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英语:The Martian,香港、新加坡译《火星任务》,台湾译《绝地救援》)是一部2015年美国科幻电影,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德鲁·戈达德编剧。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小说《火星任务》。由马特·达蒙、杰西卡·查斯坦、迈克尔·潘纳、杰夫·丹尼尔、凯特·玛拉、克里斯汀·韦格、肖恩·比恩、塞巴斯蒂安·斯坦、艾赛儿·汉宁和切瓦特·艾乔福主演[4]。
火星救援 The Martian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雷德利·斯科特 |
监制 | 马克·赫芬姆 西蒙·金伯格 迈克尔·谢弗 雷德利·斯科特 阿迪亚·苏德 |
编剧 | 德鲁·戈达德 安迪·威尔 |
剧本 | 德鲁·戈达德 |
原著 | 《火星任务》 安迪·威尔作品 |
主演 | |
配乐 | 哈利·葛瑞森-威廉斯 |
摄影 | 达留什·沃尔斯基 |
剪辑 | 彼得·斯卡利亚 |
制片商 | 斯科特自由制片公司 Genre Films TSG Entertainment |
片长 | 142分钟[1] |
产地 | 美国[1]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二十世纪福克斯 |
预算 | 1.08亿美元[2] |
票房 | 6.3亿美元[3]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火星救援 |
香港 | 火星任务 |
台湾 | 绝地救援 |
新加坡 | 火星任务 |
监制西蒙·金伯格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开始于2013年3月开始发展本片,并找来了德鲁·戈达德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原本戈达德将会执导电影,但进度迟迟未推进,后来雷德利·斯科特取代了他作为导演,马特·达蒙被选作担任主角、Genre Films制作。拍摄开始于2014年11月,主要取景地位于约旦和布达佩斯,历时约70天左右。
电影于2015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展出,在美国定于2015年10月2日上映(含3D版)。电影好评如潮,主要称赞演员的演出和故事的合理性;在美国上映首周以5430万美元居冠,最终全球票房总计6.19亿美元。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7项提名,雷德利·斯科特赢得土星奖最佳导演奖。
剧情
公元203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瑞斯三号(Ares 3)进行载人登陆火星任务,任务原定全长31火星日,但在第18火星日(Sol 18)遇上时速175公里的沙尘暴而被迫中断任务,所有人登上火星接驳小艇(MAV)离开。但在撤离时,宇航员兼植物学家马克·瓦特尼不幸被吹飞的天线打中失去踪影。任务指挥官玛丽莎·路易斯因上升载具过于倾斜而放弃搜索瓦特尼,被迫下令太空舱发射升空,而瓦特尼也因生命特征探测仪故障而被认定已经死亡。
在组员离开后,瓦特尼被宇航服的警报声吵醒,发现自己被遗留在火星,并且宇航服被天线刺穿,幸好天线和流出的血把破洞封上,瓦特尼立即冲回居住舱(Habitat Module)处理伤口。之后开始点算物资,发现剩下的物资只能支持他一个人过309火星日,而下一次任务组员到火星需要4年时间。瓦特尼便继续查找其他物资,并发现一个原定感恩节打开的箱子内塞满了马铃薯。所幸瓦特尼是一名植物学家,瓦特尼决定用火星的土壤在居住舱种植马铃薯来续命。瓦特尼使用登陆舱留下的下降段用剩的联氨来制造水(N2H4+ O2 → 2H2O + N2↑)来灌溉,并使用自己和其他组员的排遗物作肥料,成功种出马铃薯幼苗。
