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石印画报

晚清石印画报为十九世纪末,清朝光绪年间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之后兴起的一种特殊出版形式。在此类型中出现了如上海的点石斋画报、天津的醒俗画报等著名出版物,向中国的大众以版画的形式介绍当时东西方的奇闻新知。

点石斋画报“五世同堂”

背景

石版印刷术引进中国,画报出现之前,中国早已出现过许多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在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便有提到

然而,随着许多作品没能流传至今,像是山海图,图像也仍为补充说明文字的角色,并没有独立叙事的功能。就技术层面来说,在石版印刷术之前,有许多包含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是运用雕版印刷术来制作,最早可追溯至唐咸通9年的《金刚经》,而后元明的雕版插图书籍也是如此。到了元明后图像越来越具有独立性,在印刷术引进后,制作书籍插画的过程不再如此繁复,画师也更能独立作画。画报的出现使图像的地位大大提升,之后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为目标的点石斋画报出现后,大家所关注的已并非文字,而是图像本身,以图像来传递新知时事,文字只是辅助的工具。[1]:90-98

技术

石版画技术最早由捷克裔德国人阿罗斯·塞尼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于1798年发明, 当时由于铜版印刷过于昂贵,便改用巴伐利亚所出产的石灰石做为刻写版画的材料,而石版本来是他调至油墨的工具,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他的母亲要求他写下洗衣清单,但身边的纸墨用罄,只好使用他调制的修正液(由黄腊、肥皂、黑色颜料与水组成)写在石版上,后来好奇之下倒了一些硝酸在上面;由于修正液有抗腐蚀成分,字迹便凸起,此便为以石板用于印刷的开端。

而中国于鸦片战争后的1843年开始在上海开设印刷圣经相关书籍的墨海书馆,并于1877年于沪开设点石斋印书局,该书局使用的是手摇石印机。制版方面,赛尼菲尔德认为最好用的是德国产的石印石,因此于清末民初间曾大量进口德国石材用于印刷,在挑选好石材并磨制完成后,便以油性铅笔绘制;绘制完成并刷上一层阿拉伯胶(中国通常以桃胶替代后,再涂上滑石粉与松香;并以pH值3.5的硝酸倒在石板上,以海棉擦拭干净后便能滚墨印刷。[2]

风格

石版画报融合中国传奇小说中雕版插图的手法还有西方透视法,另外也运用了外国画报喜欢现实社会生活的描绘,例如: 点石斋画报创办者吴友如因为曾担任宫廷画师,画风可能会受清初宫廷画师的郎世宁影响,融合西方透视法,画中构图整齐严谨,线条干净俐落,人物的表情也细腻的呈现,展现了中西画风融合的样貌。[3] [4]

时期

整体而言,晚清石印画报的出版时期介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之间。根据画报的创办过程、画报的多样性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萌芽期(1875年-1880年):

在石印画报之萌芽时期,许多画报都是由传教士引进技术并创办编辑。[5] 例如:寰瀛画报、小孩月报、花图新报。

  • 繁荣期(1884年-1913年):

此时期以中国人自编为大宗,此时期出现了著名报刊如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等,在京广沪等地各式画报林立。[6]

  • 衰落期(1914年-1920年):

在此期间,铜锌版技术的兴起,使得印刷书籍更为方便有效率,印刷品质的提升也使图像更为清楚,因此逐渐取代了石版印刷,石版画报渐渐衰落,铜锌板画报随之崛起。 [7]

种类

在此列举著名晚清石印画报于下,按照画报之出版地点分类。其中上海申报馆出版之点石斋画报,为此一类别中最有影响之出版品[8],提供了当时中国人民了解东西方新知奇闻的一个新途径,因此另列于类别之前。

点石斋画报

 
点石斋画报“五世同堂”

由英国旅沪商人美查(Ernest Major)于1884年5月8日创办,1898年停刊,共出版44部528册。画师以吴友如为首,尚有金蟾香、张志瀛、田子琳等人。[1]:90-98

其他画报

清末民初,新闻媒体仍处于刚萌芽阶段,且无论是京、沪或广,各地的语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尚未有全国性的媒体存在,地域性的区隔便很明显,如北京朝廷之所在,政府对于京师及华北各省便容易控制,常常可以看到报馆被查封的消息;上海地区发行的画报,其特色在于对于西洋传来之事物有相当详尽的描述;而广州由于天高皇帝远,报界的反政府倾向强烈,在辛亥革命尚未爆发前,对于南方的革命事件有时甚至持支持态度。 以下以上海北京广州为例介绍各个画报之特点:

