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大衣
鱼皮大衣(俄语:рыбий мех,罗马化:ryby mekh)是一句俄语中的戏谑表达,指质量不好的、不保暖的衣服(特别是冬衣)。[1][2]在现代也常用来指仿真毛皮,特别是质量很差的假皮草。这个表达来自俄语中的谚语:“穷人的皮袄子是用鱼皮做的”(俄语:У бедняка шуба на рыбьем меху,罗马化:U bednyaka shuba na rybyem mekhu)。这个表达也进入了乌克兰语中,如пальто на риб'ячому хутрі(“用鱼的毛皮做的大衣”)。[3]
此种谚语或表达可能和古代沿河居民以鱼皮制作防水服装有关。古代的伏尔加保加尔人中使用过此种技艺。现代在黑龙江流域的一些民族中,如赫哲人、那乃人等族群中仍保留有以鱼皮制作服饰的习俗。[4][5][6][7][8]欧洲北部的俄罗斯沿海居民,曾有用鳕鱼皮、黑线鳕鱼皮作服装的配料的风俗。波罗的海沿岸居民传统上也用黑色的鳗鱼皮制作妇女的腰带和皮带。[9]俄国的卡尔梅克人渔民,以前也有用大海鲤皮制作雨衣的习惯,称之为鲤鱼衣(sasan-sarssyn[10])。[11][12]
这个表达有时也用于一些制服,如在苏联及俄罗斯的军队中[13],从1960年代开始广泛使用人工合成的仿真毛皮作为冬装的材料(如在护耳冬帽、衣领及连指手套中),其保暖性能较天然毛皮要差,因此得到了此种戏谑性的称呼。
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使用了“斯大林毛皮”(俄语:Сталинский мех)这一表达,古拉格中的囚犯们用其指称没有任何毛皮的衣物,这一表达很可能出自对“鱼皮大衣”的戏仿。[14]
参见
参考资料
- ^ 宋云泮. 北京 , 编. 实用俄汉词典. 北京出版社. 1995.09: 535. ISBN 7-200-00967-9.
- ^ "Random House Russian-English Dictionary of Idioms" (1995) ISBN 0-679-40580-1
- ^ 黄曰照; 郑达谱; 张达楠. 新编乌克兰语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06: 987. ISBN 7-100-05676-2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 ^ 冯恩学 (编). 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2.11: 202. ISBN 7-5601-2769-X.
- ^ 宋德胤. 黑土文化. 牡丹江: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12.04: 91–92. ISBN 978-7-5389-1857-1.
- ^ 石文炳:赫哲族风俗考略,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吉林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吉林市郊区文史资料 第4辑. 1989.02: 187.
- ^ 徐万邦. 赫哲族鱼皮工艺简论.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4, (1): 11–16.
- ^ 贺春艳. 鱼皮艺术——赫哲族鱼皮服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 (8): 98–99.
- ^ 李世荣 (编). 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话. 北京: 纺织工业出版社. 1991.12: 109–110. ISBN 7-5064-0691-8.
- ^ 蒙古语ᠰᠠᠷᠢᠰᠤ(sarisu,сарьс)是“皮”的意思
- ^ P.S.帕拉期:卡尔梅克部和蒙古诸部的体格、服饰、风俗、生活方式、日用饮食(1776) 载 青格力 (编). 德都蒙古史料汇编.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4.06: 358. ISBN 978-7-105-13241-6.
- ^ 原文:Petrus Simon Pallas. Sammlungen historischer Nachrichten über die Mongolischen Völkerschaften. Kayserli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776: 140 [2022-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2).
- ^ Steven J. Zaloga (1987) "Inside the Soviet Army Today" ISBN 0-85045-741-6 p. 5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汉译本:“我们身穿黑色厚棉衣,头戴用“斯大林毛皮”制的灰色棉帽,脚上是歪扭的、不象样子的、已经穿过三期、换过四次底的破毡靴,衣服上缝着一块块号码布。”,出自:亚·索尔仁尼琴. 钱诚 译 , 编. 古拉格群岛 下 1918-1956. 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82.12: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