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
山炮(英语:mountain gun)是火炮的一种,设计来进行山地战和其他难以运进重武器的地方的战斗,这项武器大约在19世纪开始出现;在美国内战中,这些便携的炮也称为山地榴弹炮,山炮的角色到20世纪中期逐渐被迫击炮取代式微。
山炮的设计虽然与步兵炮类似,但口径是野战炮标准,火炮特色是短炮身、低初速,弹道特性偏向榴弹炮。对这项投射武器来说,火力、射程都可以折衷,设计重点是方便运输;因此山炮除了重量轻盈,设计时也将火炮作为许多模组化零附件组合而成,在必要时可拆卸采用驼兽背负,甚至是人力搬运。有了山炮,部队在迫击炮还没发明以前,只有它可以供给他们在山地作战时火力支援。由于它们能拆成小的部件装入袋中,所以也称为打包炮及便携榴弹炮。
第一款可分解运输的山炮是美国开发,为M1841式山地榴炮;它是19世纪常见的青铜制、炮口装填、黑火药推进、发射实心钢球炮弹的小型炮,不同于其它火炮之处在于M1841可将火炮分解为炮架、炮身、高低机后运输,主要用于美墨战争。在相近的时间点,瑞士也开发了概念类似的1841年式山地榴炮,但是在火炮规格上较美国版要轻盈,可以使用单匹驼马拖运。
第一种后膛装填、具有制退复进机、还能能快速拆解和安装的近代后装式山炮是1890年代两名希腊陆军设计师P. Lykoudis和Panagiotis Danglis所作(后者的名字命名了75毫米施奈德-当利斯炮)。 不过希腊陆军并没有重视他们的发明,最后他们将这项发明向法国施耐德公司推销,施耐德成功的将他们的概念实体化,成为施耐德-当利斯式75毫米山炮,这项武器在1907年赢得希腊陆军青睐采用,并在巴尔干战争时展现了它的价值。
后来许多国家陆续制造出后膛式山炮,除了山地部队外,空降部队同样需要轻盈紧致的火力支援武器,因此山炮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持续沿用了一段时间;直到二战结束后,迫击炮大型化、榴弹枪出现、空中支援武力的诞生改变了这些轻装部队的作战生态,山炮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在届龄之后陆续退役。最后一款开发的山炮是1980年代由罗马尼亚所研发,为了适应在布切吉山脉地带的战斗而设计。但该型山炮在2008年已缴库封存。
参见
外部链接
- Popular Science, May 1941, "The Old Army Army Mule Takes Guns Where Wheels Won't G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ssembling the Howitzer detail photos showing a 75mm howitzer's various sections being taken off mules and assem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