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24年5月29日) |
对他人的做作障碍(台湾称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即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世卫组织称“对他人的做作性障碍”即factitious disorder imposed on another)是照顾者故意夸大或捏造受照顾者的生理、心理、行为或精神问题,甚或促成该等问题的心理疾病。[1]。
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 | |
---|---|
类型 | 做作性障碍、疾病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精神医学、心理学 |
ICD-11 | 6D51 |
ICD-10 | F68.12 |
ICD-9-CM | 301.51 |
DiseasesDB | 33167 |
MedlinePlus | 001555 |
eMedicine | med/3544 |
MeSH | D016735 |
与孟乔森综合征宣称自己拥有各类疾病不同,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则是虚构别人的症状,特别是病患的子女(最常见)、晚辈、弟妹等需要照顾的人。也有护士向医生谎报病人出现疾病的案例。严重的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则可能在所照顾对象的饮用水、食物中投放有毒药物。例如英国一位被称为死亡天使的儿科护士贝弗丽·艾里特(Beverley Allitt), 在工作期间,她向病童注射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的氯化钾和造成低血糖的胰岛素。共造成了4名儿童死亡,至少5人受到伤害。[2]
症状和病征
照护者向被照顾者施加身体或心理的虐待,以获取他人注意。为了持续受到医疗照护,照护者会故意歪曲症状、制造病征、操纵检验结果、甚至故意伤害被照顾者(例如:下毒、哽塞导致窒息、故意感染、身体伤害)。[3] 研究显示受影响的被照顾者死亡率在6%至10%之间,可能是最致命的虐待形式。[4] [5]
此病被诊断时,受影响的被照顾者平均年龄为4岁,约有50%以上小于两岁,75%小于六岁。自症状开始到被诊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2个月。做出诊断时,已有6%的被照顾者死亡,大部分死于窒息或饥饿;7%有长期或永久的伤害。25%的受影响者有兄弟姊妹,其中61%也有和他们相同的症状或是受此病症影响的可能。施虐者有76.5%是母亲,6.7%是父亲。[5]
受影响的被照顾者通常合并出现约3种症状,病例报告中,约有103种不同的症状被记录过。照顾者声称的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中止(26.8%的案例有此症状)、腹泻(20%)、痉挛(17.5%)、发绀(11.7%)、行为异常(10.4%)、气喘(9.5%)、过敏(9.3%)、发烧(8.6%)[5];其他还有:生长迟缓、呕吐、出血、皮疹和感染[4][6]。上述许多症状,原本就是由照顾者主观叙述得知,因此很容易造假。比如说:由家长主诉过去一天内有发烧,医师根本就无从证明或反证之。越多种及多样的症状,使得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的诊断越发困难。
和典型身体虐待不同之处,除了动机(博取同情或注意),还有存在预谋的情况。一般的身体虐待多是因儿童的某些突发行为(比如:哭闹、尿床、吐出食物)而爆发,但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的受影响者,往往是无端在计画中受害。 [7]
这种虐待最独特的一点,则是医疗人员会在无意间中,主动参与了虐待。医师尽其职责去回应照顾者提出的担忧和要求,却其实是被施虐者操弄,给予了儿童不当的医疗处置。[3]
遇到无法以常见病症去解释的案例,往往引起医师探求不常见的诊断,诱使医师开立更多的检查和治疗。这些检查和治疗可能昂贵、造成病人不适,或甚至对病人有害。[8]如果医师拒绝开立进一步的检查、治疗或专家会诊,患有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的照顾者会故意凸显医疗机构的照顾不周,指责其不愿帮助为孩子奉献一切的家长。[3]
这些照顾者会经常更换医疗照顾者,直到他们找到愿意满足其需求的医师,这种行为称为"逛医院"。这点和孟乔森症候群患者一样。
虐待会持续发生,因为让孩子维持病人的角色才能满足施虐者的需求。要让受影响的被照顾者痊愈,只能将他们和施虐的照顾者分开。如果允许施虐者探访孩子,有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即使孩子已被隔离,施虐者也可能转而虐待他的兄弟姊妹。 [3]
受虐者会受到长期的情绪影响。有一部分的受虐者可能会发现:当他们在医师面前,配合扮演生病的角色时,最容易得到家长的关爱,这是他们渴望的。有病例报告指出,有些孟乔森症候群患者自认为曾是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的受害者[9],因此这种以诈病寻求个人满足的行为可能影响人一生,甚至代代相传[3]。相对的是,其他报告显示: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的受害者更可能对医疗行为产生创伤后反应,此后持续回避医疗。[10]
患有此症的成年照顾者,通常对孩子的住院处之泰然。住院隔离期间,医疗人员应注意监控照顾者的探访,以免他们尝试加重孩子的病情。 [11] 在许多地区及国家,医疗人员都应依法通报此类虐待行为。 [12]
警讯
下列情况需注意是否有此疾病的可能性:[11]
- 病童对治疗没有反应,或是有不寻常的病程,过程持续、令人疑惑和无法解释。
- 理学检查和检验结果非常不寻常,不符合患者的表现或病史,或是在生理或病理上不可能发生。
- 家长具有医学知识,对医疗细节和八卦著迷,对医院环境感到自在,并对其他病人的问题有兴趣。
- 家长非常关注孩子,不愿离开孩子身边,而且他们本身似乎也非常需要他人关注。
- 面对孩子医疗过程中的严重困难,家长总是显得异常平静,并对医师表达高度支持和鼓励;或是另一极端:怒气冲冲,言行中贬低工作人员,要求更多的检查、更多的医疗程序、更多的介入,寻求第二意见以及要求转诊到更先进的医疗机构。
- 家长可能从事医疗保健领域,或对医疗相关工作感兴趣。
- 家长不在身旁时,孩子的病症可能减轻或消失。(需以住院治疗隔离家长,并仔细监控来证实此因果关系。)
- 家族史,或孩子兄弟姐妹中有类似无法解释的疾病或死亡。
- 家长有和孩子的疾病相同的症状,其病史本身也令人费解或不寻常。
- 父母之间的关系疑似情感疏离,其中一方无法经常去看生病的孩子,即使孩子重病住院,也很少和医生接触。
- 在孩子接受治疗期间,家长告知家中发生了影响全家的戏剧性负面事件(如:房屋火灾、盗窃、或车祸)。
- 家长本身不断寻求他人的吹捧称赞,追求公众的承认,以求肯定自己的能力。
- 计画出院时,病情会莫名其妙的恶化。
- 病童会不时寻求家长的提示,以便在医疗人员在场时假装疾病。
- 造访急诊的病童,主诉有反复的生病、受伤或住院病史。
近年著名案例
