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马尔姆广场劫案

诺马尔姆广场劫案瑞典语Norrmalmstorgsdramat)发生于1973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第一件通过电视现场直播的罪案。[1]本案的主犯扬-埃里克·奥尔松是一名已经定罪,但向监狱请假外出的罪犯。他抢劫了一家银行,劫持了四名人质。虽然警方最后用催泪弹等武器迫使凶手投降,但被劫持的人质产生了对凶手的同情。这起劫案中人质态度的戏剧性转变引发了公众的兴趣,使本案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诺马尔姆广场劫案
发生劫案的银行大楼,2005年
原文名Norrmalmstorgsdramat
位置 瑞典斯德哥尔摩诺马尔姆广场
坐标59°20′00″N 18°04′26″E / 59.3332°N 18.0740°E / 59.3332; 18.0740
日期1973年8月23日 (1973-08-23)-1973年8月28日 (1973-08-28)
目标银行金库
类型银行劫案、劫持人质
武器冲锋枪
死亡0
受伤4
主谋扬-埃里克·奥尔松
疑犯奥洛夫松·奥洛夫松

劫案过程

扬-埃里克·奥尔松是一名武装抢劫和暴力惯犯,16岁时就犯下了自己的第一起罪行。[1]1973年8月23日,奥尔松告假离开监狱,前往斯德哥尔摩诺马尔姆广场英语Norrmalmstorg的一家银行,并实施抢劫。[2]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赶往现场,两名警察进入银行,其中一人的手被奥尔松开火打伤。[3]奥尔松要求另一名警察坐下并唱歌。[3]之后,奥尔松劫持了四名人质,要求警方把他的朋友奥洛夫松·奥洛夫松、300万瑞典克朗、两把枪、防弹背心头盔和车辆送到现场。[2]

为了方便和奥尔松谈判英语Crisis negotiation,政府批准警方带欧洛弗森来到案发银行。人质之一的克里斯蒂安·恩马克称她和奥尔松及欧洛弗森在一起“感到安全”,并害怕警方使用武力导致情势升级。[4]奥尔松和欧洛弗森挡住了用来存放人质的金库。警方谈判专家告诉他们可以驾车离开银行,但必须把人质留下,不得带走。[5]

奥尔松打电话给时任瑞典首相奥洛夫·帕尔梅,放言将杀害人质。他抓住一名人质的脖子,人质高声叫喊起来。[3]第二天,人质恩马克打给帕尔梅,称帕尔梅的态度令她不悦,要求帕尔梅允许劫匪和人质离开。[3]

欧洛弗森唱着歌在金库里来回走动。[3]8月26日,警方从金库上方的公寓钻了一个地洞,通过这个地洞拍摄了劫持人质的照片;欧洛弗森也两次通过这个地洞射击,后一次射击击中了一名警察的手和脸部。[1]

奥尔松利用手中的武器威胁警方,若警方使用催泪弹,他将杀死所有人质;[6]然而在8月28日,警方还是动用了催泪武器。投下半小时后,两名劫匪投降。人质没有受到终身伤害。[1]

后续发展

奥尔松和欧洛弗森两人都被起诉定罪并投入监狱,但欧洛弗森辩称自己只是努力控制事态,并没有协助奥尔松犯罪。之后,上诉法院撤销了对欧洛弗森的判决。欧洛弗森和恩马克后来见过几面,两家结为友人。欧洛弗森后来又实行了其他犯罪行为。[1]

另一方面,奥尔松被判处10年监禁,[7]在狱中收到了许多异性“崇拜者”寄来的信(但需注意的是,奥尔松并未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和人质订婚[8])。出狱后,奥尔松曾逃避瑞典警察英语Swedish police的追捕,后来于2006年重回警方视线。但那时,警方已经不再追查他的金融犯罪行为。[9]

本案中被劫持的人质表现出对劫匪的同情,这种情结被瑞典犯罪学家尼尔斯·贝耶洛特英语Nils Bejerot取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10]案发时这些人质虽然受到奥尔松的威胁,但他们并没对警方或彼此产生敌意。[1]

1996年,奥尔松和他的泰国妻子移居至泰国东北部[3][11],2013年回到瑞典。2009年,他的自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瑞典出版。[1]

流行文化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40 år sedan dramat vid Norrmalmstorg | Nyheter | Expressen. Expressen TV.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9) (瑞典语). 
  2. ^ 2.0 2.1 Norrmalmstorg Robbery Which Defined the Stockholm Syndrome. Trevl - Discover Places To Visit In Stockholm. 2018-10-31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英国英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Aftonbladet nyheter: Clark - historien av en brottsling/del 2. wwwc.aftonbladet.se.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9). 
  4. ^ Klein, Christopher. Stockholm Syndrome: The True Story of Hostages Loyal to Their Captor. HISTORY.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英语). 
  5. ^ Nils Bejerot: Strategin i sexdagarskriget vid Norrmalmstorg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18) (瑞典语). 
  6. ^ Radio, Sveriges. 40 år sedan Norrmalmstorgsdramat - Avgörande ögonblick. sverigesradio.se.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瑞典语). 
  7. ^ Forty Years Ago, A Swedish Bank Robber Gave Us "Stockholm Syndrom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8. ^ Annin, Peter. Hostages: Living in The Aftermath. U.S. News & World Report. 1985-07-08: 34. Two women even became engaged to two of the hostage takers. 
  9. ^ Janne Olsson anmälde sig själv | Kvällsposten. www.expressen.se.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瑞典语). 
  10. ^ Nils Bejerot - Uppslagsverk - NE.se. www.ne.se.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1). 
  11. ^ 'Inhuman beast' finds his peace | Bangkok Post: news. Bangkok Post. Bangkok Post Public Company Limited. [2019-06-09]. [永久失效链接]
  12. ^ Gentele, Jeanette. Norrmalmstorgsdramat blir riktigt spännande tv. Svenska Dagbladet. 2003-09-01 [2019-06-09]. ISSN 1101-2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0) (瑞典语). 
  13. ^ Grobar, Matt. Ethan Hawke & Noomi Rapace Learn True Meaning Of ‘Stockholm’ Syndrome — Tribeca Studio. Deadline. 2018-04-19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英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