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珊王朝

224年—651年统治伊朗的王朝

萨珊王朝波斯语ساسانیان‎;英语:Sassanid Empire),也称波斯第二帝国[8],国祚始自公元224年,亡于651年。萨珊王朝的居民称萨珊王朝为伊兰沙赫尔伊兰[# 1],在中古波斯语里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国[10]。萨珊王朝取代了被视为西亚及欧洲两大势力之一的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共存超过400年[11]

伊兰沙赫尔
Ērānshahr[1]
224年—651年
波斯国徽
国徽
萨珊王朝在霍斯劳二世治下达到领土最大范围 *   名义领土 *   最大范围
萨珊王朝在霍斯劳二世治下达到领土最大范围
  •   名义领土
  •   最大范围
首都
常用语言中古波斯语[3]
中古亚拉姆语[4]
宗教
琐罗亚斯德教
以及巴比伦宗教、摩尼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曼达安教犹太教
政府封建君主制[5]
沙阿 
• 224年–241年
阿尔达希尔一世(首任)
• 632年–651年
伊嗣俟三世(末任)
历史时期古典时代晚期
• 霍尔木兹甘战役
224年4月28日
• 罗马-波斯战争
602年–628年
• 内战[6]
628年–632年
• 
633年–651年
• 帝国崩溃
651年
面积
621年5,400,000平方公里
前身
继承
安息帝国
贵霜帝国
亚美尼亚王国
拉赫姆王国
纳巴泰帝国
巴文德王朝
今属于

安息帝国衰败及其末代君王阿尔达班五世阵亡后,阿尔达希尔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萨珊王朝一直统治到阿拉伯帝国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为止。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的领土包括当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范围甚至延伸到印度[12]。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时代晚期的萨珊王朝被认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历史时期之一[13]。从不同层面来说,萨珊王朝统治时期见证了古波斯文化发展至巅峰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罗马文化[14]。萨珊王朝的文化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它的边界,影响力遍及西欧、非洲[15]、中国及古印度[16][17],对欧洲及亚洲中世纪艺术的成形产生显著的作用[18]

历史

 
萨珊王朝的皇家旗帜之一

早期历史

 
阿尔达希尔一世在209年击败安息帝国之前兴建的处女堡 ,位于现今伊朗法尔斯省
 
阿胡拉·马兹达阿尔达希尔一世的授权仪式。

由于对安息帝国的衰落及接下来萨珊王朝的崛起的描述存在矛盾,相关的详细情况仍无从得知[19]。萨珊王朝是阿尔达希尔一世伊什塔克尔建立的,他是女神阿娜希塔信徒的后裔[20],阿尔达希尔一世成为了波西斯(现今法尔斯省)的统治者,但是他跟萨珊人祖先萨珊的关系存有争议[# 2]

巴巴克原本是凯尔(Kheir)的统治者[22],他在200年推翻了戈齐赫尔,成为了巴兹伦吉德人的统治者,而巴巴克的母亲是波西斯总督的女儿。巴巴克及他的长子沙普尔将他们的势力扩张到整个波西斯。文献的不整使接下来的历史事件模糊不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阿尔达希尔在巴巴克逝世后成为了达拉布基尔德统治者[# 3],与他的长兄沙普尔争夺权力。一些资料指出沙普尔在一次会议结束离开的时候,建筑物的天花板塌陷,沙普尔因此而逝世。208年,阿尔达希尔的其他兄弟都被处死,他自称为波西斯的统治者[23]

阿尔达希尔成为了沙汗沙(Shahenshah,“众王之王”)后,他将首都迁至波西斯以南新建成的阿尔达希尔-花拉(Ardashir-Khwarrah,前称古尔,今菲鲁扎巴德[24]。该地附近的高山及狭窄的隘口使首都成为了易守难攻之地,高耸、环形的城墙可能是仿效达拉布基尔德的城墙而建造,城市的北部建有一所巨大的皇宫,其遗迹残存至今。阿尔达希尔一世巩固了他在波西斯的统治后迅速扩张其势力,他要求法尔斯各地的贵族向他效忠,又夺取了邻近地区克尔曼伊斯法罕苏萨梅塞纳[25]。他的扩张引起了安息帝国阿尔达班五世的注意,他在224年下令胡齐斯坦的总督讨伐阿尔达希尔,但阿尔达希尔在战事里获胜,阿尔达班五世遂亲征阿尔达希尔,他在霍尔木兹甘战死。安息的统治者阿尔达班五世战死后,阿尔达希尔一世入侵了安息帝国的西部[26]

阿尔达班五世与沃洛加西斯六世争夺安息帝国的王位促使了萨珊人的势力膨胀,使阿尔达希尔得以在没有安息帝国的介入下巩固势力,法尔斯的地理优势也起了促进的作用[27]。阿尔达希尔在泰西封加冕为波斯的唯一统治者,结束了安息帝国近400年的统治,开始了萨珊王朝近四个世纪的统治[28]

 
位于洛斯达姆的石面浮雕,可见波斯国王沙普尔一世(骑马者)、罗马皇帝瓦勒良(站立者)及求和的阿拉伯人菲利普(下跪者)。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原属安息帝国的各地仍有零星的抵抗运动,但阿尔达希尔一世仍将他的势力继续向东及向西北扩张,征服锡斯坦戈尔甘呼罗珊马尔吉亚那(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巴尔赫克兰斯米亚[29],他又占领了巴林摩苏尔[# 4]。一些萨珊王朝时代的铭文显示,贵霜帝国图兰莫克兰的国王都归顺阿尔达希尔,不过从钱币上的考证发现,他们更有可能是归顺阿尔达希尔的儿子沙普尔一世。萨珊王朝向西讨伐哈特拉亚美尼亚阿迪亚波纳的成效不显[# 5]。230年,萨珊王朝侵袭罗马帝国的领土,罗马帝国在2年后反攻,虽然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在罗马庆祝凯旋,但战事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便结束[# 6]

 
沙普尔羞辱瓦勒良(小汉斯·霍尔拜因在1512年所画的素描,现藏于巴塞尔美术馆)。

阿尔达希尔一世的儿子沙普尔一世继续对外扩张,征服了巴克特里亚及贵霜帝国西部[33],同时又对罗马发动过多次攻势。沙普尔一世入侵了罗马控制的美索不达米亚,攻陷卡雷尼西比斯,但罗马将军提米斯特乌斯(Timesitheus)在243年于里萨埃纳(Resaena)击败了波斯人,收复失地[34]。接着罗马皇帝戈尔迪安三世沿幼发拉底河进发,他在马西切(Misiche)兵败,戈尔迪安三世被己军所杀[# 7],使沙普尔一世得以与新任罗马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订立有利的和约,罗马须向沙普尔一世交付500,000便士的赎金,每年须输贡[36]

双方很快便再度开战,沙普尔一世在巴巴利索斯击败了罗马人,又攻陷和洗劫了安条克[37]。罗马皇帝瓦勒良试图发动反击,但他们的军队在埃德萨被击败,瓦勒良被俘,他在余下来的人生里都是阶下囚[38]。为了庆祝沙普尔一世的胜利,他在纳克什鲁斯塔姆比沙普尔(Bishapur)刻画了石雕,又在波斯波利斯附近地区以波斯语及希腊语刻写铭文。沙普尔一世继而进兵安那托利亚,但败予罗马人及其盟友巴尔米拉奥登纳图斯,沙普尔一世的妻妾被俘,并失去了所占领的罗马领土[39]。到沙普尔一世统治末年(273年)的萨珊王朝统治下的人口达到1350万人.

沙普尔一世自有彻底的发展计划,他下令建设了伊朗第一条坝桥[# 8],又建立了多座城市,基督徒在萨珊王朝的统治下可享有信仰自由,吸引了一些来自罗马地区的移民来到定居,比沙普尔尼沙普尔都是以沙普尔的名字命名。沙普尔一世支持摩尼教,为摩尼提供保护(他的其中一部著作《沙卜拉干》题献给沙普尔一世),又对外派遣许多摩尼教传教士,沙普尔一世与巴比伦拉比(犹太神职人员)撒母耳份属好友[41]

这两人的友谊对犹太社群来说无疑是有利的,让他们可以在高压法制当中得以喘息。沙普尔一世的后继者都沿用了他的宗教宽容政策。在祆教麻葛(祭司)的压力及受到大祭司卡提尔(Kartir)的影响下,沙普尔一世之子巴赫拉姆一世处死了摩尼,并迫害他的信徒[42]巴赫拉姆二世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听从祆教祭司的意愿行事[43]。在巴赫拉姆二世统治时期,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被罗马皇帝卡鲁斯治下的罗马人劫掠,而亚美尼亚大部分地区在经历了波斯人约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也被割让给戴克里先[44]

纳塞赫接替在293年短暂就任的巴赫拉姆三世,并再次与罗马人开战。纳塞赫领导的萨珊王朝在296年于幼发拉底河上的卡利尼古姆附近击败罗马皇帝伽列里乌斯,伽列里乌斯在298年春季得到在多瑙河召集的一支援军支援,纳塞赫不能在亚美尼亚及美索不达米亚再进寸步,伽列里乌斯于是在298年经亚美尼亚对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发动攻势,纳塞赫撤至亚美尼亚迎战罗马人,地势崎岖的亚美尼亚对罗马步兵有利,反之对萨珊王朝的骑兵不利,加上在当地人的协助下,伽列里乌斯在接连两次战役里击败了纳塞赫[45]

 
公元约300年,纳塞赫战败后罗马及其附庸亚美尼亚的状况。

罗马军队在第二次遭遇战当中攻占了纳塞赫的营地,掳走了他的财物及妻妾[45]。伽列里乌斯冒进米底阿迪亚波纳,势如破竹,特别是在埃尔祖鲁姆一役的获胜最为重要,他在298年攻陷了尼西比斯,并沿底格里斯河攻陷泰西封[46]

纳塞赫曾经向伽列里乌斯派遣使节乞求释放他的妻妾儿女,伽列里乌斯向使节表示他还记得沙普尔一世如何对待瓦勒良,并把他赶走。或许是对亚历山大大帝厚待大流士三世家人行为的仿效,罗马人得体地对待纳塞赫的家人。299年春季,在戴克里先及伽列里乌斯的主持下双方展开了和谈[47]

罗马对萨珊提出的求和条件相当苛刻,波斯人须割让领土,波斯与罗马以底格里斯河为疆界,条款列明亚美尼亚归罗马控制,以齐亚塔要塞为波斯与亚美尼亚的疆界。高加索伊比利亚王国要向罗马效忠。罗马控制的尼西比斯成为了波斯与罗马之间的唯一贸易管道。罗马控制恩基里尼、索斐涅(Sophene)、阿格赫德兹尼克(Aghdznik)、科杜内(Corduene)、扎迪西尼(Zabdicene,今土耳其哈卡里)五个在底格里斯河及亚美尼亚之间的地区[45]

根据和约,萨珊王朝须割让底格里斯河以东五个地区予罗马,并同意不得干预亚美尼亚及格鲁吉亚的事务。受此影响,纳塞赫逊位予他的儿子霍尔木兹二世,纳塞赫在一年后悲愤而亡。萨珊王朝的局势动荡不安,霍尔木兹二世下令镇压锡斯坦及贵霜的动乱,他再也无法驾驭贵族,终在309年的一次围猎当中被贝都因人杀害[48]

第一黄金期(309-379)

