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0月11日) |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俄语: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罗马化: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发音:[ˈiɡərʲ ˈfʲɵdərəvʲɪtɕ strɐˈvʲinskʲɪj] (ⓘ);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又译斯特拉温斯基,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拥有俄罗斯、法国与美国三国国籍。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Игорь Стравинский | |
---|---|
罗马拼音 | 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
出生 | 1882年6月17日[儒略历6月5日] 俄罗斯帝国奥拉宁鲍姆 |
逝世 | 1971年4月6日 美国纽约 | (88岁)
国籍 | 俄罗斯帝国(1882—1917年) 法国(1934—1971年)[1] 美国(1945—1971年)[2] |
知名作品 | 芭蕾《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普尔钦奈拉》《众神领袖阿波罗》,歌剧《夜莺》《浪子的历程》《俄狄浦斯王》,舞台音乐《士兵的故事》,《诗篇交响曲》,协奏曲《敦巴顿橡树园》,《乌木协奏曲》 |
所属时期/乐派 | 20世纪 |
擅长类型 | 芭蕾,歌剧,管弦乐 |
师从 | |
签名 | |
斯特拉文斯基作曲风格有许多的变化。他最早因为谢尔盖·达基列夫委托的三部芭蕾舞剧而出名,而首演是由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首演:1910年的《火鸟》、1911年的《彼得鲁什卡》及1913年的《春之祭》。其中的《春之祭》让往后的作曲者思考旋律的结构,也认为是让斯特拉文斯基有长久声誉的关键,革命性地拓展了音乐设计的边界。他在“俄国时期”的作品有《狐狸》、《士兵的故事》及《婚礼》,不过在之后的1920年代他的风格转变成新古典主义音乐,这个时期的作品倾向使用传统的古典音乐型式(大协奏曲、赋格及交响曲),使用许多以前(特别是18世纪)的古典音乐风格。斯特拉文斯基在1950年代转换为序列主义风格,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和以往的作品有些共有的风格:富有节奏性、用一些二个音符或是三个音符的cell建构出延伸的音乐概念、及在音乐形式及乐器学上的清晰明确。
生平
俄罗斯时期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6月17日出生于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父亲是乌克兰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当男低音歌手。自小受父亲影响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9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
虽然斯特拉文斯基对音乐相当热衷,但他的父母希望他学习法律,因此中学毕业之后,在1901年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四年只修了不到五十门的课程[3]:565。1902年夏天,结识了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并成为他的门生,从此便开始了其作曲生涯。斯特拉文斯基的父亲在1902年过世,而斯特拉文斯基那年花在音乐上的时间已经比学习法律的时间要多了[4]。后来斯特拉文斯基一直不参加他的法律期终考试,在1906年4月时大学毕业,获得了半课程文凭[5]
1905年时斯特拉文斯基和其从小就认识的表姐凯瑟琳·诺申科(1880年生,Yekaterina Gavrilovna Nosenko)订婚[6]:5,虽然正教会反对表姐弟结婚,但他们仍在1906年1月23日结婚。后来陆续在1907年及1908年生了Fyodor及Ludmila二个小孩[6]:11–12。
1909年时,第一部管弦乐作品《烟火》在圣彼得堡首演,被俄罗斯芭蕾舞团经理兼舞剧编导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所欣赏,邀请他为其芭蕾舞团创作芭蕾音乐《火鸟》[6]:15–16。
瑞士时期
1910年6月25日芭蕾舞剧《火鸟》在巴黎首演,因此斯特拉文斯基一夜成名[5]:142–43。排练过程中,斯特拉文斯基在巴黎和他在乌克兰乌斯季卢格的家中往返。后来在1910年9月初搬到瑞士的克拉伦斯[5]:145,之后的四年他们全家夏天住在俄罗斯,冬天住在瑞士。这段时间斯特拉文斯基也创作了大量芭蕾舞曲。
1913年时《春之祭》在蒙田大街的香榭丽舍剧院首演。观众由于这部作品的彻底反传统性而极其不满,几乎在剧场内酿成一场暴动。从此斯特拉文斯基便成了与勋伯格一样当时最为激进的先锋派作曲家,同年结识了可可·香奈儿。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财产都被没收,从此不得不为生计而工作。作品配器方面显得十分节俭(为了避免动用大乐团),以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
法国时期
1920年5月15日《普尔钦奈拉》在巴黎首演,斯特拉文斯基全家在同年的6月8日搬离瑞士,希望在巴黎找到可以负担的住处[5]:315。可可·香奈尔知道斯特拉文斯基一家经济上的困境,邀请他们一家住在她位在巴黎市郊的别墅,直到他们找到合适的住处为止。斯特拉文斯基一家在9月第2周到达[5]:318。香奈尔也努力促使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第二次演出(1920年12月),并且送了一份匿名的礼物给佳吉列夫,据说有三十万法郎[5]:319。
