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馨
陈绍馨(1906年6月14日—1966年11月16日),新北市汐止人,日名山中彰二,外文拼音Chen Shao-Hsing,台罗拼音Tân Siāu-Hing。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毕业,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博士,为台湾第一位社会学博士,致力于台湾社会学、人类学及人口学研究,曾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人口研究,为国际知名[来源请求]人类学家及社会学家。
陈绍馨 | |
---|---|
出生 | 日治台湾基隆厅水返脚支厅 | 1906年6月14日
逝世 | 1966年11月16日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台大医院 | (60岁)
教育程度 | 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文学科社会学科毕业(1932) 日本关西大学社会学博士(1957) |
年代 | 20世纪哲学 |
知名于 | 台湾第一位社会学博士 |
研究领域 | 台湾哲学、社会学 |
受影响于 |
生平
1906年6月14日出生于台北汐止[1][2][3][4][5],其父陈定国为地方仕绅,职首任汐止街长、信用组合理事长、台北州协议员,战后职首任台北县参议会议长等。1919年毕业于汐止公学校,入学台湾总督府商业专门学校设在台南之分校“台南商业专门学校”就读。1926年参与“台湾文化协会”主办第三次讲习会,主持“星宿讲话”,为其中最年轻讲师。1927年入学日本大学预科,曾为留日青年所举办的刊物《新生》撰稿。
1929年入学日本东北大学法文学部社会学科,专攻法学与经济学,并拜新明正道门下攻读社会学,修习修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社会思想史,其思想深受马克思及韦伯之影响。1932年毕业,因成绩优异留任助教,1936年返台协助父亲于高雄县大树乡经营农场。1941年与黄得时及金关丈夫等日人创办《民俗台湾》,虽遭日府阻挠,仍至1945年1月才停刊,共发行四十三期,其文章阐述民俗研究之意义与方法,影响民俗学深远。1942年应冈田谦之聘以“嘱托”(特约约聘人员)任职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种室,续专研社会学。战后与林茂生、黄得时等协同接收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和预科,并受聘为台大文学院教授,在历史系主持历史学、民族学及社会学研究,为民俗学研究室的负责人,并主持“南方文化研究会”。
1946年担任台湾文化协进会理事兼研究组主任,创刊《台湾文化》。1949年率队赴台中县仁爱乡瑞岩泰雅族人类学调查,同行参有李济、董作宾、芮逸夫等,调查报告翌年出版,为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成系之先声。1952年以联合国学员身份赴美加研究社会调查。1957年以《台湾的社会变迁与人口变迁》取得日本关西大学博士学位。1959 年赴美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1961年与龙冠海、杨懋春、郝继隆、卫惠林等学者创立台湾大学社会系,下辖法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包括: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人口问题、人文区位学、社会调查、社会研究法、都市社会学、现代社会学说、中国社会制度研究等。隔年担任台北市文献会委员、台湾省文献会委员,主修《台湾省通志─人口篇》〉,并提出修志方法论。
1965年以英文发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实验室—台湾”,对日后台湾研究有极大影响。隔年担任行政院户口普查处指导委员,并受美哥伦比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然因病无法前往;同年 7 月 20 日抱病为数十位美学者讲说“台湾的人口与社会变迁”,为最后一次公开演讲,11月16日因癌去世。
理论与主张
陈绍馨早年负笈日本专攻法学与经济学,师承新明正道并为之得力助手,陈绍馨专研社会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也因此奠定日后深扎台湾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的在地化,并主张“没有理论就不能做实地研究,但理论仅是工具,其功用在帮助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已。”
佛格森及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论