在第54火星日,NASA的地面人员透过卫星图片发现阿瑞斯三号营区的火星探测车被移动过,太阳能板也被清洁干净,从而得知瓦特尼仍然在世,一边继续透过火星轨道卫星观察,一边筹备营救行动。之后,控制中心也观察到瓦特尼驾驶火星探测车驶离营区,在计算其路线后确定瓦特尼正前往1997年所发射,因为小故障而失联的火星探路者号降落地点。一小队人立即前往喷气推进实验室查找火星探路者号的复制品,并成功收到瓦特尼重启火星探路者号发送的消息。
最初双方只能透过火星探路者号的旋转摄影机使用简单的是非题对话,发送对话更需约32分钟,但瓦特尼觉得需要更复杂的天文工程对话,而26个字母加上问号会使得镜头旋转角度太小(13度)造成识别困扰,便从电子技术人员贝丝·乔韩森的笔电中找到16进制的标准代码表,开始跟地面控制中心进行更复杂的对话,并根据地面控制中心的指引骇进火星探测车的电脑,令NASA透过火星探路者号连上探测车的频段,从而能用文字进行对话。
过了一段时间,在第134火星日,当瓦特尼在返回营区时,居住舱突然发生爆炸性失压,全部正在种植的马铃薯因暴露在火星的低温低压环境而死亡,且无法再次复播种植,瓦特尼只能倚靠之前收成的马铃薯生存下去,并将于600天左右断粮。航空航天局也决定发射搭载虹膜号(Iris)补给艇的擎天神5号运载火箭来把瓦特尼的任务时长拉长到接近900火星日,让瓦特尼能撑到阿瑞斯四号任务抵达火星。但因时间紧迫而没有进行全面检查,因此忽略了这次补给是运送蛋白质块,在发射时,产生的超重令蛋白质块液化,导致虹膜号重量不均,令火箭在发射后约45秒因异常震动,于半空爆炸解体。
此时,中国国家航天局伸出了援手,向NASA表示中国的太阳神火箭能协助美国把虹膜号送到火星,NASA后来总结出两份计划:一是把虹膜号直接用太阳神送到火星,让瓦特尼等到阿瑞斯四号的组员抵达;二是把虹膜号送到正在减速的赫尔墨斯号(Hermes),并让其加速,进行重力助推前往火星,把瓦特尼接走。NASA选择了第一个,但飞行总监米区秘密地把计划二的内容告知阿瑞斯三号的组员,并在全员赞成的情况下强行修改航道,迫使他们发射火箭,把虹膜号送上来。
NASA把计划二告知瓦特尼,并指示他再次改装火星探测车,前往预定阿瑞斯四号使用的接驳小艇的所在地。但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发现:因赫尔墨斯号进行重力助推后速度较快,只能进入较高轨道,而上升载具要载着一个人到达这个高度,必需减掉五千公斤的质量。因此,他们指示瓦特尼到达后把火箭的鼻锥、窗户、控制台、座椅等等拆掉,仅剩下一张椅子和船壳,并从赫尔墨斯号遥控升空。
在全球注目下,瓦特尼坐着阿瑞斯四号在阿瑞斯三号的驾驶员瑞克·马提尼兹的控制下发射升空。但接驳小艇的高度不足,无法与赫尔墨斯号会合。阿瑞斯三号的组员们商量后决定用姿态控制火箭下降高度,并引爆气压舱来减速,最终与接驳小艇的距离缩小为312米,相对速度降至每秒5米。而瓦特尼也刺穿手套令自己加速将距离缩短,并由指挥官露易斯成功抓住瓦特尼,把他带上赫尔墨斯号,返回地球。而全世界看着电视转播的民众也欢声雷动。
最后,瓦特尼退出了宇航员行列,转为宇航员培训计划的导师,并在第一天向学生分享了他在火星生存的经历。而中美两国也以此为契机召开载人登火合作,后来发射的阿瑞斯五号火箭中,加入了中国宇航员的身影。
演员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配音 |
马特·达蒙 Matt Damon |
马克·沃特尼 Mark Watney |
阿瑞斯三号的植物学家和工程师[5]。 | 孟令军 |
杰西卡·查斯坦 Jessica Chastain |
玛丽莎·露易斯 Melissa Lewis |
阿瑞斯三号的指挥官,地质学家[5],军人出身。 | 王晓巍 |
