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曾用笔名季陵,男,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溧水,中国新诗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汉园三诗人”之一。[1]
卞之琳 | |
---|---|
出生 | 大清江苏省海门县汤家镇 | 1910年12月8日
逝世 | 2000年12月2日 | (89岁)
教育程度 | 上海浦东中学 北京大学英文系 |
代表作
|
生平
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后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深受徐志摩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发表在自己编辑的《诗刊》上,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沈从文倾囊帮卞出版诗集,陈梦家选编诗集《新月诗人》,将其位列“新月十八家”,一举成名。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抗日战争初期曾与沙汀、何其芳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年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次年,
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大学从事研究,任研究员,期间写了一本七八十万字的抗战小说,讲知识分子的抗战心态。1949回到国内后,发现国内创作要求写工农兵,不写小资产阶级,于是就将小说焚毁,并从此开始积极思想改造。1949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1958年后不再写诗。196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1月,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
社会兼职
文学成就
卞之琳受新月派的影响之外,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且将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重暗示性和亲切感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从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风格。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强调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令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他的诗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故大多冷僻奇兀不过却耐人寻味。
卞之琳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抗日战争时期,卞之琳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情感经历
卞之琳苦恋的对象是张充和。1933年,卞之琳虚岁23,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因为张充和,卞之琳的创作也发生了很有意味的变化。当初闻一多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
香港的张曼仪是卞之琳研究专家,她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一书附有《卞之琳年表简编》,极其简单的年表,许多事情只能略而不记,却特别记下了与张充和相关的细小信息,如1933年的初识;如1936年10月,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离乡往苏州探望张充和;如1937年,3月到5月间作《无题》诗5首,又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诗18首加上前两年各一道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手抄一册,本拟交戴望舒的新诗社出版;如1943年,寒假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其时距初识已经10年。年表虽然是张曼仪所编,但这些事情一定是卞之琳讲出来并且愿意郑重编入年表中的。
1955年10月1日,卞之琳45岁,与青林结婚。
创作年表
- 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此对新诗产生兴趣。[2]
- 1930年开始写诗,从此之后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
- 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
- 1935年出版《鱼目集》。
-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收有卞之琳的《数行集》、李广田的《行云集》以及何其芳的《燕泥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和汉园三诗人。
- 1938年至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 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
- 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
- 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
- 晚年长期从事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作品
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即出自卞之琳之手。
诗汇编
- 《十年诗草1930-1939》
- 《雕虫纪历1930-1958》
- 《山山水水,小说片断》
- 《断章》
杂类散文
- 《沧桑集1936-1946》
报告文学
- 《第772团在太行山一带》
论著
- 《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
译作
-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 《英国诗选》
- 纪德《浪子回家》集
- 里敦·斯特莱切《维多利亚女王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