经过一系列探索后,斯特拉文斯基在1920年代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7]。之后芭蕾舞剧的创作逐渐减少,而将创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剧及室内乐上。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密切交往。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艺术大师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在进行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对爵士乐产生了兴趣。
美国时期及以后
1938年时,斯特拉文斯基的女儿、妻子和老母亲相继去世,再加上希特勒侵占波兰和二战的爆发,促使斯特拉文斯基前往美国谋生。斯特拉文斯基住在加州的西好莱坞[8],他最常待在洛杉矶[9],在1945年后成为美国公民[6]:390。
斯特拉文斯基在加入美国国籍之后,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而在作曲上重新开始创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歌剧《浪子的历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在1950年代初开始运用十二音体系来写作。1956年,开始运用整体序列主义。他将荀白克及其弟子韦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1960年代之后的作品逐渐减少。
斯特拉文斯基在1962年又重新回到俄国。与此期间,出版了大量的访谈录、回忆录。1970年,由于健康原因,回到纽约。1971年4月6日因心脏衰竭于美国去世[10],死后葬于威尼斯。
在好莱坞星光大道有一颗斯特拉文斯基的星星[11]。斯特拉文斯基去世以后,1987年的葛莱美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斯特拉文斯基[12]。
风格
早期(1907-1919)
- 受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影响,作品当中带有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
- 《火鸟》之后,逐渐向原始主义靠拢。作品大多为芭蕾音乐。《春之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原始主义作品时而神秘,时而又充满了咆哮与嘶鸣。大量运用不协和音及不对称节奏,旋律却极为短小。
中期(1920-1954)
作品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作品显得理智、冷漠、客观。在融入爵士风格的过程中,却产生了一种怪异、嘲讽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士兵的故事》。
后期(1954-1968)
运用十二音和总体序列主义来进行创作,将两种长期分裂的音乐潮流融合到一起。
影响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获得荣誉最多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盛演不衰。他与季贾列夫、毕加索和让·科克托等艺术家的交往也称为了艺术领域的一段佳话。斯特拉文斯基本人那数量众多、风格迥异的作品也为当时的青年作曲家所广泛借鉴。
诠释斯特拉文斯基的名家
主要作品
歌剧与舞台作品
- 《夜莺》(Die Nachtigall,1914,改编自安徒生童话《国王与夜莺》)
- 《狐狸》(1915)
- 《士兵的故事》(The Soldier's Tale,1918)
- 《玛芙拉》(Mavra,1922)
- 《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1927)
- 《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1934)
- 《浪子的结局》(The Rake's Progress,1951)
- 《洪水》(The Flood,1961-1962)
芭蕾舞剧
- 《火鸟》(The Firebird,1910)
- 《彼得鲁什卡》(Petrushka,1911)
-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修改于1922和1943)
- 《普尔钦奈拉》(Pulcinella,1920)
- 《婚礼》(Les Noces,1923)
- 《众神领袖阿波罗》(Apollon musagète,1928,修改于1947)
- 《精灵之吻 》(Le baiser de la fée,1928,修改于1950)
- 《纸牌游戏》(Jeu de cartes,1936)
- 《芭蕾场景》(Scènes de ballet,1944)
- 《奥尔菲斯》(Orpheus,1948)
- 《竞赛》(Agon,1957,采用十二音列法创作)
声乐作品
- Swesdoliki (Der Sterngesichtige) oder Le Roi des étoiles für Männerchor und Orchester(1911/12)
- Pater noster, Motette für gemischten Chor(1926)
- 《诗篇交响曲》(Symphony of Psalms,1930)
- Ave Maria für gemischten Chor(1934)
- Babel für Sprecher, zweistimmigen Männerchor und Orchester(1944, Schlusssatz der Genesis Suite)
- Mass für Chor und Orchester(UA 1948)
- 《安魂圣歌》(Requiem Canticles,1965-1966)
交响乐作品
- 《降E大调交响曲》,Op. 1(1905–1907)
- Faune et bergère, Suite für Gesang und Orchester, Op. 2
- 《烟火》(Fireworks,1909)
- 《夜莺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17)
- 《木管交响曲》(Symphonies d'instruments à vent,1920/1945–1947)
- 《木管八重奏》(1922–1923)
- 《钢琴与铜管协奏曲》(1923–1924)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en ré pour violon et orchestre,1931)
