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
吴郡是从西汉至唐朝的郡,治所吴县。辖区在今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境。
历代变更 | |
---|---|
设置 | 东汉 |
使用状况 | 江苏省苏州市 |
西汉 | 吴郡 |
东汉 | 吴郡 |
三国 | 吴郡 |
西晋 | 吴郡→吴国(289年) 吴国→吴郡(311年后) |
南北朝 | 吴郡(宋) 吴郡(齐) 吴郡(梁) 吴郡(陈) |
隋朝 | 苏州→吴郡(607年) 改称为苏州(621年) |
唐朝 | 苏州→吴郡(742年) 改称为苏州(758年) |
建置沿革
西汉
西汉吴郡在汉文帝时已置,详情已不可得。[1][2][3][4]
东汉
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阳羡人周嘉等人因会稽郡辖境广大,属县偏远,上书求分郡而治[5]。于是分会稽郡钱塘江以西置吴郡,治所在吴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市区),属扬州刺史部。
县名 | 守尉治所 | 县治所在地 | 备注 |
吴县 | 吴郡郡治 | 江苏省苏州市市区内 | 本为吴国。 |
海盐县 |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一带 | ||
乌程县 | 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 ||
余杭县 | 浙江省杭州市市区内 | ||
毘陵县 | 江苏省常州市市区内 | 春秋时季札所居地。 | |
丹徒县 | 江苏省镇江市境内 | ||
曲阿县 |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境内 | ||
由拳县 | 浙江省嘉兴市境内 | ||
安县 | |||
富春县 |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境内 | ||
阳羡县 |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境内 | 邑。 | |
无锡县 | 江苏省无锡市市区内 | 侯国。 | |
娄县 |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境内 |
六朝
吴大帝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立建德、桐庐、新昌、新城四县,以此五县立东安郡。黄武七年(228年),省并东安郡。后并新城县入桐庐县。黄龙三年(231年),改由拳县为嘉兴县。[6]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新昌县为寿昌县。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立海虞县[6]。太康中,吴郡领十一县:吴、嘉兴、海盐、盐官、钱唐、富春、桐庐、建德、寿昌、海虞、娄[7]。太康十年(289年),封皇子司马晏为吴王,以丹杨、吴兴、吴三郡为国[8][9]。
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封司马岳为吴王。咸和二年(327年),徙封琅邪王司马昱为会稽王,吴王司马岳为琅邪王,吴国成为琅邪国的支郡[10][11]。咸和九年(334年),析桐庐县复置新城县。晋孝武帝时,改富春县为富阳县[6]。桓玄永始元年(403年),降琅邪王司马德文为石阳县开国公,改吴国为吴郡。元兴三年(404年),晋室匡复,改吴郡为吴国。义熙十四年(418年),琅邪王司马德文即皇帝位,国除,改吴国为吴郡[12][8]。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改隶南徐州。次年复归扬州。南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乱,攻占吴县,改吴郡为吴州。大宝元年(550年)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析扬州地置吴州,治吴县,吴郡隶属吴州。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苏州为吴郡。吴郡领五县:吴、昆山、常熟、乌程、长城。[13]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李子通,改吴郡为苏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苏州为吴郡。吴郡领六县:吴、嘉兴、昆山、常熟、长洲、海盐。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吴郡为苏州。[14]
重要事件
- 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四月甲寅,甘露降吴国钱唐县右乡康巷之柳树。[15]
- 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五月癸酉,白獐见吴国吴县,内史虞潭获以献。[15]
- 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五月癸酉,白鹅见吴国钱塘县,内史虞潭以献。[16]
- 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十二月,吴国内史王恬上言,木连理生吴县沙里。[16]
- 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八月,白獐见吴国吴县西界包山,获以献。[15]
- 晋废帝太和六年(371年),吴国发大水,稻稼荡没,黎庶饥馑。[17]
-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五月癸卯,白乌见吴国,获以献。[16]
-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吴郡大饥,人相食,户口减半。[18]
-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六月丁酉,白乌见吴郡娄县,太守孟𫖮以献。[19]
- 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年)六月乙巳,吴郡海盐王说获白乌,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以献。[19]
-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吴郡嘉兴盐官县野稻自生三十许种,扬州刺史始兴王刘濬以闻。[19]
- 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白燕产吴郡城内,太守王翼之以献。[19]
人口
行政长官
吴郡太守(129年—289年)
- 萧永,或名冰,兰陵人,东汉时在任。[21]
- 曹鼎,曹休祖父,沛国谯人,东汉时在任。[22]
- 徐参,东汉时在任。[23]
- 陈瑀,下邳淮浦人,汉献帝永汉元年(189年)除,不之官。[24]
- 朱治,丹杨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由孙策任命。[25]
- 许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在任。[25]
- 盛宪,字孝章,汉献帝时为孙权所害。[26]
- 太史享,字元复,东莱黄人,吴大帝时在任。[27]
