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中信(1915年10月15日—2003年12月28日)[1]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浦东新区)人,中国油画家,篆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艾中信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和张书旗等。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2] 艾中信是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家的杰出代表,是致力于推进写实主义的一位先驱。他提倡现实主义,主张创作立足于生活,其抒情风景作品被李可染称为“中国的油画墨”。

艾中信
出生(1915-10-15)1915年10月15日
 中国江苏省川沙县养正村
逝世2003年12月28日(2003岁—12—28)(87岁)
 中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知名于油画
知名作品《雪中送炭》、《红军过雪山》、《秋野》、《东渡黄河》、《林荫下》、《紫禁城残雪》
政党无党籍
运动写实主义写意
配偶黎莉莉

生平

1915年 10月13日出生于当时仍属江苏的川沙县养正村。

1921年,在养正小学读书,爱好美术。

1925年,在川沙县高小上学,开始学水墨画。

1927-1934年,先后在上海市钱业小学和南洋中学读书。

1934年就学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开始在《上海漫画》杂志上发表漫画,第一幅是《白色殿堂的魔相-莫索里尼》。

1936年,艾中信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吕斯百学素描、油画;师从张书旗学花鸟;师从徐悲鸿学画走兽;师从傅抱石学美术理论及篆刻;师从黄君璧学画山水;师从陈之佛学美术史。

1938年,与张书旗合作中国画《嘉陵江䊹夫》,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造型艺术展览会》。

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41年,作油画《卖柑者》(由重庆中央图书馆收藏)、《缝》、《吟》,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性美展《元旦抗战画展》,获青年美术家奖。

1942年任徐悲鸿助教。创作歌颂游击队的油画《枕戈达旦》,得徐悲鸿的嘉许。该画1946年由中国美术学院收藏,后毁于文革

1946年,作《向日葵》、《芍药》、《斑鸠》等。

1947年,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理事。创作《雪里送炭》、《紫禁城残雪》、《崇文门外》、《国子监》等油画。

1949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1953年,与董希文、邵宇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任速写记者。

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1979年,任副院长。

1956年,5月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德累斯顿城750年周年纪念会及该城画廊修复开幕典礼。访问东德美术课学院并座谈。

1961年,任《美术》杂志编委。

1978年,艾中信与著名电影艺术家黎莉莉结婚。

1980年,出版专著《徐悲鸿研究》。作《清晨》、《古柏》。

1983年,10月13日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匈牙利、比利时等欧洲四国访问,考察美术大学。

1984年,创作《忆写嘉陵》(中国美术馆藏)。与郑经文编辑《吴作人的画》,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场录制。

1985年,任第四届全国美协理事。为《中国现代教育家传》著《徐悲鸿传》;为徐悲鸿诞辰90周年著文《关于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的研讨》。作《喜雨》、《祖国的北大门》等。

1986年,作《朝阳》、《树荫》等。

1989年,作《秋野》、《䊹夫》等。

1990年,任吴作人国际基金会理事长。创作《忆写嘉陵》(二)、《忆写中渡口》等。

1991年,出版专著《油画风采谈》。作品《枣树花开》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特展》。

1992年,著作《怎么画油画》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第2版。

1994年,《艾中信画集》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作《礁石》、《都江堰》。

1995年,任中国油画学会顾问。

1996年,作品《浩气长存》参加国立台南社会教育馆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国当代名家油画百人大展》。

1997-2002年,篆刻金石《世有伯乐》、《朝花夕拾》、《悲天悯人》、《士可杀不可辱》等百余枚。

2002年5月,获中国文化部颁发《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3年8月,获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

2003年12月28日,艾中信逝世。[2]

作品

油画

 
《崇文门外》(1946) 艾中信 画布油画 Oil on Canvas

《枕戈达旦》、《紫禁城残雪》(1947)、《雪中送炭》(1947)、《蜀山隆冬》(1943)、《斑鸠》(1946)由中央美术学术收藏。

《卖柑者》获得重庆抗战美术展览会青年奖,由中央图书馆收藏。

《沙坪小景 》获得得重庆“第3届全国美展”教育部奖。

《通往乌鲁木齐》、《亿嘉陵》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画家和美术评论家韦启美评价说:《通往乌鲁木齐》不仅仅是他对个人的超越,实在是当代中国风景画的巅峰。

《红军过雪山》、《东渡黄河》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2]

《雪原放牧》(1992)、《秋野》(1983)、《崇文门外》(1946)、《林荫下》(1986)、《枣树花开》(《五老胡同美院宿舍》)(1953)等作品由艺术家家属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著作

艾中信曾经为上海《时代日报》编辑《艺术》双周刊,并且在《时代日报》及《民主》(周刊)发表过漫画。艾中信的《油画风采谈》、《读画论画》(海天出版社)、《怎样画油画》等书为美术界的人们所爱读。他写的回忆徐悲鸿的文字已集纳成《徐悲鸿研究》(上海人美出版社)。他主编了《新中国文艺大系》中的美术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美术卷。[2]

评价

“写实中的写意”这一特点是中国油画在二十世纪众多艺术家的创作性探索,其中便包括艾中信一生的成果。 “他在大学期间学过中国画,后来的环境更常和中国画家在一起,中国画的写意对他有很深的潜在影响,到晚年有闲时,他还能偶弄纸上笔墨和寄情于篆刻。 尽管一般地说来,感性形式总是精神内涵的外显,但中国审美术语中的“意象”更有它的特殊性,它强调意在笔先的决定性意义,强调“象”在创作思维中被转化成为精神性的“意”的范畴的东西...... 据我所知,艾中信在理论上注意“意象”这个要义是后来的事,而他的艺术修习和实践早就走在这条路上了。写实中的写意属于中国油画在20 世纪中期很多人共同努力一种创造性探索,其中包括艾中信独到的成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钟涵语)

纪念

2005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馆和中国油画学会共同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纪念性回顾展《名师足迹 - 艾中信艺术展》。

2015年,在艾中信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家属艾民有、艾民知、艾民学表示愿将艾中信十一幅油画作品,二十二幅速写作品捐赠予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中国美术馆随即汇编画册《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 - 名师足迹:20世纪中国油画名家·艾中信》。[3]

学生

参考文献

  1. ^ 邵大箴主编,中国美术百科全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5页
  2. ^ 2.0 2.1 2.2 2.3 艾中信,中华美术网,于2013-04-10查阅.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艾中信作品捐赠收藏项目. [2017-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