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伊斯兰教

这篇印尼伊斯兰教(英语:Islam in Indonesia)所谈论的是伊斯兰教进入印尼群岛,之后传播的历史,以及近况。

雅加达伊斯蒂克拉尔清真寺开斋节信众集体祈祷,此清真寺的规模为东南亚第一。

伊斯兰教在印尼所拥有的信徒,占该国宗教人口的绝大多数,在2018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有86.7%的印尼人自认为穆斯林[1][2] 在世界上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中,印尼的信徒人数排名第一,大约有2.31亿。[3]

就教派而言,绝大多数 (98.8%) 是逊尼派,印尼有1-3百万 (1%) 的什叶派信徒,集中在雅加达[4],和大约400,000(0.2%) 的阿赫迈底亚派。[5]若就麦兹海布(学派)方面,根据人口资料,印尼的穆斯林有99%主要是追随沙斐仪派[6][7]但当这些信徒被进一步询问时,有56%的人表示并未遵循任何特定的学派。[8] 印尼穆斯林的思潮大致可分为两种:“现代主义英语Modernism (Islam in Indonesia)”,信仰者严守正统神学,但拥抱现代学习方式;“传统主义英语Traditionalism (Islam in Indonesia)”,信仰者追随当地宗教领袖和伊斯兰学校教师的教导。印尼还有一种历史上重要,包含伊斯兰教信仰的综摄,称为喀嘉文(kebatinan,或写为Kejawèn)。

印尼伊斯兰教被认为是自13世纪以来,透过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到当地经商、当地统治者皈依以及苏菲主义传播的三者综合,而逐渐达成传播。[9][10][11]荷属东印度统治晚期,伊斯兰教被用作对抗殖民主义的统合标志。[12]今天印尼虽然拥有压倒性多数的穆斯林,却不是个伊斯兰国家,印尼在宪法上是个世俗国家印尼政府正式承认6种宗教为合法宗教。[a]

印尼伊斯兰教各教派占比

  逊尼派(98.8%)
  什叶派(1%)
  阿赫迈底亚(0.2%)

分布

 
印尼各省不同宗教占多数的省份分布图。印尼人口中自认为穆斯林的占比为86.7%。

印尼不同族群中的穆斯林占比 (2010年)[15]

  爪哇族(44.7%)
  巽他族(17.6%)
  马来裔印尼人(4.17%)
  马都拉族(3.46%)
  巴达维人英语Betawi people(3.19%)
  米南加保人(3.11%)
  布吉人(3.06%)
  万丹族英语Bantenese people(2.24%)
  班加尔族英语Banjar people(1.98%)
  巴塔克人(1.81%)
  亚齐人(1.64%)
  萨萨克人(1.52%)
  达雅族(0.49%)
  印尼华人(0.06%)
  巴里岛人(0.06%)
  Others(11.2%)

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西努沙登加拉省苏拉威西岛加里曼丹沿海地区和北摩鹿加省的大部分地区,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穆斯林在巴布亚巴厘岛东努沙登加拉省北苏门答腊省的部分地区、加里曼丹的大部分内陆地区和北苏拉威西省构成不同比率的少数信仰族群。苏哈托总统执政时期所赞助的大规模国内移民计画和最近的自发性国内移民,有大量穆斯林信徒进入印尼群岛的东部地区,在当地提高穆斯林人口的占比,也升高不同信仰者(当地原住民及移民)之间的冲突。[16]

印尼国内移民计画在过去30年中把该国的人口结构改变。在该国以前以基督教为主的东部地区,穆斯林人口比例增高。到1990年代初,基督徒在摩鹿加群岛的有些地区首次变成少数群体。虽然政府资助从人口稠密的爪哇岛和马都拉岛移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导致安置区穆斯林人口的增加,但没有证据显示印尼政府企图在原基督徒占比高的地区让穆斯林成为多数,而大多数穆斯林的迁移似乎均为自发性。不管其意图如何,移民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和政治影响,而导致移入地区不同信仰者之间发生冲突。[16]

印尼各省和地区的穆斯林占比

根据印度尼西亚内政部的资料,印尼各省和地区穆斯林占比的资料如下:[17]

省份 穆斯林人口 当地总人口 穆斯林百分比
亚齐特区 (全国最高占比) 5,248,397人 5,325,010人 98.56
巴厘岛 (全国最低占比) 430,918人 4,273,992人 10.08
邦加-勿里洞省 1,309,857人 1,455,485人 89.99
万丹省 11,177,615人 11,788,728人 94.81
明古鲁省 1,985,322人 2,032,767人 97.66
中爪哇省 36,208,129人 37,227,604人 97.26
中加里曼丹省 1,956,985人 2,639,990人 74.12
中苏拉威西省 2,394,259人 3,034,513人 78.90
东爪哇省 39,852,053人 40,994,515人 97.21
东加里曼丹省 3,324,889人 3,803,972人 87.40
东努沙登加拉省 (全国最低占比) 517,744人 5,484,580人 9.43
哥伦打洛省 1,175,051人 1,198,765人 98.02
雅加达特别首都地域 9,391,996人 11,204,714人 83.82
占碑省 3,381,844人 3,557,073人 95.07
楠榜省 8,502,231人 8,853,275人 96.03
摩鹿加省 990,547人 1,875,506人 52.81
北加里曼丹省 507,775人 692,239人 73.35
北摩鹿加省 981,118人 1,316,973人 74.49
北苏拉威西省 843,682人 2,655,970人 31.76
北苏门答腊省 10,064,383人 15,180,796人 66.29
巴布亚 644,175人 4,552,037人 14.15
廖内省 5,622,998人 6,454,751人 87.11
廖内群岛省 1,609,210人 2,055,278人 78.29
南加里曼丹省 3,981,492人 4,103,719人 97.02
南苏拉威西省 8,261,698人 9,192,621人 89.87
南苏门答腊省 8,250,366人 8,490,335人 97.17
东南苏拉威西省 2,556,327人 2,669,840人 95.74
西爪哇省 (全国穆斯林人口最高) 46,297,810人 47,586,943人 97.29
西加里曼丹省 3,284,816人 5,461,993人 60.13
西努沙登加拉省 5,234,183人 5,405,385人 96.83
西巴布亚省 437,110人 1,148,538人 38.05
西苏拉威西省 1,207,743人 1,441,407人 83.78
西苏门答腊省 5,461,836人 5,596,336人 97.59
日惹特区 3,413,493人 3,675,662人 92.86
区域 穆斯林人口 地区总人口 穆斯林百分比
爪哇岛 146,341,096人 152,478,166人 95.97
加里曼丹 13,055,957人 16,701,913人 78.17
小巽他群岛 6,182,845人 15,163,957人 40.77
摩鹿加群岛 1,971,665人 3,192,479人 61.75
苏门答腊岛 51,436,444人 59,001,106人 87.17
苏拉威西岛 16,438,760人 20,193,116人 81.40
西巴布亚 1,081,285人 5,700,575人 18.96
印尼 236,508,052人 272,431,312人 86.81

伊斯兰教派

 
印尼伊斯兰教中的派别为数众多。
 
印尼深具影响力的公民组织 - 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U)的总部。

印尼的穆斯林人口中,信奉逊尼派的占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教派有什叶派和阿赫迈底亚派。就学派而言,逊尼派中的沙斐仪派占主导地位。[6]而沙斐仪派如此广为散布,被认为是由于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商人遵循这一学派的缘故。[18][19]

印尼伊斯兰教徒区分

古典文献把印尼的穆斯林分为“名义上的”穆斯林(称为阿邦干英语abangan),这类人的生活方式较倾向非伊斯兰式),以及“正统”穆斯林( 伊斯兰学校派英语santri,这类信徒坚持正统伊斯兰规范)。阿邦干被认为是将原住民信仰和印度教-佛教信仰融入伊斯兰教信仰的综摄,有时也被称为喀嘉文、爪哇主义( Javanism),也有Kebatinan、 爪哇宗教(Agama Jawa)及爪哇民间信仰英语Aliran Kepercayaan(Aliran Kepercayaan)的称法。[20][21]在爪哇,santri这一名称不仅指一有意识地完全信仰伊斯兰教者的人,也指那些离开世俗世界,专注奉献于伊斯兰学校(pesantren)活动的人, pesantren的字面意思是“虔诚遵守经典者(santri) 的地方”。[20]但前述santri的确切性质和用法在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今天被认为均已过时。[22]

 
在占碑省的一所伊斯兰学校(Pesantren)。

而在当代,则常用“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来做区分。以热心倡导群岛伊斯兰的公民组织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U)所代表的是传统主义,这是一个根据印尼文化英语Culture of Indonesia,经历过互动、语境化、本土化、解读和通俗化,而形成独特的伊斯兰教模式。[23]他们拥抱群岛伊斯兰,提倡温和主义英语Moderate Islam、热情、反激进主义、包容和宽厚。[24]另一方面是现代主义,这派人深受伊斯兰现代主义的启发,民间社会组织穆罕马迪亚是知名的热切支持者。[25]现代主义穆斯林倡导印尼的伊斯兰改革,而印尼当前做法被认为是偏离伊斯兰史上正统观念。他们强调古兰经圣训的权威,反对综摄和反对对乌理玛塔格利德(对教导不合情理的依循)。但根据最近的分析,这种划分也被认为过于简单化。[22]自1990年代以来,穆罕马迪亚已朝著更萨拉菲运动的方向发展。萨拉菲运动是逊尼派的一个改革派分支,呼吁根据第一代穆斯林去理解古兰经和圣训,避免后来引入其他事物进入信仰,这种思潮已在印尼社会中开始扩展。[26]