陈绍馨受师新明正道影响,早年研究亦偏重社会学理论之哲学基础以及知识社会学等,曾发表〈アダム・ファーグスンの市民社会论〉(福格森的市民社会论)、〈ヘーゲルにおける市民社会论の成立〉(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论)等文从社会思想史绍介福格森、黑格尔等哲人的市民社会论,说明不同哲人笔下的社会型态演进中“国家”、“市民社会”的概念史[6]。
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实验室
陈绍馨战后因时事氛围多从事人口等社会学实证研究,然 1966 年所发表的〈Taiwan as a 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中国社会文化研究的实验室:台湾)〉则是少数且重要的社会学理论的研究;陈主张台湾做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实验室”,一方面将台湾做为借此研究中国社会的媒介载体,一方面也暗示台湾自身的特殊历史文化有其个殊的主体性[7][8]。
著作
学位论文
- 1957《台湾的社会变迁与人口变迁》。日本:关西大学社会学博士论文。
著书
- 1954《台湾之城市与工业》(与Arthur F. Raper雷柏尔、全汉昇合著)。台北:国立台湾大学。
- 1965《台北市古亭区之区位结构、人口与家庭》。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
- 1968《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与傅瑞德合著)。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 1979《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
- 1979《二十世纪以来台湾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
篇章论文
- 1927〈科学と人生观の关系に对する一考察〉,《新生(文集)》,卷1,页17-28。
- 1933 〈スチルナァのイデオロギー论〉,收录于新明正道编《イデオロギーの系谱学》,东京:大畑书店,页 234-292。
- 1933 〈ニイチェのイデオロギー论〉,收录于新明正道编《イデオロギーの系谱学》,东京:大畑书店,页 293-342。
- 1934〈社会槪念の发展并びにその理论构成の推移〉,收录于日本社会学会编《社会学 : 日本社会学会年报》,第1辑,东京:岩波书店,页206-211。
- 1934〈断想录〉,《台湾文艺》,卷2号1(2月号),页97-98(台中:台湾文艺联盟,昭和9年12月18日,署名颍川生)。
- 1935〈社会学の槪念について〉,收录于日本社会学会编《社会学 : 日本社会学会年报》,第2辑,东京:岩波书店,页 314-315。
- 1935〈ジンメルの知识社会学〉,《现代知识社会学论》(新明正道 编)。东京:巌松堂书店,页 3-44。
- 1935〈アダム・ファーグスンの市民社会论〉,《文化》,卷2期8,页41-70。
- 1935〈日本社会学におけるドイツ的なるもの〉,收录于日本社会学会号编《社会学评论》,第 4 号,页 18-29。
- 1935〈随笔ある生活观〉,《台湾文艺》,卷2号2(2月号),页21-23(台中:台湾文艺联盟,昭和10年2月1日,署名颍川生)。
- 1935〈西洋古文献に现はれたる台湾〉,《台湾文艺》,卷2号3(3月号),页51-61(台中:台湾文艺联盟,昭和10年3月5日 [原刊目录署“颍川生”,正文署“陈绍馨”]。
- 1936〈フアーグスンの社会理论〉,收录于日本社会学会编《社会学 : 日本社会学会年报》,第2辑,东京:岩波书店,页 162-164。
- 1936〈ヘーゲルにおける市民社会论の成立〉(上),《文化》,卷3号4,页15-41。
- 1936〈ヘーゲルにおける市民社会论の成立〉(下),《文化》,卷3号6,页21-25。
- 1936〈性格の魅力〉,《台湾文艺》,卷3号2(2月号),页27-31(台中:台湾文艺联盟,昭和11年1月18日) 。
- 1937〈市民社会について〉,《社会学年报》第四辑,页 258-287。
- 1941〈小说“陈夫人”に现れたる台湾民俗〉,《民俗台湾》,卷1号1,页4-9 [总第1号,昭和16年7月10日,以日文发表]。
- 1941〈南方に关する俚谚〉,《民俗台湾》,卷4期11,页12-14。
- 1941〈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台湾文学》,卷1号2,页16-17 [总第2号,昭和16年9月1日,以日文发表]。
- 1941〈シヤルル・バイイ[Charles Bally]著、小林英夫译“言语活动と生活”[书评]〉,《民俗台湾》,卷1号5,页38 [总第5号,昭和16年11月5日,以日文发表]。
- 1942〈本岛人の团结心〉,《社会事业の友》,号158,页24-27 [昭和17年1月1日,以日文发表]。
- 1942〈俚谚に关する觉书〉,《民俗台湾》,卷2号8,页2-4 [总第14号,昭和17年8月5日,以日文发表]。
- 1942〈富田芳郎氏著“台湾街の研究”[书评]〉,《民俗台湾》,卷2号11,页38-39 [总第17号,昭和17年11月5日,以日文发表]。
- 1942〈小说陈夫人第二部あらわれた血の问题〉,《台湾时报》,267 号,页 111-118[昭和17年12月,以日文发表]。 。
- 1943〈台湾俚谚に现れた人の一生〉,《民俗台湾》,卷3号3,页11-13 [总第21号,昭和18年3月5日,以日文发表]。
