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神星

小行星

亡神星[3]英文:Orcus,小行星90482奥迦斯)是柯伊伯带的天体,被发现时的临时编号2004 DW,发现者是加州理工学院米高·布朗双子星天文台乍德·特鲁希略耶鲁大学大卫·拉比诺维茨。据以认定发现的影像是在2004年2月17日取得的,但往回则追溯到了1951年11月8日的影像。

亡神星 🝿
发现
发现者米高·布朗,
乍德·特鲁希略,
大卫·拉比诺维茨
发现日期2004年2月17日
编号
其它名称2004 DW
小行星分类冥族小天体
轨道参数
历元 1951年11月10日(JD 2433960.5)
远日点7226.801 Gm (48.31 AU)
近日点4567.091 Gm (30.53 AU)
半长轴5896.946 Gm (39.419 AU)
离心率0.22552
轨道周期90396.4 (247.492 )
平均轨道速度4.68 公里/秒
平近点角79.561°
轨道倾角20.55233°
升交点黄经268.586°
近日点参数73.8325°
已知卫星1 (92-432 公里)
物理特征
大小946.3+74.1-72.3 km[1]
质量~7.5×1020 公斤
平均密度~1.5 g/立方厘米(假设值)
表面重力~0.2 m/s²
~0.44 km/s
自转周期? d
反照率19.75+3.40-2.76 %
温度~45 K
光谱类型B-V=0.68; V-R=0.37 [2]
绝对星等(H)2.3

轨道

 
图中显示亡神星(蓝色)、冥王星(红色)和海王星(灰色)的轨道与2006年4月的位置,并且标示出他们的近日点(q)和远日点(Q)。

亡神星是一颗典型的类冥天体(与海王星有2:3轨道共振关系),轨道的形状与冥王星相似(两者的近日点都在黄道上方),只是指向的方向不同。因为与海王星的轨道接近,所以会有轨道共振,但是与海王星始终保持足够远的距离,两者的离角总在60度以上。

亡神星的轨道离心率和倾角都与冥王星相似,然而与海王星有著相同的共振使它很不自然的总在与冥王星相对的相位上;所以亡神星有时会被描述为反冥王星[4]

物理性质

大小和亮度

 地球月球冥卫一CharonNixNixKerberosKerberosStyxStyxHydraHydraPlutoPlutoDysnomiaDysnomiaErisErisNamakaNamakaHi'iakaHi'iakaHaumeaHaumeaMakemakeMakemakeMK2MK2XiangliuXiangliuGonggongGonggongWeywotWeywotQuaoarQuaoarSednaSednaVanthVanthOrcusOrcusActaeaActaeaSalaciaSalacia2002 MS42002 MS4File:10 Largest Trans-Neptunian objects (TNOS).png
艺术化比较的冥王星阋神星鸟神星妊神星共工(2007 OR10)、赛德娜创神星亡神星2002 MS4小行星120347

亡神星的绝对星等是2.3等(另一个古柏带天体创神星是2.6等))。在2007年第一季的报告中,史匹哲太空望远镜在开始运作的前三年中,曾经观察创神星在远红外线的星等,测量他的大小为946.3+74.1-72.3公里[1]。亡神星的高反照率约达20%。

颜色和光谱

亡神星表面相对明亮,反照率达30%,呈灰色,且充满水份。欧洲南方天文台红外线观测的结果,与水冰的混合物一致。[5]。更进一步,双子星天文台观测的红外线光谱证实有非常大量的水冰,至少覆盖了表面的15%至30%, 但不会超过50%。这意味著冰的含量低于卡戎,但不会比泰坦少;为数有限的甲烷冰(少于30%)在将来可能会发现其他的成分。[6]

即使轨道相似的古柏带天体,在颜色和光谱上也都会有所变化。亡神星的卫星呈现的自然色彩与红色的伊克西翁(在2001年发现的一颗类冥天体)类似。

卫星

在2007年2月22日的IAUC 8812公告了卫星的发现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并且已经确认了卫星的轨道。卫星在距离0.25的距离上被发现,亮度低了2.7等[7],假设两者的反照率相同,则卫星的直径大约是220公里。2009年3月,发现者布朗通过他的专栏博客公开征集小行星90482卫星的名称,最终选定伊特鲁里亚(亚平宁半岛的原住民族)神话中引导亡魂进入地府的女神——万斯(Vanth)作为卫星的建议名称,并上报IAU。[8]

亡卫一以近乎完美的圆形环绕亡神星公转,公转周期约10天。[4]发现者布朗认为亡神星与其卫星可能互相被对方潮汐锁定,情况就如冥王星和冥卫一凯伦一样。[4]

名称

依据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惯例,与类冥小天体应该以神话中冥府的神来命名。发现者因此建议以古罗马伊特鲁里亚神话亡者之神为名,并且在2004年11月22日获得命名委员会的同意,正式命名为奥迦斯(Orcus)。

外部链接与参考资料

参考

  1. ^ 1.0 1.1 Stansberry, J.; Grundy, W.; Brown, M.; et.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Kuiper Belt and Centaur Objects:Constraints from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2007 [2007-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2. ^ Tegler, Stephen C. Kuiper Belt Object Magnitudes and Surface Colors. 2006-01-26 [2006-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1). 
  3. ^ 亡神星. 天文学名词网. [2011-04-07]. 
  4. ^ 4.0 4.1 4.2 Michael E. Brown. S/2005 (90482) 1 needs your help. Mike Brown's Planets (blog). 2009-03-23 [2009-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8). 
  5. ^ C. de Bergh, A. Delsanti, G. P. Tozzi, E. Dotto, A. Doressoundiram and M. A. Barucci. The Surface of the Transneptunian Object 90482 Orcu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5, 437: 1115–1120 [2021-02-16]. doi:10.1051/0004-6361:200425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8). 
  6. ^ Chadwick A. Trujillo, 米高·E·布朗, David L. Rabinowitz, Thomas R. Geballe. Near Infrared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Two Intrinsically Brightest Minor Planets (90377) Sedna and (90482) Orcu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5, 627: 1057–1065 [2007-04-22]. doi:10.1086/4303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Preprint on arXi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Distant EK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Kuiper Belt Electronic newsletter, March 2007
  8. ^ 米高·E·布朗. Orcus Porcus. Mike Brown's Planets (blog). 2009-04-06 [200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