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
閩語及台語中「糕」的總稱
粿(闽南语:kué/ké/kér)是闽南民系中米糕的总称,在客家语称为粄,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米浆后加入馅料,以粿印模出各种形状。因加入各种配料而衍生各种名称,如咸甜粿、油炸粿、甜粿、菜头粿、草仔粿、芋粿[1][2]。因要多花功夫时间制作,并非日常家庭主食,是只有在年节祭拜时才会特别做的供品。在广东地区,潮汕人也会把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而潮汕方言里所谓的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但包含的范围又不单纯是“糕”。
粿印
为了做粿,以前每户人家几乎都会有一把粿印,早先是木制雕刻,后有塑胶成品,是用来在粿上印上乌龟外形,中间还带个寿字变成红龟粿,来祈求长寿吉祥。时代变迁后,家庭不做粿,直接到市场买,粿印就少见变成怀念的民艺作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