 
东爪哇省图连(Turen)的提邦清真寺(Masjid Tiban)与伊斯兰教寄宿学校。

]

喀嘉文

 
在伊斯蒂克拉尔清真寺内研读古兰经的穆斯林。

伊斯兰教受到印尼群岛中既存的不同规范和观念的当地文化所影响。[22]主要例子是被称为喀嘉文的伊斯兰教综摄形式,这是种泛灵论、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尤其是苏菲主义)的混合体。[20]这种组织松散的思想和信仰潮流在1945年的宪法中被合法化,而在1973年,当它被承认为一种信仰分流时,苏哈托总统自认为是其追随者。[20]喀嘉文是源自泛灵论、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形而上学、神秘主义和其他深奥学说的结合。[27][28]虽然爪哇文化有兼容并蓄特性,对新宗教持开放态度,但只有那些已被过滤而接受后才能融入爪哇的文化、性格和个性。[29]爪哇的理想包含有智慧(wicaksana)、心灵(waskita)和完美(sempurna)的结合。追随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激情,远离尘世的财富和舒适,以便有朝一日可达到启蒙的和谐并与宇宙精神结合。

根据新加坡作者与政治家李炯才的说法,喀嘉文无特定的先知[30]和神圣经书,[30]也没有独特的宗教节庆和仪式。然而,不同种类的喀嘉文运动都有其创立基础文字和创始人。[31][32]

喀嘉文信仰者可以是印尼6种官方认可宗教之一的信徒,但也认同喀嘉文信仰和生活方式。虽然印尼建国五原则中的第一项就标明只承认“信仰独一无二上帝”的宗教,这通常被认为是该国只认可一神论的理由,但有广泛未被政府承认的宗教和教派也受到容忍。[33]印尼宗教事务部英语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Indonesia)日惹的代表提出的1956年报告中,显示爪哇有63个非官方认可的教派。其中有22个在西苏门答腊省,35个在中爪哇省,6个在东爪哇省。[34]

其中也包括喀嘉文信仰团体,例如苏玛拉信仰印度尼西亚语Sumarah[35]这种松散组织的思想和信仰在1945年的宪法中被合法化,[36]但未能获得官方承认为一种宗教。[37]喀嘉文在1973年被认定为是信仰唯一全能上帝[37])的信仰,但管辖工作则由宗教事务部转给印尼教育文化部英语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donesia)[37]

喀嘉文通常被描述为神秘的,其中有些流派与精神上的自我控制有关。[20]虽然爪哇在1992年有许多流派,这种信仰经常被暗指为泛灵崇拜,因为这种信仰鼓励牺牲,以奉献给当地及祖先的神灵。。[20]这些神灵被认为栖息在自然物体、人类、文物和重要的瓦里(穆斯林圣徒)的墓地。疾病和不幸事件都由这些这些神灵造成,如果祭祀或是朝圣均无法安抚神灵,则需寻求巫师或是巫医来帮忙解决。[20]

其他分支

最近在印尼扎根的伊斯兰思想潮流包括伊斯兰主义。当前印尼的主要伊斯兰政党是繁荣正义党英语Prosperous Justice Party (PKS),PKS为穆斯林兄弟会在印尼的区域分支而为人知。[38]:34

少数人信奉什叶派和阿赫迈底亚派。印尼约有100万什叶派穆斯林,占该国人口的0.5%,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雅加达附近。[4]历史上的什叶派社区被认为是少数哈德拉毛人移民的后裔,从亚齐开始向外传播,亚齐曾是什叶派的中心。[39]在当代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人们开始对什叶派的兴趣增长,从那时起有些什叶派出版物被翻译成印尼语[22]印尼另有一伊斯兰教的少数派 - 阿赫迈底亚。根据美国创立的世界宗教数据档案协会英语Association of Religion Data Archives(ARDA)中的资料,印尼约有400,000名阿赫迈底亚穆斯林,[40]分布在全国542个组织中。阿赫迈底亚派穆斯林最早传入印尼是在1925年夏天(大约是在印尼独立革命前20年),由这个派别的传教士拉赫马特·阿里 (Rahmat Ali) 进入苏门答腊岛,在亚齐的塔帕克团英语Tapaktuan开始活动,初期有13名信众 。[41] [42]什叶派和阿赫迈底亚穆斯林都面临日渐增多的反动和激进伊斯兰团体的不容和迫害。[43][44]

伊斯兰教相关组织

 
参与1928年在巴达维亚举行的青年誓言大会,青年穆斯林联盟(Jong Islamieten Bond (Young Muslim Union))派遣的代表。

在印尼,历来公民组织在穆斯林社会中均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这些机构在知识话语和公共领域,为社区运动提供新的思想和资源,有巨大的贡献。[45]:18–19印尼的2亿多穆斯林中有75%属于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U)或是穆罕马迪亚,让这些组织成为印尼公民组织中的“钢铁框架”。[46]

NU是最大的穆希林传统主义组织,专注于社会、宗教和教育等众多活动,并间接经营该国大部分的伊斯兰寄宿学校。NU声称拥有4,000至6,000万追随者,是该国最大的公民组织,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组织。[46][47][48]NU成立于1926年,会员遍及全国,在爪哇农村地区尤为强大。在政治层面,NU、马斯友美党(Masyumi)和另外两个政党共同在1973年被迫组成一个单一的伊斯兰政党 - 联合发展党英语United Development Party(PPP)。[20]这种变化可能削弱NU成为政治实体的能力,譬如NU已退出积极的政治竞争,但NU仍是个受欢迎的宗教力量,具有良好组织状况和构建全国辩论议题的能力。[20]

 
印尼伊斯兰教第二大公民组织 - 穆罕马迪亚在雅加达的总部。

穆罕马迪亚是现代主义的公民组织,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大约2,900万追随者。[49]这个组织成立于1912年,经营清真寺、祈祷所、诊所、孤儿院、救济院、学校、公共图书馆和大学。1998年2月穆罕马迪亚的中央委员会和省级领导同意支持前组织总主席阿敏赖斯英语Amien Rais参与总统竞选。这是该组织首次正式涉足党派政治,而引发组织成员之间的争议。

一些较小的伊斯兰公民组织,对于伊斯兰教义拥有广泛不一的见解。这类意识形态的一端有个有争议性的伊斯兰教自由网络英语Jaringan Islam Liberal(JIL),这个网络的目的是促进对伊斯兰思想的多元化和更自由的解释。

同样有争议的是意识形态在另一端的团体,例如印尼伊扎布特(印尼伊斯兰解放党)(HTI),这个团体主张组成泛伊斯兰哈里发国和全面实施伊斯兰教法,[50]印尼圣战者委员会英语Indonesian Mujahedeen Council (MMI)主张实施伊斯兰教法作为成立伊斯兰国家的前身,以及时有暴力作为的伊斯兰捍卫者阵线 (FPI)。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存有各式小型组织。印尼伊斯兰传播学院英语Indonesian Islamic Propagation Institute (LDII)是个持续成长中的小组织。[51]

历史

伊斯兰教在印尼的传播(1200年-1600年)

 
在亚齐特区班达亚齐市的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亚齐特区是伊斯兰教首度抵达印尼的所在。

有证据显示早在8世纪就有阿拉伯穆斯林商人进入印尼。[12][22]但直到13世纪末,伊斯兰教才开始在当地传播,[12]起初经由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然后经由学者传教士。当地统治者的采纳和精英阶级的皈依更促成进一步的发展。[22]传教士来自各地,最初是南亚古吉拉特邦)和东南亚占婆),[52]后来则由阿拉伯半岛南部(哈德拉毛)而来。[22]

13世纪,苏门答腊北部海岸开始有伊斯兰政体出现。威尼斯共和国商人和探险家马可·波罗口述,经由他人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其中提及在公元1297年,今日苏门答腊岛亚齐的波拉克有个由摩尔商人建立的新社区,这是已知在印尼有阿拉伯穆斯林社区的最早纪录。[53][54]显示穆斯林王朝的第一个证据是伊斯兰历696年(公元1297年)苏木都剌国首位统治者马利库萨雷英语Malikussaleh的墓碑。到13世纪末,伊斯兰教已在北苏门答腊立足。

一般来说,当地商人和主要王国的皇室最先接受这种宗教。随著穆斯林商人与当地妇女结婚,一些较富有的商人与精英统治家庭联姻,伊斯兰教在统治阶级中加速传播。[9]接著是地方性统治者与其随从,再接著就是一般印尼百姓开始接受。虽说伊斯兰教的传播是缓慢而渐进的,[55]但有限的证据显示传播速度在15世纪时加速,是因为当时位于马来半岛马六甲苏丹国和统治该地区的其他伊斯兰苏丹国,透过战争及控制海上贸易而达成。[55][56][57]