- 吴勖,吴郡吴人,吴大帝时在任。[28]
- 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吴景帝时出任,孙皓时离任。[29]
- 殷祐,字庆元,吴郡云阳人,晋武帝时在任。[30]
- 胡冲,汝南固始人,晋武帝时在任。[31]
吴国内史(289年—300年)
吴郡太守(300年—301年)
吴国内史(301年—399年)
-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除,不就,后就任。[32]
- 沈充,吴兴武康人,西晋时在任。[33]
- 邓攸,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在任。[34]
-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晋元帝时在任。[35]
- 张茂,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遇害。[9]
- 朱腾,沛郡沛人,东晋时在任。[36]
- 庾冰,字季坚,颍川鄢陵人,晋明帝时出任,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弃官而逃,后还郡。[38][39]
- 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到三年(328年)在任。[39]
- 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出任。[40]
- 颜含,字弘都,琅邪临沂人,晋成帝时在任。[41]
-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离任。[10]
- 王恬,字敬豫,琅邪临沂人,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在任。[16]
- 庾羲,字叔和,颍川鄢陵人,东晋时在任。[42]
- 荀羡,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离任。[43]
- 庾希,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离任。[43]
- 荀蕤,字令远,颍川临颍人,东晋时在任。[44]
- 荀羡,字令则,颍川临颍人,东晋时在任。[44]
- 王荟,字敬文,琅邪临沂人,东晋时在任。[45]
- 王劭,字敬伦,琅邪临沂人,东晋时在任。[45]
- 王洽,字敬和,琅邪临沂人,东晋时在任。[45]
- 庾希,字始彦,颍川鄢陵人,东晋时在任。[38]
- 王侃,琅邪临沂人,东晋时在任。[46]
- 虞谷,会稽余姚人,东晋时在任。[46]
- 乐谟,字弘范,南阳淯阳人,东晋时在任。[47]
- 刁彝,字大伦,勃海饶安人,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离任。[48]
- 江灌,字道群,陈留圉人,晋孝武帝时在任。[49]
- 司马恬,字元愉,谯敬王,河内温人,晋孝武帝时在任。[50]
- 何澄,字季玄,庐江潜人,晋孝武帝时在任。[51]
-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晋孝武帝时在任。[45]
- 王默,琅邪临沂人,东晋时在任。[45]
- 司马允之,河内温人,晋安帝隆安初在任。[50]
- 虞啸父,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离任。[45]
- 王𫷷,琅邪临沂人,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受王恭之命假。[45]
- 王恺,字茂仁,太原晋阳人,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出任。[52]
- 桓谦,字敬祖,谯国龙亢人,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弃官而逃。[12]
吴郡太守(399年—400年)
吴国内史(400年—403年)
吴郡太守(403年—404年)
吴国内史(404年—418年)
- 张敞,吴国吴人,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由太守改称。[55]
- 魏咏之,字长道,任城人,晋安帝义熙初在任。[56]
- 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晋安帝义熙初在任。[57]
- 王诞,字茂世,琅邪临沂人,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出任。[42]
-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离任。[58]
- 袁湛,字士深,陈郡阳夏人,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到十二年(416年)在任。[42]
吴郡太守(418年—549年)
- 孟𫖮,字彦重,平昌安丘人,晋末宋初在任。[59]
- 殷淳,字粹远,陈郡长平人,宋武帝时在任。[60]
- 江夷,字茂远,济阳考城人,宋少帝景平元年(422年)在任。[61]
- 徐佩之,东海郯人,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离任。[62]
- 谢述,字景先,陈郡阳夏人,宋文帝时除,以疾不之官。[61]
- 何叔度,庐江灊人,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卒官。[59]
- 陆仲元,吴郡吴人,宋文帝时在任。[63]
- 庾登之,字元龙,颍川鄢陵人,宋文帝时在任。[63]
- 丘渊之,字思玄,吴兴乌程人,宋文帝时在任。[64]
- 刘式之,字延叔,东莞莒人,宋文帝时在任。[58]
- 刘斌,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31年)伏诛。[65]
- 刘损,字子骞,沛郡萧人,宋文帝时在任。[66]
- 羊玄保,太山南城人,宋文帝时在任。[67]
- 袁洵,陈郡阳夏人,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离任。[61]
-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宋孝武帝时在任。[68]
- 顾琛,字弘玮,吴郡吴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出任,大明元年(457年)免官。[64]
- 王翼之,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在任。[19]
- 王昙生,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在任。[64]
- 刘子鸾,字孝羽,襄阳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到五年(461年)在任。[69]
- 刘子仁,字孝和,永嘉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到六年(462年)在任。[69]
-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除,不之官。[70]
- 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人,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离任。[64]
