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
冲绳海槽(日语:沖縄トラフ/おきなわとらふ Okinawa Torafu,英语:Okinawa Trough),狭义说法是位于日本九州琉球群岛西方和台湾本岛东北方之间;广义说法是位于台湾宜兰县和日本岛根县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此作为与日本的海上边界线,主张其为中日两国的海上分界线。
形成
地理描述
冲绳海槽西侧及以西由于水深较浅关系,海面呈青绿色。经过东海大陆架的边缘进入东侧琉球界后,由于琉球海沟的岩石圈扩展而形成的弧后盆地,大部分深度逾1,000米,最大深度2,716米,因此海面看来呈黑色,因此明清两代又称黑水沟、黑水洋、分水洋。
历史文献记载
清代自汪楫始开创了“过沟祭海”制度。历届册封使对冲绳海槽多有记载和题咏:
- 郭汝霖《使琉球录》:“六月二十九日,封王礼毕,守候风汛回国。……十月初九日登舟,……至二十六日,许严等来报曰:渐有清水,中国山将可望乎?二十七日,果见宁波山。”
- 夏子阳、王士祯《使琉球录》:“二十七日,午后过钓鱼屿,次日过黄尾屿,……连日所过水皆深黑,宛如浊沟积水,或又如靛青色,忆前《使录补遗》称:去由沧水入黑水,信哉言矣!十一月二十一日,向晓开洋,……二十九日,隐隐见一船,众喜谓:有船则去中国不远,且离黑入沧,必是中国界。”
- 张学礼《使琉球记》:“六月初九日,浪急风猛,水飞如立,舟中人颠覆呕逆,呻吟不绝,水色有异,深青如蓝。舟子曰:入大洋矣。顷之有白水一线,横亘南北。舟子曰:过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
- 汪楫《使琉球杂录》:“二十五日,……薄暮过郊,或作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于何辨?曰:悬揣耳。然顷者恰当其处,非臆度也。”
- 徐葆光《中山传信录》:“二月十六日癸丑,巳刻封舟自琉球那霸开洋,……二十日丁巳,……船共行二十六更半。是日海水见绿色,夜过沟祭海神。”
- 周煌《琉球国志略》:“环岛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沟,与闽海界。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溟与冥通,幽元之义。又曰东溟。琉地固巽方,实符其号。”
- 周煌从客王文治《渡海吟》:“黑水之沟深似墨,浑沌如游邃;古初元黄不辨乾坤色,那须燃犀更照耀;飒飒阴风战毛骨,方知中外有分疆;设险惟天界殊域,我闻百川万派清浊殊于廓。”
日本观点
关于郭汝霖“渐有清水,中国山将可望”,日本学者认为此处清水在钓鱼屿西方大陆沿岸 [1]。
关于夏子阳“中国界”,日本学者认为此处中国界在钓鱼屿西方大陆沿岸[2]。
关于张学礼“分水洋”,日本学者认为此处分水洋在钓鱼屿西方台湾海峡北部[2]。
关于汪楫“中外之界”,日本学者认为汪楫船抵台湾海峡时,船中福建船员和琉球船员发生争执,汪楫一开始采用福建人的偏南航线,第二天最终改用琉球人的偏北航线,其后驶近琉球时,船员告诉汪楫有“中外之界”,当然是琉球船员所告诉的,因此汪楫船中的过郊祭(亦作过沟祭)可推测是琉球人的祭祀活动,并且中外即内外,是琉球国的内外,非中琉的国界[3]。
关于徐葆光“海水见绿色,夜过沟祭海神”,日本学者认为此沟在大陆棚浅绿色水中,等待夜间才举行祭祀,不是冲绳海槽[2]。
关于周煌“黑水沟”,日本学者认为此处黒水沟无法确定在东在西,且夏子阳早已记载沧水黑水之界离大陆不远,周煌据之,当指钓鱼屿西方的黑潮;周煌自身诗中也说“岂知中外原无界”“相传中外分界处”,意谓中外界只是汪楫所记载的“相传”之谈,原来无法寻觅[4]。
关于王文治“黑水之沟”,日本学者认为王文治与册使全魁同航,全魁在钓鱼屿西方记载沟界,王文治所见当与此相同[5]。
参见
参考文献
- Taylor, Brian. (1995). Backarc Basins: Tectonics and Magmatism. New York: Plenum Press. ISBN 0306449374/ISBN 9780306449376; OCLC 3246494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akur, Naresh Kumar and Sanjeev Rajput. (2010). Exploration of Gas Hydrates: Geophysical Techniques. Berlin: Springer Verlag. ISBN 9783642142338/ISBN 3642142338; OCLC 646113755
- ^ 详いしゐのぞむ“和训浅解尖阁钓鱼列岛汉文史料”,2012年长崎纯心大学[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又《尖阁反驳マニュアル百题》史料第十条,集广舍2014年6月[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 2.1 2.2 详いしゐのぞむ“和训浅解尖阁钓鱼列岛汉文史料”,2012年长崎纯心大学[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见いしゐのぞむ“尖阁钓鱼列岛杂说七篇”、长崎纯心大学‘ことばと人间形成の比较文化研究’、右页三十四[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以及いしゐのぞむ《尖阁反驳マニュアル百题》史料第七十六条,集广舍2014年6月[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见いしゐのぞむ《尖阁反驳マニュアル百题》史料第二十八、三十条,集广舍2014年6月[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见いしゐのぞむ《尖阁反驳マニュアル百题》史料第三十一及三十二条,集广舍2014年6月[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