到14世纪,伊斯兰教已在马来亚东北部、文莱菲律宾西南部以及东爪哇和中爪哇沿海的一些宫廷中立足,到15世纪,进而传播到马六甲和马来半岛的其他地区。 [58]在爪哇,信奉印度教的满者伯夷王国在15世纪衰落,来自阿拉伯印度、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以及中国的穆斯林商人开始控制之前由满者伯夷商人所控制的区域贸易。中国明朝对马六甲提供广泛的支持。明代郑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期间让中国穆斯林得以在巨港和爪哇岛北部海岸建立定居点。[59]马六甲积极鼓励当地人皈依伊斯兰教,而明朝舰队则积极在爪哇北部沿海建立华裔-马来裔穆斯林社区,从而形成永久对抗爪哇印度教徒的形势。到1430年,明朝远征军在爪哇北部港口如三宝垄淡目英语Demak, Demak图班英语Tuban泗水(旧名Ampel)建立华人、阿拉伯人和马来人的穆斯林社区;伊斯兰教因此开始在爪哇北部岸站稳脚步。马六甲在中国明朝的保护下繁荣昌盛,而满者伯夷则逐步败退。[60]在此期间的主要穆斯林王国包括苏门答腊北部的苏木都剌国、苏门答腊东部的马六甲苏丹国、爪哇中部的淡目苏丹国、苏拉威西岛南部的戈瓦苏丹国以及东部摩鹿加群岛的特尔纳特苏丹国蒂多雷苏丹国

有史以来,印尼当地人是泛灵论、印度教和佛教的追随者。[61]然而伊斯兰教透过贸易、王室皈依和征服的同化方式,到16世纪末已经取代印度教和佛教成为爪哇和苏门答腊的主要宗教。在此过程中,“来自印度教-佛教时代的文化影响大多受到容忍或纳入伊斯兰仪式。”[12]伊斯兰教并没抹杀先前存在的文化;而是在规则和艺术中融入及嵌入当地的习俗和非伊斯兰元素,并将其重新定义为伊斯兰传统。[22]

在某种程度上,当时盛行的苏菲主义被认为是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融合的主要推动力量。在传播初期,抵达印尼群岛的苏菲主义伊斯兰学者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当时的纳克什班迪教团卡迪里耶教团等许多苏菲主义派别吸引许多新的当地人加入。然后开始渗入当地社会的不同层面。在此过程中繁盛发展的苏菲神秘主义塑造出当时印尼伊斯兰教的融合、折衷和多元化的本质。[22]早在13世纪,阿拉伯世界就知道苏菲主义在印尼群岛广泛传播。[62]此时期之后最重要的印尼苏菲主义信徒是16世纪的诗人和作家哈姆札·泛苏力英语Hamzah Fansuri[45]:4苏菲主义在印尼的卓越地位一直持续到阿拉伯半岛取代东南亚,从阿拉伯半岛而来的学者带来更多正统教义和伊斯兰教的概念。[22]

有理论认为印尼人逐渐接受伊斯兰教是因为觉得中南半岛有强大的印度教-佛教王国如柬埔寨缅甸泰国存在,因而转向中东及非洲寻求同盟的结果。[63]随著爪哇港口城镇信仰伊斯兰教,而导致在东爪哇以印度教-佛教立国的满者伯夷王国在16世纪灭亡。[20]而残馀的统治阶级最后逃到巴厘岛,在那里建立爪哇岛印度教,拥有超过250万信徒。[20]而苏门答腊沿海情况不同,贵族精英和一般大众均接受伊斯兰教,部分是需要对抗爪哇岛的印度教-佛教王国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而在爪哇内陆的精英逐渐接受伊斯兰教。之后伊斯兰教成为爪哇精神文化的法律和宗教内涵。[20]印尼东部岛屿在17世纪和18世纪接受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前,基本上一直信仰的是泛灵论,而巴厘岛持续维持印度教徒占多数的情况。[64]到15世纪后期,满者伯夷王国开始衰落,最后在1520年代被淡目苏丹国灭亡;1527年,穆斯林统治者将新征服的巽他格拉巴改名为Jayakarta,意为“宝贵的胜利”,最终简化为Jakata(即今日雅加达之名)。随后伊斯兰教正式在爪哇岛开始传播,依靠受人尊敬的苏菲主义圣徒瓦利松戈(或称九圣)的传教热忱而广为传播。

虽然伊斯兰教传播是印尼史上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但其发展历史仍然证据零碎,且信息不足。让人对伊斯兰教如何传入印尼的了解有限;对于印尼人民的皈依理由,学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争议。[65]对传播的早期阶段,主要证据是墓碑和一些旅行者的叙述,但这些只能表明当地穆斯林在某时,及在某地有此信仰。这些证据不足以全面解释更复杂的问题,例如生活方式如何受到新宗教的影响,或者对社会影响到何程度。

近代早期(1600年-1945年)

 
位于中爪哇省帕提县英语Pati Regency,建于荷属东印度殖民时期,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清真寺。

荷兰人受到当地自然资源和贸易所产生的财富所吸引,于17世纪进入爪哇。[66][b]荷兰人进驻后,把中央贸易港口的业务垄断。但因为原来的穆斯林商人被迫迁移到更小、更偏远的港口,而把伊斯兰教带进农村省份,等于协助伊斯兰教传播。[66]20世纪初,“伊斯兰教成为凝聚抵抗殖民主义的旗帜”。[12]

在此期间,欧洲人在印尼的扩张,促成引入蒸汽动力运输和印刷技术。结果是印尼与其他伊斯兰世界地区,特别是中东地区的互动显著增加。[45]:2麦加,来自印尼朝圣者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而得到“汉志之米”的称号。学者和学生的交流也有所增加。在1920年代中期,约有200名东南亚学生(主要是印尼人)在开罗学习,大约有2,000名沙乌地阿拉伯公民具有印尼血统。从中东归来的人成为伊斯兰学校讲师的骨干。[22]

同时,伊斯兰世界中一些新兴的宗教思想和运动激发印尼的伊斯兰思潮。尤其是受到伊斯兰学者穆罕默德·阿布都的伊斯兰现代主义的启发,这个主义强调回归宗教的原始经文。印尼现代主义运动针对印尼伊斯兰教的融合性提出批评。它主张改革,并消除传统中被认为是非伊斯兰教的元素。该运动还渴望把现代性元素融入伊斯兰教,例如建立结合伊斯兰教和世俗课程的学校,其独特之处在于训练女性成为传教士。[12]通过改革者的活动和反对者的反应,印尼社会变得更加牢固地沿著社区(aliran)性,而非阶级性的方式构建。[67]

 
在荷属东印度时期,学习可兰经的爪哇儿童。

改革运动尤其扎根于西苏门答腊省的米南加保人地区,当地乌理玛在早期改革运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68]:35319世纪在麦加担任伊玛目的米南加保人谢赫·艾哈迈德·哈提卜·阿尔-米南加巴维英语Shaykh Ahmad Khatib Al-Minangkabawi为改革训练做出巨大贡献。他曾独自教育出许多重要的印尼穆斯林人物。[69]1906年,阿尔-米南加巴维的弟子塔西尔本加拉卢丁英语Tahir bin Jalaluddin在新加坡的马来语报纸al-Iman上撰写文章。5年后,另位改革派乌理玛阿卜杜拉·艾哈迈德英语Abdullah Ahmad在西苏门答腊省的巴东出版印尼首份大众传媒Al-Munir杂志英语Al-Munir[70]20世纪初,西苏门答腊省出现穆斯林现代主义学派,如Adabiah(1909年)、Diniyah Putri(1911年)和Sumatra Thawalib英语Sumatra Thawalib(1915年)。现代主义运动也建立起爪哇支持者基础。在中爪哇省梭罗 ,左翼穆斯林哈吉·米斯巴赫英语Mohammad Misbach创立月刊Medan Moeslimin,以及期刊Islam Bergerak。[45]日惹市,艾哈迈德·达兰英语Ahmad Dahlan(也是米南加巴维弟子),于1911年创设穆罕马迪亚,带头建立伊斯兰群众组织。穆罕马迪亚迅速扩大其在整个群岛的影响力,例如阿巴度·卡林·阿姆鲁拉英语Abdul Karim Amrullah在1925年在西苏门答腊省建立分会。其他现代主义组织还有伊斯兰改革与指引协会 (1914年) 和PERSIS英语PERSIS (organization) (1923年)。不久之后,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改革浪潮威胁,代表传统主义的NU由阿尔-米南加巴维的另一弟子哈辛阿系阿里印度尼西亚语Muhammad Hasyim Asy'ari于1926年创立。[68]:356其他的传统主义组织包括伊斯兰教育运动英语Islamic Education Movement(Perti,1930年)[71]和位于龙目岛国家复兴会英语Nahdlatul Wathan(1953年)。

伊斯兰教的改革主义思想和当地人日益增长的主权意识相结合,导致这种宗教成为反对荷兰殖民主义的政治斗争工具,伊斯兰教获得短暂的发展。最早的例子是发生在米南加保的帕德里战争英语Padri War(另称米南加保战争)。帕德里战争在其开始时受到瓦哈比主义启发,目的在净化印尼的伊斯兰教。在这次战争(1803年-1837年)期间,这种运动最终变成为反对荷兰殖民主义的斗争,但与此同时,这场战争也与半世俗的阿达特米南加保贵族和传统酋长的部落作战。[72]其中一位伊斯兰教领导人 伊玛目·朋佐尔被追赠为印度尼西亚民族英雄[73][74]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arekat Islam was developed as the first mass nationalist organization against colonialism.[75]在20世纪初,当地的伊斯兰联盟(Sarekat Islam)发展成为首个反对殖民主义的群众民族主义组织,将其作为群岛中广泛多样的族群和文化的共同身份,特别用来对抗被认为是敌人的基督教徒统治者。像Jamiat Kheir英语Jamiat Kheir等教育机构也支持这种趋势。伊斯兰教在此过程里赋予参与者认同感,而有助于印尼民族主义的滋长。在此情况下,早期印尼民族主义者渴望将自己呈现为乌玛(全球伊斯兰社群)的一份子。他们还对伊斯兰议题,例如重建哈里发国和泛伊斯兰主义等运动产生兴趣。荷兰殖民政府基于上述的原因,把伊斯兰教视为潜在威胁,并特别对从中东返回印尼的朝圣者和学生抱持怀疑的态度。[22]一个类似伊斯兰民族主义组织印尼穆斯林联盟英语Persatuan Muslim Indonesia(PERMI)遭到荷兰殖民政府的严厉镇压,成员(包括拉苏娜·萨伊德英语Rasuna Said女士)遭到逮捕。[76]