 
公元400年的亚洲

霍尔木兹二世逝世后,西方的阿拉伯人开始毁坏和抢掠南部城市,甚至袭击萨珊帝王的出生地法尔斯地区。同时,波斯贵族杀害了霍尔木兹二世的长子,又令他的次子失明,三子被囚禁(霍尔木兹二世的三子后来逃到罗马帝国的领土)。皇位遂落在霍尔木兹二世的一位遗腹子沙普尔二世身上,他在尚未出生的情况下便被加冕,王冠置在母亲的肚皮上[49]。在他的幼年时期,萨珊王朝由他的母亲及贵族们掌控。成年后的沙普尔二世马上上台,并证明了他是一位活跃、有影响力的君王。

沙普尔二世上台后领导一支规模少而精锐的军队抵抗西方的阿拉伯人,保障了萨珊王朝南部的安全[50]。他又对罗马人发动攻势,虽然波斯人在一系列的战役里获胜,但由于他们未能攻陷尼西比斯以及罗马人重夺辛格拉(Singara)和阿米达[# 9],他们始终未能攻占罗马帝国的领土。

萨珊王朝也受到东线游牧民族的牵制,他们威胁著丝绸之路的战略重地中亚河中地区。沙普尔二世于是亲自领兵转向东方,让旗下的军官继续向罗马人发动骚扰性的攻击。沙普尔二世制伏了中亚各个部落,并将他们的领土并入萨珊王朝,征服了现今称为阿富汗的地区[52]

随着对阿富汗完成征服,萨珊王朝的艺术和文化开始渗透西域,影响远及中国[53]。359年,沙普尔二世联同部落领袖格伦巴底斯(Grumbates)向罗马人发动攻势,很快便再度攻占了辛格拉及阿米达。罗马皇帝尤利安突入波斯领土,在泰西封击败波斯军队,但未能攻陷泰西封,尤利安在班师回朝途中被杀[54]。尤利安的继任人约维安被困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为了安全返国,约维安只得同意放弃罗马在298年从波斯手中得到的领土,包括尼西比斯及辛格拉[# 10]

沙普尔二世奉行严酷的宗教政策,在他的统治时期,祆教的经典《波斯古经》已经完成,宗教异端及叛教的行为会被严惩,基督徒受到迫害,以抗衡君士坦丁一世在罗马帝国奉行的基督教政策[56]。沙普尔二世温和对待犹太人,犹太人在这段时期得到的自由和权利较大。在沙普尔二世逝世时,萨珊王朝的势力前所未有地强大,使东面的敌人也不敢妄动,亚美尼亚落入波斯的控制范围内[57]

中期

 
巴赫拉姆五世热爱波斯文学及诗文,《黑色亭阁中的巴赫拉姆及印度公主》是16世纪中的波斯诗人尼扎米诗作的原稿。

除了在421年至422年及440年发生过冲突外,从沙普尔二世逝世到喀瓦德一世登基这段时期里(379-488年),萨珊王朝与罗马人(当时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大致保持和平[58]。萨珊王朝的宗教政策在这段时期里会随着不同的君王而有很大的差别。虽然这段时期的君王较为软弱,但沙普尔二世建立的行政制度依然健全,萨珊王朝的管治仍有效运行[58]

沙普尔二世在379年逝世后,王位便落在兄弟阿尔达希尔二世(379年-383年在位)及他的儿子沙普尔三世(383-388年在位)身上[# 11],两人都没有遗传到沙普尔二世的管治天赋。阿尔达希尔二世未能令人满意地接替沙普尔二世的角色,沙普尔三世也未能取得令人曯目的成就。虽然沙普尔三世的儿子巴赫拉姆四世(388年-399年在位)较他的父亲积极,但也未能为萨珊王朝作出重要的贡献。受和约的约束,亚美尼亚被罗马帝国及萨珊王朝瓜分,罗马帝国控制亚美尼亚西部的一部分,而萨珊王朝则重新掌管大亚美尼亚地区。

 
萨尔夫斯坦皇宫的构造

巴赫拉姆四世的儿子伊嗣俟一世(399年-421年在位)经常被用来与君士坦丁一世进行比较,两者的体格及外交手腕同样强而有力,而且都是机会主义者。伊嗣俟一世与君士坦丁一世同样奉行宗教宽容政策[60],宗教少数社群可以获得较大的自由,伊嗣俟一世停止了以往对基督徒的迫害,甚至对迫害基督徒的贵族和祭司进行处分[61]。萨珊王朝在他的统治时期内显得相对和平,他与罗马人维持着和平的关系,也并将年幼的狄奥多西二世作为人质监管[62]。伊嗣埃一世迎娶了一名犹太公主,并与她诞下了一名叫纳尔西的儿子。

伊嗣俟一世的继任人是巴赫拉姆五世,巴赫拉姆五世是最广为人知的萨珊王朝皇帝,也是许多神话当中的英雄,这些神话甚至在萨珊王朝结束后仍被波斯人流传下去。在其在位期间,在公元400年人口达到1400万人,巴赫拉姆五世以“野驴”之名而为人所知[# 12]。当伊嗣俟一世在对抗反对派时突然死亡后,巴赫拉姆五世在得到希拉赫的阿拉伯统治者支持下继其位[64],巴赫拉姆五世的母亲是一位犹太督办的女儿。427年,巴赫拉姆五世击退了侵略王朝东部的嚈哒人,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中亚[65]布哈拉(位于今乌兹别克)的硬币上还刻有他的肖像[66],这种硬币流通了多个世纪。巴赫拉姆五世废黜了亚美尼亚的傀儡皇帝,使亚美尼亚成为萨珊王朝的一部分[# 13]

 
呼罗珊地区的霍尔木兹一世硬币,参考了贵霜硬币的设计。

巴赫拉姆五世是波斯传说的宠儿,这些传说竖立了他的勇猛、优秀形象,他的故事围绕着对罗马人、突厥人、印度人及非洲人的征战,以及他对狩猎和爱情的冒险精神。他的外号“野驴”表示了他对狩猎的钟爱,他特别喜爱狩猎野驴。他是黄金时代帝王的象征人物,虽然巴赫拉姆五世经常休闲地狩猎及举行宫廷宴会,但他仍能透过对外征战及与兄弟竞争而夺得王位。他体现了皇室的繁华昌盛,最好的萨珊文学都是出自这个时期,著名的萨珊王朝音乐乐章也在这个时期被撰写出来,马球等运动成为了宫廷的消遣活动[68]

巴赫拉姆五世的儿子伊嗣俟二世(438年-457年在位)是一个温和的统治者,但他对宗教少数族群采取了较伊嗣俟一世严厉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对基督教[# 14]

即位初期,伊嗣俟二世在441年召集了一支包括其印度盟友的各族军队向东罗马帝国进攻,在经历小规模战斗后便恢复和平[70]。443年,他在尼沙普尔召集军队攻打寄多罗人(Kidarites),最终在450年击溃了他们,迫使他们逃离阿姆河[71]

在东部作战期间,伊嗣俟二世猜忌军队当中的基督徒,于是将他们驱逐出军队及政府机关,又迫害基督徒,犹太人也受到牵连。为了重新建立祆教在亚美尼亚的地位,他在451年的阿伐拉战役里敉平了亚美尼亚基督徒的动乱[72],但仍未能改变亚美尼亚人主要是基督徒的状况。伊嗣俟二世在晚年再度与寄多罗人作战,他在457年逝世。伊嗣俟二世的儿子霍尔木兹三世(457年-459年在位)继其位,他的在位时间甚短,他与得到贵族及巴克特里亚嚈哒人支持的哥哥卑路斯斗争,霍尔木兹三世在459年被卑路斯杀害[73][74]

 
伊嗣埃二世硬币

在五世纪初,嚈哒人与其他游牧民族侵袭波斯,巴赫拉姆五世伊嗣俟二世击败了他们,把他们向东驱赶。嚈哒人在五世纪末卷土重来,在483年击败卑路斯一世(457年-484年在位)[75],他们在得胜后的两年内劫掠波斯东部,并在其后数年索取巨额的贡金[76]

嚈哒人的侵袭为萨珊王朝造成混乱和不稳,卑路斯一世试图击退嚈哒人,他在领军开赴赫拉特途中在沙漠遭到嚈哒人伏击,卑路斯一世阵亡,嚈哒人将战火延至赫拉特。一名波斯贵族最终使混乱的萨珊王朝恢复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他扶持卑路斯一世的兄弟巴拉什即位,嚈哒人的威胁却一直持续到霍斯劳一世统治时期。巴拉什的统治政策较温和宽厚,他认可了基督徒,但是他没有对王朝的敌人采取行动,包括嚈哒人。巴拉什在执政四年后被弄瞎和废黜,他的甥侄喀瓦德一世继其位[77]

喀瓦德一世(488年-531年在位)是积极、主张改革的君王,他支持马兹达克创立共产教派,他认为富有者应该将他们的财富及妻子分给贫困者,他采用马兹达克教派教条,用意明显是要摆脱权贵及贵族的影响力。改革行动令到他被废黜,并被幽禁在苏萨的“忘却之城”,他的弟弟扎马斯普在496年继位。喀瓦德一世在498年得以逃脱,并受到嚈哒人的庇护[78]

波斯贵族废黜了喀瓦德一世,另立扎马斯普(496年-498年在位)为君。扎马斯普为政宽容,他为了纾缓乡民及贫困而减少税项。为免重蹈兄长喀瓦德一世的覆辙,他支持主流的祆教。流亡在外的喀瓦德一世在嚈哒人君王的协助下率领大军重返泰西封,扎马斯普经过短暂的统治后逊位,喀瓦德一世得以重掌王位。此后关于扎马斯普的生平不详,但许多人相信他受到喀瓦德一世的优待[79]。在公元500年时,萨珊王朝统治了1400万居民。

第二黄金期(498-622)

 
公元500年的萨珊王朝,可见东方的嚈哒汗国及西边的东罗马帝国,特别是游牧的嚈哒汗国在430-558年给萨珊巨大的压迫,一度占领伊朗高原东部的大呼罗珊。560年代在千古名君霍斯劳一世的统治下,与新兴的突厥帝国夹击嚈哒,才灭掉、瓜分了嚈哒汗国
 
镀金银碗上刻划了狩猎的情景,霍斯劳一世亦在其中。

喀瓦德一世的重新掌权标志着第二个黄金时代(498-622)的来临。喀瓦德一世在得到嚈哒人的支持下向罗马人发动攻势。502年,他攻陷了亚美尼亚的奥多西波利斯,但旋即被罗马人重夺。喀瓦德一世在503年攻占阿米达西匈奴人在翌年从高加索入侵亚美尼亚,促成了506年和约的签订,萨珊王朝须将阿米达归还给罗马人。推测大约在508-512年间,喀瓦德向东对嚈哒人发起进攻,重新夺回被嚈哒人占领数十年的呼罗珊,并停止了对嚈哒长达30年的钜额年贡,神奇地恢复了波斯的独立与自信。

拜占庭方面,在521年至522年间,拉齐察邦国(今科尔客斯)因喀瓦德对基督教的打压政策,转而效忠罗马人,使喀瓦德一世失去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权,高加索伊比利亚王国在524年背叛波斯人,引发了罗马及波斯之间的战争[# 15]

527年,罗马人进犯尼西比斯的行动被击退,使罗马帝国试图加强边境防卫的计划泡汤。喀瓦德一世在530年派遣统帅菲鲁兹率大军进攻罗马要塞达拉,罗马帝国大将贝利撒留率军迎战,波斯大军在军队规模远胜对方的情况下在达拉战役当中惨败[81]。同年,另一支由米尔-米赫罗伊率领的波斯部队在撒答拉被西塔斯及多罗西斯率领的罗马军队击败。在531年的卡利尼古姆战役,波斯与拉赫姆王国蒙齐尔四世联军击败了贝利撒留,罗马与波斯在翌年订立了“永久”的和平协定[# 16]。纵使喀瓦德一世未能摆脱嚈哒人的束缚,但是他仍能使国内的形势平稳下来,在与东罗马帝国的战争里也保持着优势,他又建立多座城市,当中一些更以他的名字命名,税收及内政也受到控制。