迈克尔·潘纳 Michael Pena |
瑞克·马提尼兹 Rick Martinez |
阿瑞斯三号的驾驶员,军人出身。是马克的好友。其后成为阿瑞斯五号任务的宇航员之一。 | 赵鑫 |
凯特·玛拉 Kate Mara |
贝丝·乔韩森 Beth Johanssen |
阿瑞斯三号的系统操作员。电脑工程师。后与贝克结婚,并生下一子。 | 牟珈论 |
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
克里斯·贝克医生 Dr. Chris Beck |
阿瑞斯三号的医务官。后与乔韩森结婚,与其育有一子。 | 崔晓东 |
艾赛儿·汉宁 Aksel Hennie |
亚力克斯·沃格 Alex Vogel |
阿瑞斯三号的导航员、化学家。 | 何忠石 |
杰夫·丹尼尔 Jeff Daniel |
泰迪·山德斯 Teddy Sanders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署长。 | 杨波 |
克里斯汀·韦格 Kristen Wiig |
安妮·蒙特罗斯 Annie Montrose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闻部主管。 | 纪艳芳 |
肖恩·比恩 Sean Bean |
米区·亨德森 Mitch Henderson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瑞斯三号任务主管。 | 王利军 |
切瓦特·艾乔福 Chiwetel Ejiofor |
文森·克普尔 Vincent Kapoor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救援主管。 | 郭金非 |
唐纳德·格洛沃 Donald Glover |
李察·普奈尔 Rich Purnell |
喷射推进实验室的航天动力学家。 | 高晗 |
黄凯旋 Benedict Wong |
布鲁斯·吴 Bruce Ng |
喷射推进实验室主管。负责营救计划的火箭设计。 | 虞桐伟 |
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 |
明蒂·帕克 Mindy Park |
任务控制中心卫星策划员。 | 杨鸣 |
高雄 Eddy Ko |
郭明 Guo Ming |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首席科学家。 | 虞桐伟 |
陈数 Chen Shu |
朱涛 Zhu Tao |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副首席科学家。 | 使用原声 |
制作
开发
影片改编自威尔2011年同名小说,由斯科特执导,德鲁·戈达德编剧。二十世纪福克斯在2013年3月买下小说改编权,制片人西蒙·金伯格负责将小说开发成电影[6]。5月份,金柏格和片方就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展开谈判[7]。金柏格写剧本,马特·达蒙表示金柏格执导的话,有兴趣参演。戈达德后来找机会导演漫画改编电影《邪恶六人组》[8]。金柏格之后买下《火星救援》原著,吸引斯科特的注意[9]。2014年5月,斯科特和片方就达蒙饰演片中滞留宇航员一角洽谈[10]。斯科特说,他被科学的强调吸引住,认为可能实现寓教于乐的平衡。达蒙也说他被小说、剧本和与斯科特合作的机会迷上了[11]。斯科特确认参与后,计划迅速获得批准,步入正轨[12]。戈达德后来告诉《剧本创意》(Creative Screenwriting)杂志表示,和他相比,斯科特拍这部电影要好得多:“既然是斯科特,协调就不在话下,因为我很尊敬他。每天我都会环顾四周,想着‘雷德利·斯科特真的在做这部作品吗?太让人兴奋了[13]!’”
