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二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壮二地区为一街庄,称为“壮二庄”,隶属于民壮围堡。该庄东与美福庄、南兴庄为邻,南隔兰阳溪与二结庄相望,西南与溪洲庄为界,西边为四阄庄,北边为壮三庄、壮四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宜兰厅,编入第十六区,。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第十六区改名“民壮围区”。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该庄仍隶属于宜兰厅。1920年(大正九年),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壮二”大字,隶属于台北州宜兰郡壮围庄[2]。1940年10月宜兰街升格为宜兰市,该大字并入宜兰市。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下壮二、上壮二,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
交通
台铁宜兰线是台湾东北部铁路干线,大致以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经过壮二地区。境内未设站,北侧最近的是宜兰车站,属一等站,停靠大部分普悠玛号、太鲁阁号、自强号、复兴号列车及全部莒光号列车、区间快车、区间车;南侧最近的是二结车站,属三等站,仅停靠区间车。由此等可前往台铁沿线各地。
省道台9线(环市东路一段、中山路一段)又称“东部干线”,大致以北向南绕弧形转东北—西南走向再转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经过本地区东部。由该道向北绕过宜兰市区东侧可前往礁溪、头城西南部、坪林、石碇、新店等地,向南南东可前往五结、罗东、冬山、苏澳等地。
乡道宜16线(南桥路、南津路)是外员山至东港的道路,大致以西北—东南走向绕弧形转西南西—东北东走向经过本地区南部。由该道路向西北转西可前往四阄、珍子满力、外员山并止于于省道台7线路口,向东北东转东可前往南兴、雾罕并止于省道台2线高架桥下。
乡道宜18线(县政西路、县政南路、县政三街、中山路一段245巷、旋流路、东津路)是员山再连至壮围新南的道路,大致以西南西—东北东走向转西北西—东南东走向曲折经过本地区中部偏南地带。由该道路向西南西经弧形转西北再转西可前往四阄、吧荖郁、三阄、再连东侧并止于省道台7线路口,向东南东可前往茄苳林、新南并止于新南国小旁乡道宜7线路口。
乡道宜19线(旋流路)是壮四至南津的道路,其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中部乡道宜18线路口。由此向北出境后可前往壮三、壮四西部、壮七西南部并止于省道台7线路口。
学校
文化资产
- 宜兰浊水溪治水工事竣工纪念碑(县定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