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独立运动的新世代纲领
此条目或许过多或不当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文字、图像及多媒体文件。 (2014年8月11日) |
此条目应避免有陈列杂项、琐碎资料的部分。 (2014年8月11日) |
《台湾独立运动的新世代纲领》是一份反映亲民进党的年轻世代(约1960年代中后期到1970年代出生)对台独运动看法的文献,由周奕成执笔,发表时间为1996年5月10日。
背景
1996年3月23日,中华民国举办第一次的中华民国总统直接选举,民进党正副总统候选人彭明敏、谢长廷仅拿下21.13%的得票率,创下民进党自1986年建党以来于全国性选举的最大挫败。大选过后,1996年3月底,民进党内一群以学运世代为首的党员发起“反对运动大辩论”;当时民进党文宣部副主任周奕成结合80多位年轻世代,发表改革宣言《再度燃起希望与行动之火》,批评民进党内“口号台独”、“教条台独”与“务虚文化”。
1996年5月10日,周奕成、民进党选举对策委员会副执行长陈俊麟、外独会秘书长田欣,与民进党国大代表郑丽文、锺佳滨、段宜康等人联合发动100多人连署,公布《台湾独立运动的新世代纲领》,作为团结巩固台湾现状的新政治论述。
内容大要
纲领分为前言、正文及后记。前言阐述新旧世代台湾人主张台独的缘由不同。正文共有10条条文及说明,分别阐明新世代台湾人主张台湾独立的起因、政治目标及实现途径。后记则说明,此纲领只是代表年轻世代对于台独运动出路的思考,并肯定所有前辈的牺牲与奉献。
首先,纲领认为,新世代追求台湾独立的起因及目的,不是由于神圣的使命,不是因为台湾人四百年来受到外来政权的压迫,也不是基于对中国的仇恨恐惧或对过去的反弹等,而是务实的政治主张,是为了能够在尽量排除外力直接干预之下,让台湾人民自己决定社会应该如何改变;换言之,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平等社会、多元文化等等政治理想的途径,更是为了每一个人实际生活的真实改善。在国家名称方面,也不一定要以“台湾”为国家的名称;而国号、国旗、国歌的变更,并不是台独运动的主要目的。不要以为使用“台湾”名义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纲领也提到台独运动与民进党或任何团体党派的区别,认为台湾独立运动可能将不再只是反对运动,而是国家的整体目标,可以不在民进党或台独团体的手中达成;其成功与民主进步党的执政与否没有必然的关连,也没有正统性之争,也不是民进党或任何团体党派的私产,而是台湾人民的公共财。
最后,在实现途径方面,纲领认为台独运动应以凝聚两千多万人民的国民意识与认同为基础与优先目标,因此应推行大和解,以促进族群和谐、缩小贫富差距为目标。没有大和解,就没有台独运动。这是一个团结的运动,不是分化、打击的工具。
影响
这份纲领震撼了当时台湾的朝野政党,也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与研究。之后虽然所提出的诉求与讨论在争议声中随即烟消云散,但也促使败选后的民进党走出低迷,重新向台湾人民呈现民进党政策路线与主张,并揭开日后民进党的路线检讨与务实转型。1999年5月8日,民进党第8届第2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全代会)通过替代台独党纲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其核心价值正是《台湾独立运动的新世代纲领》所标榜的精神[1]。
这份纲领强调,不要以为使用“台湾”名义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1999年3月21日,前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陈芳明说,“台湾”一词,从前是一种高度的政治禁忌,如今变成另一种高度的政治正确,历史“沦为嘲弄的标尺”[2]。
2000年5月,首位出身台湾本土政党的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宣誓就职。原本陈水扁当选总统的机会颇为渺茫,但最后能够顺利当选,其因素之一是民主进步党进行国家主权相关政策的论述调整,使民进党成为现状的维护者而非挑战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者认为,此代表民进党新世代的主流政治主张之一的纲领属于“务实台独派”,此与“台独基本教义派”的要求“建立新国家、制定新宪法”的台独目标有很大的差异。[3]。
全文