- 蔡兴宗,济阳考城人,宋前废帝大明八年(464年)除,不之官。[71]
- 顾琛,字弘玮,吴郡吴人,宋前废帝大明八年(464年)出任,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正月举兵反。[72][64]
- 张永,字景云,吴郡吴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在任。[63]
- 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十月离任。[72][64]
- 王琨,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七月离任。[72]
- 褚渊,字彦回,河南阳翟人,宋明帝时在任。[73]
- 王琨,琅邪临沂人,宋明帝时在任。[74]
- 王延之,字希季,琅邪临沂人,宋明帝时在任。[74]
- 王僧虔,琅邪临沂人,宋明帝时在任。[75]
- 张永,字景云,吴郡吴人,宋后废帝泰豫元年(472年)到元徽二年(474年)在任。[63]
- 张绪,字思曼,吴郡吴人,宋后废帝时在任。[75]
- 刘遐,字彦道,彭城人,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十二月据郡反,伏诛。[76]
- 张冲,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出任。[77]
- 何戢,字慧景,庐江灊人,宋顺帝时在任。[74]
-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出任,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四月离任。[77][78]
- 张岱,字景山,吴郡吴人,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出任,二年(480年)三月离任。[78][74]
- 褚澄,字彦道,河南阳翟人,齐高帝时在任。[73]
- 萧缅,字景业,兰陵人,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九月离任。[79]
- 沈文季,字仲达,吴兴武康人,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出任。[80]
- 王慈,字伯宝,琅邪临沂人,齐武帝时在任。[81]
- 江效,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在任。[82]
- 萧子贞,字云松,邵陵王,兰陵人,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到十一年(493年)在任。[83]
- 张瑰,字祖逸,吴郡吴人,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弃郡逃民闲。[77]
- 萧子恪,字景冲,兰陵人,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在任。[84]
- 萧子操,兰陵人,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出任。[84]
- 蔡夤,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弃郡投奔萧衍。[85]
- 王份,字季文,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86]
- 张充,字延符,吴郡吴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86]
- 袁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人,梁武帝天监八年(509年)到十一年(512年)在任。[87]
- 王暕,字思晦,琅邪临沂人,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离任。[88]
- 蔡撙,字景节,济阳考城人,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出任,四年(523年)卒官。[86]
- 何敬容,字国礼,庐江人,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到大通二年(528年)在任。[89]
- 萧子恪,字景冲,兰陵人,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出任,三年(529年)卒于郡舍。[90]
-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1年)出任。[91]
- 萧正德,字公和,临贺王,兰陵人,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3年)出任。[92]
- 谢举,字言扬,陈郡阳夏人,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到五年(539年)在任。[89][88]
- 臧盾,字宣卿,东莞莒人,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到七年(541年)在任。[93]
- 萧推,字智进,兰陵人,梁武帝太清中在任。[94]
- 袁君正,陈郡阳夏人,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降于侯景。[87][95]
吴郡太守(550年—588年)
- 萧大临,字仁宣,南海王,兰陵人,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出任,二年(551年)遇害于郡。[96]
- 张彪,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在任。[97]
- 裴忌,字无畏,河东闻喜人,梁敬帝绍泰二年(556年)到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在任。[98][99]
-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武康人,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到三年(559年)在任。[100]
-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陈文帝永定三年(559年)出任。[101]
- 孙玚,字德琏,吴郡吴人,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十二月离任。[102]
- 陈伯山,字静之,鄱阳王,吴兴长城人,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十二月离任。[102]
- 陈伯恭,字肃之,晋安王,吴兴长城人,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到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七月在任。[103][104]
- 陈叔坚,字子成,长沙王,吴兴长城人,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到四年(572年)正月在任。[103][104]