然而伊斯兰教作为印尼民族主义的载体,在世俗民族主义和更激进的如共产主义的出现后,角色逐渐减弱。 Sarekat Islam内部改革派和传统派之间的斗争也是导致衰落的原因。这种情况在穆斯林社区内产生领导角色真空的情况,而由穆罕马迪亚、NU、更具清教徒倾向的PERSIS以及Al-Irshad Al-Islamiya协会英语Al-Irshad Al-Islamiya等公民组织来填补。这些组织坚持采取非政治立场,专注于社会改革和传教。这种趋势在日本占领期间也持续存在,日本占领者对伊斯兰教采取矛盾的立场 - 伊斯兰教被认为既是潜在的盟友(对抗西方帝国主义),同时也是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策略的潜在敌人。[22]

独立后(1945年之后)

 
印尼行政区域中,穆斯林在当地人口占比示意图(2010年)[77]

印尼在1945年宣布独立,成为当时世界上穆斯林占多数国中的第二大国家。到1971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后,印尼的排名跃为世界第一。独立后的印尼穆斯林社会在各方面都发生重大的动荡,原因是国家独立本身、当地穆斯林识字率和教育程度提高、来自中东的资助以及与其他穆斯林国家间加速的交流。[22]

当地穆斯林社会的发展让印尼更接近伊斯兰知识活动的中心。许多学者和作家通常通过与外国同时代人的知识交流,为印尼语境中伊斯兰教义解读发展做出贡献。[22]乌拉玛哈姆卡英语Hamka是位现代主义作家和宗教领袖,他因写作《Tafsir al-Azhar》而闻名。这是首部用印尼语写就的全面古兰经注释(太甫绥鲁),这部著作的目的是在马来-米南加保文化中解释伊斯兰教义。[78]哈伦·纳苏洵英语Harun Nasution是位开创性的学者,在印尼知识界中坚持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观点,倡导一种被描述为新穆尔太齐赖派的立场。[79]诺绰里斯·玛吉德英语Nurcholish Madjid (Cak Nur) 是位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以发展现代主义和改革主义话语而著称,他主要受到巴基斯坦伊斯兰哲学Fazlur Rahman Malik英语Fazlur Rahman Malik的影响。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Gus Dur,后来成为印尼总统),在巴格达大学接受伊斯兰教育,后来成为印尼自由主义伊斯兰潮流的核心人物。[80]库拉西希哈柏英语Muhammad Quraish Shihab编写《Tafsir Al-Mishbah英语Tafsir Al-Mishbah》,这部书被认为是印尼主流伊斯兰知识分子对印尼伊斯兰教解释(太甫绥鲁)的标准。[81]

伊斯兰组织在独立后的活动也有所扩大,特别是在传教活动(达瓦)和生活方式的伊斯兰化。印尼宗教事物部报告说,直到1960年代,只有少数穆斯林会进行日常礼拜天课。但此情况在穆罕默德·纳席尔领导的印尼伊斯兰达瓦委员会英语Indonesian Islamic Propagation Council(DDII),再加上前述穆罕马迪亚、NU和PERSIS的推动而发生巨大变化。[22]在伊斯兰神职人员中,印尼乌理玛委员会英语Indonesian Ulema Council (MUI) 一直是有关伊斯兰立法和司法问题的权威机构,并主要经由发布教令来指导印尼伊斯兰生活的总体方向。[82]最近,像DDII和伊斯兰阿拉伯印尼大学英语LIPIA这类组织在沙乌地阿拉伯和其他波斯湾阿拉伯国家资助下,充当推广萨拉菲运动或瓦哈比派的工具(参见国际推广萨拉菲运动及瓦哈比派英语international propagation of Salafism and Wahhabism),[83][84][85] “营造出更保守、更为宗教隔离的气氛”[86]并急于把传统印尼伊斯兰教遗产中所包含的泛灵论和苏菲主义影响去除。[87]在政治舞台上,穆罕马迪亚和NU结盟成立马斯友美党,这个政党在1960年遭到解散之前一直是伊斯兰主流政党。与此同时,诸如伊斯兰之国英语Darul Islam (Indonesia)拉斯卡尔圣战组织英语Laskar Jihad伊斯兰祈祷团等激进伊斯兰组织也相继出现,这种增长,主要也是有外国资金援助的结果。[22]

印尼独立当时,有关伊斯兰教在政治中的作用引发过重大争论,酿造出严峻的紧张局势。争论主要围绕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宪法中的地位。伊斯兰团体渴望透过纳入《雅加达宪章》(穆斯林有义务遵守伊斯兰教法),让伊斯兰教取得宪法中的最高地位,而遭到当时的领导者苏卡诺拒绝,他依循的是建国五项原则,建立多元化的宪法。[22]最终,“印尼采用的是民法典而非伊斯兰法典。”[66]但印尼修宪斗争仍未停歇。穆斯林对苏卡诺政权的敌意在不同场合中出现,最著名的的是由安索尔青年运动英语Ansor Youth Movement(NU的年轻人派别,最初曾支持过苏卡诺政权)和其他伊斯兰团体积极参与的印度尼西亚大屠杀 (1965年-1966年)[88]甚至被称为名义上的穆斯林的阿邦干也成为杀戮的目标。[89]共产主义因为具有无神论的本质,而且当时的伊斯兰教领导者多半为地主阶级,而被认为与伊斯兰教站在敌对的立场。[22]

接下来在苏哈托总统当政的新秩序期间,穆斯林的宗教信仰更为强化。[90]伊斯兰团体原本希望新秩序是盟友,但因为当政者试图修改教育和婚姻法案,使其成为为更倾向世俗的法规后,旋即成为对立者。政府的作为遭到强烈反对,婚姻法因此成为伊斯兰法典。苏哈托还试图巩固建国五项原则作为唯一的国家意识形态,也被伊斯兰团体激烈抵抗,加以拒绝。[22]在苏哈托政权下,为遏制伊斯兰教这种政治意识形态,而强行让所有伊斯兰政党结合为一由政府监督的伊斯兰联合发展党英语United Development Party(PPP)。[12]某些伊斯兰组织(最著名的是MUI、DDII和印尼穆斯林知识分子协会英语Indonesian Association of Muslim Intellectuals(ICMI))被苏哈托政权吸收,让政权获益。[91]苏哈托总统在1998年辞职,“印尼压制宗教和社会的结构随之崩溃。”[12]

 
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通常人们以Gus Dur之名称呼),是NU的领袖,也是印尼第四任总统。

后苏哈托时期英语Post-Suharto era in Indonesia(lang-id|Era Reformasi}})初期,伊斯兰政党的崛起,引导NU领袖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当选为印尼第四任总统(参见印度尼西亚总统列表),并任命穆罕马迪亚的领导亚米恩·赖斯英语Amien Rais人民协商会议主席。这短暂时期间发生社会秩序崩溃,中央行政控制遭到侵蚀和执法的崩溃。有伊斯兰团体涉入的暴力冲突,包括倾向保守伊斯兰教法的亚齐分裂主义(参见自由亚齐运动),以及摩鹿加群岛波索英语Boso riots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的冲突。随著执政的垮台,MUI开始与政府疏远,并试图对印尼伊斯兰公民组织施以更广泛的影响。而在2005年颁布颇有争议的谴责自由主义、世俗主义和多元化主义教令英语Fatwa on Religious Pluralism, Liberalism, and Secularism[91]教令随后受到进步知识分子的批评。[92]然而,由于NU和穆罕马迪亚等公民组织致力于宽容,从威权政治过渡到民主政治的过程相对顺利。展现出穆斯林公民组织是印尼民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93][94]

当前印尼穆斯林在民选议会中被认为具有充分的代表性。[12]有许多活跃的伊斯兰政党,及与穆罕马迪亚有关联的国家授权党英语National Mandate Party(PAN)、[95]与NU有关联的民族觉醒党(PKB)、[96]和伊斯兰主义繁荣正义党英语Prosperous Justice Party(PKS)。 [97]民主化的结果,随著NU和穆罕马迪亚等既有机构的影响力相对下降,[38]以及小规模组织和个人(如阿卜杜拉·吉纳斯提亚英语Abdullah Gymnastiar (Aa Gym )及优素福·曼苏尔英语Yusuf Mansur)的兴起,也导致宗教影响力分散而多样化。[38]在苏哈托时代提倡圣战主义而导致多次炸弹攻击发生,[c](近期已大致获得控制[98])而被迫流亡海外的阿布·巴卡尔·巴希尔在2000年代返国。印尼当代的伊斯兰教受不同方式的分析,某些结论是认为它变得更加保守,[38][d]而同时有人认为它在激进化方面,是“大到不能倒”。[99][100]保守派发展的结果是激进自卫组织伊斯兰捍卫者阵线 (FPI) 的出现,[101]MUI发布教法以迫害阿赫迈底亚派信徒的案例,[38]以及在2016年针对雅加达省长(钟万学({{lang-id|Basuki Tjahaja Purnama))以对先知亵渎而发起的全国抗议活动。[102]针对前述保守派的发展,有自由主义的发展,而有自由伊斯兰网络英语Jaringan Islam Liberal (JIL) 等团体出现,由NU提倡的群岛伊斯兰概念成为多元化伊斯兰教的集体身份,[103]并声称对伊斯兰政党英语List of Islamic political parties的支持正在下降中。[104]