- 1943〈柳田国男、关敬吾著“日本民俗学入门”[书评]〉,《民俗台湾》,卷3号3,页42-43 [总第21号,昭和18年3月5日,以日文发表]。
- 1943〈稻田尹“台湾歌谣集”第一辑[书评]〉,《民俗台湾》,卷3号7,页38-39 [总第25号,昭和18年7月5日,以日文发表]。
- 1943〈童养媳〉,《民俗台湾》,卷3号11,页38-39 [总第29号,昭和18年11月1日,以日文发表,收入林川夫(编),1990,《民俗台湾》,台北:武陵出版社]。
- 1943〈民族の理解〉,《台湾时报》,页 86-92。
- 1944〈マレーの俚谚〉,《民俗台湾》,卷 4 号 3,页29-30[总第33号,昭和19年03月1日,以日文发表]。
- 1944〈南方に关する俚谚〉,《民俗台湾》,卷4期11,页12-14[总第41号,昭和19年11月1日,以日文发表]。
- 1944〈春山行夫著─季节の手帐 [书评]〉,《民俗台湾》,卷4号12,页37-38[总第42号,昭和19年12月1日,以日名“山中彰二”并用日文发表]。
- 1945〈俚谚に现れた台湾及支那の家族生活〉,山中彰二、植松正、田井辉雄、力丸慈圆(编),《台湾文化论丛》,辑2,页1-107。台北:清水书店 [以日名“山中彰二”并用日文发表]。
- 1945〈台湾民俗の研究と池田敏雄氏の“台湾の家庭生活”[书评]〉,《民俗台湾》,卷5号1,页12-16 [总第43号,昭和20年1月1日,以日名“山中彰二”并用日文发表]。
- 1945〈杂录〉,《民俗台湾》,卷 5 号 2,页 16[总第44号,昭和20年2月1日,以日名“山中彰二”并用日文发表]。
- 1947〈台湾死亡现象之社会学的考察(一)〉,《台湾文化》,卷2期5,页15-20。
- 1947〈台湾死亡现象之社会学的考察(二)〉,《台湾文化》,卷2期6,页18-21。
- 1947〈台湾死亡现象之社会学的考察(三)〉,《台湾文化》,卷2期7,页15-20。
- 1947〈台湾死亡现象之社会学的考察(四)〉,《台湾文化》,卷2期8,页15-20。
- 1947〈台湾死亡现象之社会学的考察(五)〉,《台湾文化》,卷2期9,页18-21。
- 1947〈台湾死亡现象之社会学的考察(完)〉,《台湾文化》,卷3期1,页22-26。
- 1948〈台湾山地同胞生活情形之民族学的展观〉,《台大校刊》,卷19。
- 1948〈学童的结核症〉,《台湾文化》,卷3期8,页2。
- 1948〈台湾史料的整理〉,《台湾文化》,卷3期7,页 2、32 。
- 1949〈谚语之社会学研究〉,《人文科学论丛》,期1,页271-282。
- 1949〈从谚语看人的一生〉,《台湾文化》,卷5期2,页35-49。
- 1950〈从谚语看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台湾文化》,卷6期2,页21-45。
- 1953〈美国加拿大社会福利调查概况〉,《中国内政》,卷5期1,页39-40。
- 1954〈文献委员会应有的工作〉,毛一波(编),《修志方法论集》,页1-34,台北:方志研究会。
- 1954〈富田芳郎先生的台湾乡村都市研究〉,《南瀛文献》,卷1期2,页44-45。
- 1955〈W.S. & E.S. Woytinsky: World Population & Production: Trends and Outlook(1953)[书评]〉,《台大考古人类学刊》,期5,页68。
- 1955〈G.W. Barclay: Colonial Development & Population in Taiwan [书评]〉,《台大考古人类学刊》,期5,页68-69。
- 1955〈台湾的人口变迁(台湾的人口增加与社会变迁下篇)〉,《台大考古人类学刊》,期6,页1-25。
- 1955〈台湾的人口增加与社会变迁〉,《台大考古人类学刊》,期5,页1-19。
- 1956〈性比例与年龄─台湾人口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几个事实〉,《民间知识》,卷100,页27-33。
- 1956〈大学教学中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教育与文化》,卷13期1,页24-30。
- 1956〈Social Change in Taiwan(台湾的社会变迁)〉,《Studia Taiwanica(台湾研究)》,期1,页19-20。[英文发表]
- 1956〈新方志与旧方志〉,《台北文物》,卷5期1,页1-6。
- 1956〈W.S. & E.S. Woytinsky : World Commerce & Governments, Trends and Outlook (1955)[書評]〉,《臺大考古人類學刊》,期7,頁71-72。
- 1957〈社会学名称的演变〉,《学术季刊》,卷6期1,页46-50。
- 1957〈Diffusion and acceptance of modern western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in Taiwan(新学艺之传播与接授在台湾)〉,《Studia Taiwanica(台湾研究)》,期2,页1-6。[英文发表]
- 1958〈姓氏族谱宗亲会〉,陈绍馨(编),《台湾陈大宗祠德星堂重修纪念特刊》,页197-208,台北:陈德星堂。
- 1958〈南亮三郎主编:人口大事典[书评]〉,《台大考古人类学刊》,期11,页104。
- 1959〈现在世界各国之人口〉,《华侨青年》,卷2期1,页6-9。
