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上圳导水隧道
卑南上圳导水隧道为一座横跨于台湾台东县延平乡红叶村与卑南乡初鹿村之间的灌溉用导水隧道。该隧道是全台最长的山岳中型导水隧道,并且也是台湾省政府时期,台湾地区所推动的最后一项大型水利设施兴建计划。目前卑南上圳导水隧道连同整体卑南上圳灌溉圳道系统均由台东农田水利会所拥有,并由旗下之卑南工作站进行管理与维护[1][2]。
卑南上圳导水隧道 | |
---|---|
概览 |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状况 | 已启用 |
水道 | 卑南上圳导水隧道 |
起点 | 台东县延平乡卑南上圳拦河堰 |
终点 | 台东县卑南乡初鹿村 |
运营数据 | |
动工于 | 1977年6月1日 |
贯通于 | 1985年4月25日全线贯通 |
启用于 | 1986年10月15日正式通水 |
总造价 | 新台币10亿元 |
业主 | 台东农田水利会 |
技术数据 | |
设计单位 | 台湾省政府水利局第八工程处 |
长度 | 4.086千米(3英里) |
船只可通行 | 否 |
施工方法 | 钻炸 |
沿革
计划
卑南上圳导水隧道是整体卑南上圳灌溉系统中,重要的一项关键工程之一,该隧道贯通了卑南上圳位于延平乡鹿野溪上游的进水口与卑南乡初鹿村以后的灌溉圳路起点[1],总长4.086公里[3]。整体工程最初在1948年开始便先后由多个单位进行规划与设计,包含台湾省政府水利局、台湾电力公司,以及水资会等。然而因财务问题,最终台湾省水利局以单一灌溉目标开始进行进水口、拦河堰以及导水隧道等设施的预定地的地质钻探[3]。
1973年,经由省政府水利局所组成的探勘队多次针对鹿野溪上游探勘后,正式提出“卑南上圳灌溉工程计划报告书”[3]。
施工
1977年,卑南上圳灌溉工程正式动工[3]。其中,长达4公里多的导水隧道工程于同年6月1日起全面开挖,并且,由于受限于地形限制,因此导水隧道全段皆无法增设横坑或竖坑以增加施工断面及加速工程进度,仅能由隧道上下游的上里端及初鹿端向内开凿[3]。
导水隧道开凿前的地质钻探工作,由于当时经费有限,无法完全解析隧道行经之路段的地质状况与结构,因此为防止遭遇大量涌水、特殊地质状况,加上隧道断面狭隘等问题,故以每日开挖进度70至80%乘以每个月可施工天数来拟订施工进度,并全体分为五期施作[3]。
导水隧道开挖后,因地质状况不佳,因此曾发生过多起灾害事故,其中,第五期隧道施工,1983年3月5日所发生之灾害最为严重。当天下午4时40分,隧道开挖上段桩号1K+435处隧道上方发生大规模之坍方意外,因上方断层带地质破碎,导致大量土石从坍方处冲到桩号1K+280处,完全将原已开挖完成之隧道断面填满,土石末端更是延伸到桩号0K+980处,坍方土石共滑动了455米长[3]。
而当时位在坍方处施工的四名工程人员也因此事件遭到土石掩埋[1],灾变后,当时在隧道外的人员及邻近拦河堰工程的人员闻讯后均赶至隧道进行救援,惟最终仅找到两名施工人员之遗体。而此次坍方意外后,监督此次工程的省政府机械工程队也请来日本的隧道工程师小林素一到隧道坍方处进行勘查与施工建议[3]。
最终决定将以坍方之隧道主坑以混凝土之墙面封堵,并向主坑左侧及右侧20米各开挖一条排水导坑,并分别从左右排水导坑向前继续钻探以作为之后改为主坑的基础[3]。1984年9月13日,日本隧道工程师小林素一再度来台,并以钻探报告为依据建议将左侧的排水导坑作为主坑继续开挖[3]。
完工
卑南上圳导水隧道最终于1985年4月25日完线完成贯通,隧道贯通后,再进行隧道底部及上里端连接之第二沉砂池的混凝土浇置[3]。1986年5月31日,卑南上圳导水隧道全体工程完工,并于同年10月15日正式通水,整体工程自动工后至通水花费近9年的工期[3]。
纪念碑
卑南上圳整体工程施作时,共有五位工程人员罹难,其中,包含导水隧道坍方时的四位工程人员以及一位工程人员因触电身亡[1]。因此当卑南上圳工程完工后,建有纪念碑一座,位于今上里桥下方之施工道路。惟旧有施工道路因地形变迁,人迹难至,因此农田水利会在2010年于红叶村清水路旁重建纪念碑及殉工碑各一座[1]。
-
导水隧道崩塌事件殉工碑
-
导水隧道崩塌事件殉工碑后碑文
技术资讯
-
卑南上圳灾变处理示意图。
-
卑南上圳导水隧道纵面。
图集
-
导水隧道上里端施工时的出渣导坑远观。
-
导水隧道上里端导坑入口。
-
导水隧道上里端导坑通道。
-
导水隧道上里端洞口。
-
导水隧道上里端第二地下沉砂池。
-
导水隧道第二沉砂池排砂道电动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