上海

  • 《飞影阁画报/册》:由原点石斋画报之绘师吴友如于1890年所创,1893年改成画册,半年后逝世。改报为册之原因可能为画家之自尊心,内容多为描绘晚清沪上女性之娱乐及工作,有重回仕女画传统之意味;除此之外,尚有历史人物如谢道韫、木兰等。[9]:11-33
  • 《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如同点石斋画报属于大规模且保存完整者,类似于装订成册以供人收藏之报纸,内容有小说、鸟兽虫鱼草木范本,喻意画及新闻画。这些报导以文为主,以图为辅;虽然不精美,但报导之人事时地相当精确。[9]:230-250
  • 《时事报图画旬报》:发行于1909年2月至5月,主要介绍中外名胜,并无新闻性可言,偶而会有仕女图出现。[9]:251-269
  • 《图画日报》:1909~1910年发行,该报比较特殊的部分为绘图小说、新戏剧、及世界历史人物图画等。[9]:270-280
  • 《神州画报》:1909年创办,内容常可见妓女之生活百态,因离京城远,对于渎职的官僚也抱持嘲讽的态度。[9]:292-310
  • 《民呼日报图画》:由于右任于1909年于上海租界创办,主要画师为张聿光、钱病鹤,另外苏曼殊偶尔也会为该报绘画,除了表彰新式学堂之创设,该报也会对新学堂创设后学生的种种乱象做出批判;政治讽刺漫画中最有名者为钱病鹤所绘的《各国联合灯笼大会》。[9]:311-321

北京

  • 《启蒙画报》:1902年所创,为北京第一份画报,不过是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作为儿少读物,目的为将枯燥的学科问题转化为有趣的内容。另外也点出传统中国教育采用逼迫方式教学的弊病。[9]:34-49
  • 《北京(时事)画报》:创办于1906年,因位于北京,着重于探讨社会百态,而对于政治事件不太做评论;唯一具有政治色彩的是清朝末年的立宪运动,不过图画内容除了具有广告色彩,也不符事实,该报之相关报纸因为被控妄议朝政而关闭。除此之外该报对于教育、风俗之革新较为注重,并批判部分传统诸如腐化人心的戏曲及宗教迷信等等。[9]:86-111
  • 《星期画报》:1906年8月创办,内容除了连载小说,主体为画报,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画报除了报导北京的时事,也常常描绘火灾及开会的场面。[9]:112-131
  • 《开通画报》:分为新、旧两期,分别于1906及1910两年出版,该报宗旨在于给予文盲精神食粮,因此其在《说本报的宗旨》对于启蒙一词便有上智下愚之诠释。此外,该报常常使用置入性行销的方式宣扬报纸,对象常常为妓女、乞丐等人对于本报爱不释手之报导。[9]:133-153
  • 《益森画报》:1907年创办,但不到一年即停刊。政治立场比上海广州的画报温和许多,且常常报导社会上的小事,但作者见微知著,画报中往往能见到中国在转型为现代化国家中产生的冲突。[9]:196-203
  • 《日新画报》:1907年创刊,除了如同益森画报讲述社会事件,偶而也有古人的图画出现,如画报便将韩愈的谏迎佛骨视为破除迷信很重要的例子。[9]:204-229
  • 《正俗画报》:因为其为八页日刊,精细度不如日新画报,除了画报,也有刊载过政治讽刺漫画。[9]:204-229
  • 《醒世画报》:1909年创办,只持续3个月便停刊,创办人李菊侪认为妇孺喜好将目光集中在仕女图,因此报上也刊载了许多相关图片,以借此吸引不识字的客群。[9]:281-291
  • 《燕都时事画报》:办于1909年,虽然其目标为报导京城之教育及风俗,但实际上报导则注重北京的奇闻轶事。[9]:292-310
  • 《浅说(日日新闻)画报》:实际发刊时间无法推算,但约略于辛亥革命前后出版,革命前画报内容主要是仕女画及北京的社会事件;之后便多有报导推翻政府的暗杀事件及南北两军的对立;另外,画报也常将女性即战争结合,如《战时赤十字会起矣》即《上海娘子军》等等。[9]:335-356
  • 《菊侪画报》:创于1911年10月22日,离武昌起义的时点极为接近,因此创刊不久便有革命相关的图画出现,例如北京受到革命影响而社会秩序崩溃、或是巡警一见到疑似革命党人便随意抓人等等;由于当时资讯混乱,该报并无明显亲清政府或是亲革命军的立场。[9]:357-386