- 《拉格泰姆》(Ragtime,1918)
- 《敦巴顿橡树园》(室内乐团交响曲,Dumbarton Oaks Concerto,1937/38)
- Sinfonie in C(1939/40)
- Vier norwegische Impressionen(1942)
- Zirkuspolka(1942/44)
- Sinfonie in 3 Sätzen(1942–1945)
- Scherzo à la Russe(1944)
- 《乌木协奏曲》(Ebony Concerto,为单簧管与爵士乐团所作,1945)
- Concerto in D für Streichorchester(1947)
- Fanfare for a new Theatre(1964)
钢琴作品
- 4 Etüden op. 7(1908)
- Piano-Rag-Musik(1919)
- Trois mouvements de Petrouchka (2- und 4-händige Version)(1921)
- Sonate pour piano(1924)
- Serenade en la (in A)(1925)
- Concerto for Two Pianos(1935)
- Tango(1940)
商业录音
- 史特拉汶斯基指挥史特拉汶斯基芭蕾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及《春之祭》,哥伦比亚交响乐团,CBS
参考资料
- ^ White, Eric Walter. Stravinsky: The Composer and His Works, second edi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ISBN 0-520-03983-1
- ^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by John S. Bowm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 ^ Dubal, David. 2001. The Essential Canon of Classical Music. New York: North Point Press.
- ^ Palmer, Tony. 1982. Stravinsky: Once at a Border.... (TV documentary film). [UK]: Isolde Films. Issued on DVD, [N.p.]: Kultur Video, 2008.
- ^ 5.0 5.1 5.2 5.3 5.4 5.5 Walsh, Stephen. 2000. Stravinsky. A Creative Spring: Russia and France 1882–1934. London: Jonathan Cape. "(excerp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ww.nytimes.com. Retrieved 10 August 2013.。
- ^ 6.0 6.1 6.2 6.3 White, Eric Walter. 1979. Stravinsky: The Composer and His Works, second edi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0-520-03983-1 (cloth) ISBN 0-520-03985-8 (pbk).
- ^ 朱秋华. 西方音樂史.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 419–. ISBN 978-962-996-291-3.
- ^ Anonymous. 1957. "Stravinsky Turns 75". Los Angeles Times (3 June). Reprinted in Los Angeles Times "Daily Mirror]" blog (3 June 2007; accessed 9 March 2010).
- ^ Holland, Bernard. 2001. "Stravinsky, a Rare Bird Amid the Palms: A Composer in California, at Ease if Not at Home", The New York Times (11 March).
- ^ Igor Stravinsky, the Composer, Dead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1).
- ^ Igor Stravinsky. PediaPress. : 7–. GGKEY:Y4ZPD9E0AQ9.
- ^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Grammy.org. [2016-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参考书目
- 庄曜. 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 东方出版中心. 2000. ISBN 7-80627-595-9.
参见
外部链接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免费乐谱,由国际乐谱典藏计划提供
- 斯特拉文斯基基金会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ews and Genius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Stravinsky being a Jew or not and about his antisemitism. See also another respon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the original media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Robert Craft.
- Igor Stravinsky的作品 - 古腾堡计划
- 互联网档案馆中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 Igor Stravinsky at the Pianola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