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越岭古道
关山越岭古道,台湾一条位在南部的古道。在日治时期,则称为关山越岭道,其前身是由理蕃道路修建而来,因此称为关山越警备道、关山越岭警备道。全线西起于高雄市六龟区,横跨中央山脉,东抵台东县关山镇,全长约171.06公里,也是全台湾最长的古道。[1]二次大战结束后,台湾省政府以该古道作为原型路廊而兴建了台20线南横公路,故其大部分原始路廊皆已消失,所以在目前保留下来的路廊最有名的是“中之关古道”,位在中之关至天池之间的路段。[1][2]
历史
嘉庆年间,居住在现今台东与高雄交界处之中央山脉山区的原住民,当地的布农族由峦社群与郡社群自郡大溪向南跨过中央山脉后,来到现今在海端乡的新武地区,这条迁徙路线即为关山越岭古道最早的雏型。[1] [2]
清廷在甲午战争战败后,台湾割让给日本后,自此台湾便进入日治时期。1914年,时任台湾总督的佐久间左马太执行“五年计划理蕃事业”,为防止山区滋事叛乱,因此缴收原住民所持有的猎枪,导致当地原住民极度不满,后续爆发逢阪事件、大关山事件,及其他等多次反抗事件,尔后部分原住民便逃入山中,日本人为此决定兴建一条警备道路,用以监视山区的布农族。[1] [2]
1926年,关山越岭道开始兴建,在1931年时全线完工,并且每5至6公里处便设有一处警察官吏驻在所,也设有多处炮台用以震慑原住民,其中当今然保存的炮台是台东县海端乡的雾鹿炮台。 [2]
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规划兴建南部横贯公路,于1968年7月动工,历时4年4个月,1972年10月完工通车;其中,部分路廊依照原有的关山越岭古道而兴建,部分则为新辟道路,因此目前仍有约65公里八大段的古道路基尚存在,在天池至中之关路段由玉山国家公园改为健行步道,称之中之关古道。
路线
荖浓(高雄市六龟)-宝来-梅兰-梅山口-中之关-天池-桧谷-垭口-向阳-栗园-摩天-利稻-雾鹿-新武-初来-里垄(台东县关山)
沿线景点
雾鹿炮台
雾鹿炮台兴建在台湾日治时期昭和年间,与关山越岭古道为同时期兴建的,架设有一尊大炮,该大炮来自1903年日俄战争时由日本军缴获,后续1927年辗转运送至台湾并架设在雾鹿部落的制高点以希望能够震慑当地布农族原住民,周遭还设有萨苦(大仑)及马典古鲁(摩天)等两座炮台。[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雾鹿炮台的大炮并未被运回日本,而是存放在现今雾鹿国小后方的公园,这里曾是日本人囚禁罪犯的地方,在入口刻有于昭和年间的“南无阿弥陀佛”石碑,据传是为了安息布农族战士之魂。[3][4]
目前存放在雾鹿国小后方公园的大炮共有两座,其中一座便是雾鹿炮台的大炮,原本因当地布农族人加上当时台湾省政府的反日情绪而拆掉了该炮台并移往台东,后续又移回雾鹿。[5]另一座为原马典古鲁(摩天)炮台的大炮,马典古鲁(摩天)炮台的炮座则已改为公路总局的养护所。[3][4]
中之关古道
中之关古道为关山越岭古道至今尚存在的路廊之一,由玉山国家公园1988年7月到1989年5月,分12梯次勘查,后续耗时3年重建,于1997年完工开放,全长约3.5公里,占全关山越岭古道的百分之二。古道中之关端之起点位在南横公路130.5公里处至天池,终点处留有日治时期的驻在所残迹、木炭窑与石造路基。
在古道海拔2,120米的中之关,此地可俯瞰布农族抗日领袖拉荷阿雷所在的玉穗社,因此当时日本人在此建有中之关驻在所,并除了派有全线最高阶警官“警部补”外再加上派驻炮队,为当时关山越岭古道上极重要的军事据点。
参见
资料来源
- ^ 1.0 1.1 1.2 1.3 《台湾古道特辑》,国民旅游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12/1 ISBN 9578554664
- ^ 2.0 2.1 2.2 2.3 《台湾的古道》,远足文化,出版日期:民国91年5月 ISBN 9868015421
- ^ 3.0 3.1 3.2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霧鹿砲台.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4.0 4.1 臺東縣政府 臺東觀光網 霧鹿砲台.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 ^ 典藏臺灣 布農族--霧鹿古砲台.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