被称为“不朽的灵魂”的霍斯劳一世(531年-579年在位)继承父亲喀瓦德一世之位,他又被称为“乔斯罗斯国王”。霍斯劳一世是萨珊王朝最著名的统治者[83],以改革过时的政府架构而著称。他的改革措施包括引入基于不在地主所有权发展出来的合理税务架构,他的父亲也曾经着手于从税收上改善福利及增加王朝的收入。过往的封建地主自行配备他们的军事装备、人员及仆人,而霍斯劳一世则发展出一支由中央政府及官僚体制供养及配备的武士,加强了军队及官僚与中央政府的关系[84]

虽然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向萨珊王朝送上440,000块金币乞和[85],霍斯劳一世仍在540年入侵叙利亚,撕毁了532年的“永久”和平协定,霍斯劳一世的军队搜掠安条克[86],又在其他城市攫夺了大量财物。541年,拉齐察(今科尔客斯)被波斯人占领[87],接着拜占庭帝国在542年对亚美尼亚的侵攻也受到打击[# 17]。在545年签订维期五年的和约也因为拉齐察在547年的再度反叛而告吹[89],拉齐察在拜占庭帝国的协助下驱逐波斯的守备部队。战争再度爆发,但规模仅局限在拉齐察。562年的和约使拜占庭帝国得以保存拉齐察[# 18]

查士丁尼一世在565年逝世,查斯丁二世即位,他不再向阿拉伯部落捐贡,抑制他们向拜占庭帝国控制的叙利亚进行侵掠[91]。在一年前,萨珊王朝的亚美尼亚总督在今埃里温附近的德芬兴建火之神庙,又处死了马米科尼扬家族的一名重要人物,触发的动乱[# 19],波斯总督及其麾下卫兵在571年实施了一场大屠杀,动乱蔓延到伊比利亚。查斯丁二世利用这个契机停止向萨珊王朝输贡,加强高加索地区的防卫。

亚美尼亚人被拜占庭帝国视为盟友,拜占庭帝国在573年派出一支军队围攻尼西比斯[93],拜占庭将领之间的意见分歧不仅令他们的军队放弃围城,还反遭敌人围困在达拉,达拉终被萨珊王朝攻陷,萨珊王朝继而大肆破坏叙利亚,查斯丁二世只得同意恢复输贡,以换取美达不达米亚的五年和平,战争在其他地区却继续进行着。576年,霍斯劳一世带领进行最后一次亲征,劫掠安那托利亚锡瓦斯马拉蒂亚,但是他们在马拉蒂亚附近惨败,拜占庭帝国驱赶着波斯人横渡幼发拉底河逃离。拜占庭人乘胜追击,反攻萨珊王朝领土,甚至渡过里海发动两栖作战。霍斯劳一世一度求和,但其将军塔姆库思老(Tamkhosrau)在577于亚美尼亚打了一场胜仗,使他改变了主意。霍斯劳一世颁布大赦,使亚美尼亚的动乱得以平息,亚美尼亚再度得到萨珊王朝的控制[94]

 
公元600年,在阿拉伯人征服前的萨珊王朝及拜占庭帝国。

570年,也门统治者的兄弟要求霍斯劳一世介入,霍斯劳一世派遣一支由瓦赫里兹(Vahriz)统领的舰队及军队到今亚丁,并占领了首都萨纳。赛义夫在萨珊王朝的帮助下成为了也门皇帝,因此萨珊王朝得以在阿拉伯南部建立据点,控制对东方的海路贸易[95]。后来,南阿拉伯王国与萨珊王朝决裂,萨珊王朝在598年远征也门,将阿拉伯南部吞并为萨珊王朝的一部分,阿拉伯南部一直到霍斯劳二世统治时期期间都是萨珊王朝的一部分[96]

迪赫干(村长)的重要性在霍斯劳一世统治时期越发显赫,这些持有土地的贵族是萨珊王朝地方管理及征税机制的支柱[97]。霍斯劳一世对首都的市容加以美化、建设新城镇及建筑物,又重建受战火破坏的运河和农场,并在隘口处兴建要塞,将臣服的部落安置在一些经过严格挑选的城镇,以防御入侵者。霍斯劳一世将祆教定为国教,对其他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他的其中一名儿子信奉基督教,他也没有加以干预。

 
霍斯劳二世统治时期的萨珊王朝领土扩张到最大。

紧接霍斯劳一世即位的是霍尔木兹四世(579年-590年在位),萨珊王朝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仍炽热,麾下的将军巴赫拉姆·楚宾被霍尔木兹四世免职及羞辱,遂在589年发动叛乱[98]。霍尔木兹四世在翌年遭宫廷政变推翻,由他的儿子霍斯劳二世即位[99]。不过,君主的更替仍不能平息楚宾的怒气,他击败了霍斯劳二世,自立为巴赫拉姆六世,霍斯劳二世逃亡到拜占庭帝国。霍斯劳二世以割让高加索西部代价请求拜占庭皇帝莫里斯协助推翻巴赫拉姆六世。为了巩固双方的关系,霍斯劳二世迎娶莫里斯的女儿米丽亚姆。霍斯劳二世联同拜占庭将军纳尔塞斯约翰·迈斯塔孔(Mystacon)组成拜占庭-波斯联军向巴赫拉姆六世发难,并在592年的布拉勒索恩战役击败了巴赫拉姆六世,霍斯劳二世重登帝位,他信守承诺将亚美尼亚西部及高加索伊比利亚割让给拜占庭帝国。双方都将他们的军事力量用在其他地方,霍斯劳二世向东扩张,莫里斯则重新获得巴尔干的控制权[100]。在公元600年的萨珊王朝统治了1700万人口。

拜占庭皇帝莫里斯在602年被福卡斯推翻和杀害,霍斯劳二世利用其恩人被杀为由进行侵略,莫里斯被杀引发了国内内战,使霍斯劳二世的侵略没有遇到重大的阻力。萨珊王朝有计划地压制拜占庭帝国在美达不达米亚及亚美尼亚的要塞,为他们的空前侵略行动揭开序幕。波斯人迅速征服叙利亚,在611年攻占安条克[101]

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在613年亲自带领大军进行反击,他们在安条克城外被波斯将领沙赫尔巴拉兹沙欣(Shahin)击败[102],波斯军队更是所向披靡,耶路撒冷亚历山大港先后在614年及619年沦陷[103],整个埃及在621年落入萨珊王朝手中。此时的萨珊王朝人口达到顶点1970万人。萨珊王朝恢复阿契美尼德王朝疆界的理想垂手可得,同时波斯艺术、音乐及建筑的发展兴旺,拜占庭帝国则面临亡国危机。

衰落及灭亡

 
霍斯劳二世的女儿孛兰女皇在630年登基

霍斯劳二世在表面上获得成功,但他的连番征战耗尽了萨珊王朝的资金及军力。为了充实国库,霍斯劳二世向子民课以重税。罗马皇帝希拉克略见机不可失,调动了帝国仅有的资源组成一支军队实施反击。希拉克略在622年至627年间在小亚细亚高加索连接击败波斯人,劫掠塔赫特苏莱曼的祆教神庙,并争取到可萨人西突厥的支持[104]

626年,在波斯人的支持下,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围攻君士坦丁堡,而波斯人在试图横渡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受到拜占庭舰队的阻截,围攻以失败告终[105]。在627年至628年间,希拉克略在冬季侵攻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在没有可萨人盟友的支援下仍在尼尼微战役击败拉赫扎德赫(Rhahzadh)领导的波斯军队[106]。他们沿底格里斯河蹂躏萨珊王朝,波斯人破坏了拿赫鲁宛运河的桥梁防止拜占庭人进攻泰西封[107]

希拉克略的战胜、萨珊王朝最富庶的地区遭到蹂躏以及备受注目的甘扎克和达斯塔格尔德遭到破坏使霍斯劳二世的威望受损[# 20],波斯贵族对他的支持度也有所下降。他的儿子喀瓦德二世(628年在位)在628年杀害了霍斯劳二世,喀瓦德二世放弃所侵占的土地,使战争告一段落。希拉克略在翌年举行盛大的仪式将真十字架重新安放在耶路撒冷[# 21]。喀瓦德二世即位不到一年便逝世,引发了内战。在此后的五年,萨珊王朝历任五位皇帝,当中包括霍斯劳二世的两名女儿及斯帕巴德出身的沙赫尔巴拉兹,萨珊王朝持续衰弱,中央权力落入军方手中[111]

632年春季,霍斯劳一世的孙儿、一直在隐居生活的伊嗣埃三世继位。受到伊斯兰教统合的阿拉伯部族开始出现在萨珊王朝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南疆边境上,东罗马帝国人及萨珊王朝人长年受到战争虚耗,经济衰退、税项沉重、宗教纷争、刻板的社会阶级、地主的势力日渐增强以及统治者更替频仍使萨珊王朝持续衰弱,这些因素促成了伊斯兰对波斯的征服[112]

萨珊王朝未有对阿拉伯部族进行有效的抵抗,伊嗣埃三世即位时还是一个男孩,任由其顾问摆布,即使东罗马帝国同时受到阿拉伯扩张的影响而再也不成威胁,萨珊王朝依然无力将诸多封建王国联合起来。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旗下的军官哈立德·伊本·瓦利德在632—633年之间迅速攻陷了萨珊王朝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南疆边境的所有要塞之后攻占了美索不达米亚,哈立德在634年受命调往叙利亚对付东罗马帝国人,而接替哈立德的将领能力不如他,结果萨珊王朝在634年的河桥战役击败了穆斯林[113]。不过阿拉伯人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停顿,曾经作为穆罕默德战友的哈立德在不久后便带领精锐的军队卷土重来。

637年,在哈里发欧麦尔·本·赫塔卜的领导下,穆斯林在阿尔-卡迪西亚会战击败鲁斯坦姆·法罗赫扎德(Rostam Farrokhzād)领导的波斯军队,并围攻泰西封,泰西封经历漫长的围城战后失陷,伊嗣埃三世放弃大量的宝藏向东逃遁[114],因此萨珊王朝政府的财政短缺,不能运用庞大的财政资源。一些萨珊王朝的官员试图召集兵力抵抗入侵者,但由于缺乏强而有力的中央权力,他们在纳哈万德战役被击败。在军事指挥体系名存实亡、财政资源受到破坏及阿扎丹骑士制度被逐个摧毁的情况下,萨珊王朝无力对付入侵者。

得悉纳哈万德战役失败的伊嗣埃三世继续逃往呼罗珊东部,他在651年被梅尔夫一名磨坊工人剌杀[115],正式终结了萨珊王朝,剩余的贵族迁到中亚定居,他们在当地传播波斯文化及语言,并建立了第一个伊朗伊斯兰王朝-萨曼王朝,萨曼王朝寻求复兴萨珊王朝的传统,宣扬伊斯兰教[116]

萨珊王朝的衰亡过程历时五年,绝大部分的领土落入伊斯兰哈里发的手中,但许多城市仍负隅顽抗。原本受萨珊王朝统治的民众起初没有被强迫皈依伊斯兰教,但他们需要缴纳吉兹亚(伊斯兰国家向非穆斯林人民实施的人头税)成为齐米(保护民)[117],吉兹亚取缔了萨珊王朝所收取的人头税,而吉兹亚的税率远低于萨珊王朝的人头税,萨珊王朝的土地税则受到采纳。据称欧麦尔有时候会责成委员会调查税收情况,判断纳税人能否承受税款[118]。波斯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特别是使用波斯语的权贵希望以此来争取在阿拔斯王朝里的地位。