- 袁宪,字德章,陈郡阳夏人,陈宣帝太建六年(574年)除,以父任固辞不拜。[105]
- 陈伯智,字策之,永阳王,吴兴长城人,陈宣帝时在任。[106]
吴郡内史(588年—589年)
吴郡太守(607年—621年)
吴郡太守(742年—758年)
国主
西晋吴国(289年—300年,301年—310年代)
吴国(289年—300年,301年—310年代) | |||||
以丹杨、吴兴、吴三郡为国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吴王 | 孝王 | 司马晏 | 289年—300年 | 晋武帝子 |
徙封宾徒县王,后复 | |||||
1 | 吴王 | 孝王 | 司马晏 | 301年—311年 | 晋武帝子 |
没于刘聪,国绝 |
东晋吴国(326年—403年,404年—418年)
吴国(326年—403年,404年—418年)[11]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吴王 | 司马岳 | 326年—327年 | 司马绍子 | |
琅邪王 | 327年—342年 | ||||
2 | 琅邪王 | 司马丕 | 342年—361年 | 司马衍子 | |
3 | 琅邪王 | 司马奕 | 361年—365年 | 司马衍子 | |
4 | 琅邪王 | 司马昱 | 365年—371年 | 司马睿子 | |
5 | 琅邪王 | 司马道子 | 372年—392年 | 司马昱子 | |
6 | 琅邪王 | 司马德文 | 392年—403年 | 司马曜子 | |
楚受禅,降封石阳县开国公;晋匡复,复爵 | |||||
6 | 琅邪王 | 司马德文 | 404年—418年 | 司马曜子 | |
即皇帝位,国除 |
南朝陈吴国(588年—589年)
吴国(588年—589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吴郡王 | 陈蕃 | 588年—589年 | 陈后主第十子 |
参见
征引文献及注释
- ^ 《汉书·灌婴传》: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
- ^ 《汉书·高帝纪》: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
- ^ 《汉书·五行志》:文帝十二年,……是时,吴王濞封有四郡五十余城。
- ^ 《汉书·伍被传》、《资治通鉴》卷19:“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成谋定,举兵而西。”胡三省注:“四郡,东阳郡、彰郡、吴郡、豫章郡。”
- ^ 水经注卷40: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
- ^ 6.0 6.1 6.2 6.3 《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 7.0 7.1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8.0 8.1 《晋书 卷六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 ^ 9.0 9.1 《晋书 卷六 帝纪第六》
- ^ 10.0 10.1 《晋书 卷七 帝纪第七》
- ^ 11.0 11.1 《宋书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五行三》:“初,康帝为吴王,于时虽改封琅邪,而犹食吴郡为邑。”
- ^ 12.0 12.1 12.2 《晋书 卷十 帝纪第十》
- ^ 13.0 13.1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14.0 14.1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15.0 15.1 15.2 《宋书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 ^ 16.0 16.1 16.2 16.3 《宋书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 ^ 《宋书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 ^ 《宋书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 ^ 19.0 19.1 19.2 19.3 19.4 《宋书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 ^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 ^ 《南齐书 卷一 本纪第一》
- ^ 《三国志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引《魏书》
- ^ 《后汉书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 ^ 《后汉书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 ^ 25.0 25.1 《三国志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弟一》
- ^ 《三国志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 ^ 《三国志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裴注引《吴书》
- ^ 《三国志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裴注引《会稽典录》
- ^ 《三国志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 ^ 《三国志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裴注引殷礼子基《通语》
- ^ 《三国志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裴注引《吴录》
- ^ 《晋书 卷六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 ^ 《宋书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
- ^ 《晋书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 ^ 《晋书 卷七十 列传第四十》
- ^ 《宋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八》
-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志阳”晋故散骑常侍建”威将军苍梧吴二”郡太守奉车都尉”兴道县德侯吴国”吴张镇字义远之”郭夫人,晋始安太”守嘉兴徐庸之姊。”
- ^ 38.0 38.1 《晋书 卷七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 ^ 39.0 39.1 《晋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 ^ 《晋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 ^ 《晋书 卷八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