摄制
影片内景于匈牙利首府布达佩斯以西26公里的制酒重镇艾杰克的科罗达制片厂搭建。里面拥有世界最大的片场系统[14][15]。影片于2014年11月24日开拍[16]。斯科特选择用3D摄影机拍摄影片[17]。大约20套布景为影片搭建(斯科特2014年作品《法老与众神》有70套布景,2007年作品《美国黑帮》有100多套)。取景片场旁边的片场中种植着货真价实的马铃薯[18]。六人团队为影片设计了15套服装。马特·达蒙在场的部分外景于2015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约旦瓦地伦取景,一共拍了八天[15][19][20]。瓦地伦也是其他火星背景电影的取景地,例如2000年的《火星救援》和《红色星球》、2013年的《火星上的最后时日》[21]。影片的拍摄总共持续了大约70天[15]。一架特制火星车模型为影片搭建,为了对约旦人民的热情好客表示感谢,主创团队向他们赠送了这架模型,模型目前在约旦皇家汽车博物馆展览[22][23]。
威尔在他的小说中避免写道惠特尼孤独绝望。惠特尼的幽默特质在影片中保留,斯科特还展现了主角在荒芜、尘埃滚滚的火星景观中孤独。《好莱坞报道》的托德·麦卡锡写道:“回到地球上的场景为火星的干旱带来忙碌、数量稠密的配重,得到约旦瓦地伦附近地区的外景的辉煌呈现[24]。”达蒙表示,他和斯科特受到展现受困登山者的2003年纪录电影《冰峰168小时》启发[25]。斯科特还希望片中惠特尼像鲁滨逊这个与世隔绝的角色,但认为片中他又有点不同,因为他在各种任务摄影机的监控下自行监测他的行为[18]。
按照斯科特的说法,影片剪辑第一版长达2小时45分钟[26]。家用媒体发行的是加长版,2小时31分钟[27][28]。
NASA的参与
小说发行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邀请威尔参观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和喷气推进实验室。斯科特开始准备影片时,威尔联系航空航天局协拍[29]。斯科特和制片人马克·赫芬姆举行第一次制作会议时,他们打电话给航空航天局,和局子的电影和电视联系员伯特·乌尔里奇(Bert Ulrich)对话[30]。航空航天局看到影片有推广太空探索的潜质,决定协助剧组刻画片中的科学和技术[29]。参与合作的航空航天局重要职员有行星科学处处长詹姆斯·L·格林和太阳系探索项目执行官戴夫·拉弗利[30]。开拍前,斯科特和格林有过两次交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航空航天局每周回答问题,总共数百个,从放射性同位素系统,到日后火星宇航员住所“棚屋”的可能模样。这些问题由格林回答,或是交给相关的专家,之后转交给斯科特团队,让他们为制片找路子[31][32]。航空航天局还发去数百张火星和展现计算机显示屏模样的控制中心的图像文件[33]。格林安排布景师亚瑟·麦克斯参观休斯敦约翰逊太空中心,亚瑟花了八个钟头会见了多位专家,拿到数百张图片[31][33]。布景团队在片场搭建了非常现代化的未来主义任务控制中心。在《Ars Technica》看来,这描绘了“我们所有人幻想的太空中心”,一反约翰逊中心“衰败大学校园”模样[34]。
《新闻周刊》称,航空航天局在影片中的合作超出大多数电影:“航空航天局许多部门的员工都在影片中进行咨询,从剧本开发到主体摄影,再到现在帮助宣传到剧院上映”[30]。期间,航空航天局的制片联系员将影片剧本首页于2014年12月5日搭载于执行探索飞行任务1号的猎户座飞船[35]。
《洛杉矶时报》表示航空航天局和科学界普遍认为影片是普及载人火星任务的办法。《纽约时报》报道称影片是“航空航天局的完美植入,他们在其网站上宣传这部影片已经得到回报。星期一(2015年9月28日),科学家宣布火星侦察轨道器摄影机拍到的画面出现了液态水的标志[36][37],这时机暗示航空航天局一定拿下了整个跨界宣传活动[38]。”航空航天局项目经理吉姆·埃里克森表示将向观众展示人类前往火星的“风险和回报”[39]。
2015年10月,航空航天局上线了追随惠特尼火星跋涉征程的网页工具[40],并详述未来的计划和现实中人类旅行火星中太空航行对人体的影响[41][42][43][44][45]
音乐
电影原声由哈利·葛瑞森-威廉斯负责制作,这也是他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第四次合作。在影片中穿插了多首20世纪的迪斯科金曲成为一个亮点。
《I Will Survive》作为片尾曲,以呼应本电影主题。呼应就算情势再如何险恶、生存机会再如何地渺茫,也要有尝试挑战活下去的勇气。
电影中出现过的1970年代歌曲如下:
- "Turn the Beat Around" by Vicki Sue Robinson
- "Hot Stuff" by Donna Summer
- "Rock the Boat" by The Hues Corporation
- "Don't Leave Me This Way" by Thelma Houston
- "Starman" by David Bowie
- "Waterloo" by ABBA
- "Love Train" by The O'Jays