天津

  • 《人镜画报》:1907年办于天津日租界,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对于天津当地人看戏的态度抱持批判立场;其特色除了一般晚清常见的画报,也有所谓讽画、谐画、喻画、时谐等称谓的政治讽刺漫画,例如该报常有描述晚清新知识及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仍不时遭到旧势力阻挠的情况。[9]:154-168
  • 《醒俗画报》:1907年创办,隔年改为醒华画报,并于1910年与醒华日报合并,主旨一样在于破除迷信,倡导新风俗,但由于频繁出刊,图画品质较为粗糙,且往往与文字不太有关联。[9]:169-195

广州

  • 《时事画报》:1905~1910年发行于广州香港两地,鼓吹推翻清廷之革命,例如描绘秋瑾事件;而在其创刊词上,该画报表是其重金礼聘许多名画家作画,显示了画家之地位显然比记者重要;然也因此该画往往有许多不相干之山水花鸟画在其中。[9]:50-67
  • 《赏奇画报》:1906年发行,除花鸟画,主要是介绍广州社会之事件,例如运动会、募款等,但也偶而对于政府有所批判,例如火车开通后官员之滥权;或是虽然认为女子有受教权,但对于女工罢工事件抱持保守心态。[9]:68-85
  • 《平民画报》:1911年创刊,1912年改为《广州时事画报》;由于当时革命氛围高涨,画家在画中已有明显的反政府性质,如潘达微的《焚攻督署》;以及描述清朝官军对于百姓的残暴《龙山演戏》。[9]:357-386

广告类

  • 《时报》附刊之画报:1904年所创,其创办人为康有为弟子。内容中也有仕女图,不过其特色在于工商广告,由于晚清意识到中国若要变革必须要有女性的参与,因此其他画报中常常见到对于女性学习及骑马的褒扬;该报之工商广告借由此种宣传女权之氛围,将销售制袜机与女权运动连接在一起,另外在销售留声机时,便强调留声机也可用于授课,类似于今日补习班的函授课程。[9]:322-335

特点及价值

1. 画报创办者的转变: 最早是由传教士创办,到后期有许多中国人自编的画报出现,例如: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及飞影阁画册/报

2. 展现图画一定的功用,图文并茂的影响力: 不论是文字为主图为辅,或者是图为主文字为辅的画报,都在传达思想给民众上,比起纯文字更具力量,而且能更生动地描绘实物。

3. 印刷技术的增进: 石印画报→铜锌板画报→影写凹版画报

4.传递新知和时事更为快速方便: 有别于雕版印刷,石印技术的出现省力也省时了许多,能更快速的将新知传递给民众。

5. 讽刺漫画的先驱: 繁荣期时,由于政治上动荡不安,出现许多画报批评满清政府,这样以图像暗讽的方式替近代讽刺漫画开启了一条道路。[7]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跳转到: 1.0 1.1 陈平原,以图像为中心——关于点石斋画报,《二十一世纪》第59期,2000年6月
  2. ^ 李川,石版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ISBN 978-7-5621-3802-0
  3. ^ 祝均宙,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新北市:华艺学术出版社,2012年11月 ISBN 978-986-88916-0-9,pp.71
  4. ^ 吴友如等,清末浮世绘:《点石斋画报》精选集,远流出版,2008年ISBN 978-957-32-5550-2,pp. 13
  5. ^ 祝均宙,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新北市:华艺学术出版社,2012年11月 ISBN 978-986-88916-0-9,pp.8-25
  6. ^ 祝均宙,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新北市:华艺学术出版社,2012年11月 ISBN 978-986-88916-0-9,pp.26-66
  7. ^ 跳转到: 7.0 7.1 祝均宙,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新北市:华艺学术出版社,2012年11月 ISBN 978-986-88916-0-9,pp.67-78
  8. ^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馆藏说明 http://hs.lib.tsinghua.edu.cn/resnews/13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跳转到: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陈平原,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3月 ISBN 978-988-828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