后裔

以下的王朝及宗教领袖人物被认为是萨珊王朝统治者的后继王朝及后裔:

政府

萨珊人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界为基础建立了萨珊王朝,以克瓦尔瓦兰(Khvarvaran)地区的泰西封为都。在行政层面上,萨珊王朝的君主以伊朗及非伊朗世界之王中王,阿胡拉·瑪茲達信仰之守護者,來自天上的雅利安人後裔为号,成为了中央霸主,取得圣火的监管权,圣火是萨珊王朝国教的象征。萨珊王朝硬币的正面刻有在位的君王、他的王冠及特有的服饰,硬币的背面则可见到圣火。萨珊王朝的皇后的称号是眾后之后。 萨珊王朝的君主爵位为:伊朗及非伊朗世界之王中王,阿胡拉·玛兹达信仰之守护者,来自天上的雅利安人后裔至于在地方管治上,各地由萨珊皇室的成员负责管治,他们直接向“众王之王”负责。高度中央集权、积极的城市建设、农业及科技发展是萨珊王朝的管治特色。皇帝之下设有一个权力机构,负责实施政府的各种事务,该机构的首长称为副监,祆教祭司在这个机构里的权力异常强大。祭司阶层的首领、斯帕巴德(Spahbod,军方统帅)、商人首领及负责农业的大臣都位列在帝王之下[126]

萨珊王朝统治者会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穆斯林史学家马苏第对萨珊王朝的管治作出了以下的赞扬:

在正常情况下,王位是世袭的,但君王可以废长立幼,而皇后也曾经两度掌权。当没有直系继承人的情况下,贵族和祭司会从皇室当中挑选统治者[128]

萨珊王朝的贵族包括安息帝国的部落、波斯贵族及各地的贵族。许多家族在安息帝国衰亡以后才兴起,显赫一时的帕提亚七大氏族当中的多个氏族仍然得到重视。在阿尔达希尔一世统治时期,亚美尼亚阿萨希德王朝的卡伦家族苏雷纳家族等多个家族仍备受尊重。在众多波斯及非波斯贵族当中,梅尔夫阿巴沙尔(Abarshahr)、卡曼尼亚(Carmania)、锡斯坦伊比利亚阿迪亚波纳统治者的地位崇高,他们是“众王之王”的宫廷常客。卡伦家族、苏雷纳家族等贵族统领的地区享有半独立的地位[129],虽然他们仍隶属君王,但他们的职位是世袭的。

一般来说,波斯贵族在王朝的管治上手握大权,包括边境地区的管治权,他们的职位大多是世袭的,许多职位都由单一家族垄断了几代。资历较高的边境大臣可拥有各自的银色王座,高加索等战略重地的大臣更可拥有金色王座[130]。当处于战争状态时,这些大臣就是战地指挥官,较低级的军官也可以领导军队作战[131]

萨珊王朝在文化上实施社会分层管理,这种制度由国教祆教来支撑,其他宗教也受到优容对待(尽管这个说法受到质疑)。萨珊王朝皇帝寻求恢复波斯的传统及清除希腊的文化影响力[132]

军队

 
位于伊朗塔伊波斯坦的雕塑,可见波斯骑士。
 
萨珊王朝军队使用的头盔

萨珊王朝的军队由第一位“众王之王”阿尔达希尔一世开始构建,阿尔达希尔一世着重于战术及组军的改良,并以阿契美尼德王朝安息骑士的军事体制为基础,又着力于开发攻城武器。

步兵

尽管帕伊甘(Paighan,轻步兵)构成了萨珊王朝的步兵主体,但帕伊甘内部仍存在由优秀士兵组建的独立师,参军的米底人是精锐的标枪兵、投石兵及重步兵,史学家阿米亚努斯·马尔切利努斯以纪律性高、“武装如角斗士”来形容他们。居于吉兰、伊朗阿塞拜疆、马曾德兰的伊朗人也在军中服役,据说他们在作战时使用匕首、长剑、标枪等武器[133]

骑兵

萨珊王朝的重型骑兵分为两种︰重装骑兵甲胄骑兵。萨珊王朝的贵族成员自少便接受军事训练,成为这两种骑兵的一分子,这些重型骑兵通常与轻型骑兵、步兵及弓兵混编在一起。萨珊王朝的军事战术主要以弓兵、战象及其他部队扰乱敌人,由骑兵伺机而动发动冲击[134]

与安息帝国不同,萨珊王朝开发出先进的攻城武器,在对抗罗马的战争里,成败往往取决于攻城能力,无疑这些攻城武器的作用重大[135]。另一方面,萨珊人也发展出一些守城的技巧。虽然只有少量重型骑兵配备长矛,重型骑兵仍像安息帝国一样是萨珊王朝最为人著称的兵种。罗马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对沙普尔二世麾下重装骑兵的形容足以显示他们的重装厚甲及武器配备:

拜占庭皇帝莫里斯所著的《兵略》一书也强调配备长矛的萨珊王朝重型骑兵不多,他们以弓箭为基本兵器[137]。不过,塔伊波斯坦的浮雕及史学家塔百里为萨珊王朝骑兵整理的装备列表也将长矛包括在内,形成了矛盾。可以肯定的是,萨珊王朝骑兵的装备繁多。

战争

 
一个保存完好的浮雕显示沙普尔一世与瓦勒良在马上进行搏斗,根据沙普尔一世所述,他及他的部下在256年“亲自”生擒瓦勒良。

如安息帝国一样,萨珊王朝不断与罗马帝国进行战争,且由于萨珊王朝主张其固有疆域包含了古波斯帝国的所有领土,因此其与罗马间的战争带有部分意识型态战争的色彩而更加频繁。罗马帝国在395年分裂后,以君士坦丁堡为都的东罗马帝国成为了波斯的首要敌人,双方的战争越来越频密[97]。此外,萨珊王朝与罗马帝国一样不断与周边的王国和游牧民族爆发冲突。虽然萨珊王朝不能消除游牧民族的威胁,但由于萨珊王朝奉行协调对抗游牧民族的政策,他们对这些事务的处理手法较罗马帝国为佳[138]

萨珊王朝以西毗连着稳固而庞大的罗马帝国,东方接连贵霜帝国嚈哒人等游牧民族,图斯城堡及后来成为学习及贸易中枢的尼沙普尔的建成有助于抵御来自东方的侵略。

盘据在阿拉伯中部及南部的贝都因人偶尔会袭击萨珊王朝。萨珊王朝在心脏地带与贝都因人部落之间建立拉赫姆王国,成为了缓冲地带[139]。霍斯劳二世在602年令拉赫姆王国解体,使萨珊王朝在随后的战争当中大败予贝都因人[140],这促成了贝都因人突然取缔了萨珊王朝,使之纳入伊斯兰教的旗帜下。

北面的可萨人及其他突厥民族时常袭扰萨珊帝国北部。他们在634年洗劫米底,萨珊王朝在不久后击败了他们,又在高加索地区建造了许多军事要塞以抵御他们的袭击。

与中国的关系

 
塔里木盆地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名为“吐火罗进贡者”,画中人物穿戴着萨珊式样的服饰。

萨珊王朝及前朝的安息帝国一样与中国保持着活跃的外交关系,波斯使者频繁地到访中国。中国的文献记载了13位萨珊王朝的使者到访中国。对中国的陆路和海路贸易对萨珊王朝及中国来说同样重要。中国南部发现的大量萨珊王朝硬币证明了双方的海路贸易关系[141]

在中国处于晋朝北魏统治时期,萨珊王朝皇帝多次派遣最有才干的波斯音乐家及舞者到洛阳的宫廷,到隋朝唐朝统治时期,萨珊王朝皇帝也有派遣他们到长安的宫廷。双方都能透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得益,保护丝绸之路贸易路线是双方的共同利益,双方都进驻中亚,一起拱卫丝绸之路,并在边界地区建立哨站保护商队安全。

公元528年,有波斯人向北魏献上一头狮子,被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市)自称天子的万俟丑奴扣留。

在政治层面上,萨珊王朝与中国多度结盟对抗共同敌人-嚈哒人。随着突厥帝国在中亚崛起,两国同样联手制止突厥扩张。

阿拉伯穆斯林全面入侵波斯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伊嗣俟三世的儿子卑路斯三世与一些贵族逃亡到中国寻求庇护[142]。卑路斯三世及他的儿子泥涅师得到中国宫廷封赐的崇高头衔。中国曾经两度与卑路斯三世出征,以图帮助卑路斯三世恢复萨珊王朝皇帝的身份,最后的那一次大概是在670年。从一些钱币上的证据发现,卑路斯三世一度统治著锡斯坦。后来泥涅师得以掌管中国宫廷卫军[143],他的后裔一直留在中国,并得到厚待。卑路斯三世的姐妹嫁入中国皇室,使萨珊王朝的难民得以涌入中国定居[144],中国当时的君王是唐高宗

对印度的扩张

 
巴赫拉姆一世的硬币
正面:穿戴特色头饰的巴赫拉姆一世
反面:湿婆及公牛

在征服了伊朗及邻近地区后,沙普尔一世将他的势力扩张至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贵霜帝国已承认萨珊王朝的宗主地位。虽然贵霜帝国在三世纪末已开始衰落,其地位在四世纪被印度笈多王朝取代[145],但萨珊王朝仍在印度西北部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230—360年)。

在这段时间,波斯与印度西北部的文化和政治往来频繁,一些萨珊王朝的习俗传播到贵霜地区。透过刻有皇帝狩猎情景的银器及纺织品贸易,萨珊王朝的王权概念也影响到贵霜帝国。

双方的文化交流却没有把萨珊王朝的宗教习俗散播到贵霜帝国。萨珊王朝坚持宣扬国教,偶尔会迫害其他宗教或强迫少数宗教皈依国教,而贵霜帝国则倾向采取宗教宽容政策[146]

除此之外,双方的低下阶层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波斯人从印度引进象棋,将印度称为恰图兰卡的象棋游戏改称为沙特兰兹[147]

 
印度人带恰图兰卡至波斯王宫

在霍斯劳一世统治时期,印度的书籍被带到波斯,并被翻译成萨珊王朝所用的钵罗钵语。部分被翻译成钵罗钵语的书籍后来成为了伊斯兰文学的一部分。萨珊王朝大臣博尔祖亚(Borzūya)将印度的《五卷书》翻译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148]。这个译本后来被传播到阿拉伯及欧洲。博尔祖亚前往印度的旅程及取得《五卷书》的经过被记录在菲尔多西的《列王纪》里。

文化

社会

 
古波斯人重视音乐及诗词,这个传统一直延至当今。一个七世纪的碟子描述了萨珊王朝时期的音乐家。

萨珊王朝的社会和文明是当时最繁盛的,在同一地区与之媲美的只有东罗马帝国。两个大国之间的科技和知识交流正是两个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的象征[68]

萨珊王朝与安息帝国社会最显著的分别在于对集权及领导政府的重视。萨珊王朝认为强而有力的君王是营造一个可以维持稳定、正义公平的理想社会的必然要素[149]。萨珊王朝的社会错综复杂,具备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制度管理王朝内不同组别的人物[150]。史学家相信当时的社会区分为四类:祭司、战士、大臣及平民。位于萨珊王朝种姓制度高端的是“众王之王”,“众王之王”统治著所有贵族。亲王、次要的统治者、大地主及祭司构成了特权阶级。这种社会制度显得相当僵化死板[97],而种姓制度在萨珊王朝灭亡后仍然健在,延续至伊斯兰时代的早期。