 
印尼伊斯兰教士理事会主席,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U)最高领袖马鲁夫·阿敏佐科· 维多多搭档,在2019年总统选举中,获任印尼副总统

现任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wi)主张宗教与政治严格分离。他的立场得到NU等主要穆斯林组织的支持。然而这种立场被MUI的一些成员解读为一种世俗主义而加以谴责。与此同时,繁荣正义党前主席伊玛目索西卜英语Sohibul Iman批评佐科的立场可能会加剧印尼社会的紧张局势。[105]2017年,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一项规范群众组织的“代法律政府条例”,并由总统批准,导致伊扎布特印尼分部因拒绝和破坏建国五项原则被禁。[106]这个组织因成员参与刑事案件并据称与恐怖组织有关,而于2020年遭到解散。[107][108]自2019年起,MUI主席,也是NU的前领导人 - 马鲁夫·阿敏成为印尼的副总统。

文化

艺术

印尼的艺术英语Indonesian art传统(有许多自前伊斯兰时代即已存在)吸收伊斯兰的影响,并在表达和宗教忠诚意涵上演进。

蜡染

 
苏门答腊本库鲁市所产,印有阿拉伯书法的蜡染布料(称为 besurek batik)。

印尼的蜡染艺术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包含有尊崇伊斯兰艺术的图案和设计(如伊斯兰书法伊斯兰装饰艺术英语Islamic ornament),并根据宗教法规,避免描绘人物形象。受伊斯兰影响的蜡染在位于井里汶爪哇族居住地区周围尤为明显,该地区构成沿海爪哇蜡染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苏门答腊中部的占碑省,因为与爪哇沿海城市有密切贸易关系,以及苏门答腊南部的明古鲁省,那里培养出强烈的伊斯兰认同,也有突出的蜡染表现。占碑省蜡染对马来西亚蜡染英语Malaysian batik传统产生影响,而具有伊斯兰教的特征,例如采用植物、花卉图案和几何设计,避免画有人物和动物形象而成偶像崇拜。[109][110]米南加保人的蜡染称为印尼语batiak tanah liek(黏土蜡染),使用黏土作为染料,绘制动物及花卉图案。[111] 摩鹿加蜡染称为印尼语batik besurek,字面意思为“文字蜡染”,图案的灵感来自阿拉伯书法。伊斯兰蜡染传统偶尔也会描绘布拉克古兰经中记载的伊斯兰神话生物,先知穆罕默德骑乘,在一夜之间于麦加和耶路撒冷之间往返)。

哇扬皮影偶戏

印尼的哇扬皮影偶戏中有一类被称为哇杨萨达特印度尼西亚语Wayang sadat,是宣扬伊斯兰教义的哇杨偶戏表演。[112]还有源自爪哇-伊斯兰文学的哇杨米那克木偶戏印度尼西亚语Wayang Menak,这是马来语阿米尔·哈姆扎的故事英语Hikayat Amir Hamzah爪哇语版,故事最原始版本是波斯语Hamzanama‎,内容叙述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叔父阿米尔·哈姆扎(Amir Hamzah)的冒险经历。[113]在龙目岛,使用当地语言表演的哇扬·库立特英语Wayang Kulit称为Wayang Sasak,使用类似于爪哇皮影戏台的人偶,剧情也是述说阿米尔·哈姆扎的冒险经历。

伊斯兰教在印尼传播之后,由于禁止以人物形状表达上帝或众神。因此这种包含人物的绘画和偶戏遭到禁止。淡目苏丹国首位苏丹靳文英语Raden Patah想要观看传统形式的哇扬偶戏,但无法获得穆斯林宗教领袖的许可。宗教领袖绕过穆斯林的禁令,将哇扬木偶戏英语wayang golek改成由皮革制成的哇杨皮影戏英语wayang purwa,只展示人偶影子而非木偶本身,而达到目的。[114]

舞蹈

 
萨曼舞英语Saman (dance)源自亚齐的加约族,史上会在先知穆罕默德诞辰时表演。

印尼舞蹈历史大致可分为印度教-佛教时期和伊斯兰时期。在伊斯兰时期,当地语言和佛法舞蹈继续流行和受到容忍。艺术家和表演者采用印度教-佛教时期的风格,但加入具有伊斯兰含义的故事和符合伊斯兰教义较朴素的服装。这种变化在占碑的Tari Permbahan(迎宾舞)[115]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舞者仍然用印度教-佛教时代的繁复金色装饰,但服装较为朴素。伊斯兰时期引入较新的舞蹈风格,包括马来族扎平舞英语Zapin和亚齐加约族萨曼舞英语Saman (dance),新的舞蹈采用阿拉伯和波斯型态的舞蹈风格和音乐,并与印尼原住民风格结合,而形成新一代的蹈。萨曼舞最初是在伊斯兰传教活动(达瓦)或某些传统节庆(如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生日)中表演。今天在各种官方活动中均常见。波斯和阿拉伯乐器,如铃鼓弹拨尔英语Turkish tambur根当鼓英语gendang,成为伴随伊斯兰舞蹈,以及吟唱伊斯兰圣歌时的主要乐器。

建筑

Indonesian Islamic Architecture
淡目大清真寺英语Demak Great Mosque, 爪哇本土建筑风格
塔拉克赞米清真寺英语Jami Mosque of Taluak, 米南加保人本土建筑风格,后加上印度-波斯建筑风格的宣礼塔
巨港大清真寺英语Great Mosque of Palembang, 中国、马来和欧洲建筑风格的融合

伊斯兰教传播后,印尼建筑英语architecture of Indonesia的特点是结合伊斯兰含义和印尼风格。例如最初的清真寺主要是采用印尼本土建筑风格,包含印度教、佛教或中国建筑元素,特别是不具备正统的伊斯兰建筑元素,如圆顶和宣礼塔。爪哇当地风格的清真寺以其高耸的木材多层屋顶著称,(称为塔吉格英语tajug),类似于巴厘岛印度教寺庙英语Hindu temple的宝,源自印度和中国的建筑风格。[116]爪哇风格清真寺的另一特点是击打甘美朗鼓(称为毕度格英语bedug)作为召唤宣礼的用途。毕度格通常安装在有屋顶的前廊(称为serambi)中。直到今天,整个爪哇清真寺仍使用毕度格召唤人们祈祷或是提醒人们遵守斋戒月戒律。具有爪哇在地风格清真寺中突出的例子是建于1474年的淡目大清真寺英语Demak Great Mosque和建于1549年的{{le|美纳拉·库都斯清真寺|Menara Kudus Moaque},[117]这两座清真寺的宣礼塔被认为是早期印度教寺庙的瞭望塔。米南加保人地区的在地风格清真寺以其多层茅屋式屋顶著称,类似于米南加保人称为大屋英语Rumah Gadang的民宅屋顶。具有这种风格清真寺中突出的例子有宾库度清真寺英语Bingkudu Mosque[118]由来自苏门答腊岛的伊斯兰教教士(Padri)于1823年建造,以及建于1860年的塔拉克赞米清真寺英语Jami Mosque of Taluak。在西苏门答腊省,还有一种多用途的宗教建筑,称为苏劳英语surau,通常也采用当地米南加保风格建造,屋顶有三到五层,正面为经过雕刻的木料。加里曼丹的在地风格清真寺受爪哇清真寺的影响,例如位于班贾尔地区英语Banjar Region的建筑为例,采用三或五层屋顶,顶层屋顶陡峭,相对而言,爪哇清真寺的顶层屋顶角度较为平缓。有些清真寺会采用干栏支柱英语Stilts (architecture),在米哈拉布另外置有单独的屋顶。著名的例子包括位于南加里曼丹省的巴奴雅·拉瓦司遗产清真寺英语Heritage Mosque of Banua Lawas达图·阿布龙赞米清真寺英语Jami Syekh Abdul Hamid Abulung Mosque

直到19世纪之后的荷属东印度时期,印尼才开始引进,以及融入更多的正统伊斯兰建筑风格。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印度伊斯兰建筑英语Indo-Islamic architecture或是新摩尔式建筑英语Moorish Revival architecture的元素 - 洋葱形圆顶和拱顶。宣礼塔直到19世纪,随著波斯奥斯曼帝国建筑风格,以及大量使用伊斯兰书法和几何图案,才被完全引入。[116]在此期间,许多传统风格的古老清真寺都进行翻新,并在其方形四坡屋顶上增加小圆顶。同时还引入融合欧洲和中国风格的折衷主义式建筑。具有外国风格的印尼伊斯兰建筑中突出的例子有在班达亚齐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于1881年完工,具有印度-撒拉逊式建筑英语Indo-Saracenic architecture风格,以及巨港巨港大清真寺英语Great Mosque of Palembang,最初于1798年建成,后来扩建,加入中国、马来与欧式风格建物,而能和谐融合。

