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中国武术的著名拳种,源自清朝末年武师董海川,与太极拳形意拳并称三大内家拳。

八卦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
北京市西城区
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序号797
编号项目Ⅵ—25
登录2008年

主要掌法

八卦掌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掌法为三个母掌,分别是单换掌双换掌顺式掌。 一般而言,八卦掌从董海川算起到了第二代便开始出现风格明显不同的流派,掌法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有部分如上述三母掌是共同的,八卦掌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绕圆走转,其中旋转与螺旋的动作为其特色,在走转中换的掌法一般统称转掌,以下举程派八卦掌的转掌部分掌名为例:

程派八卦掌的转掌部分可分为两阶段,其一为八大母掌共八掌(或称八大纲),其二为先天八卦共十掌(或称天干八卦十天干):

八大母掌: 1单换掌 2双换掌 3顺式掌 4背身掌 5翻身掌 6磨身掌 7三穿掌 8回身掌

天干八卦:有四形四身 1蛇形顺式掌 2龙形穿手掌 3虎形回身掌 4燕形盖手掌 5转身反背掌 6拧身探马掌 7翻身背插掌 8停身搬扣掌 9片旋掌 10五龙摆尾掌

八卦掌除了转掌部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后天掌或称地支八卦,共有六十四掌,故也有人会说八卦六十四掌,这六十四个散手掌便是八卦掌对敌的基础手法,配合天干八卦练出来的灵活身法与步法,便形成独树一帜的八卦掌,民国初年著名的第三代(从董海川算起)八卦掌传人高义盛先生有云“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本,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无先天掌则八卦掌无根源,无后天掌则八卦掌不齐全。”

源流

八卦掌的来源由于资料的缺乏已无从考证,一般把它归之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武术家董海川(1797-1882)。董海川由于其围圆而习练,开始叫转掌,后来门人称作八卦转掌,最后定名为八卦掌。八卦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程廷华龙爪掌为代表的程派,一个是以尹福牛舌掌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这两个流派有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文柱[来源请求]

主要流派

董海川以后,八卦掌主要分为二个重要流派,即程派八卦掌和尹派八卦掌。两者八卦掌的区别之一在于掌形,尹派所用的为牛舌掌,而程派所用的掌则是龙爪掌,其馀区别主要在风格上,程尹二人由于是带艺投师,董海川因材施教,一般而言在风格上可以粗略的称程派为柔掌,尹派为硬掌

不过经现代的演化,中国的尹派八卦也把牛舌掌的特质改变了,大部份的八卦掌都采用龙爪掌,但台湾寿山八卦掌仍然保持传统的姿势。

尹福是清朝皇宫侍卫教头,故这一派主要于大内盛传,重要传人有尹玉璋宫宝田宫宝山。宫氏的八卦掌又传到刘云樵宫宝斋,由此传至台湾。

程廷华则于北京城除皇宫外传授八卦掌,重要弟子很多,如程有龙,程有信,程有功,程有生,李文彪,刘斌,周玉祥高义盛孙禄堂等,其中有功为程廷华的侄子,有龙为程廷华长子,其武艺为程廷华亲授。程有信为程廷华的次子,程廷华死时,程有信年方九岁,其武艺为程有龙李文彪等程廷华弟子传授,现北京刘敬儒,刘兴汉,孙志君,香港的何可才邓昌成,天津的刘凤彩,以及台湾的吴锦园张峻峰等都是程派八卦掌开出的重要门派。

八卦掌流传至今,程尹两大支派可说是代表性的系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八卦掌形意拳在拳理与招式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有些传人合并了这两个门派,被称为形意八卦掌。形意八卦掌脱胎于程派,始于张占魁及其门下。张占魁曾从刘奇兰形意拳,后在董海川墓前拜师,由程廷华代师传艺,此派传承之后被称为形意八卦掌

特征

八卦掌的特征是身步法的灵活性,以及避正打斜滚钻挣裹,并以淌泥步做为走转的主要步形,以摆步扣步做变化。 八卦掌的特殊之处在于基本功由走转换掌中培养出来,一般所见的走圈只是八卦掌内容的一小部分,走圈中换掌的目的在于训练出八卦掌特有的灵活步法与身法,这也是避正打斜的基础,同时也是训练螺旋劲与拧劲的重要过程。走圈只是筑基功,并不是用来对敌的招式。 除了走转中换掌锻炼出的基本功外,八卦掌还有散手掌,或称后天六十四掌,或称地支六十四掌,散手掌中的每一掌没有走圈时换的掌来的复杂,也不一定在圆圈上行步,每一掌都是对敌拆招的基础,包含数种八卦掌击人的重要手法,这个时候由走圈中练出来的功力就十分重要了。

于走圈换掌与散手掌练习纯熟后,亦可将散手掌化于走圈中,也就是身法步法与手法的多种变化,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但是所谓的不固定并非乱使,而是在有一定的拳理与基础上随意变化。任何拳法皆是如此,初学者仍须稳扎稳打,一板一眼的打基础。

八卦掌的特殊器械

八卦掌有风格独具的掌法,在这样的基础上,有了相对应的特殊兵器:子午鸳鸯钺,或简称八卦双钺双钺

双钺是短兵器,两手各持一支,用法便是八卦掌的掌法,所以大体而言,双钺的功用是将八卦掌的杀伤力提高,攻击的武器从手掌换成钺。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