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比涅之围

贡比涅之围(英语:Siege of Compiègne,法语:Siège de Compiègne)发生在1430年,是圣女贞德最后的军事行动。贞德在1430年5月23日在镇外进行游击时遭勃艮地公国俘虏,为她的军事领袖生涯划下句点。虽然这是一场小规模的围城战,但是就政治和军事两方面来说,失去圣女贞德这位法国当时最具传奇性及领导才能的指挥官,是百年战争的一大重要事件。

贡比涅之围
百年战争的一部分

贡比涅之围
日期1430年5月 – 11月初[1]
地点
贡比涅, 亚眠南部, 法国
结果 法军胜利
参战方
勃艮第公国
英格兰王国
法兰西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卢森堡的约翰英语John II, Count of Ligny
埃克塞特公爵约翰·荷兰英语John Holland, 2nd Duke of Exeter [2]
约翰·菲查伦英语John Fitzalan, 7th Earl of Arundel [2]
弗拉维的纪尧姆法语Guillaume de Flavy 圣女贞德(被俘)
兵力
未知 未知
伤亡与损失
严重 圣女贞德遭俘掳

背景

在百年战争后期,由于阿马尼亚克派与勃艮地派内战,政治上独立的勃艮地公爵好人菲利普,和英国摄政王贝德福德公爵(年幼的亨利六世之叔叔)建立同盟。自同盟成立后十年间已经征服了大部分法国北部地区。但在1429年于卢瓦尔河地区受到圣女贞德与阿朗松公爵重振的法军重重打击。

1429年6月18日,法军在帕提重挫英军,并持续向北推进到兰斯,为法王查理七世加冕,在这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英军的抵抗,沿路城镇主动向法军投降。贡比涅地处于巴黎北部,原先是由勃艮地派控制[3],不在法军的移动路径上,但在查理七世加冕后和周边城镇一起向他宣誓效忠。

过程

准备阶段

1430年3月法国王室得知勃艮地公爵好人菲力普打算对贡比涅发动围攻。克莱蒙伯爵夏尔向贡比涅捎信,表达根据合法条文[注 1]贡比涅属于勃艮地公爵,并要求投降。城里的居民强烈反对克莱蒙伯爵的主张,法军驻地指挥官弗拉维的纪尧姆法语Guillaume de Flavy下令城市备战[4]

4月4日,利尼伯爵卢森堡的约翰英语John II, Count of Ligny率领先锋部队出发。勃艮地公爵好人菲利普在4月22日自佩罗讷出发。同时贝德福德公爵在加来等候英王亨利六世驾到。亨利六世此时只是刚完成加冕的九岁男孩[5]

好人菲利普计划重新掌控瓦兹河周边的城镇,贝德福德支持他的计划以保护仍被同盟控制的法兰西岛和巴黎。5月6日法王查理七世认知到必须派遣军队来防守城市[5]

早在三月初,圣女贞德已经嗅到危机并私下为战争做准备,但是自前一年9月攻击巴黎失败以来,她就没有被赋予实质的军队指挥权。4月,她集结了一支3~400人的自愿军,可能在未知会法王的情形下向贡比涅出发,在5月14日抵达城市[6]

战斗

贞德抵达后的隔日发生数场小规模战斗。两日后,路易·德·弗拉维队长逃离受到炮击的舒瓦西欧巴克,来到贡比涅寻求庇护。5月18日贞德尝试到苏瓦松奇袭勃艮地派,但苏瓦松的居民拒绝让她们入城,并在隔日宣布与勃艮地同盟[7]

贞德改变计划,和纪尧姆合作在马尔尼莱贡比涅袭击勃艮地派,在前哨部队远离主力部队时发动攻击。卢森堡的约翰在调查地区的时候意外发现贞德的攻击而呼叫援军。援军的数量大幅超过贞德的人手,因此她下令撤退,并由她亲自在远离部队的位置殿后[8]

贞德被俘虏

接下来的情况在学界存有争议。贡比涅城门在所有法军撤回城内前便关闭。这对于防止勃艮地军进入城内是相对合理的决定,尤其是在对方已经控制桥梁另一端的情形下。但也有可能是纪尧姆对贞德的背叛行为。根据美国史家凯利·德弗里斯的说法,无论纪尧姆当时是为何目的,他的行为都断绝了贞德在那天逃脱的可能性。法军的殿后部队留在城外,没有选择只能让勃艮地军俘虏[9]

她向利尼伯爵的部下,旺多姆伯爵路易一世的私生子李诺投降[10]。虽然纪尧姆最终成功守住贡比涅,但对于他害贞德遭俘的控诉,使纪尧姆的仕途逐渐走下坡[11]

脚注

注释

  1. ^ 他的妻子是勃艮第的阿格尼丝英语Agnes of Burgundy, Duchess of Bourbon,前任勃艮地公爵无畏的约翰之女。

引用资料

  1. ^ Barker 2012,第152页.
  2. ^ 2.0 2.1 Barker 2012,第146页.
  3. ^ DeVries 1999,第132–3页.
  4. ^ Pernoud & Clin 1998,第83页.
  5. ^ 5.0 5.1 Pernoud & Clin 1998,第84页.
  6. ^ Pernoud & Clin 1998,第83–85页.
  7. ^ Pernoud & Clin 1998, p. 86.
  8. ^ Pernoud & Clin 1998,第86–87页.
  9. ^ DeVries 1999,第170页.
  10. ^ Pernoud & Clin 1998,第88页.
  11. ^ DeVries 1999,第173页.

参考书目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