艺术、科学及文学

 
碟子中央显示霍斯劳一世的图像。
 
四世纪萨珊王朝的镀银马首。
 
绘有波斯神话神鸟思摩夫的萨珊王朝银碟。
 
绘有狮子的萨珊王朝银盾。
 
描述狩虎情景的萨珊王朝银碟。
 
描述酿酒收成情景的银瓶。

霍斯劳一世下令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翻译成波斯语[151]。许多的编年史都是在霍斯劳一世统治时期汇编的,当中唯一流传下来的作品是《阿尔达希尔的功绩》,那是一部历史和骑士书籍,为伊朗史诗《列王纪》奠定了基础。当憎恨希腊文学和哲学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关闭了雅典的学校后,一些教授逃到波斯向霍斯劳一世寻求庇护。他们在波斯日渐思乡,波斯在533年与查士丁尼一世签订和约,明订拜占庭方面须允许这些希腊贤人回国,并使他们免受迫害[152]

五世纪在贡迪沙普尔建立的学院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知识中枢”,吸引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慕名而来。景教基督教将希腊关于医学和哲学著作的叙利亚语译本带到这里[153]。新柏拉图主义者也来到贡迪沙普尔,并埋下了苏非神秘主义的种子。印度、波斯、叙利亚及希腊的医学知识在这里交融,医学院纷纷在这里建立起来。

波斯文明在萨珊王朝取得了一些成就,当中不少成为了穆斯林文化,穆斯林的建筑和书法是源自波斯文化。萨珊王朝的疆域曾经由叙利亚横跨至印度西北部,但是其影响力远远超出这个范围,在中亚、中国、东罗马帝国,甚至是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都可以找到萨珊王朝的艺术主题和思想[154]伊斯兰艺术是萨珊王朝艺术的遗产,伊斯兰艺术在吸收了萨珊王朝艺术的同时还为它注入了活力。据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所说:

位于塔伊波斯坦(Taq-e Bostan)和洛斯达姆的浮雕原本是着色的,当中多为描述宫廷场景,如今只能找到着色的痕迹[156]。文献清楚地指出涂绘艺术在萨珊王朝相当盛行,据说先知摩尼开办了一所涂绘学校[157]菲尔多西也提及波斯的达官贵人会在他们的宅邸上绘上伊朗英雄的图像。诗人布赫图里也描述到泰西封宫廷内的壁画[158]。当一位萨珊王朝皇帝驾崩时,宫廷会传召当时最好的画家来为驾崩的皇帝绘画肖像,并将之收藏在宝库里[159]

萨珊王朝的纺织艺术体现出与绘画、雕塑、陶器及其他形式的装饰品相同的设计特色。丝绸、刺绣锦缎花缎壁毯、椅布、顶篷、帐篷及地毯都经过长时期及精巧技术制作而成,并将成品染上黄、蓝、绿等柔和色调。除了农民及祭司之外的波斯人都希望可以打扮得像是社会阶级更高的人物。自亚述以来,品质优秀、色彩鲜艳的地毯在东方象征着财富。一直保存至今的数十件萨珊王朝纺织品是现存最昂贵的布织品。即使是在当时,萨珊王朝的纺织品在埃及以至远东也备受欢迎,各地都有不少仿制品。当罗马皇帝希拉克略占领了霍斯劳二世位于达斯塔格尔德皇宫时,那些精致的刺绣品及地毯就是最珍贵的战利品,当中最有名的是称为“冬季地毯”或“霍斯劳之春季”的地毯,地毯上绘有春季及夏季时分的场景,使霍斯劳一世忘却冬季,地毯上描绘的花朵和水果由红宝石及钻石组成,并绘有镀银的行人道、珍珠组成的河溪及金色的土壤。第五代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以其钉有珠宝的萨珊王朝地毯而引以为豪。波斯人写有表达热爱地毯的诗词[160]

对萨珊王朝遗迹的研究发现皇帝穿戴的皇冠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萨珊王朝皇冠表现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历史状况,这些皇冠都显示了每位皇帝的性格特征。月亮、星星、鹰、棕榈等用在皇冠上的标记和象征说明了佩戴者的宗教信仰和信念。

萨珊王朝与阿契美尼德王朝同样起源于波西斯,因此萨珊人在经过了希腊化文明和安息王朝的统治后自视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继承者[161],并认为他们注定要复兴波斯。

萨珊王朝为了恢复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的繁荣并不仅是要仿效它,萨珊王朝的艺术展示了惊人的活力,形成了伊斯兰艺术的一些要素。萨珊王朝艺术结合了传统波斯艺术及希腊元素。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使希腊化时期的希腊艺术传到西亚[162],东方国家却只接纳其形式,而没有吸收其精髓。在安息帝国时期,近东国家的人民大量地表现了希腊化时期艺术,而萨珊王朝却抗拒这种艺术,萨珊王朝重新流行传统的波斯传统和体裁,这种文化可延伸到地中海海岸[163]。据作者弗格森所述:

萨珊王朝皇宫的遗迹显示了它的辉煌,当中包括位于菲鲁扎巴德比沙普尔及首都泰西封的皇宫。除了当地的风俗传统外,安息帝国的建筑也影响着萨珊王朝的建筑风格。这些皇宫都带有安息帝国时期筒形穹顶门廊的特征,这种穹顶门廊在萨珊王朝相当流行,特别是泰西封。沙普尔一世统治时期在泰西封建造的一个大殿拱门礅距超过80英尺(24米)、高118英尺(36米),这种宏大的建筑结构吸引了当代的建筑师纷纷仿效,并被认为是波斯建筑当中最重要的范例之一。许多皇宫都附有一个圆穹设计的会堂。波斯人在方形地面上的每个角落利用内角拱及弓形结构,将之改变成八角形结构,使圆穹可以轻易志地置于上方,解决了在方形地面上建造圆穹的难题。菲鲁扎巴德皇宫的一个圆穹设计房间是最早采用内角拱的例子,表示这种建筑技术可能是在波斯发明的[163]

萨珊王朝建筑的特色在于其对空间的特殊利用,萨珊王朝的建筑师从质量和外表的角度来设计建筑物,因此以铸件和灰泥布置的厚实砖墙得以被利用。以灰泥装潢的墙壁可在比沙普尔找到,在雷伊、泰西封及基什也可以找到保存良好的灰泥墙,墙上的图案包括动物图像、半身像、几何图案及植物的基本图案[165]

在比沙普尔的一些地面饰有镶嵌画,展示了宴会的场景,这些画可能是来自罗马的囚犯铺设的[166],故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当地建筑物的外墙被涂上油漆,在锡斯坦哈耶赫山(Mount Khajeh)可以找到一些上佳的例子。

经济

萨珊王朝的产业由地方向城市的方向发展,大量的行会被建立起来。丝绸纺织从中国引入,萨珊王朝的丝织品在各地大受欢迎,并成为了拜占庭帝国、中国及日本纺织艺术的雏型。中国商人来到伊朗地区的港口售卖丝绸及购买地毯、珠宝及胭脂。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及犹太人往来波斯、拜占庭及罗马进行贸易。重要的道路和桥梁受到巡查,使信函及商旅都可以安全接连首都与各地。在波斯湾建立的海港加快了与印度的贸易。萨珊王朝商人的活动范围扩大,并逐渐将罗马人从有利可图的印度洋贸易路线撵走[167]。近期的考古研究发现萨珊人在货物上贴上一些特殊的标签以宣传其品牌和突出货品的质素[168]

霍斯劳一世进一步扩展贸易网络,以图垄断贸易,奢侈品较过往担当着更重要的角色。港口、商队驿站及桥梁等建设有利于贸易及城市化。波斯人在霍斯劳一世统治时期控制着印度洋、中亚及俄国南部的国际贸易,同时他们与拜占庭人在贸易上仍竞争激烈。萨珊人在阿曼也门建立的据点对于他们与印度的贸易至关重要,而与中国的丝绸贸易则多落入萨珊王朝的附庸国和粟特人的手里[169]

萨珊王朝的出口货物有丝绸、羊毛及金制织品、地毯、小毯、皮毛、皮革及波斯湾的珍珠。萨珊王朝同时是中国纸张、丝绸及印度香料的货运中转,萨珊王朝的海关会对这些货品征税,并重新出口到欧洲[170]

在这个时期,冶金产品的制作也有所增加,故伊朗得到了“亚洲宝库”的美誉。萨珊王朝的采矿重镇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如亚美尼亚、高加索及中亚河中地区(索格狄亚那)。萨珊王朝东部帕米尔高原丰富的矿物蕴藏量使塔吉克人流传着一个至今仍广为人知的传说:神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帕米尔高原摔了一跤,丢下了装满矿石的坛子,使矿物遍布整个地区[167]

宗教

祆教

在安息帝国时期,祆教受到希腊宗教的影响而败坏,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34—前330年经过格拉尼库斯河战役、米利都围城战、哈利卡纳索斯围城战、伊苏斯战役、泰尔围城战、加沙围城战、高加米拉战役、波斯隘口、粟特岩山九场其实交战双方人数差不多的战役之后,就征服了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国,使希腊宗教得以散播,并与祆教掺杂在一起。到萨珊王朝时期,正统、不搀杂的祆教才得以恢复,松散的祭司制度被一个阶级森严的宗教制度取代[171]

为了掠夺波斯都城的财宝,亚历山大大帝纵火焚毁波斯波利斯,使在大流士一世时期编成的《波斯古经》大半部分佚失。不过,对《波斯古经》的重新整理在沙普尔一世统治时期曾经进行过[171]

祆教是萨珊王朝的国教,但是萨珊王朝的祆朝却与《波斯古经》订明的习俗有所不同。萨珊王朝的宗教政策使大量的宗教改革运动盛行,摩尼玛兹达克的宗教运动是当中最重要的[172]

萨珊王朝皇帝与国家宗教措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多变,例如沙普尔一世鼓励不同的宗教共存,他本身似乎都是祖梵教的信徒,而巴赫拉姆二世则打压少数宗教。除了基督教,沙普尔二世宽容对待其他宗教,他在君士坦丁一世信奉基督教后才打压基督徒[173][174]

基督教

萨珊王朝的基督徒主要属于景教叙利亚正教会[175],虽然这些教会与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会保持紧密的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分野明显。景教和叙利亚正教会采用叙利亚语作为礼拜仪式语言,不同于拜占庭基督教的希腊语[176]。另外,由于萨珊王朝与罗马帝国常年处于战争状态,萨珊王朝试图切断他们与罗马帝国的关联,造成了东西基督教存在差异。

伊嗣埃一世在409年承认基督教是萨珊王朝正当的宗教信仰[177]玛·以萨(Mar Isaac)在410年被塞琉西亚与泰西封会议推选为巴比伦牧首[178]

以弗所公会议的决定使萨珊王朝基督教与主流基督教在431年决裂,会议谴责叙利亚出身的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聂斯脱里在教授基督论的时候拒绝称呼耶稣的母亲玛利为“上帝生母”。以弗所公会议的教义在罗马帝国得到认同,但萨珊王朝却不同意会议对聂斯脱里的谴责。聂斯脱里的牧首一职因此而被罢免,他的许多追随者逃亡到萨珊王朝[179]。萨珊王朝皇帝借此排除支持罗马的重要神职人员,并以聂斯脱里的支持者取代他们,提升聂斯脱里在萨珊王朝教会里的地位,以确保这些基督徒忠于萨珊王朝,而不是忠于罗马帝国[180]