- "I Will Survive" by Gloria Gaynor (片尾曲)
宣传
二十世纪福克斯为影片启动了病毒营销活动。2015年6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宇航员迈克尔·马西莫诺分享了一段太空影片Podcast,介绍达蒙的角色及其他机组成员。Ars Technica认为,短片和斯科特2012年电影《普罗米修斯》的病毒影片类似,风格上都是“制作华丽丽的虚构宣传物料”。制片方之后于6月8日发布正式预告片。《福布斯》杂志表示:“二十世纪福克斯剪出了一部非常的完美的预告片,绝对会推动票房。片子定下了赌注,呈现出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主角,炫耀了全明星阵容,抛出了可能的宣传口号,以严酷幽默的台词收尾”。《吉米·坎摩尔直播秀》主持人吉米·坎摩尔发布了一段改版预告片《大师宇航员:火星救援》(The Mastronaut: Emission to Mars),花式恶搞剪辑原版影片。
8月初,福斯发布主创访谈片段。中旬,另一段预告片发布,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喷气推进实验室举办“火星人日”,宣传影片并强调太空计划目前致力于载人火星救援的实现。8月下旬,福斯发布《名人谈星》特集,其中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讲解了旅行到火星的危害。9月,斯科特的RSA Films发布影片先导片段。片中,达蒙身穿Under Armour运动服,积极参与他的异星任务。
发行
电影原定于2015年11月25日上映;在2015年6月10日,宣布改至10月2日[46]。
评价
专业影评
电影整体获得了正面的评价。烂番茄根据207篇专业影评持有94%的新鲜度,平均得分7.6/10;该网站共识:“聪明、惊险、令人惊奇的扣人心弦,《火星救援》拥有最佳男主角麦特·达蒙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忠实畅销书改编”[47]。Metacritic得分81(满分100),好评居多[48]。
《综艺》的首席国际影评人彼得·迪布吉称赞《火星救援》为“一个迷人和谨慎求实的外太空生存故事”[49]。《卫报》的亨利·贝尔比斯从五颗星给了本片三颗星的评价,他将电影拿来放于《异形》(1979年)和《普罗米修斯》(2012年)之间,并认为这部并不是斯科特最好的作品,但可说是他近年来最好的一部[50]。
中国科幻作家与影评人认为,科学知识丰富、细节真实、对原著还原度高、饱含乐观主义精神是本片的特点和优点。[51][52][53]
票房
北美方面,首周票房5430万美元位居第一名,排于《精灵旅社2》前。并在下一周以3700万美元再度登冠。在连续蝉联两周冠军后,中途于第42周被《鸡皮疙瘩》抢下冠军。后在第43和44周《火星救援》隔周第三度与第四度登顶。
中国大陆方面,首周5天入账3.1亿人民币居榜首,次周收1.72亿蝉联冠军。[54]第三周再收8000万列第三位,最终成绩为5.87亿。
台湾方面,首周四天票房为新台币5900万元[55];次周票房累计至新台币1.24亿元[56];第三周票房累计至新台币1.55亿元[57];第四周票房累计至新台币1.72亿元[58]。
上一届: 《精灵旅社2》 |
2015年美国周末票房冠军 第40-41周 |
下一届: 《鸡皮疙瘩》 |
上一届: 《鸡皮疙瘩》 |
2015年美国周末票房冠军 第43-44周 |
下一届: 《007:幽灵党》 |
上一届: 《实习生》 |
2015年台北周末票房冠军 第40-41周 |
下一届: 《实习生》 |
上一届: 《绝命海拔》 |
2015年香港一周票房冠军 第39-40周 |
下一届: 《我的少女时代》 |
上一届: 《007:幽灵党》 |
2015年中国内地一周票房冠军 第48-49周(11月23日—12月6日) |
下一届: 《极盗者》 |
荣誉
奖项 | 类别 | 得奖人 | 结果 |
---|---|---|---|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59] | 最佳影片 | 西蒙·金伯格,雷德利·斯科特,迈克尔·谢弗,马克·赫芬姆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 马特·达蒙 | 提名 | |
最佳改编剧本 | 德鲁·戈达德 | 提名 | |
最佳视觉效果 | Chris Lawrence,Tim Ledbury,Richard Stammers,Steven Warner | 提名 | |
最佳艺术指导 | Arthur Max,Celia Bobak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辑 | Oliver Tarney | 提名 | |
最佳混音 | Paul Massey,Mark Taylor,Mac Ruth | 提名 | |
第73届金球奖[60] | 最佳音乐及喜剧电影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雷德利·斯科特 | 提名 | |