- 1961〈台湾妇女生育力调查报告〉,《中国人口学会会刊》,卷1,页2-6。
- 1961〈“浪费型”生育与“节约型”生育〉,《家庭计划月报》。
- 1961〈Prospects for demographic controls in Taiwan(台湾人口控制的展望)〉,《Asian Survey(亚洲眺望)》,卷1期6,页16-19。[英文发表]
- 1962〈Migration of Chinese from Fukien to Philippines under the Spanish Colonization and to Taiwan under the Dutch Colonization: An Analysis of their Pattern of Development and their Correspondence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第二届亚洲历史学家会议论文集》,页459-468。
- 1962〈台湾人口问题〉(郭爱玉译),《台湾风物》,卷12期1,页13-17。
- 1962〈西荷殖民主义下菲岛与台湾之福建移民〉,《台湾文献》,期2,页10-16。
- 1962〈台湾人口史的几个问题〉,《台湾文献》,卷13期2,页110-119。
- 1963〈How the Chinese Came to Taiwan(中国人怎样来台湾)〉,《Free China Review(自由中国评论)》,卷13期2,页31-36。[英文发表]
- 1963〈最近十年间台湾之都市化趋势与台北都会区域的形成〉,《台湾文献》,期5,页1-21。
- 1963〈Pattern of Fertility in Taiwan: Report of a Survey made in 1957(台湾妇女生育的类型)〉(与Yao-Tung Wang王耀东、Frederic Joseph Foley合著),《社会科学论丛》,期13,页209-294。[英文发表]
- 1963〈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Metropolitan Area in Taiwan during the Last Decade(最近十年间台湾之都市化趋势与都会区域的形成)〉,《台湾大学社会学刊》,期1,页59-79。[英文发表]
- 1964〈谈谈社会调查〉,《社会导进》,卷1期2,页1、4-5。
- 1965〈台北市古亭区家庭调查报告〉(与李增禄合著),《台湾大学社会学刊》,期2,页71-91。
- 1965〈台湾人口:其历史的、社会的背景与其组合〉,葛利亚(编),《台湾之社会经济概况》,页1-8,台北:台湾基督教福利会。
- 1966〈Taiwan as a 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中国社会文化研究的实验室: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期14,页1-14。[中英文发表]
- 1968〈外国学者的台湾社会文化研究〉,《民族学通讯》,期8,页8-16。[遗稿、李亦园整理补充]
- 1995〈玄坛爷在台湾〉,高贤治(编),《台湾宗教》,页331-335,台北:众文图书。
其他
- 1946〈法治与人治〉,《台湾新生报》[1946年3月3日]。
- 1948〈玄坛爷〉,《公论报》副刊“台湾风土’,版6 [1948年5月10日]。
- 1948〈斗石考〉,《公论报》副刊“台湾风土’,版6 [1948年7月19日]。
- 1948〈科学和社会生活〉,《公论报》副刊“台湾风土’,版6 [1948年9月5日]。
- 1948〈台湾山地同胞生活情形之民族学的展观〉,《公论报》副刊“台湾风土’,版6 [1948年10月26日]。
- 1950《瑞岩民族学初步调查报告》。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委托。
- 1951〈裨海纪游中的高山族记事〉,《公论报》副刊“台湾风土’,版6 [1951年11月16日]。
- 1958〈台湾居民的繁衍与其籍贯与姓氏〉,《中华日报》[1958年10月25日]。
- 1958《台湾陈大宗祠德星堂重修纪念特刊》。台北:重修纪念特刊编辑委员会。
- 1961〈人口问题的新看法〉,《大华晚报》。
- 1961〈Facing our Population Problem〉,《China News》 [1961年1月17日]。
- 1961〈民间文化与谚语研究〉,《联合报》,版6 [1962年3月15日]。
- 1964〈人民志人口篇〉,《台湾通志稿》,卷2。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1964《台湾社会成层和社会变动研究趋势的报告》。东亚各国社会层化与社会变动国际讨论会委托。
- 1965《台湾人口与姓氏的分布:社会变迁的基本指标》(与傅瑞德合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委托。
- 1972〈人民志人口篇〉,《台湾省通志》(庄金德 增修),卷2,册2。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家族
参见
参考文献
- ^ 国家图书馆. 臺灣人物小傳─陳紹馨.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5).