萨珊王朝的大多数基督徒分布在王朝西缘,主要是在美索不达米亚,提罗斯(Tylos,今巴林)的岛屿、波斯湾南岸、拉赫姆王国及波斯属亚美尼亚地区都散落着一些重要的基督教社群,当中一些地区很早就已经基督教化,亚美尼亚在301年便成为了第一个独立的基督教国家,而亚述地区早在三世纪就完全基督教化,但亚述人从来没有成为独立国家[68]

其他宗教

与祆教一起在萨珊王朝共存的宗教主要是犹太教基督教佛教,人们在大部分时期里都可以自由进行宗教活动及宣扬他们的宗教。萨珊王朝有相当庞大的犹太社群,主要分布在伊斯法罕巴比伦呼罗珊,他们在美索不达米亚还享有半自治的地位。直到锡安主义出现的时候,犹太社群依旧繁茂[131]。对犹太人的迫害只偶然发生,相对其他宗教,犹太人享有较大的宗教自由,并得到一些特权[181]。沙普尔一世对待犹太人特别友好,他与撒母耳的友谊为犹太人得到不少好处,他甚至向萨珊王朝的犹太人提供尼西亚白马,犹太人传说中的复国救主弥赛亚就是骑着马骡的[182]。沙普尔二世的母亲是犹太人,沙普尔二世与巴比伦拉比拉瓦(Rava)份属好友,他们的友谊使犹太人得以从针对犹太人的高压法制当中得到喘息。另外,王朝东部多有佛教徒拜祭的地方,佛教在巴米扬等地区逐渐流行起来[183]

影响

在萨珊王朝灭亡后,它的影响力仍久远。在萨珊王朝多位皇帝的带领下成功实现了波斯复兴,成为了日后伊斯兰教文明的驱动力。在现代伊朗和大伊朗地区,萨珊王朝时期被视为伊朗文明的一个高峰[184]

欧洲

 
萨珊王朝兴建的堡垒,位于俄罗斯杰尔宾特

萨珊文化及军事组织对罗马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罗马军队的组织及特性都受到波斯战法的影响。罗马帝国的独裁政府模仿了萨珊人在泰西封进行的皇室礼俗,因此影响到现代欧洲宫廷的礼节。欧洲的外交礼节是由波斯政府与罗马帝国的外交关系演变而来的[185]

虽然罗马帝国采用甲胄骑兵,但中世纪欧洲骑士的起源可追溯到萨珊王朝的阿扎丹骑士制度,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186]

犹太历史

犹太历史里,萨珊王朝是犹太人信仰扩张的重要一节。犹太教重要的宗教文献《塔木德》是在萨珊王朝时期完成的[187],多所以犹太人为定位的学术机构在苏拉蓬贝迪塔(Pumbedita)等地建立起来,这些学术机构在多个世纪以来在犹太学术方面是最有影响力的[188]。沙普尔二世的母亲、伊嗣埃一世的犹太人妻子等皇室人物为犹太人和泰西封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出过不少力。

印度

萨珊王朝的灭亡使国教由祆教变为伊斯兰教,祆教逐渐由主流宗教变成被迫害的少数宗教。祆教徒为了要保存他们的宗教和性命而移居。据《桑加的故事》(Qissa-i Sanjan)所述,一支祆教迁居者来到印度古吉拉特邦定居,他们在这里可享有较大的宗教自由,可以奉行他们的习俗及保存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帕西人,他们对于印度的发展起著渺小但重要的作用,现今约有70,000名帕西人在印度居住[189]。这些信奉祆教的帕西人仍然使用萨珊人创立的教历。

参见

注释

  1. ^ 伊兰沙赫尔是指包括波斯、阿富汗、俾路支斯坦部分地区及美索不达米亚在内的大伊朗地区[9]
  2. ^ 根据阿拉伯史学家塔百里,萨珊是阿尔达希尔一世的祖父,而另一些文献则认为他是阿尔达希尔一世的外祖父[21]
  3. ^ 达拉布基尔德(Darabgird)是波西斯邻近的一个地区[21]
  4. ^ 阿尔达希尔一世分别在巴林和摩苏尔建立了帕萨-阿尔达希尔及努德-阿尔达希尔两座城市[30]
  5. ^ 哈特拉仍忠于安息帝国,亚美尼亚的贵族支持安息帝国并保持独立,罗马帝国仍旧控制着阿迪亚波纳[31]
  6. ^ 阿尔达希尔围攻尼西比斯(今土耳其纽沙宾),并侵袭叙利亚及罗马帝国东部。亚历山大·塞维鲁求和不果,于是在232年兵分三路反击,一路援助亚美尼亚抵抗阿尔达希尔,另两路在南方呼应,结果阿尔达希尔被击退[32]
  7. ^ 罗马文献指出戈尔迪安三世在里萨埃纳获胜后被继任者菲利普所杀,萨珊人则否认[35]
  8. ^ 据传沙普尔一世迫使身为俘虏的原罗马皇帝瓦勒良参与了大桥的建造[40]
  9. ^ 沙普尔二世三度围攻尼西比斯,他在338年发动对尼西比斯的围攻,持续了两个月,346年的第二次围攻持续了三个月,而350年的第三次围攻是最猛烈和持续时期最久的一次,尼西比斯承受了四个月围攻才旗偃鼓息[51]
  10. ^ 沙普尔二世也忌惮罗马军团的支援,因此愿意进行和谈[55]
  11. ^ 波斯文献指阿尔达希尔二世是沙普尔二世的兄弟,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阿尔达希尔二世登基时已相当年老,一些学者猜测沙普尔二世可能与沙普尔三世混淆在一起,但这也不太可能。霍尔密兹德二世另一名儿子也叫沙普尔,阿尔达希尔二世可能是这位沙普尔的儿子或兄弟。世界各地也有以同一名称命名多位儿女的做法,但这会使史学家感到非常混乱[59]
  12. ^ 巴赫拉姆五世是传说中的猎人,因而得名[63]
  13. ^ 428年,巴赫拉姆五世应亚美尼亚贵族的要求,废黜弗拉姆沙普赫之子阿尔塔夏,另设马兹班(Marzban,萨珊王朝的总督)一职[67]
  14. ^ 伊嗣俟二世决意打击基督教,所有亚美尼亚人必须改信国教祆教,他们面临流亡、严刑及死亡的威胁[69]
  15. ^ 据说伊比利亚人不满喀瓦德一世将祆教的习俗强加于他们身上[80]
  16. ^ 根据协议,波斯人保有伊比利亚,东罗马帝国继续控制着达拉,波斯人随即重新对拉齐察进行征服[82]
  17. ^ 萨珊王朝军队以4000人的兵力击败30000人组成的拜占庭军队[88]
  18. ^ 和约维期50年,拜占庭帝国以年岁30,000块金币的代价换取拉齐察[90]
  19. ^ 由于要兴建火之神庙,原来的亚美尼亚教会建筑需要清拆,引起了不满[92]
  20. ^ 甘扎克是阿尔达希尔一世统治时期的首都[108]。达斯塔格尔德曾经是萨珊王朝皇宫的所在地[109]
  21. ^ 真十字架的一部分一度落在霍斯劳二世手中[110]

