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山越之战

吴平山越之战三国时代吴军收服丹阳郡山越人的军事行动。

吴平山越之战
日期嘉禾三年至六年(234年—237年)
地点
结果 吴军收服丹阳郡的山越居民,得士兵四万。
参战方
吴国 山越
指挥官与领导者
诸葛恪
兵力
棨戟武骑三百 不详
伤亡与损失
不详 不详

三国时代,分布在今苏、皖、浙、闽、赣山区的土著居民,统称“山越”人。山越人居住的丹阳郡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其地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山岭出产铜铁,自铸甲兵;山越人民风好武习战,崇尚气力;开山赴险,抵突丛林,极为敏捷,吴国军队来攻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长期以来不服统治,吴为增强实力,强征为兵,山越辄起反抗,丹阳地区尤甚。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认为丹杨山势险要,民多而果劲,虽然以前发兵征讨,奈何只得一些外县平民归降而已。所以诸葛恪自请到丹阳收服山越,以扩大兵源。吴大帝孙权任命他为抚越将军、丹阳太守,授与棨戟武骑三百。拜将完毕后,孙权下命诸葛恪隆而重之地归家,当时诸葛恪只得三十二岁[1]

诸葛恪到达丹阳后,他采用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的方针,命令各郡严守疆界,严肃法纪,已归顺的山民,一律设屯聚居。随后,他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修筑围困工事,不与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抢收田野成熟的稻谷。山越人新谷无收,旧谷食尽,因饥馑而被迫出山归降。诸葛恪又下令,对归顺的山民,不得随意拘捕。有一县令臼阳胡伉因违令捆绑图谋叛逆的山民,被诸葛恪斩首,因而大批山民纷纷归降。到三年后,果然如同诸葛恪初时所奏得甲士四万。诸葛恪自领一万人,余下的分给诸将[2]

参考资料

  1. ^ 三国志 卷六十四 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人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恪父瑾闻之,亦以事终不逮,叹曰:"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恪盛陈其必捷。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
  2. ^ 三国志 卷六十四 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恪到府,乃移书四部属城长空。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言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