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也叫评戏平腔梆子,发源于中国河北唐山,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观众的欢迎。

评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宝坻区
河北省滦南县石家庄市
辽宁省沈阳市
沈阳市和平区
北京市中国评剧院
天津评剧院
黑龙江省评剧院
分类传统戏剧
序号195
编号项目Ⅳ—51
登录2006年

1910年代,成兆才将说唱曲艺艺术莲花落结合蹦蹦戏,并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乐元素,同时也受到唐山皮影戏音乐的影响,开创出定名为“平腔梆子”的新剧种,中华民国时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简称和京剧因政治因素而改换的新名称“平剧”、“平戏”(本来叫“京戏”、“京剧”)混淆,成兆才于是在建议下把“平腔梆子”的简称改为“评剧”、“评戏”,这个名称就此确立,直到现在。

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评剧演出了大量的时装戏,虽然京剧受到话剧的影响,也创作演出一些时装戏,但评剧创作演出现代戏(时装剧)相对来说比较多,而且评剧现代戏创作演出一直不断。1950年代在北京成立的中国评剧院,更是以创作演出评剧现代戏为主要任务,代表性的评剧现代戏有中华民国建国初年创作演出的《杨三姐告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金沙江畔》、《夺印》、《向阳商店》、《会计姑娘》、《红色联络站》、《野马》、《高山下的花环》、《黑头与四大名蛋》、《二愣妈》等。

评剧本来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脸(小丑)为主的“三小”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行(老生、小生行当)演员魏荣元与音乐家贺飞杨培等合作,将评剧曲调和京剧净行(大花脸;花脸;大花面;花面;大面)的发声做表方式结合,开创出评剧的净行,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评剧电影《秦香莲》,成功地以评剧净行呈现片中的包拯。

评剧就如它的名称“平腔梆子”所突显出来的一样,是一种梆子戏,和其他的梆子戏一样,主弦都是板胡为主,都是富于板式变化的板腔。

传统主要剧目

 
新凤霞在评剧电影《花为媒》中的剧照

著名演员

参考资料

  • 张平、郭民杰,《中国评剧群星谱》,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北京。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