参考文献

具体引用

  1. ^ Book Pahlavi spelling:  , Inscriptional Pahlavi spelling: 𐭠𐭩𐭥𐭠𐭭𐭱𐭲𐭥𐭩
  2. ^ CTESIPHON – Encyclopaedia Iranica. Iranicaonline.org.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7). 
  3. ^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s of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Vol.1, Ed. Jamie Stokes,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601.
  4. ^ Chyet, Michael L. Afsaruddin, Asma; Krotkoff, Georg; Zahniser, A. H. Mathias , 编. Humanism,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the Near East: Studies in Honor of Georg Krotkoff. Eisenbrauns. 1997: 284. ISBN 978-1-57506-020-0. In the Middle Persian period (Parthian and Sassanid Empires), Aramaic was the medium of everyday writing, and it provided scripts for writing Middle Persian, Parthian, Sogdian, and Khwarezmian. 
  5. ^ 存檔副本. [201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8). 
  6. ^ Parvaneh Pourshariati,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Sasanian Empire: The Sasanian-Parthian Confederacy and the Arab Conquest of Iran, I.B. Tauris, 2008. (p. 4)
  7. ^ Security and Territoriality in the Persian Gulf: A Maritime Political Geography by Pirouz Mojtahed-Zadeh, page 119
  8. ^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2. 1977年: 第495页 [2017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5月11日). 
  9. ^ Shiels 2004,第18页
  10. ^ Yarshater 1993,第747页
  11. ^ Barnes & Swanston 2009,第188页
  12. ^ Bütz & Tabor 2010,第251页
  13. ^ Hourani 1991,第87页
  14. ^ Bury 1923,第109页
  15. ^ Matteo Compareti. The Sasanians in Africa. Transoxiana 4.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8) (英语). 
  16. ^ Farrokh 2007,第283页
  17. ^ Sagar 1992,第197页
  18. ^ Iransaga: The art of Sassanians. artarena.force9.co.uk.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5) (英语). 
  19. ^ Bowman, Garnsey & Cameron 2005,第461页
  20. ^ Baker & Smith 2009,第7页
  21. ^ 21.0 21.1 Brosius 2006,第139页
  22. ^ Fars - Iran Tourism. Iranian Pedia. [201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13日) (英语). 
  23. ^ Farrokh 2007,第178页
  24. ^ Falk 1996,第330页
  25. ^ Time-Life Books 1988,第77页
  26. ^ Farrokh 2007,第180页
  27. ^ Bowman, Garnsey & Cameron 2005,第465-466页
  28. ^ Bowman, Garnsey & Cameron 2005,第466-467页
  29. ^ Dani 1999,第103-104页
  30. ^ Yarshater 1993,第723页
  31. ^ Farrokh 2007,第184页
  32. ^ Yarshater 1993,第124页
  33. ^ Burke & Elliot 2008,第31页
  34. ^ Yarshater 1993,第125页
  35. ^ Mitchell 1995,第237页
  36. ^ Dignas & Winter 2007,第119页
  37. ^ Bowman, Garnsey & Cameron 2005,第40页
  38. ^ Ross 2001,第21页
  39. ^ Yarshater 1993,第126页
  40. ^ Christensen 1993,第109页
  41. ^ Rubenstein 2005,第65页
  42. ^ Garthwaite 2005,第97页
  43. ^ Cameron & Ward-Perkins 2000,第648页
  44. ^ Neusner 1969,第3页
  45. ^ 45.0 45.1 45.2 Potter 2004,第293页
  46. ^ Bunson 2002,第227页
  47. ^ Barnes 1981,第18页
  48. ^ Bunson 2002,第265页
  49. ^ Norwich 1997,第26页
  50. ^ Butcher 2003,第65页
  51. ^ Possekel 1999,第16页
  52. ^ Sandler 2002,第783页
  53. ^ Dadachanji 1989,第53页
  54. ^ Shahîd 1984,第110页
  55. ^ Browning 1978,第216页
  56. ^ Yarshater 1993,第886页
  57. ^ Daniel 2001,第56页
  58. ^ 58.0 58.1 Neusner 1969,第68页
  59. ^ Yarshater 1993,第140-141页
  60. ^ Stokes 2009,第601页
  61. ^ Chisholm 1911,第909页
  62. ^ Millar 2007,第70页
  63. ^ Garthwaite 2005,第103页
  64. ^ MacHenry 1992,第959页
  65. ^ Encyclopœdia Britannica 1963,第1043页
  66. ^ Frye 1996,第176页
  67. ^ Yarshater 1993,第142页
  68. ^ 68.0 68.1 68.2 History of Iran, Chapter V:Sasanians. Iranologie. [201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5) (英语). 
  69. ^ Byfield & Stanway 2004,第260-261页
  70. ^ Kohn 2007,第453页
  71. ^ Farrokh 2007,第214页
  72. ^ Suny 1994,第23页
  73. ^ Neusner, Jacob. A history of the jews in babylonia v. later sasanian times. Brill Archive. : 第40页. 
  74. ^ Bausani 1971,第61页
  75. ^ Neusner, Jacob. A history of the jews in babylonia v. later sasanian times. Brill Archive. : 第41页. 
  76. ^ Beckwith 2009,第102页
  77. ^ Greatrex 1998,第49页
  78. ^ Williams 1909,第86页
  79. ^ History of Iran, Chapter V:Sasanians. Iranologie. [2011-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5) (英语). 
  80. ^ Dodgeon, Lieu & Greatrex 2002,第82页
  81. ^ Dodgeon, Lieu & Greatrex 2002,第88-89页
  82. ^ Barker 1966,第118页
  83. ^ Chisholm 1910,第271页
  84. ^ Richard Frye. The Reforms of Khosrow Anushirvan (The Immortal Soul). Iran Chamber. [2011-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6) (英语). 
  85. ^ Globe encyclopaedia 1878,第7页
  86. ^ Freely 2004,第366页
  87. ^ Bowersock, Brown & Grabar 1999,第466页
  88. ^ Farrokh 2005,第26页
  89. ^ Farrokh 2007,第235页
  90. ^ Sicker 2000,第203页
  91. ^ Riddle 2008,第116页
  92. ^ Redgate 2000,第156页
  93. ^ Lee 2006,第117页
  94. ^ Farrokh 2007,第240页
  95. ^ München 1987,第53页
  96. ^ Yarshater 1993,第158页
  97. ^ 97.0 97.1 97.2 The Sassanid Empire, 224 - 642 CE. Iran Chamber Society. [201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8). 
  98. ^ Howard-Johnston 2010,第75页
  99. ^ Mitchell 2007,第398页
  100. ^ Browning 1992,第45页
  101. ^ Scott & Dennis 2008,第22页
  102. ^ Kaegi 2003,第96页
  103. ^ Mitchell 2007,第412页
  104. ^ Reuter 1995,第500页
  105. ^ Barnard 1974,第3页
  106. ^ Brook 2006,第133页
  107. ^ Galvan 2008,第180页
  108. ^ Ostrogorski 1969,第102页
  109. ^ McAllister 2007,第29页
  110. ^ Norris 1999,第99页
  111. ^ Sinha 2005,第21页
  112. ^ Nissen & Heine 2009,第133页
  113. ^ Nicolle 2009,第49页
  114. ^ Demange 2007,第34页
  115. ^ Hedin 1998,第89页
  116. ^ Kort 2004,第23页
  117. ^ Bashīr 1997,第117页
  118. ^ Tritton 2008,第139页
  119. ^ Frye 1975,第200页
  120. ^ Stokvis 1966,第76-78页
  121. ^ Stokvis 1966,第112,120-122页
  122. ^ Stokvis 1966,第112页
  123. ^ Lalljee 1993,第134页
  124. ^ Stokvis 1966,第112,129页
  125. ^ Balyuzi 2000,第9-11页
  126. ^ Sarfarāz et al. 1996,第344页
  127. ^ Durant & Durant 1935,第141页
  128. ^ Christensen 1993,第290页
  129. ^ Yarshater 1993,第705页
  130. ^ Nicolle 1996,第10页
  131. ^ 131.0 131.1 Nicolle 1996,第14页
  132.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2004,第44页
  133. ^ Farrokh 2005,第23-25页
  134. ^ Williams 1997,第80页
  135. ^ Ward 2009,第31页
  136. ^ Wiesehöfer 2001,第197页
  137. ^ Scott & Dennis 2008,第28页
  138. ^ Nicolle 1996,第15-18页
  139. ^ Yarshater 1993,第lix页
  140. ^ Yarshater 1993,第167页
  141. ^ Gyselen & Szuppe 1999,第142页
  142. ^ Gernet 1996,第283页
  143. ^ 张岂之, 国刚张 & 树森杨 2002,第205页
  144. ^ Farrokh 2007,第274页
  145. ^ Dani 1999,第21页
  146. ^ Drake 2009,第236页
  147. ^ Bird 2004,第46页
  148. ^ McGreal 1996,第202页
  149. ^ Daniel 2001,第57页
  150. ^ Nicolle 1996,第11页
  151. ^ Varma 2011,第206页
  152. ^ Durant 1950,第138页
  153. ^ Kaser 2010,第286页
  154. ^ Osborne 1970,第831页
  155. ^ Durant & Durant 1935,第150页
  156. ^ al-Zahrā 2002,第134页
  157. ^ Heath 1905,第265页
  158. ^ Durant & Durant 1935,第149页
  159. ^ Durant 1950,第149页
  160. ^ Durant 1950,第150页
  161. ^ Matyszak 2009,第227页
  162. ^ Stokes 2009,第553页
  163. ^ 163.0 163.1 Osborne 1970,第831页
  164. ^ Fergusson 1887,第381-383页
  165. ^ Puri 1987,第301页
  166. ^ Garthwaite 2005,第92页
  167. ^ 167.0 167.1 Nicolle 1996,第6页
  168. ^ Sassanids Used Commercial Labels: Iranian Archeologists. Payvand. 2004-08-21 [201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英语). 
  169. ^ Obolensky 1994,第29页
  170. ^ Ghirshman 1954,第342页
  171. ^ 171.0 171.1 Bowman, Garnsey & Cameron 2005,第463页
  172. ^ McNeill 1992,第394页
  173. ^ Yarshater 1983,第879-880页
  174. ^ Hutter 1993,第5-9页
  175. ^ Bowersock, Brown & Grabar 1999,第602页
  176. ^ Glassé & Smith 2003,第343页
  177. ^ Montgomery 2002,第45页
  178. ^ Cochini 1990,第281页
  179. ^ Marthaler 1993,第114-116页
  180. ^ Maseko 2010,第221页
  181. ^ Sirat 2002,第34页
  182. ^ Nisaia. Livius. [201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1) (英语). 
  183. ^ Elverskog 2010,第32页
  184. ^ MacKey 2008,第33页
  185. ^ Bury 1923,第109页
  186. ^ Sassanian Elite Cavalry — Book Review by Dr. David Khoupenia. Kaveh Farrokh. [201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3) (英语). 
  187. ^ Lightstone 1994,第275页
  188. ^ Neusner & Avery-Peck 2003,第82页
  189. ^ Parsi population in India declines. Payvand. 07-09-2004 [201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6) (英语). 