- ^ 42.0 42.1 42.2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 ^ 43.0 43.1 《晋书 卷八 帝纪第八》
- ^ 44.0 44.1 《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晋书 卷六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 ^ 46.0 46.1 《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 ^ 《晋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晋书 卷九 帝纪第九》
- ^ 《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 ^ 50.0 50.1 《晋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 ^ 《晋书 卷九十三 列传第六十三》
- ^ 《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 《宋书 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
- ^ 《宋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六》
- ^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 ^ 《宋书 卷七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 ^ 58.0 58.1 《宋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二》
- ^ 59.0 59.1 《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 ^ 《宋书 卷五十九 列传第十九》
- ^ 61.0 61.1 61.2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 ^ 《宋书 卷五 本纪第五》
- ^ 63.0 63.1 63.2 63.3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 ^ 《宋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 ^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 ^ 《宋书 卷五十四 列传第十四》
- ^ 《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 ^ 69.0 69.1 《宋书 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
- ^ 《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 《宋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十七》
- ^ 72.0 72.1 72.2 《宋书 卷八 本纪第八》
- ^ 73.0 73.1 《南齐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四》
- ^ 74.0 74.1 74.2 74.3 《南齐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十三》
- ^ 75.0 75.1 《南齐书 卷三十三 列传第十四》
- ^ 《宋书 卷十 本纪第十》
- ^ 77.0 77.1 77.2 《南齐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五》
- ^ 78.0 78.1 《南齐书 卷二 本纪第二》
- ^ 《南齐书 卷三 本纪第三》
- ^ 《南齐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 ^ 《南齐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 ^ 《南齐书 卷十八 志第十》
- ^ 《南齐书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一》
- ^ 84.0 84.1 《南齐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三》
- ^ 《梁书 卷一 本纪第一》
- ^ 86.0 86.1 86.2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 ^ 87.0 87.1 《梁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 ^ 88.0 88.1 《梁书 卷三 本纪第三》
- ^ 89.0 89.1 《梁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三十一》
- ^ 《梁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 ^ 《梁书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五》
- ^ 《梁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九》
- ^ 《梁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六》
- ^ 《梁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六》
- ^ 《梁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五十》
- ^ 《梁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八》
- ^ 《梁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九》
- ^ 《陈书 卷一 本纪第一》
- ^ 《陈书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 ^ 《陈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七》
- ^ 《陈书 卷十二 列传第六》
- ^ 102.0 102.1 《陈书 卷三 本纪第三》
- ^ 103.0 103.1 《陈书 卷五 本纪第五》
- ^ 104.0 104.1 《陈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 ^ 《陈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 ^ 《陈书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七》
- ^ 《新唐书 卷七十一 表第十一》
- ^ 《新唐书 卷七十二 表第十二》
- ^ 《新唐书 卷七十五 表第十五》
- ^ 《旧唐书 卷二十四 志第四》
- ^ 《旧唐书 卷九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 ^ 《唐刺史考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