服饰

 
身著纱笼、头戴宋谷帽参加礼拜的印尼男性穆斯林。

爪哇的宋谷帽(另称songkok,或是kopiah),[119]是通常穆斯林男性所戴的黑色绒帽。为马来文化产物,最终可追溯到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毯帽。它在正式场合,例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以及入清真寺参与集体祈祷时使用。[120]

穆斯林男性,尤其是在爪哇岛、巴厘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流行穿著纱笼。这是种休闲服饰,但也经常在集体祈祷时穿著。baju koko(也称为baju takwa),是种传统的马来-印尼穆斯林男士衬衫,通常在正式的宗教场合中穿著,例如开斋节或主麻日。它通常与纱笼和宋谷帽一起搭配。

妇女头巾是印尼穆斯林妇女的希贾布,是种松散覆在头上的布料。女性部分头发和颈部仍然露出,与完全覆盖的希贾布不同。吉巴布英语jilbāb是种源自中东,较为保守的穆斯林女性头巾,通常较为保守的印尼穆斯林妇女会使用。吉巴布把头发和脖子被完全覆盖,与妇女头巾不同。

节日

 
开斋节期间,穆斯林家庭聚会,享用有马来粽等料理的大餐。

在印尼,穆斯林庆祝的圣日有夜行登霄、开斋节、古尔邦节、回历新年圣纪节(先知诞辰)。

朝觐

印尼宗教事务部曾垄断组织印尼公民前往麦加朝觐的事务,但因发生处理不妥当的情事,后经人民代表会议的议员提出建立独立机构来处理的法案,宗教事务部的垄断结束。

塔布克

塔布克是米南加保人地区(特别是在帕里亚曼市)什叶派的宗教活动,这个活动是当地社区什叶派纪念日英语Shia days of remembrance其中一项。塔布克指的是纪念活动时高抬的灵柩。是英国暂时统治印尼时,从英属印度派遣来此地驻扎(后来定居)的印度什叶派军队在1831年举行阿舒拉节活动,之后每年都会举行。[121]在此节日会重演卡尔巴拉战役,并会击打塔萨鼓英语tassa多尔鼓英语dhol

社会

性别

伊斯兰教在印尼人生活方式中的体现方式有很大程度的独特性,反映出南亚文化。[122]

印尼穆斯林女性在社会、教育和与工作方面拥有相当高的自由度。因此穆斯林女性在印尼社会中独立运作属于正常,为社会所接受。妇女有高度的就业率、社会融合率以及参与政治选举率。

性别隔离

印尼许多穆斯林对两性间的社会关系抱持轻松的看法。严格的性别隔离通常仅限于宗教场所,例如在清真寺的祈祷期间。在公立和伊斯兰学校的教室里,男女学生在一起学习很常见。但对在公共场所,更传统、更伊斯兰正统观点的性别隔离风气越来越强。这样做法是为避免异性间的接触;例如有些戴希贾布的女性可能会拒绝与男性握手或是交谈。

政治

虽然印尼有压倒性多数的穆斯林人口,但它与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类似,既不是伊斯兰国家,也不是伊斯兰共和国。但印度尼西亚宪法第29条申明“国家建立在对唯一至高无上上帝的信仰之上。”[e]在过去50年中有许多伊斯兰团体反对这种世俗和多元化的方向,并间断有寻求建立伊斯兰国家的呼吁。然而该国的主流穆斯林社群,包括有影响力的公民组织如穆罕马迪亚和NU,均拒绝这种想法。支持成立伊斯兰国家的人在1945年和1950年代的议会民主时期曾设法让(“雅加达宪章”)纳入宪法序言,让穆斯林遵循伊斯兰教法,均未能成功。

 
针对身为基督徒的雅加达省长锺万学发动的2016年雅加达示威英语December 2016 Jakarta protests活动。最终锺万学被宣判触犯亵渎罪,入狱两年。

一个渴望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政治运动于1949年创立伊斯兰之国组织 (DI/TII),在1950年代发动针对共和国的武装叛乱。争取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武装活动在多个省份爆发,先有卡尔托索维乔英语Soekarmadji Maridjan Kartosuwiryo为首在西爪哇省开始,蔓延到中爪哇省、南苏拉威西省和亚齐。这些武装叛乱于1962年被成功镇压。这种运动让苏卡诺政府对政治伊斯兰教对印尼共和国的潜在威胁产生警惕。[123]

在苏哈托总统执政期间,印尼政府禁止一切宣传伊斯兰国家的行为。但苏哈托在1998年下台后,印尼对言论和宗教自由的限制放松,“雅加达宪章”的支持者重新恢复宣传工作。在2002年举行的人民协商会议(MPR,该机构有权修改宪法)年度会议中又有此倡议。但共同占MPR多数席次的民族主义政党、省议会选出的地区代表以及任命的警察、军队和职能代表,拒绝修改宪法,让这项倡议未能进入投票阶段。但MPR批准一项宪法修改,要求政府在教育中增加“信仰和虔诚”。这一决定被视为满足伊斯兰政党的妥协,为2003年7月签署成为法律的一项有争议的教育法案奠定基础。[124]

2017年5月9日,印尼政界人士锺万学被北雅加达地区法院宣判犯亵渎罪,处以两年监禁徒刑。[125]

亚齐伊斯兰教法

伊斯兰教法在2004年引发印尼全国的辩论和关注,其中许多议题均涉及宗教自由。亚齐一直是印尼唯一受中央政府特别授权,实施伊斯兰教法的特区。第18/2001号法律授予亚齐特别自治权,允许亚齐建立伊斯兰教法体系,作为印尼国家民法和刑法的补充而非替代。法律要求省级立法机构批准将伊斯兰教法规则纳入法典的地方法规(“qanun”)后方得生效。第18/2001号法律规定,伊斯兰教法法院将“不受任何一方的外部影响”。第25条第3款规定,法院的权力仅适用于穆斯林。第26条第2款将印度尼西亚最高法院定为亚齐伊斯兰教法法院上诉法院。[126]

亚齐特区是印尼唯一实施伊斯兰教法的省份。负责起草和执行伊斯兰教法的宗教领袖表示,他们没计划对违反伊斯兰教法的行为实施刑事制裁。他们说,亚齐的伊斯兰法律不会严格执行伊斯兰教法学伊斯兰刑事法英语hudud,而是将传统的亚齐伊斯兰教英语Islam in Aceh习俗和价值观(例如纪律、诚实和适当的行为)编入法典。他们声称执法将不由警察决定,而是取决于公众教育和社会共识。

因为穆斯林占亚齐人口的绝大多数,公众接受的伊斯兰教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正规化的一般社会习俗。例如亚齐的大多数女性在公共场合会披上希贾布。省和地区政府设立伊斯兰教法局来处理有关新制度的公众教育,当地的伊斯兰领导人,特别是在北亚齐县英语North Aceh Regency皮迪县英语Pidie Regency,呼吁政府大力推广伊斯兰教法,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弊病。2003年5月在亚齐实施的戒严令对执行伊斯兰教法的影响不大。戒严局积极推动伊斯兰教法,将其作为社会重建与和解的积极步骤。一些人权和妇女权利活动人士抱怨说,这种实施只关注表面问题(例如恰当的伊斯兰服饰),而忽略根深蒂固的道德和社会问题(例如贪腐)。

阿赫迈底亚

 
一位在班达亚齐的被定罪者,正接受杖刑的惩处(2014年)。

1980年,MUI发布教令,宣布阿赫迈底亚派不是伊斯兰教的合法形式。[127]属于阿赫迈底亚派的清真寺和设施过去曾遭其他穆斯林的破坏;有为禁止这个教派而发动的集会活动,而有宗教神职人员要求处死这个教派的追随者。 [128][129]

参见

备注

  1. ^ The government officially recognizes six religions: Islam, Protestantism, Roman Catholicism, Hinduism,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13]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also officially recognizes Indonesian indigenous religions.[14]
  2. ^ The Maluku Islands in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were known as the "spice islands". The country's natural spices, including nutmeg, pepper, clove, were highly prized. Other popular trade items of the area include sandalwood, rubber and teak.
  3. ^ See 2002 Bali bombings, 2003 Marriott Hotel bombing
  4. ^ “Conservatism” in this sense connotes the adherence toward the perceived orthodoxy of Islamic principles, rather than the commitment to the Indonesian cultural and societal traditions. Therefore under this framing, it may entail conservatism's proponents advocating for the societal changes, while the proponents of liberalism opposing against them.
  5. ^ The Indonesian Constitution provides "all persons the right to worship according to their own religion or belief" and states that "the nation is based upon belief in one supreme God." The Government generally respects these provisions; however, some restrictions exist on certain religious activity types and on unrecognised religions. The 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recognizes official status of six faiths: Islam, Catholicism, Protestantism, Buddhism, Hinduism, Confucianism. Religious organisations other than the six recognised faiths can register with the Government, but only with the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only as social organisations. This restricts certain religious activities. Unregistered religious groups cannot rent venues to hold services and must find alternative means to practice their faiths. Atheism and agnosticism are not explicitly outlawed but socially stigmatised.