旧世代为了过去而主张台独,新世代为了未来而主张台独。 旧世代为了悲情而主张台独,新世代为了希望而主张台独。 旧世代为了民族而主张台独,新世代为了民主而主张台独。 世代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 每一个追求未来、希望与民主的人,都是台湾的新世代。 台独不是票房毒药,不是民进党的负债。 威权心态、独断性格、族群偏见、性别歧视,才是台独运动与民进党的票房毒药,是台湾人的负债,是威权统治遗留在台湾人性格中的深沈悲哀。 让我们用团结、自省的台独运动,重建清洗威权遗迹的新国家。
第一条,台湾独立不是什么神圣的使命,而是务实的政治主张。
自从国民党反共复国的神圣使命“破功”之后,请不要再创造新的神圣使命。
台湾独立,不是新的神圣教条,更不是什么台湾人的天职,而是台湾人民追求自由自主、保障民主政治、掌握自己对社会应该如何改变的权利的一个条件与前提。
第二条,台湾独立不是因为台湾人四百年来受到外来政权的压迫。也不是基于台湾人对中国的仇恨恐惧;台独不是对过去的反弹,而是对未来的展望。
五千年中国史观,不是台湾人的史观。但是四百年的史观,也不是全体台湾人的史观,只是第一批闽南人移民的部份史观。新的台湾人史观,是多元的史观,从几千年(原住民)、四百年到一两百年(部份闽南人、客家人)、五十年(“外省人”),都是台湾人史观的面向。
台湾人受到外来政权的压迫与中国的威胁,为了逃避暴政而追求台独,只是台独的消极理由。逃避暴政而建立的新国家,未必不会在内部建立新的暴政。掌握对自己的社会,应朝何种方向改革的权利,不受武力干预,这才是台湾独立的积极理由。
第三条,台湾独立不是唯一的政治目标,而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理想的途径。
台湾人民没有一个独立的国家,的确很悲惨。但是世界上许多独立的国家,境内的国民,过著比台湾人民悲惨一百倍的生活。独立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追求台湾独立,是为了能够在尽量排除外力直接干预之下,让台湾人民自己决定社会应该如何改变,换言之,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平等社会、多元文化等等政治理想的途径,更为了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真实改善。
第四条,台湾独立运动不能统摄一切政治社会改革运动。
有些人说,教育改革、社区文化也是台独建国运动,这种说法没有太大的意义。有许多社会改革者并不完全认同台独,但并不影响他们工作的价值。先进国家也有环保、妇女等社会运动,难道我们能够说,这些运动是美国、德国独立建国运动的一部份吗?
第五条,台湾独立不一定以“台湾”为国家的名称,国号、国旗、国歌的变更,不是台独运动的主要目的。
台湾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最好能名实相符,以台湾为国家的名字。但是当国际现势不允许时,应当接受暂时以其他名称,维护实质独立的成果。
我们知道,台湾的名称,事实上也不能令两千一百万“台湾”人民接受。民主进步党在金门的候选人,把党旗上的台湾图案,改成金门地图的图案,在演讲时也不能口口声声说“咱台湾人如何如何”。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不要以为用台湾的名字,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为了维护目前的独立,或为了避免造成国内族群疑虑对抗,而妨碍国民共识的凝聚,即使不用台湾的名称,都可以暂时性的接受。至于“八菊旗”、“台湾共和国”甚至所谓“台湾国国歌”,只是一部份台独运动者的主张,不代表全体台独运动。
第六条,台湾独立运动可能将不再只是反对运动,而是国家的整体目标。
过去,台独运动是对抗国民党的运动,因为正如民进党党纲第一条所说,由于国民党一意藉著“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之虚构,维持大而无当的“中华民国五权宪法体制”,并赖以长期维持反民主之统治与特权。
经历一九九六年三月,台湾独立的现状,直接面对中国的威胁。中国的文攻武吓,打破统派的幻想,使台湾朝野各党派都趋近于维护台湾主权独立。自此,台独运动从一个在内部对抗国民党的运动,进入新的阶段,成为一个全台湾一致在外部对抗中国与国际压力的运动。
过去内部对抗阶段,台独运动可以用百分之二十的少数人,对抗同为少数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现在外部对抗阶段,台独运动必须拥有全台湾百分之九十的绝对多数民意,才能在国际上对抗中国的压力,打破中国宣传的台湾人民支持统一的谎言。所以台独运动不能再任意将别人打成统派、中国代言人,必须真实地面对其他党派的主张,找出共同 有利于台湾独立的部份,并且将其他党派导向实质上追求台独的方向。
当台独不再只是反对运动的诉求,当台独成为多数台湾人民接受的整体国家目标,这表示台独主张已经成为主流意见。台独是台湾整个国家的运动,就不再只是内部的反对运动。因此台独团体在内部扮演的不再是对抗者、受迫害者,而是监督者、推动者,甚至主导者?
