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在一战后英国一天的生活细节。该小说作为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2005年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该小说基于两部短篇《邦德街的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in Bond Street)和《首相》(The Prime Minister),故事围绕达洛维夫人筹备一个上流社会派对而展开。读者视角穿梭时间跨度,并穿插于主人公的思维与现实之间,通过对达洛维夫人一天中生活细节的描述,来塑造她一生的经历以及一战前后整个英国社会。

情节介绍

一个晴朗的夏日早晨,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走在伦敦的街道,为自己晚上的派对采买物品。美好的天气使她想起了自己已逝的青春,以及她年轻时的狂热追随者彼得·沃尔士。她思忖自己当初嫁了可靠达洛维,而不是捉摸不定的沃尔士,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沃尔士当天从印度返回伦敦来看望她,更让她突然思绪不宁。

同时,在伦敦的另一角是一战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和他的妻子露西亚。史密斯患有无名的狂想症,经常幻见在一战中牺牲的好友伊凡。当权威医师决定对他实行强制隔离治疗时,他跳楼自尽。

达洛维夫人当晚的派对很成功,名流济济。一些难得一见的旧友,那些和她一起经历了成长及年轻的旧友,也到场了,可她却抽不出身来和他们细聊。隔了那么些年,大半辈子,也想不出该说什么好。她在派对上闻知史密斯的自杀事件,心里暗自佩服这种解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自己内心纯粹的快乐吧。

写作风格

《达洛维夫人》是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所有的思绪,回顾以及现实都发生在六月里的一天;所有的场景都紧密围绕人物的思绪展开。通篇小说,伍尔夫淡化了直接对话与间接对话的差异性,以作者直叙和‘全知性’口吻描述故事的进展。小说记录了二十多个角色的自语和心绪,但着重描述达洛维夫人和史密斯的经历。

由于小说框架与文风上的相似之处,《达洛维夫人》通常被看作是作者对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Ulysses)的响应。

主题

女性主义

达洛维夫人是一战后英国社会对女性定义的典型代表:“居家天使”。她接受社会强加的束缚,甚至热切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政客的太太。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 萨莉·塞顿,年轻时曾是个很独立的女性。她吸雪茄,在走廊里裸跑去拿洗澡用的海绵袋,并发布一些直白,不够淑女的评论。三十多年后,当萨莉再次出现时,她也变成了一个俗套的家庭主妇,嫁着一个有钱的丈夫,生了5个儿子。

存在意识

彼得跟踪一个在街上偶遇到女孩子,走了半个小时,然后意识到他不过是在“虚构”自己和那个女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好像“虚构人生中所有那些美好的事情”。通过对人物思维和知觉的描述,作者强调了思绪,而不是真实的事件,对命运的影响。有意见认为,《达洛维夫人》中的许多现实场景都是小说中人物思绪的实现。 虽然体弱,达洛维夫人却对生活充满了热忱。她热衷于举办派对,因为她想让人们聚集到一起并创造欢乐。她的魅力源自于对“生活的乐趣”(joie de vivre)的感受。她将史密斯的自杀诠释为对生命的热爱;当意识到自己的婚姻不过场闹剧时,她的情绪也丝毫不受影响。

心理疾病

蒂默斯·史密斯是一个饱受战争心理创伤的一战英雄,接受精神病及抑郁症的治疗。作者将他的病情恶化并导致自杀归责于医师的态度:医生武断地鉴定他的心理状况,只对他的妻子(而不是病人本人)说话,拒绝给病人机会坦言真实感受。伍尔夫曾患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她的状况与史密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曾幻觉鸟用希腊语歌唱,伍尔夫也曾试图跳楼自尽)。伍尔夫最终在59岁时投河自尽。

其他

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可能来源于作者的一位朋友奥托琳·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女士。

在1997年,取材于本书的同名电影荷兰女导演玛琳·戈瑞斯(Maleen Gorris)搬上银幕。其中达洛维夫人由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