参考文献

  1. ^ [go.id/agamadanstatistik/umat Penduduk Menurut Wilayah dan Agama yang Dianut [Population by Region and Religion]] 请检查|url=值 (帮助). Sensus Penduduk 2018. Jakarta, Indonesia: Badan Pusat Statistik. 2018-05-15 [2020-09-03]. Religion is belief in Almighty God that must be possessed by every human being. Reli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Muslim, Christian (Protestant), Catholic, Hindu, Buddhist, Hu Khong Chu, and Other Religions.  Muslim 231,069,932 (86.7), Christian (Protestant)20,246,267 (7.6), Catholic 8,325,339 (3.12), Hindu 4,646,357 (1.74), Buddhist 2,062,150 (0.72), Confucianism 71,999 (0.03),Other Religions/no answer 112,792 (0.04), Total 266,534,836
  2.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ww.cia.gov. [2017-05-24] (英语). [失效链接]
  3. ^ Penduduk Menurut Wilayah dan Agama yang Dianut [Population by Region and Religion] (PDF). Sensus Penduduk 2018. Jakarta, Indonesia: Badan Pusat Statistik. 2018-05-15 [2020-09-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7-28). Religion is belief in Almighty God that must be possessed by every human being. Reli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Muslim, Christian (Protestant), Catholic, Hindu, Buddhist, Hu Khong Chu, and Other Religions.  Muslim 231,069,932 (86.7), Christian (Protestant)20,246,267 (7.6), Catholic 8,325,339 (3.12), Hindu 4,646,357 (1.74), Buddhist 2,062,150 (0.72), Confucianism 71,999 (0.03),Other Religions/no answer 112,792 (0.04), Total 266,534,836
  4. ^ 4.0 4.1 Reza, Imam. Shia Muslims Around the World. [200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approximately 400,000 persons who subscribe to the Ahmadiyya 
  5. ^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8.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4-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6. ^ 6.0 6.1 Sunni and Shia Muslims. 2011-01-27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6). 
  7. ^ Religious clash in Indonesia kills up to six, Straits Times, 2011-02-06
  8. ^ Chapter 1: Religious Affiliation. The World’s Muslims: Unity and Diversity. Pew Research Center's Religion & Public Life Project. 2012-08-09 [2015-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9. ^ 9.0 9.1 Rhoads Murphey. A history of Asia. HarperCollins. 1992. 
  10. ^ Burhanudin, Jajat; Dijk, Kees van. Islam in Indonesia: Contrasting 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3-01-31. ISBN 9789089644237 –通过Google Books. 
  11. ^ Lamoureux, Florence. Indonesia: A Global Studies Handbook . ABC-CLIO. 2003-01-01. ISBN 9781576079133 –通过Internet Archive.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Martin, Richard C. Encyclopedia of Islam and the Muslim World Vol. 2 M-Z. Macmillan. 2004. 
  13. ^ Yang, Heriyanto. The History and Legal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in Post Independence Indonesia (PDF). Marburg Journal of Religion. August 2005, 10 (1): 8 [2006-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14). 
  14. ^ Pemerintah Setuju Penghayat Kepercayaan Tertulis di Kolom Agama KTP. Detikcom. 2017-05-08 [2017-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2). 
  15. ^ Aris Ananta, Evi Nurvidya Arifin, M Sairi Hasbullah, Nur Budi Handayani, Agus Pramono. Demography of Indonesia's Ethnicity. Singapore: ISEAS: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5. p. 273.
  16. ^ 16.0 16.1 David Adam Stott, David Adam.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Indonesia’s Spice Islands. The Asis-Pacific Journal. 2017-06-01, 15 (11) [2022-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17. ^ ArcGIS Web Application. gis.dukcapil.kemendagri.go.id. [202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18. ^ Randall L. Pouwels (2002), Horn and Crescent: Cultural Change and Traditional Isl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23097, pp 88–159
  19. ^ MN Pearson (2000),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Red Sea, in The History of Islam in Africa (Ed: Nehemia Levtzion, Randall Pouwels), Ohio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21412978, Chapter 2
  20.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Kuipers, Joel C. Frederick, William H.; Worden, Robert L. , 编. Indonesia: a country study. Area handbook series1057-5294 5th.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93 [2022-09-23]. ISBN 9780844407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entry=|title=只需其一 (帮助)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21. ^ Clifford Geertz; Aswab Mahasin; Bur Rasuanto. Abangan, santri, priyayi: dalam masyarakat Jawa, Issue 4 of Siri Pustaka Sarjana. Pustaka Jaya,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gitized on 2009 -06-24. 1983.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Von Der Mehden, Fred R. (1995). "Indonesia.". In John L. Esposito.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Islamic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 ^ Apa yang Dimaksud dengan Islam Nusantara?. Nahdlatul Ulama. 2015-04-22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印度尼西亚语). 
  24. ^ Heyder Affan. Polemik di balik istiIah 'Islam Nusantara'. BBC Indonesia. 2015-06-15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印度尼西亚语). 
  25. ^ Palmier, Leslie H. Modern Islam in Indonesia: The Muhammadiyah After Independence. Pacific Affairs. September 1954, 27 (3): 257. JSTOR 2753021. 
  26. ^ Hasan, Noorhaidi, The Salafi Movement in Indonesia. Project Muse, 2007. Retrieved 2017-10-03.
  27. ^ Choy 1999,第107页.
  28. ^ Lubis, Dahlia. Religious Education for Aliran Kebatinan Community in Contemporary Indonesia (PDF).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Research: 271. [5 June 20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7-02). 
  29. ^ Choy 1999,第109页.
  30. ^ 30.0 30.1 Choy 1999,第108页.
  31. ^ Choy 1999.
  32. ^ Masud, Salvatore & van Bruinessen 2009,第148页.
  33. ^ Mulder 2005.
  34. ^ van der Kroef 1961.
  35. ^ J. Gordon Melton & Martin Baumann. Sumarah. 2021-10-25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36. ^ Bagir, Zainal Abidin; Asfinawati. Limitations to Freedom of Religion or Belief in Indonesia: Norms and Practices. BRILL. 2020-04-23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The Elucidation mentions the so-called ‘streams of (spiritual) beliefs’ (aliran kebatinan, an older name for aliran kepercayaan), which are not to be regarded as “religion”. Together with what scholars of religion call indigenous or local religions, the latter category is ambivalently treated as culture, not religion. 
  37. ^ 37.0 37.1 37.2 Choy 1999,第112页.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Bruinessen, Martin va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in Indonesian Islam Explaining the 'Conservative Turn' . ISEAS Publishing, 2013. Retrieved 2017-10-02.
  39. ^ Reza, Imam. Shia Muslims Around the World.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40. ^ Indonesia. The Association of Religious Data.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2). 
  41. ^ Burhani 2014,第143–44页.
  42. ^ Ahmad Najib Burhani. The Ahmadiyya and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Religion in Indonesia: Controversies and Influences. Islam and Christian–Muslim Relations 25 2. Taylor & Francis. 2013-12-18: 143–144. 
  43. ^ Leonard Leo.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2010):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DIANE Publishing. : 261–. ISBN 978-1-4379-4439-6. 
  44. ^ Fatima Zainab Rahman. State restrictions on the Ahmadiyya sect in Indonesia and Pakistan: Islam or political survival?.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Routledge). 2014, 49 (3): 418–420. 
  45. ^ 45.0 45.1 45.2 45.3 Feener, R. Michael. Muslim legal thought in modern Indone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2017-10-03.
  46. ^ 46.0 46.1 Mujani, Saiful and Liddle, R. William. Politics, Islam and Public Opinion. (2004) Journal of Democracy, 15:1, p.109-123.
  47. ^ Ranjan Ghosh. Making Sense of the Secular: Critical Perspectives from Europe to Asia. Routledge. 2013-01-04: 202. ISBN 978-1-136-27721-4. 
  48. ^ Nahdlatul Ulama (Muslim organization), Indonesia.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49. ^ Muhammadiyah. [2006-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4). 
  50. ^ Bruinessen, Martin van. "Islamic state or state Islam? Fifty years of state-Islam relations in Indonesi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6-27.
  51. ^ [1] Wakhid Sugiyarto, Study of the 'Santrinisation' proces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5-19.
  52. ^ Negeri Champa, Jejak Wali Songo di Vietna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detik travel. Retrieved 2017-10-03.
  53. ^ Laffan 2011,第3–6页.
  54. ^ Raden Abdulkadir Widjojoatmodjo. Islam in the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November 1942, 2 (1): 48–57. JSTOR 2049278. doi:10.2307/2049278. 
  55. ^ 55.0 55.1 Audrey Kahi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Indonesi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5: 3–5. ISBN 978-0-8108-7456-5. 
  56. ^ M.C. Ricklefs.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1200.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7–19, 22, 34–42. ISBN 978-1-137-05201-8. [失效链接]
  57. ^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1200. M.C. Ricklefs. : 17–19, 22, 34–42. [2022-09-23]. ISBN 978-1-137-05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58. ^ Juergensmeyer, Mark; Roof, Wade Clark. Encyclopedia of Global Religion. SAGE. 2012 [2022-09-23]. ISBN 978-0-7619-272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英语). 
  59. ^ AQSHA, DARUL. Zheng He and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The Brunei Times. 2010-07-13 [28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9). 
  60. ^ Sanjeev Sanyal. History of Indian Ocean shows how old rivalries can trigger rise of new forces. Times of India. 2016-08-06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5). 