第七条,台湾独立可以不在民主进步党或台独运动团体的手中达成。台独运动的成功与否,与民主进步党的执政与否,没有必然的关连。
当台湾独立的主张,必须是而且已经是民意的主流,各党派就必须以实际做法向人民争取支持。民进党必须能保证在安全与和平的前提下,把台湾向完整的独立方向推进;或在中国的强力威胁下,保障台湾现有的独立与安全,如此民进党的台独政策就能获得人民的支持。这就是民进党应该努力的方向。如果民进党不能体认这个务实的方向,人民 就会把台独的任务,交付给其他值得信任的党派。民进党如果要亲手完成台独,就要务实地保证和平与安全。否则,台独可能在其他党派执政下达成。
台独运动的目标,是超越民进党执政的目标。因此只要台湾独立的各个步骤,能够在民主程序之下,和平而安全地达成,例如公民投票,或加入国际组织,即使在其他党派执政之下达成,我们也愿意接受。
民进党即使不执政,仍必须以在野力量,推动台独运动,监督政府往台独方向努力。前主席施明德说“民进党即使执政,不必也不会立刻宣布台湾独立”,总统提名人彭明敏说“如果当选总统,会宣布主权范围,不必宣布台独”。我们认为这是务实的说法。民进党即使立刻执政,也不可能立刻宣布台独。第一,党纲规定要经公民投票,如果公投 否决,民进党即使是执政党,也要接受现有国号。第二,国际局势不可能允许台湾立刻宣布独立。第三,台湾独立是一个不待宣布的事实。
但即使不宣布台独,民进党就没有执政的理由吗?基于民主政治政党轮替的原理,民进党执政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这不是因为民进党多么完美,必须执政,而是因为政党轮替才能建立真正民主制度。这也是民进党长期被台湾人民支持与期待的理由之一。
第八条,台湾独立运动以凝聚两千多万人民的国民意识与认同,为基础与优先目标。因此应该推行社会的大和解。没有大和解,就没有台独运动。
台独运动从过去内部少数互相对抗,转变为凝聚内部绝大多数,共同对抗外部的运动。 在此阶段,全体两千一百万人民的国民意识与认同,是台湾独立的真正坚实基础。凝聚这样的意识与认同,是台独运动最优先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台独运动必须破除族群歧见以及少数族群的疑虑,消除阶级强烈对立的可能性,因此应该进行社会的大和解。
没有社会的大和解,就没有台湾人民共同的意识与认同,就没有台独运动。民进党的大和解做得不是不好,而是不够。社会的大和解,就是让社会上所有的少数、弱势,在整个共同体之中,都能获得充分的尊重与照顾,都能得到公共资源的分享权利,唯有如此,才能让少数与弱势,也能拥有共同的国民意识与认同。
如果劳工受资本家压榨,如果原住民受汉人迫害,如果女性受男性不平等对待,没有理由要这些少数与弱势者,来认同一个多数与优势者统治的国家。因此社会的大和解,必须以促进族群和谐、缩小贫富差距为目标。
第九条,台独运动是一个团结的运动,不是分化、打击的工具。台独运动没有正统性之争。
既然台湾独立是台湾的出路,是国家的整体目标,台独运动就应该是一个团结全民的运动。因此台独运动没有正统性,所有推动或维护台湾独立的力量,包括民进党各派系以及各运动团体,不应以台独正统自居,用台独不台独来打击异己,将台独作为权力斗争的工具。
台独运动不再是悲情、苦难的抗争。台独运动不会再有过去压迫时代产生的烈士、英雄。 无奈有部份人还想做英雄,于是以台独正统捍卫者自居,制造出许多新的假想敌,动辄批判别人背叛台独。我们同情这种心态,但决不认同这种做法。
第十条,台独不是民主进步党或任何团体党派的私产,而是台湾人民的公共财。
既然台独是国家整体目标,民进党就不能以台独主张,来做主要、唯一的政党区隔,因为将台独划归己有,恰好使台独不能为其他政治力量所接受。当其他政党实质上接受台独主张,民进党仍继续以台独做唯一区隔之时,为了强调区隔,民进党将使台独主张越趋极端化、狭窄化,声称只有某种主张才是台独,其他都是统派。这种发展将使民进党 的台独主张越来越不务实,也将使台独主张背离群众的认知与需要。
民进党必须发展新的政党区隔,民进党必须走向更年轻、更清廉、更具进步性、更具前瞻性的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领导台湾未来的务实台独、社会改革政党,在打击黑金、保障弱势立场上,与国民党政权对抗,与新党竞争。这是以全台湾未来思考的格局,也是为台独运动与民进党发展思考的格局。
后记:
这份“台湾独立运动的新世代纲领”,代表的是一群民主进步党以及台独运动中的年轻工作者,对于现阶段台独建国运动之出路的思考。
我们并没有要以这份纲领,取代其他的台独论述,因为我们认为台湾主权独立已经是台民意的主流,台独论述必须是多元发展的,藉著良性对话与合作,共同为台湾的独立建国,争取更广大的支持。
我们尊重所有对台独运动的不同主张,更深深肯定所有前辈的牺牲与奉献。所谓新世代,来自于过去世代的启蒙与感召。今天的新世代,就是过去在台独被恐怖打压之下,为宣扬台湾意识在校园办地下刊物;为郑南榕扶棺到总统府;为蔡有全、许曹德被判刑而上街;为制宪建国而绝食;为独台会案而被捕与抗争;为废除刑法一百条而静坐的那一群年轻学生。
随著前辈的脚步,和群众并肩,我们不曾为台独运动付出过生命(被警察打得头破血流倒是很多),但也曾流过微不足道的汗水和眼泪。对于民主进步党,对于台湾独立运动,我们有最深厚的感情,最坚定的信念。基于这样的感情与信念,我们必须在现实环境之下,为台独运动寻找任何可能的出路。请过去支持台独或反对台独的人,和新世代一起 思考与反省。
注释
- ^ 自由電子報 《十年前的今天》. [200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21).
- ^ 江中明. 政治正確 非建立台灣文學史標準. 联合报. 1999-03-22: 14.
- ^ 中國網 《民進黨新世代對台灣前途的主要主張》. [200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