- ^ 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 臺灣社會學家─陳紹馨. [2020-01-17].
- ^ 文化部. 臺灣大百科全書─陳紹馨.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 政治大学图书馆. 民俗臺灣─陳紹馨.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9).
- ^ 台湾民俗文物辞典. 陳紹馨.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 ^ 张政远. 陳紹馨的哲學思想. 洪子伟 (编).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台北: 联经. 2016: 235–250.
- ^ 徐正光. 一個研究典範的形成與變遷: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一文的重探. 中国社会学刊. 1991, 15: 29-40.
- ^ 黄柏诚. 陳紹馨的市民社會理論與社會文化實驗室概念. 洪子伟; 邓敦民 (编).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台北: 联经. 2019.
- ^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划.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philo.programs.sinica.edu.tw. [201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 ^ 台湾大学哲学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201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 ^ 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 臺灣社會學家─陳紹馨. [201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中文(台湾)).
- ^ 12.0 12.1 12.2 陈柔缙著. 《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 台北: 时报出版. 2011年6月二版一刷. ISBN 957-13-2970-3.
延伸阅读
- 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台湾社会学家─陈绍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文化部,《台湾大百科全书─陈绍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家图书馆,《台湾人物小传─陈绍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政治大学图书馆,《民俗台湾─陈绍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湾民俗文物辞典,《陈绍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划,《日治时期台湾哲学文献清单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哲学研究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开拓文教基金会,《陈绍馨─台湾社会学界的先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邱花妹,〈这个岛就是实验室─陈绍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天下杂志》,期200。
-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从“实验室的台湾”到台湾研究的深化:纪念陈绍馨教授百年冥诞研讨会 2006-11-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汐止区公所,《陈定国(陈绍馨父)街长古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ERRY的社会观察与学习笔记,《新明正道哀悼陈绍馨逝世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生胜美,2006,〈陈绍馨的经历与台湾社会科学的转变〉,《从“实验室的台湾”到台湾研究的深化:纪念陈绍馨教授百年冥诞研讨会》。台湾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11月18日。
- 中生胜美,2009,〈陈绍馨の人と学问:台湾知识人の戦前と戦后〉,《桜美林大学纪要:日中言语文化》,卷7,页53-93。
- 傅瑞德,1966,〈敬悼陈绍馨教授颂词〉,《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
- 张政远,2016,〈陈绍馨的哲学思想〉,洪子伟(编),《存在交涉:日治时期的台湾哲学》,页235-250。台北:联经。
- 徐正光,1991,〈一个研究典范的形成与变迁:陈绍馨“中国社会文化研究的实验室─台湾”一文的重探〉,《中国社会学刊》,期15,页29-40。
- 戴宝村,1987,〈台湾社会学界的先驱〉,张炎宪、李筱峰、庄永明(编),《台湾近代人名志》,册1,页217-231。台北:自立晚报。
- 李增禄,1966,〈重学术轻生命的陈绍馨博士〉,《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朱锋,1966,〈敬悼陈绍馨博士〉,《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黄天横,1966,〈绍馨官之追忆〉,《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卢嘉兴,1966,〈悼念陈绍馨博士〉,《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毛一波,1966,〈陈绍馨先生挽词〉,《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陈学而,1966,〈陈绍馨先生年谱〉,《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
- 杨云萍,1966,〈陈绍馨君的追忆〉,《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吴新荣,1966,〈陈绍馨同学的回忆〉,《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
- 江家锦,1967,〈追忆陈绍馨博士〉,《台湾风物》,卷17期1,
- 范燕秋,2002,《台湾放轻松(11)─学术台湾人》。台北:远流。
- 诸家,1966,〈悼陈绍馨先生的挽辞〉,《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
- 谢国雄,2006,〈从“代用品”、“实验室”到本地风光:陈绍馨与当代台湾社会研究〉,《从“实验室的台湾”到台湾研究的深化:纪念陈绍馨教授百年冥诞研讨会》。台湾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11月18日
- 陈奇禄,1966,〈 追忆绍馨先生〉,《台湾风物》,卷16期6 [民国55年12月25日]。
- 黄柏诚,2019,〈陈绍馨的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文化实验室概念〉,洪子伟、邓敦民(编),《启蒙与反叛─台湾哲学的百年浪潮》。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