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穴怪图像
西洋穴怪图像(意大利语:Grottesche;英语、法语Grotesque;德语:Groteske,以下简称为“穴怪图”)为欧洲十五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前半叶室内艺术特有的装饰风格。在欧洲语系的文学用辞上,该字亦有奇异与怪诞之意。
纹饰特色
穴怪图像多以垂直构图形式呈现,其常见的纹饰主题为人兽或动物与植物的混杂图像:如展翼人像、人身草尾、人身锥体、正面蹲姿人像、狮身人面、鹰体狮爪等;花草纹饰多以烛台纹样为主干配上爵床叶(拉丁语:Acanthus)的卷草纹,或成涡旋、或成心形,花朵常成侧面为人像底座,中央多饰有华盖、小凉亭等,常有垂吊的花圈水平连结左右之装饰主题。该纹饰起源于罗马帝国,中世纪时鲜为人知,直到约1480年左右,因罗马近郊的埃斯奎利诺山(拉丁语:collis Esquilinus)山脚下挖掘到的尼禄黄金宫(拉丁语:Domus Aurea)而再次成为西方流行的装饰。神怪图像的运用范围极广,举凡绘画、雕刻、金工、细木工甚至陶瓷等各种器物都有它的踪迹。
字源与字义争议
穴怪图像在西方语文之字源上来自于意大利文Grotto(一般常见为复数型态Grotte),也就是洞窟之义,因为当尼禄黄金宫被发现时已是埋在地下的神秘洞穴,而宫殿里各类奇异幻想的图画是当时人们前所未见的,故以“洞窟”为名来称呼此种特殊的艺术风格。该字首见于意大利雕刻与金工艺术家本韦努托·切利尼的自传中。十八世纪的欧洲 Grotesque时常与“阿拉伯纹饰”(Arabesques)混淆。今日亦有许多欧洲学者延用此字来形容穴怪图像与古罗马的卷草纹饰。二十世纪法国艺术史学家安得烈・夏斯泰(André Chastel)便称此为“无名纹饰”(法语:ornement sans nom)。
相关应用作品
- 贝纳多·布翁达兰地 ( Bernardo Buontalenti, 1536-108 ):佛罗伦斯,毕地宫的波波丽园假山,1583年 ( Florence, Palazzo Pitti, la grotta di Boboli )。
- 卢卡·西诺莱利:奥菲耶多主教堂,1499-1504年(Orvieto, Duomo )。
- 宾杜利乔 ( Pinturicchio, 1454-1513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拉斐尔 ( Raffaello Sanzio, 1483-1520 )与乌地内的乔凡尼 ( Giovanni da Udine, 1487-1564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在梵蒂冈的画廊 ( Le logge di Raffaello ),1517-1518年。
- 宾杜利乔与吉乌利欧·罗马诺 ( Giulio Romano, 1499-1546 )在罗马的夫人庄园 ( Villa Madama, 1520-1525 年)。
- 华加的培利诺 ( Perino del Vaga, 1501-1547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罗马的圣天使城堡(又称蛋堡 Castel Sant'Angelo )在1540-1545年的修复工作。
- 佛罗伦斯的旧宫壁画 ( Palazzo Vecchio )。[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 DACOS Nicole, La Découverte de la Domus Aurea et la formation des grotesques à la Renaissance, London, The Warburg Instiute University of London, Leiden, E. J.Brill, 1969.
- MOREL Philippe, Les grotesques, Les figures de l'imaginaire dans la peinture italienne de la fin de la Renaissance, Paris, Flammarion, 2001.
- PIEL Friedrich, Die Ornament-Grotteske in der italienischen Renaissance : zu ihrer kategorialen Struktur und Entstehung, Berlin, De Gruyter, 1962.
- WARNCKE Carsten-Peter, Die ornamentale Groteske in Deutschland, 1500 – 1650, 2 vol., Berlin, V. Spiess,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