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孝芬
凌孝芬(1903年10月—1974年3月9日),字季馨,安徽省定远县人,中华民国教育家。中国国民党党员。曾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今中华民国考选部)编审,教育部政风处处长,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台湾省立虎尾中学(今国立虎尾高级中学)、台湾省立台北建国中学(今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视察、安徽省党部委员。
凌孝芬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03年10月 大清安徽省凤阳府定远县 |
逝世 | 1974年3月9日 台湾台北市 | (70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 |
学历 |
|
经历
|
生平
凌孝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0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西门十字街口,家族世代务农,耕读相传。[1]祖父凌仲桓为进士出身,获张之洞重用,参与湖北新政,著有《荆楚借筹》一书。父凌少桓也是进士出身,在凌孝芬3岁时过世。[2]
民国11年(1922年)7月,凌孝芬以优异成绩自上海浦东中学毕业,其后考取位在南京的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第二期,于1927年7月毕业。1928年8月起,原是江苏省兴化县督学的他改任县教育局长[3]至1930年7月。同时于1929年经李宗黄、鲁荡平引介,加入中国国民党(以下简称国民党)。1930年8月为安徽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今已解散)聘为教师,兼职训育主任。1931年4月改任该省教育厅主任科员,随后升为科长,次年调派为第二乡村师范校长。1935年秋,凌孝芬参加国家高等考试第三届教育组中级第十七名及格,升等简任七级任用资格。同年12月,他改担任河南省教育厅荐任督学、科长等职位。次年秋参加中华民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训练班结业。[4]
1937年芦沟桥事件发生时,凌正担任河南省教育厅长,当时该省国民教育成绩获全国第一,因此凌受到教育部青睐。该年10月,凌与河南博物院保管部主任赵惜时、雷荫堂等人受河南省主席商震密令,将河南博物院馆藏国宝级文物南运郑州、武汉等地避战。[5]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他也主持了七年的暑期中小学教师训练班,自认避免了中国共产党的渗透,并普行国民教育,蒙教育部传令嘉奖。1940年秋参加国民党中央训练团行政人员训练班第十期结业。1944年12月担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今中华民国考选部)编审,次年3月辞职。同年4月到1946年10月应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之邀,担任该部视察,督导各省市党务工作。1946年11月调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1949年2月起被北平市私立民国大学聘为训导长,旋因第二次国共内战战局逐渐明朗,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节节败退,他改任教育部广西青年辅导处简任主任。同年11月随该政府迁台。[6]
1950年5月,凌孝芬就任台北市建国中学夜间部主任。当时台湾省政府为顺应民情,决定将省立虎尾中学男、女生两部分别设校,因此需要增派一位校长。凌孝芬随即在该年8月奉令代理虎中校长。在虎中校长任内,凌聘用不少外省宿儒名士,如当时的教务主任王枞[a]、方濂、黄冠南等人。虎女、虎中校地自日治时期至今纠葛不清,凌孝芬也在任内加以厘清。[7]1954年8月,调动到教育部担任专门委员。[8]1955年1月,调任台湾省立台北建国中学校长,1957年7月转任教育部政风处长,1958年至1970年担任教育部侨民教育委员会常任委员。1971年7月13日退休[9]。后与前国立台湾大学教授罗刚以及杨怀东等人创办台北市私立东山高级中学。[7]1974年3月9日逝世。[2]
家庭
著作
凌孝芬著有《丹麦之农村教育》、《国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两书。[7]
注释
参考资料
脚注
- ^ 李谒政 2018,第1157页.
- ^ 2.0 2.1 郑通和. 主張中西醫藥合作的凌孝芬先生. 中央日报. 1974-04-15.
- ^ 中大新委興化教局長 由縣督學凌孝芬繼任. 中央日报. 1929-08-08.
- ^ 李谒政 2018,第1157-1158页.
- ^ 凌孝芬. 上海市浦东中学. 2015-09-21 [2019-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 ^ 李谒政 2018,第1158-1159页.
- ^ 7.0 7.1 7.2 李谒政 2018,第1159页.
- ^ 農學院院長 王志鵠接任. 公论报. 1954-08-17. 3版.
- ^ 《总统府公报》第2287号所载1971年7月13总统令
- ^ 蒋永敬. 九五獨白:一位民國史學者的自述. 独立作家-新锐文创. 2017-03-01: 59–60. ISBN 9789865716882 (中文(台湾)).
建国中学校长凌孝芬,定远同乡。经其侄凌厚生(台北师范学校教员)之介绍,凌校长聘余为建中夜间部教员
参考书目
- 《虎尾鎮志》. 李谒政总编纂. 云林县虎尾镇: 云县虎尾镇公所. 2018. ISBN 978-986-05-2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