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男主角 | 马特·达蒙 | 获奖 | |
国家评论协会奖[61] | 最佳导演 | 雷德利·斯科特 | 获奖 |
最佳男主角 | 马特·达蒙 | 获奖 | |
最佳改编剧本 | 德鲁·戈达德 | 获奖 | |
英国电影学院奖[59] | 最佳导演 | Ridley Scott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 Matt Damon | 提名 | |
最佳剪辑 | Pietro Scalia | 提名 | |
最佳视觉效果 | Chris Lawrence, Tim Ledbury, Richard Stammers, and Steven Warner | 提名 | |
最佳艺术指导 | Arthur Max and Celia Bobak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Paul Massey, Mac Ruth, Oliver Tarney, and Mark Taylor | 提名 | |
第20届卫星奖[62] | 最佳电影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Ridley Scott | 提名 | |
最佳电影男主角 | Matt Damon | 提名 | |
最佳改编剧本 | Drew Goddard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Dariusz Wolski | 提名 | |
最佳剪辑 | Pietro Scalia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获奖 | ||
最佳视觉效果 | 提名 | ||
第42届土星奖[63][64] | 最佳科幻电影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Ridley Scott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Drew Goddard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Matt Damon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Jessica Chastain | 提名 | |
最佳视觉效果 | Anders Langlands, Chris Lawrence, Richard Stammers, and Steven Warner | 提名 |
科学谬误
有物理学家指出,由于火星上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所以就算发生时速170公里的沙尘暴,所产生的力道可能连树叶都吹不动。因此火箭这么重的东西不太可能被吹歪。[1]
参考文献
- ^ 1.0 1.1 The Martian. tiff.net.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5-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30).
- ^ McCarthy, Todd. From 'The Martian' to 'Truth,' Todd McCarthy's 5 Most Tantalizing Titles at TIFF.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9-08 [2015-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 ^ The Martian (2015). Box Office Mojo.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 ^ The Martian – Full Cast & Crew. IMDb. Amazon.com. [2015-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 ^ 5.0 5.1 中国导演推荐《火星》 17张图看懂阿瑞斯3号任务. 1905电影网. 2015-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 ^ Kroll, Justin. Fox Finds ‘Martian’ For Simon Kinberg. Variety. 2013-03-12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Sneider, Jeff. Drew Goddard in Negotiations to Write and Direct 'The Martian' for Fox. TheWrap. 2013-05-15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3).
