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府华原县(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出自河东柳氏东眷,唐朝大书法家。他担任侍书(朝廷书法教师)数十年,因书见重,历仕数朝,位至太子少傅,封河东郡公,追赠太子太师。他工于书法,尤其精通碑版楷书,开创“柳体”这一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最后的楷书书体,成为唐朝楷书艺术最后的完善者。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送梨帖〉跋》等。
生平
柳公权生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年),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柳子温官至丹州刺史、追赠尚书右仆射,兄长柳公绰官至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太保。[1][2][3][4]
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公权登进士第[a]。初仕秘书省校书郎,久不升迁。十四年(819年),被夏绥银宥节度使李听辟为掌书记。次年穆宗即位,柳公权入京奏事,被早已欣赏其书法的穆宗留下,即日拜右拾遗,担任翰林侍书学士(朝廷书法教师)。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长期担任侍书。因不受重用,乃托兄长柳公绰向宰相李宗闵求助,于大和五年(831年)出放翰林院。[9][2][3][4][10]
大和八年(834年),柳公权奉诏再次担任侍书,是为人生最大转折点。文宗数次试图消灭宦官势力,但均以失败告终,遂政治理想破灭,日渐愁苦,而常召柳公权入宫中侍讲诗文、书法。柳公权深得文宗器重,恩宠日加,不断升迁封爵。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晋爵河东郡公,八年(854年)拜太子少傅。书艺精湛,地位显赫,因此作品贵重当世,求其书碑版者甚多。懿宗咸通六年(865年)去世,享年八十八岁,追赠太子太师。[9][2][3][4]
柳公权通经学,而不作文字传世;晓音律,却不爱作乐;能为辞赋,而在应制之外罕作诗;家中富贵,而不在意仆人盗窃财物。吴鸿清认为这体现了柳公权的思想深受禅宗之影响。[9][2]
书作
柳公权绝大多数作品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只有约二十件,以及部分为伪作或有真伪争议的作品。[11]
碑版楷书作品多书于地位显赫的后期。代表作为《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此外还有《冯宿碑》、《刘沔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复东林寺碑》等,近年又新出土《回元观钟楼铭》、《杨承和碑》、《严公贶墓志》。《李晟碑》、《苻璘碑》则被判定为伪作。[11][12][13]
小楷作品有《〈洛神赋十三行〉跋》、《常清静经》、《九疑山赋》。伯希和于敦煌遗书中取得《金刚经》拓本,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但因书写时间早而风格接近晚期,真伪存在争议。《消灾护命经》则被判定为伪作。[11][14]
行、草作品多为书信作品。《〈送梨帖〉跋》是柳公权唯一可确信的墨迹,纸本已佚,止存延光室照片。《蒙诏帖》亦为纸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真伪存在争议。其余拓本有《年衰 · 紫丝靸鞋 · 张兰亭诗帖》、《圣慈帖》、《伏审帖》、《十六日帖》、《奉荣帖》、《辱问帖》、《尝瓜帖》、《泥甚帖》等。绢本《兰亭诗卷》素有名气,但错字甚多,被判为伪托之作。[11][15][16][17]
- 碑版楷书
-
《回元观钟楼铭》
-
《冯宿碑》
-
《玄秘塔碑》
-
《神策军碑》
- 其他作品
-
《〈送梨帖〉跋》
-
《蒙诏帖》(有争议)
-
《金刚经》(有争议)
-
《兰亭诗卷》(伪作)
艺术成就
柳公权将毕生精力投入在书法艺术上,诸体皆擅,尤以楷书最为著称。早年广泛学习锺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颜真卿等前辈书家的特色,其五十九岁所书的《钟楼铭》仍集前人之面貌。至其六十岁所书的《冯宿碑》,乃开始展现个人风貌,最终创造出新的楷书书体——“柳体”。[2]
与欧、虞、褚、颜等相比,柳体的最大特点在于结构:内紧外松,中宫紧密,四周舒放,笔势向内收拢,向外拓张;动态感强烈,打破对称均衡之势。在笔画上亦有特色:灵活多变,轻重有致;爽利迅疾,一往无前。《旧唐书》以“劲媚”评价柳公权的书法。[2][9]
- 柳体结构用笔分析[18]
柳体书法
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因其字体较为壮丽,其字体并在后世被称为“柳体”。其中也与欧阳询的“欧楷”、颜真卿“颜体”并列书法三大字体。
结构特点
柳体楷书强调“中宫紧凑,气势外包”。其中中宫紧凑则是指在结字时字型笔划较为贴近,气势外包则是指笔划骨力遒劲,形成一种视觉冲击。
例如“东”、“者”、“天”在结笔过程中的撇划即为“势”。
以下为基本笔画:
- 横:藏锋起笔至末端,顿笔出圆回锋。
- 竖:逆锋向左上起笔,顺势而下。即为悬针竖。若为垂露竖,则向左后顿笔回锋。
- 竖勾:起笔与横相似,行笔至前段后向上渐渐出勾。
- 横折:藏锋起笔,向上逆锋后向下圆起圆收。
- 对点:顿笔向上提出尖,右点则向右提出尖。行笔方法与左相似。
- 圆点:与对点相似,例如“兼”字的上头为对圆点。
- 掠(撇):逆锋起笔在顺势向外出锋。
- 柳叶撇:露锋起笔,顺势出锋。
- 宝盖点:逆锋起笔出方,向下圆收。
- 浮鹅钩:逆锋起笔,向下后转为横画。再出构。
- 捺:逆锋起笔,向下为横。向上出锋,需注意与“颜体”相似为月牙状。
柳体书法强调“主宾兼让、上宽下窄、左右并行、上紧下松”,若遇到类似于“区”的字型,则必须要留上头为短横。其中“食”、“贤”,若字型较大则必须为“反捺”。若遇到“家”字,则第一为“长掠”,其后两为“短掠”。
