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鼎
生平
祖籍江苏吴县。中学时对逻辑学有兴趣,就读清华大学,师从金岳霖,曾因不参加早操,被记七次小过,差点被开除学籍。[1]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取公费留美,1931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精通数理逻辑。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抗战初期,沈有鼎在南岳衡山,和闻一多、吴宓、钱穆共居一室,“平日皆孤僻寡交游”。沈常喃喃自语,经常被吴宓斥责。[2]吴宓对沈的印象极差,认为“其为人极可鄙。毫无情感,不讲礼貌。衣污且破,服装如工人。饭时则急食抢菜,丑态毕宣。置父与妻于不顾,而惟事积钱。”。[3]沈本人先后留美、留德,懂英、德、法、俄及拉丁、希腊等多国语言,对《墨经》有极深入之见解。1954年在光明日报上连载《墨辩的逻辑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劳动,沈有鼎生活不能自理,有事还要写信问妻子,走路缓慢而沉重,“好像永远在思考学问”。[4]
1989年去世。
著作
著有《有集类的类悖论》、《两个语义悖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