- ^ Tilly, Chris. Matt Damon Explains Why The Martian is a Love Letter to Science. IGN. 2015-06-17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4).
- ^ Kroll, Justin. Michael Pena Circles Ridley Scott's 'The Martian' With Matt Damon. Variety. 2014-09-24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 ^ Kroll, Justin. Ridley Scott in Talks to Direct Fox’s 'The Martian' With Matt Damon. Variety. 2014-05-13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1).
- ^ White, James. Inside The Martian: Empire Meets NASA. Empire. August 2015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 ^ Kroll, Justin. Jessica Chastain Joins Matt Damon in Ridley Scott's 'The Martian'. Variety. 2014-09-03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30).
- ^ McKittrick, Christopher. Life Goes On: Drew Goddard on The Martian. Creative Screenwriting. 2015-08-20 [2015-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9).
- ^ Daniels, Nia. Ridley Scott’s The Martian sets up to film in Hungary. KFTV. 2014-09-18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 ^ 15.0 15.1 15.2 Weintraub, Steve. Over 30 Things to Know About Ridley Scott's The Martian from our Budapest Set Visit. Collider.com. 2015-06-17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1).
- ^ Foundas, Scott. 'Exodus: Gods and Kings' Director Ridley Scott on Creating His Vision of Moses. Variety. 2014-11-25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 ^ Haricharan. Scott made The Martian really easy: Matt Damon. Bangalore Mirror. 2015-09-20 [2015-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 ^ 18.0 18.1 Klimek, Chris. Matt Damon, First Farmer on Mars. Air & Space/Smithsonian. 2015-08-28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3).
- ^ Ridley Scott, Hany Abu Asad shoot their latest movies in Jordan. 2015-03-16 [201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 ^ Wadi Rum: a mesmerising desert guarded by stone giants. The Daily Telegraph. 2015-10-01 [2015-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 Staff. That's a wrap! Hollywood's 'The Martian' and Palestine's 'Arab Idol' finish scenes in Jordan. The Jordan Times. 2015-03-17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 ^ The Royal Automobile Museum patrons the premiere of 'The Martian' film. ameinfo. Mediaquest Corp. 2015-10-22 [2015-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 ^ Review: 'The Martian' is a pleasure. CNN. 2015-10-05 [2015-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 ^ McCarthy, Todd. 'The Martian': TIFF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9-11 [2016-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2).
- ^ Hutchinson, Lee. Ars talks with Matt Damon on being astronaut Mark Watney in The Martian. Ars Technica. 2015-08-27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
- ^ Ridley Scott Talks ‘The Martian’ Extended Cut and More. 2015-09-28 [2016-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2).
- ^ Wurm, Gerald. The Martian – Ridley Scott Confirms Extended Cut. Movie-Censorship.com. 2015-09-23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 ^ The Martian Extended Cut Has 10 Minutes of New Footage. Collider. 2016-04-30 [2016-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 ^ 29.0 29.1 Bradley, Ryan. Why NASA Helped Ridley Scott Create 'The Martian' Film. Popular Science. 2015-08-19 [2015-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1).
- ^ 30.0 30.1 30.2 Lidz, Gogo. NASA and 'The Martian': It Was Written in the Stars. Newsweek. 2015-09-20 [2015-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 ^ 31.0 31.1 Zeitchik, Steven. For Matt Damon movie 'The Martian,' lots of research – and a watery coincidence. Los Angeles Times. 2015-09-29 [2015-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 ^ Wall, Mike. 'The Martian' Lands at NASA's Mars Mission Control (Photos). Space.com. 2015-08-20 [2015-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4).
- ^ 33.0 33.1 McClintock, Pamela. How NASA Kept Things Real With 'The Martia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9-30 [2015-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 ^ Hutchinson, Lee. The Martian brings science, largely unchanged, from book to screen. Ars Technica. [2015-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 ^ Vilkomerson, Sara. Ridley Scott sends his 'Martian' script into spac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12-19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 ^ Webster, Guy; Agle, DC; Brown, Dwayne; Cantillo, Laurie. NASA Confirms Evidence That Liquid Water Flows on Today's Mars. NASA. 2015-09-28 [2015-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9).