参考书目

  • (英文)Israeli, Raphael, The Iraq war: hidden agendas and Babylonian intrigue : the regional impact on Shi'ites, Kurds, Sunnis and Arabs, Sussex Academic Press, 2004, ISBN 1903900905 
  • (英文)Stokes, Jamie,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s of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1,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ISBN 0816071586 
  • (英文)Marshall Cavendish, World and Its Peoples, Marshall Cavendish, 2006, ISBN 0761475710 
  • (英文)Baskin, Judith R.; Seeskin, Kenneth, The Cambridge Guide to Jewish History, Relig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0521689740 
  • (英文)Shiels, Stan, Stan Shiels on centrifugal pumps: collected articles from "World Pumps" magazine, Elsevier, 2004, ISBN 185617445X 
  • (英文)Barnes, Ian; Swanston, Malcolm,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Bible, Book Sales, Inc., 2009, ISBN 0785821570 
  • (英文)Bütz, Jeffrey J.; Tabor, James, The Secret Legacy of Jesus: The Judaic Teachings That Passed from James the Just to the Founding Fathers, Inner Traditions / Bear & Co, 2010, ISBN 1594773076 
  • (英文)Yarshate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Inner Traditions / Bear & Co, 1993, ISBN 0521246938 
  • (英文)Hourani, Albert Habib, A history of the Arab peoples, Warner Books, 1991 
  • (英文)Bury, John B.,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1923 
  • (英文)Farrokh, Kaveh, Shadows in the desert: ancient Persia at war, Osprey Publishing, 2007, ISBN 1846031087 
  • (英文)Sagar, Krishna Chandra, Foreign influence on ancient India, Northern Book Centre, 1992, ISBN 8172110286 
  • (英文)Bowman, Alan K.; Garnsey, Peter; Cameron, Averil,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The crisis of empire, A.D. 193-33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301998 
  • (英文)Baker, Patricia; Smith, Hilary, Iran, Bradt Travel Guides, 2009, ISBN 1841622893 
  • (英文)Brosius, Maria, The Persians: an introduction, Taylor & Francis, 2006, ISBN 0415320895 
  • (英文)Farrokh, Kaveh, Shadows in the desert: ancient Persia at war, Osprey Publishing, 2007, ISBN 1846031087 
  • (英文)Falk, Avner, A psychoanalytic history of the Jews,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 Press, 1996, ISBN 0838636608 
  • (英文)Time-Life Books, Empires besieged: time frame--AD 200-600, Time-Life Books, 1988, ISBN 0809464160 
  • (英文)Dani, Ahmad Hasan,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3,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9, ISBN 8120815408 
  • (英文)Burke, Andrew; Elliot, Mark, Iran, Lonely Planet, 2008, ISBN 1741042933 
  • (英文)Mitchell, Stephen, Anatolia: land, men, and Gods in Asia Mino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0198150296 
  • (英文)Dignas, Beate; Winter, Engelbert, Rome and Persia in late antiquity: neighbours and riva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0521614074 
  • (英文)Ross, Steven K., Roman Edessa: politics and culture on the eastern fringes of the Roman Empire, 114-242 C.E., Routledge, 2001, ISBN 0415187877 
  • (英文)Christensen, Peter, The decline of Iranshahr: irrigation and environm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500 B.C. to A.D. 1500, Museum Tusculanum Press, 1993, ISBN 8772892595 
  • (英文)Rubenstein, Jeffrey L., Creation and composi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avli redactors (Stammaim) to the Aggada, Mohr Siebeck, 2005, ISBN 3161486927 
  • (英文)Garthwaite, Gene Ralph, The Persians, Wiley-Blackwell, 2005, ISBN 1557868603 
  • (英文)Cameron, Averil; Ward-Perkins, Bryan,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Late antiquity : empire and successors, A.D. 425-600 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1557868603 
  • (英文)Neusner, Jacob, A history of the Jews in Babylonia 2, Brill Archive, 1969 
  • (英文)Potter, David Stone, The Roman Empire at bay, AD 180-395, Routledge, 2004, ISBN 0415100577 
  • (英文)Bunson, Matthew, Encyclopedia of the Roman empire, Infobase Publishing, 2002, ISBN 0816045623 
  • (英文)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The Houghton Miffli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3, ISBN 061825210X 
  • (英文)Barnes, Timothy David, Constantine and Eusebi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ISBN 0674165314 
  • (英文)Norwich, John Julius, 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 Vintage Books, 1997, ISBN 0679772693 
  • (英文)Butcher, Kevin, Roman Syria and the Near East, Getty Publications, 2003, ISBN 0892367156 
  • (英文)Possekel, Ute, Evidence of Greek philosophical concepts in the writings of Ephrem the Syrian, Peeters Publishers, 1999, ISBN 9042907592 
  • (英文)Sandler, Stanley, Ground warfare: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1, ABC-CLIO, 2002, ISBN 1576073440 
  • (英文)Dadachanji, Faredun Kavasji, Parsis, ancient and modern and their religion: never before has so much been achieved by so few, F.K. Dadachanji, 1989 
  • (英文)Shahîd, Irfan, Byzantium and the Arabs in the fourth century, Dumbarton Oaks, 1984, ISBN 0884021165 
  • (英文)Browning, Robert, The Emperor Juli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ISBN 0520037316 
  • (英文)Daniel, Elton L., The history of Ira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ISBN 0313307318 
  • (英文)Chisholm, Hugh,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literature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28,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11 
  • (英文)Millar, Fergus, A Greek Roman Empire: Power and Belief Under Theodosius II (408-45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ISBN 0520253914 
  • (英文)MacHenry, Robert,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 32 vol. Micropedia, Bayeu - Ceanothus,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92, ISBN 0852295537 
  • (英文)Encyclopœ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 new survey of universal knowledge 2, Encyclopœdia Britannica, 1963 
  • (英文)Frye, Richard Nelson, The heritage of Central Asia from antiquity to the Turkish expansion,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1996, ISBN 155876111X 
  • (英文)Byfield, Ted; Stanway, Paul, The sword of Islam: A.D. 565 to 740 : the Muslim onslaught all but destroys Christendom, Christian History Project, 2004, ISBN 0968987346 
  • (英文)Kohn, George C., Dictionary of wars, Infobase Publishing, 2007, ISBN 0816065772 
  • (英文)Suny, Ronald Grigor, The making of the Georgian n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253209153 
  • (英文)Bausani, Alessandro, The Persians, from the earliest days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Elek, 1971 
  • (英文)Beckwith, Christopher I.,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0691135894 
  • (英文)Greatrex, Geoffrey, Rome and Persia at war, 502-532, Francis Cairns, 1998, ISBN 0905205936 
  • (英文)Williams, Henry Smith, The historians' history of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s as recorded by over two thousand of the great writers of all ages 8, Hooper & Jackson, Ltd., 1909 
  • (英文)Dodgeon, Michael H.; Lieu, Samuel N. C.; Greatrex, Geoffrey,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 AD 363-628, Routledge, 2002, ISBN 020399454X 
  • (英文)Barker, John W., Justinian and the later Roman Empire,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1966, ISBN 0299039447 
  • (英文)Chisholm, Hugh,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literature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o., 1910 
  • (英文)Globe encyclopaedia, The Globe encyclopaedia of universal information, ed. by J.M. Ross, 1878 
  • (英文)Freely, John, The western shores of Turkey: discovering the Aegean and Mediterranean coasts, Tauris Parke Paperbacks, 2004, ISBN 1850436185 
  • (英文)Bowersock, Glen Warren; Brown, Peter Robert Lamont; Grabar, Oleg, Late antiquity: a guide to the postclassical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674511735 
  • (英文)Farrokh, Kaveh, Sassanian elite cavalry AD 224-642, Osprey Publishing, 2005, ISBN 1841767131 
  • (英文)Sicker, Martin, The pre-Islamic Middle Eas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0, ISBN 0275968901 
  • (英文)Riddle, John M., A 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s, 300-1500,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ISBN 1903900905 
  • (英文)Redgate, Anne Elizabeth, The Armenians, Wiley-Blackwell, 2000, ISBN 0631220372 
  • (英文)Lee, A. D., Information and Frontiers: Roman Foreign Relations in Late Antiqu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521028256 
  • (英文)München,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 Yemen: 3000 years of art and civilisation in Arabia Felix, Pinguin-Verlag, 1987, ISBN 3701622922 
  • (英文)Howard-Johnston, James, Witnesses to a World Crisis: Historians and Histories of the Middle East in the Seventh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019920859X 
  • (英文)Mitchell, Stephen, 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D 284-641: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world, Wiley-Blackwell, 2007, ISBN 1405108576 
  • (英文)Browning, Robert, The Byzantine Empire, CUA Press, 1992, ISBN 0813207541 
  • (英文)Scott, Richard; Dennis, Peter, Decline and Fall: Byzantium at War, Osprey Publishing, 2008, ISBN 1846034027 
  • (英文)Kaegi, Walter Emil, Heraclius: emperor of Byzantiu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814596 
  • (英文)Reuter, Timothy,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c. 900-c. 102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521364477 
  • (英文)Barnard, Leslie William, The Graeco-Roman and oriental background of the iconoclastic controversy, BRILL, 1974, ISBN 9004039449 
  • (英文)Brook, Kevin Alan, The Jews of Khazaria,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ISBN 074254981X 
  • (英文)Galvan, Abu Noah Ibrahim Ibn Mika'eel Jason, Art Thou That Prophet?, Lulu.com, 2008, ISBN 0557000335 
  • (英文)Ostrogorski, Georgije,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9, ISBN 0813505992 
  • (英文)McAllister, Stuart E., The sword and shield of God: Byzantine strategy and tactics under Heraclius during the last Persian war and first Arab war, ProQuest, 2007, ISBN 0549469702 
  • (英文)Norris, Herbert, Medieval costume and fashion,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1999, ISBN 0486404862 
  • (英文)Sinha, Mukesh Kumar, The Persian world: understanding people, polity, and life in Iran, Afghanistan, and Tajikistan, Hope India, 2005, ISBN 8178710684 
  • (英文)Nissen, Hans J.; Heine, Peter, From Mesopotamia to Iraq: a concise hist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ISBN 0226586642 
  • (英文)Nicolle, David, The Great Islamic Conquests AD 632-750, Osprey Publishing, 2009, ISBN 1846032733 
  • (英文)Demange, F., Glass, gilding, & grand design: art of Sasanian Iran (224-642), Asia Society, 2007, ISBN 0878481060 
  • (英文)Hedin, Sven, My life as an explorer,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8, ISBN 8120610571 
  • (英文)Kort, Michael,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Infobase Publishing, 2004, ISBN 0816050740 
  • (英文)Bashīr, Sulaymān, Arabs and others in early Islam, Darwin Press, 1997, ISBN 0878501266 
  • (英文)Tritton, A. S., The Caliphs and Their Non-Muslim Subjects, Frazer Press, 2008, ISBN 1443787035 
  • (英文)Frye, Richard Nelso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The period from the Arab invasion to the Saljuq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ISBN 0521200938 
  • (法文)Stokvis, A. M. H. J., Manuel d'histoire, de généalogie et de chronologie de tous les états du globe, depuis les temps les plus reculés jusqu'à nos jours: Asie, Afrique, Amérique, Polynésie, B. M. Israël, 1966 
  • (英文)Lalljee, Yousuf N., Know Your Islam, TTQ, INC., 1993, ISBN 0940368021 
  • (英文)Balyuzi, Hasan, Baha'u'Llah: the King of Glory, George Ronald Publisher, 2000, ISBN 0853983283 
  • (英文)Harper, Prudence Oliver, Silver Vessels of the Sasanian Period: Royal imagery,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1, ISBN 0870992481 
  • (波斯文)Sarfarāz, ʻAlī Akbar; Fīrūzmandī, Bahman; Muḥsinī, Ḥusayn; Sarvʹqadī, Muḥammad Jaʻfar, Mād, Hakhāmanishī, Ashkānī, Sāsānī, Intishārāt-i Mārlīk, 1996, ISBN 9649049517 
  • (英文)Durant, Will; Durant, Ariel,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The age of Faith; a history of medieval civilization (Christian, Islamic, and Judaic) from Constantine to Dante, A.D. 325-1300, Simon and Schuster, 1935 
  • (英文)Nicolle, David, Sassanian armies: the Iranian empire early 3rd to mid-7th centuries AD, Montvert, 1996, ISBN 1874101086 
  • (英文)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Iran A Country Study,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ISBN 1419126709 
  • (英文)Williams, Stephen, Diocletian and the Roman recovery, Routledge, 1997, ISBN 0415918278 
  • (英文)Ward, Steven R., Immortal: a military history of Iran and its armed forc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1589012585 
  • (英文)Wiesehöfer, Josef, Ancient Persia, I.B.Tauris, 2001, ISBN 1860646751 
  • (英文)Gyselen, Rika; Szuppe, Maria, Matériaux pour l'histoire économique du monde iranien, Association pour l'Avancement des Etudes Iraniennes, 1999, ISBN 291064006X 
  • (英文)Gernet, Jac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521497817 
  • (中文)张岂之; 国刚张; 树森杨, 隋唐宋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ISBN 9571128538 
  • (英文)Drake, Lois, Issa: The Greatest Story Never Told, Summit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193289005X 
  • (英文)Bird, H. E., Chess History And Reminiscences,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ISBN 1419112805 
  • (英文)McGreal, Ian Philip, Great literature of the Eastern World: the major works of prose, poetry and drama from China, India, Japan, Korea and the Middle East, HarperCollins, 1996, ISBN 0062701045 
  • (英文)Varma, Daya Ram, The Art and Science of Healing Since Antiquity, Xlibris Corporation, 2011, ISBN 1456842102 
  • (英文)Durant, Will, The age of faith: a history of Medieval Civilization -Christian, Islamic, and Judaic - from Constantine to Dante: A.D. 325-1300, Simon and Schuster, 1950 
  • (英文)Kaser, Karl, The Balkans and the Near East: Introduction to a Shared History, LIT Verlag Münster, 2010, ISBN 3643501900 
  • (英文)Osborne, Harol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t, Clarendon P., 1970 
  • (英文)al-Zahrā, Dānishgāh-i, Contemporary Iranian art & the Islamic world, Al-Zahra University, 2002 
  • (英文)Heath, Dudley, Miniatures, Methuen and Co., 1905 
  • (英文)Matyszak, Philip, The Enemies of Rome: From Hannibal to Attila the Hun, Thames & Hudson, 2009, ISBN 0500287724 
  • (英文)Fergusson, James,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in all countri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1, Dodd, 1887 
  • (英文)Puri, Baij Nath,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87, ISBN 8120803728 
  • (英文)Obolensky, Dimitri, Byzantium and the Slavs,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94, ISBN 088141008X 
  • (英文)Ghirshman, Roman, Iran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Islamic conquest, Penguin Books, 1954 
  • (英文)McNeill, William H., 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ISBN 0226561410 
  • (英文)Yarshater, Ehsa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Univ. Pr., 1983, ISBN 0521246997 
  • (英文)Hutter, Manfred, Manichaeism in the Early Sasanian Empire, Numen (BRILL), 1993, 40 (1) 
  • (英文)Glassé, Cyril; Smith, Huston,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Rowman Altamira, 2003, ISBN 0759101906 
  • (英文)Montgomery, Robert L., The lopsided spread of Christianity: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usion of religion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 ISBN 0275973611 
  • (英文)Cochini, Christian, Apostolic origins of priestly celibacy, Ignatius Press, 1990, ISBN 0898702801 
  • (英文)Marthaler, Berard L., The creed: the apostolic faith in contemporary theology, Twenty-Third Publications, 1993, ISBN 0896225372 
  • (英文)Maseko, Achim Nkosi, Church Schism & Corruptions, lulu.com, 2010, ISBN 9781409221869 
  • (英文)Sirat, Colette, Hebrew manuscripts of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521770793 
  • (英文)Elverskog, Johan, Buddhism and Islam on the Silk Roa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0, ISBN 0812242378 
  • (英文)MacKey, Sandra, The Iranians: Persia, Islam and the Soul of a Nation, Paw Prints, 2008, ISBN 1439502153 
  • (英文)Lightstone, Jack N., The rhetoric of the Babylonian Talmud: its social meaning and context, Wilfrid Laurier Univ. Press, 1994, ISBN 0889202389 
  • (英文)Neusner, Jacob; Avery-Peck, Ala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Judaism, Wiley-Blackwell, 2003, ISBN 1577180593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