感情,引发审美和思考的空间,把音乐引发的艺术欣赏上升到哲学思考,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
代表音乐家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参见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 Charles, Victoria; Carl, Klaus H. Gotische Kunst [歌德艺术]. Art of century collection 第1版. 纽约: Parkstone Press international. 2008 [2013-07-10]. ISBN 978-1-78042-3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德语).
外部链接
- 哥特文学与其文化现象
- Gothic Art and Architec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othic artArchive-It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3-10, from ArtCyclopedia.com
- Gothic a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Gothic a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9-10-31), from Microsoft Encarta.
- Gothic art, from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2001.
- Gothic art, Museumsportal Schleswig-Holstein
- Gothic a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A World History of Art" and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othic Art for England 1400–1547.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200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