- ^ Chang, Kenneth. NASA Says Signs of Liquid Water Flowing on Mars.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9-28 [2015-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8).
- ^ Dargis, Manohla. Review: In 'The Martian,' Marooned but Not Alone. The New York Times. 2015-10-01 [2015-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 ^ Dave, Paresh. Why NASA scientists are excited about Matt Damon film 'The Martian'. Los Angeles Times. 2015-08-19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 ^ Gipson, Lillian. Follow Mark Watney’s Epic Trek on Mars with New NASA Web Tool. NASA. 2015-10-08 [2015-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9).
- ^ Dunn, Marcia. Report: NASA needs better handle on health hazards for Mars. AP News. 2015-10-29 [2015-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30).
- ^ Staff. NASA's Efforts to Manage Health and Human Performance Risks for Space Exploration (IG-16-003) (PDF). NASA. 2015-10-29 [2015-10-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05).
- ^ REPORT: NASA’s Pioneering Next Steps in Space Exploration (PDF). NASA. 2015-10-08 [2015-10-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0-11).
- ^ Staff. Human Space Exploration: The Next Steps.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2015-10-28 [2015-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9).
- ^ Staff. NASA: "Human Space Exploration – The Next Steps" – Video (55:48).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2015-10-28 [2015-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 ^ Anderton, Ethan. Fox Shifts Release Dates for The Martian, Miss Peregrine & More. FirstShowing.net. 2014-08-01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The Martian. Rotten Tomatoes.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1) (英语).
- ^ The Martian reviews. Metacritic.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 ^ Peter Debruge. Toronto Film Review: ‘The Martian’.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5-09-11 [2015-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4) (英语).
- ^ Henry Barnes. The Martian review - Ridley Scott's playful sci-fi runs out of fuel before reaching home.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5-09-11 [2015-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英语).
- ^ 科技宅点赞IMAX版《火星救援》:不玩深沉很逗比. 1905电影网. 2015-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中文(简体)).
- ^ 《火星救援》:喜剧贯穿全片 以科学思路救援一切. 1905电影网. 2015-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9) (中文(简体)).
- ^ 杨, 柳. 徐, 艺源 , 编. NASA公布火星高清照 揭示科幻大片场景真实地形(高清组图)- 新闻 - 国际在线 (htm). 新闻. 国际在线 (htm) 1 (北京: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 2015-10-07: 1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9) (中文(简体)).
在好莱坞大片和畅销小说《火星救援》中,阿西达利亚平原的地形却非常平整。
- ^ 内地票房:“火星”连庄新片萎靡 贺岁开局哑火. 1905电影网.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 周末全台票房排行榜. 苹果日报. 2015-10-09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3).
- ^ 林慧娟. 湯姆希德斯頓 裸臀奪愛 《腥紅山莊》卡到陰. 苹果日报. 2015-10-16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 ^ 周末全台票房排行榜. 苹果日报. 2015-10-23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3).
- ^ 谢宛儒. 強檔新片:布萊利庫柏 臥底漢堡王《天菜大廚》奪米其林三星. 苹果日报. 2015-10-30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3).
- ^ 59.0 59.1 存档副本.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8).
- ^ Golden Globe Nominations: Complete List. Variety. 2015-12-01 [2015-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5).
-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nnounces 2015 Winners. Rotten Tomatoes. 2015-12-01 [2015-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Satellite Awards (2015).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 IPA. pressacademy.com. 2015-12-02 [2015-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0).
- ^ Saturn Award nominations. Saturn Awards. 2016-02-24 [2016-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6).
- ^ Saturn Award nominations on YouTube. Saturn Awards. 2016-02-24 [2016-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