  61. ^ Duff, Mark. Islam in Indonesia. BBC News. 2002-10-25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4). 
  62. ^ Feener, Michael R. and Laffan, Michael F. Sufi Scents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Yemeni Hagiography and the Earliest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n Islam. Archipel 70 (2005), p.185-208.
  63. ^ SAAD HASAN. How Islam came to dominate Indonesia. TRT World. 2020-08-25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64. ^ Aquino, Michael. An Overview of Balinese Culture. seasia.about.com. [2014-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2). 
  65. ^ Ricklefs, M.C.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1300, 2n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 1991: 3. ISBN 0-333-57689-6. 
  66. ^ 66.0 66.1 66.2 Ehito Kimura. Indonesia and Islam Before and After 9/11. 2002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67. ^ Ricklefs (1991), p. 285
  68. ^ 68.0 68.1 Ricklefs, M.C.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1200–2004. London: MacMillan. 1991. 
  69. ^ Fred R. Von der Mehden, Two Worlds of Islam: Interaction Betwee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1993
  70. ^ Ricklefs, M.C.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1200–2004. London: MacMillan. 1991: 353–356. 
  71. ^ Kementerian Penerangan Republik Indonesia. Kepartaian di Indonesia (PDF). Jakarta: Dewan Perwakilan Rakyat Republik Indonesia. 1951: 72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4). 
  72. ^ Sjafnir Aboe Nain, 2004, Memorie Tuanku Imam Bonjol (MTIB), transl., Padang: PPIM.
  73. ^ Indonesian State Secretariat, Daftar Nama Pahlawan (1).
  74. ^ Mirnawati 2012,第56–57页.
  75. ^ Holt, Peter Malcolm; Ann K. S. Lambton; Bernard Lewi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91–192. ISBN 0-521-29137-2. 
  76. ^ Hj. Rasuna Sai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ahlawan Center. Retrieved 2017-11-29.
  77. ^ Penduduk Menurut Wilayah dan Agama yang Dianut. Sensus Penduduk 2010. Badan Pusat Statistik. [2022-08-25]. 
  78. ^ Wahid 1996,第19–51页.
  79. ^ Saleh, Modern Trends in Islamic Theological Discourse in 20th Century Indonesia pp.230,233
  80. ^ Barton (2002), Biografi Gus Dur, LKiS, p.102
  81. ^ Abdullah Saeed, Approaches to the Qur'an in Contemporary Indone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78-79. Retrieved 2017-09-09.
  82. ^ Gillespie, P 2007, "Current Issues in Indonesian Islam: Analysing the 2005 Council of Indonesian Ulama Fatwa N0. 7" Journal of Islamic Studies Vol 18, No. 2 pp. 202–240.
  83. ^ Saudi Arabia Is Redefining Islam for the World's Largest Muslim Nation. 2017-03-02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8). 
  84. ^ In Indonesia, Madrassas of Moderation. 2015-02-10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85. ^ PERLEZ, JANE. Saudis Quietly Promote Strict Islam in Indonesia. New York Times. 2003-07-05 [2014-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86. ^ Shane, Scott. Saudis and Extremism: 'Both the Arsonists and the Firefighters'.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8-25 [2017-06-22].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美国英语). 
  87. ^ Scott, Margaret. Indonesia: The Saudis Are Coming [complete article behind paywall].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16-10-27 [2016-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1). 
  88. ^ Ricklefs (1991), p. 287.
  89. ^ R. B. Cribb; Audrey Kahi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Indonesia. Scarecrow Press. 2004: 264. ISBN 978-0-8108-4935-8. 
  90. ^ Ricklefs (1994), p. 285
  91. ^ 91.0 91.1 Kersten, Carool. Islam in Indonesia the Contest for Society, Ideas and Values. (2015) C. Hurst & Co.
  92. ^ Moch Nur Ichwan, Towards a Puritanical Moderate Islam: The Majelis Ulama Indonesia and the Politics of Religious Orthodoxy. ISEAS Publishing. Retrieved2017-09-09.
  93. ^ Hefner, Robert. Civil Islam: Muslim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Indonesia. (200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218.
  94. ^ Menchik, Jeremy. Islam and Democracy in Indonesia Tolerance without Liberalism. (201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5.
  95. ^ Relasi PAN-Muhammadiya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publika. Retrieved 2017-10-06.
  96. ^ Nahdlatul Ulam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erkley Center for Religion, Peace & World Affairs. Retrieved 2017-10-06.
  97. ^ van Bruinessen, Martin. New Leadership, New Policies? The Nahdlatul Ulama Congress in Makassar. Inside Indonesia 101, July–September 2010. Online at <www.insideindonesia.org/>.
  98. ^ McDonald, Hamish. Fighting terror with smart weaponry.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8-06-30: 17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5). 
  99. ^ Islam Indonesia Kelak Akan Kaku dan Kera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U.or.id. Retrieved 5 October 2017.
  100. ^ Azra, Azyumardi. ‘Islam Nusantara Islam Indonesia (3)’. Republika, Thursday, 2015-07-02.
  101. ^ M Andika Putra; Raja Eben Lumbanrau. Jejak FPI dan Status 'Napi' Rizieq Shihab. CNN Indonesia. 2017-01-17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5) (印度尼西亚语). 
  102. ^ Conservative Islam Has Scored a Disquieting Victory in Indonesia's Normally Secular Polit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IME. Retrieved 2017-10-06.
  103. ^ Islam Nusantara And Its Critics: The Rise Of NU’s Young Clerics – Analys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urasia Review. Retrieved 2017-10-05.
  104. ^ Platzdasch, Bernhard. Islamism in Indonesia. ISEAS Publishing, (2009).
  105. ^ Jokowi Accused Of Promoting Secularism. The Jakarta Post.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106. ^ Stefanie, Christie. Jokowi Tegaskan UU Ormas untuk Lindungi Pancasila. CNN Indonesia. 2017-10-26 [27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印度尼西亚语). 
  107. ^ Persada, Syailendra. Kabaharkam Polri: Kalau FPI Punya Amunisi, Bahan Peledak, Terus Kami Diam Saja?. Tempo. 2021-01-01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1) (英语). 
  108. ^ Islamic Defender Front's General Secretary proclaimed the creation of the United Islamic Front.. 2020-12-31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109. ^ 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ler Indonesia, Vol 1, No 6, 2009, Jakarta, Indonesia, page 54
  110. ^ Figural Representation in Islamic Art. metmuseum.org.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111. ^ Pesona Batik Jambi. Padang Ekspres. 2008-11-16 [2011-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7) (印度尼西亚语). 
  112. ^ Poplawska, Marzanna. Wayang Wahyu as an Example of Christian Forms of Shadow Theatre. Asian Theatre Journal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21 (2): 194–202. S2CID 144932653. doi:10.1353/atj.2004.0024. 
  113. ^ Amir Hamzah, uncle of the Prophet Muhammad, spreader of Islam, and hero of the Serat Menak. Asian Art Education.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114. ^ Shadow Puppets. Bali Culture Workshop Traditional Balinese Puppetry, Dance and Artwork – Ubud. [202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8). 
  115. ^ Tari Persembahan, Memberi Sirih Memberi Hormat. Indonesia Kaya. [202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116. ^ 116.0 116.1 Gunawan Tjahjono. Indonesian Heritage-Architecture . Singapore: Archipelago Press. 1998: 88–89. ISBN 981-3018-30-5. 
  117. ^ Turner, Peter. Java. Melbourne: Lonely Planet. November 1995: 78–79. ISBN 0-86442-314-4. 
  118. ^ Dina Fatimah. KAJIAN Arsitektur pada Masjid Bingkudu di Minangkabau dilihat dari Aspek Nilai dan Makna (PDF). [2022-09-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119. ^ Abdullah Mubarok. PDIP: Kopiah Bagian Dari identitas Nasional. Inilah.com. 2016-02-21 [201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印度尼西亚语). 
  120. ^ Yasmin Ahmad Kamil. They know what you need for Raya. The Star. 2015-06-30 [201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121. ^ Bachyul Jb, Syofiardi. 'Tabuik' festival: From a religious event to tourism. The Jakarta Post. 2006-03-01 [2007-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122. ^ Pringle, Robert. Understanding Islam in Indonesia: Politics and Diversity. Editions Didier Millet. 2010. ISBN 9789814260091. 
  123. ^ Dijk, C. van (Cornelis). Rebellion under the banner of Islam : the Darul Islam in Indonesia. The Hague: M. Nijhoff. 1981. ISBN 9024761727. 
  124. ^ Indonesia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2-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signed into law in 2003 that restricted religious freedom by forc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undergo religious instruction, sometimes in a religion other than their own. 
  125. ^ Jakarta governor Ahok found guilty of blasphemy, jailed for two years. The Guardian. 2017-05-09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126.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nnual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for 2004 - Indonesia. UNHCR. [2022-08-26]. 
  127. ^ The Ambiguities of Religious Freedom in Indonesia. The Review of Faith &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8-03-06, 16 (1): 85–96 [2022-08-25]. doi:10.1080/15570274.2018.14335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128. ^ Ahmadiyya (Nearly) bann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donesia Matters[何时?]
  129. ^ Indonesian Muslims rally for ban on Ahmadiyya sect. Reuters. 2008-04-20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1). 

延伸阅读

  • Ricklefs, M. C.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1300, Second Edition. MacMillan. 1991. ISBN 0-333-57689-6. 
  • Gade, Anna M. Perfection Makes Practice: Learning, Emotion, and the Recited Qur’ân in Indone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