-
“日”部极窄,仅占长横三分之一;右竖末端延长并向内弯曲,笔势内收;“耂”部短横肥而长横瘦,起笔方而收笔圆,轻重变化有致;长撇爽利,笔画尽而笔势犹张,一往无前
-
竖弯钩弧度小,接近竖钩,使结构内紧外松
-
横折弯钩弯曲幅度大,内收而外拓
-
“广”或“厂”类部件的撇画起笔靠近中线,而非横画起笔处
-
字上部“口”类部件的两竖极度倾斜,笔势内收
-
“易”或“昜”类部件的横折钩,横画左低右高(前人多左高右低),竖笔弧度小,横竖之间夹角小,笔势向右上方射出
-
四周笔画伸长,笔势向外拓张
-
“大”类部件的撇画低,捺画高,形成倾斜的三角形,富有动态感
世人多将用笔遒健、结字紧劲的柳体与雍容庄重的颜体并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说。张志和认为,柳体将唐人楷书对法度的严格要求推到了极致,笔画的精细入微、结构的严谨规矩都无人可比,从而成为“唐楷书艺术的最后完善者”。吴鸿清认为,柳体“为楷书书体的发展画上了句号”,此后中国书法史上再也没有人创造出新的楷书书体。[19][2]
柳公权书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蔡京、蔡卞、秦桧、米芾、赵秉文、耶律楚材、揭傒斯、王铎、永瑆、溥心畬等人的书法都有取法柳公权之处。不过在现今,当代书家较少以柳体系统为取径。[20]
轶事
笔谏
唐穆宗即位之后柳公权入朝上奏,遂受到唐穆宗召见。并说“我在佛寺见过你的字迹,思考很久了”。于是封柳公权为右拾遗,充翰林院侍书学士。后改至右补阙兼司封员外郎。唐穆宗荒淫无道,一天曾向柳公权说“笔该如何写好字?”柳公权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唐穆宗默然改容,并知道柳公权这是用笔劝谏。[21]
注释
参考资料
- ^ 刘昫.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十五·柳公綽傳 .
- ^ 2.0 2.1 2.2 2.3 2.4 2.5 2.6 吴鸿清. 柳公權及其書法藝術. 中国书法全集 第27卷. 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 1997: 1-12. ISBN 7-5003-0174-X.
- ^ 3.0 3.1 3.2 尚子. 柳公權年表. 中国书法全集 第27卷. 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 1997: 231-241. ISBN 7-5003-0174-X.
- ^ 4.0 4.1 4.2 朱关田. 唐代书法家年谱.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531-571. ISBN 7-5343-3764-X.
- ^ 赵璘. 因話錄. 见全唐五代笔记.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2: 1913. ISBN 978-7-80736-246-3.
- ^ 王谠. 唐语林. 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135.
- ^ 徐松. 登科記考·卷十七. [2022-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 徐松. 登科記考·卷二十. [2022-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 9.0 9.1 9.2 9.3 刘昫.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十五·柳公權傳 .
- ^ 高光新. 中国古代侍书制度史研究. 中国书法. 2018, (16): 137-140.
- ^ 11.0 11.1 11.2 11.3 吴鸿清. 作品考释. 中国书法全集 第27卷. 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 1997: 215-230. ISBN 7-5003-0174-X.
- ^ 专家:新发现柳公权书《杨承和碑》真伪应无问题. 澎湃新闻. 2021-03-18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 ^ 陝西發現柳公權撰書墓誌. 新华网. 2023-01-12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楚默. 楚默全集·佛教书法史.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 419-421. ISBN 978-7-5458-0964-0.
- ^ 徐邦达.柳公权《蒙诏帖》辩伪; 曹宝麟.《蒙诏帖》非伪辩; 徐邦达.《〈蒙诏帖〉非伪辩》辩; 曹宝麟.《蒙诏帖》非伪再辩. 均见于: 中国书法全集 第27卷. 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 1997. ISBN 7-5003-0174-X.
- ^ 柳公权行书兰亭诗卷(传). 故宫博物院.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 ^ 柳公权行书蒙诏帖卷. 故宫博物院.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 ^ 吴鸿清. 柳公权及其书法艺术. 书法. 2019, (06): 44-57.
- ^ 张志和.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358-366. ISBN 978-7-5161-6615-4.
- ^ 陈忠康.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0: 138-148. ISBN 978-7-5479-2448-8.
- ^ 《旧唐书·柳公权传》
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