2014年,26岁的蕾西·斯皮尔斯在纽约威彻斯特郡被控以二级谋杀和一级过失杀人罪。她在网路上查过相关资料后,经鼻胃管多次喂食儿子过量的盐,本意在造成疾病,以在社交媒体(脸书、推特及部落格)上博取关注,最终却导致5岁儿子死亡。她在2015年3月2日被判犯有二级谋杀罪[13],求刑20年以上到无期徒刑。 [14]
2015年,密苏里州发生一起谋杀案,迪迪·布朗夏尔被女儿的男友杀害,起因于她多年来声称女儿患有多种严重疾病,须以轮椅代步及鼻胃管喂食,安排女儿接受多种不必要的治疗及手术。女儿和在网路上认识的男友合谋犯案,女儿认罪二级谋杀。孟乔森症候群专家马克·费尔德曼研究此病已25年,他说这是他首次看到受虐子女杀死父母的案例。[15]
2015年,新北市有一名单亲妈妈在3年间带3名年幼子女求诊达600多诊次,求诊范围遍及双北10多家大型医院,要求住院时若医师拒绝,便大吵大闹。因某次孩子住院期间,将孩子独自留在医院,其便溺无人照顾而引起社会局介入。她被发现患有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后,3名子女交社会局安置。[16]
参见
参考资料
- ^ Lasher, Louisa. MBP Definitions, Maltreatment Behaviors, and Comments. 2011 [30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12日).
- ^ Serial killer nurse Allitt must serve 30 years. [2014-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1).
- ^ 3.0 3.1 3.2 3.3 3.4 Criddle, L. Monsters in the Closet: 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 (PDF). CriticalCareNurs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2010, 30 (6): 46–55 [2 February 2012]. doi:10.4037/ccn201073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2-01).
- ^ 4.0 4.1 Christie-Smith, D. Understanding 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 Special Report: Highlights of the 2004 Institute on Psychiatric Services. PsychiatryOnline.org. 1 January 2005 [30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 ^ 5.0 5.1 5.2 Sheridan, Mary S. The deceit continues: an updated literature review of 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 Child Abuse Negl. April 2003, 27 (4): 431–451. ISSN 0145-2134. PMID 12686328. doi:10.1016/S0145-2134(03)00030-9. Unknown ID:668TR.
- ^ Sheslow, D.V. Munchausen by proxy syndrome. KidsHealth from Nemours. 2008 [27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 ^ Schreier, HA. Munchausen by Proxy. 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 2004, 34 (3): 126–143. doi:10.1016/j.cppeds.2003.09.003.
- ^ Stirling J;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Child Abuse Neglect. Beyond 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 abuse in a medical setting. Pediatrics (Berlin, Germany: Karger Publishers). May 2007, 119 (5): 1026–30. PMID 17473106. doi:10.1542/peds.2007-0563.
- ^ Libow, JA. Beyond collusion: active illness falsification. Child Abuse Negl. 2002, 26 (5): 525–536. PMID 12079088. doi:10.1016/S0145-2134(02)00328-9.
- ^ Libow, JA. Munchausen by proxy victims in adulthood: a first look. Child Abuse Negl. 1995, 19 (9): 1131–1142. PMID 8528818. doi:10.1016/0145-2134(95)00073-H.
- ^ 11.0 11.1 Schreier, Herbert A.; Judith A. Libow. Hurting for Love: Munchausen by Proxy Syndrome. The Guilford Press. 1993. ISBN 0-89862-121-6.
- ^ Elder W, Coletsos IC, Bursztajn HJ. Factitious Disorder/Munchhausen Syndrome. The 5-Minute Clinical Consult. 18th Edition. 2010. Editor: Domino F.J. Wolters Kluwer/Lippincott. Philadelphia.[页码请求]
- ^ ABC News: Mom Convicted....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5).
- ^ Associated Press. Mommy blogger gets 20 years to life for salt-poisoning son. NY Post. April 8, 2016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4).
- ^ Keegan, Harrison. Munchausen expert says Gypsy Blanchard case is unprecedented. Springfield News-Leader. July 6, 2016 [June 2,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 ^ 曾佳俊、石明启. 求醫癖 兒沒病 母鬧要住院 3年掛號600次. 苹果日报. 2015-08-16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