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梅尔帕夏

伊斯梅尔帕夏(阿拉伯语:إسماعيل باشا‎;1830年12月31日—1895年3月2日)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埃及省)的瓦利赫迪夫,1863年即位,1879年在英国的压力下被帝国苏丹废黜。他在位时致力现代化埃及和苏丹,同时也让国家负债累累。他的理念可见于1879年所说的一句话:“我的国家不会再在非洲长存,我们已经是欧洲的一部分。我们得放弃以前的做法,并采纳适应社会状况的新制度。”[1]

伊斯梅尔帕夏

家族

伊斯梅尔具有阿尔巴尼亚人血统[2],出生于开罗穆萨菲尔卡那宫(Al Musafir Khana Palace)[3],是易卜拉欣帕夏的次子、穆罕默德·阿里的孙儿,母亲名为霍希亚尔,是易卜拉欣的第三任妻子。据传霍希亚尔是苏丹皇太后派蒂芙妮耶尔(Pertevniyal)的亲姊妹,派蒂芙妮耶尔是奧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的妻子、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母亲[4]

青年时期

伊斯梅尔在巴黎接受欧式教育,并参加陆军参谋学院[5]。返国后,他的哥哥逝世,他就成为叔叔、埃及和苏丹瓦利塞伊德一世的后继者。塞伊德一世为了自身安全着想,尽量不让伊斯迈尔留在身边,让伊斯迈尔在海外执行任务,伊斯迈尔辗转于教宗拿破仑三世及奧斯曼帝国苏丹旗下效力。1861年,伊斯迈尔率军一万八千人平定于苏丹发生的叛乱[6]

埃及赫迪夫

塞伊德一世逝世后,伊斯梅尔在1863年1月19日宣布成为瓦利[7]。与自祖父穆罕默德·阿里以来的埃及统治者一样,伊斯梅尔继承了赫迪夫的称号,奧斯曼帝国的朴特并未予以承认。1867年,伊斯梅尔成功游说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颁布费明(Firman,勒令),承认赫迪夫以换取更多的贡品[8]。另一个费明转变了继承办法,由兄弟继承转为子裔继承。1873年的费明确立了埃及独立于朴特[9]

改革

伊斯梅尔开始了规模与其祖父相约的内部改革,改造关税制度及邮政、刺激商业发展、创立制糖工业、兴建皇宫。他又大大地发展开罗,在开罗西端模仿巴黎建造一座全新的城市[10],又改良亚历山大港。他开展了浩大的铁路工程,使埃及和苏丹从原本的无铁路成为世界上可居地铁路覆盖率最高的地区[11]

 
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伊斯迈尔的雕像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成就是在1866年11月设立了代议议会[12]。虽然这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议员却对政府事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来自乡郊的村长可对乡郊及中央政府运用政府及经济影响力。1876年,议会成功说服伊斯梅尔复行法律,该法允许地主及享有税务优惠的人预缴六年的地税[13]

伊斯梅尔试图减少奴隶买卖及延伸埃及在非洲的统治。1874年,他吞并了达尔富尔[14],但在1876年3月战败,未能进军埃塞俄比亚

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伊斯梅尔希望将他的领土延展到整个尼罗河流域以至其源头及整个非洲红海海岸。有传言指这些地区丰富的资源及肥沃的土地促成伊斯迈尔的扩张政策,其扩张政策的矛头直指约翰尼斯四世统治的埃塞俄比亚。1865年,奧斯曼帝国将哈贝希(Habesh,包括马萨瓦及萨瓦金)割让给伊斯梅尔。哈贝希与埃塞俄比亚接壤,原本只是一块长条形的海岸地区,随后向属于埃塞俄比亚统治者的内陆扩张。伊斯梅尔在占领了原本属于奧斯曼帝国的哈贝希省后,开展了一些新的经济方案,如巴卡的大型棉花种植场。1872年,新成立的“东苏丹及红海海岸省”统治者沃纳·穆辛格帕夏吞并了波哥斯(包括科伦[15]。1875年10月,伊斯梅尔的军队攻占哈马森高原,这地区以往是埃塞俄比亚的附庸。11月,这支军队在根德特战役全军覆没。1876年,伊斯迈尔的军队在古拉(Gura')再次被约翰尼斯四世的军队击败[16]。伊斯梅尔的儿子哈桑被俘,在交纳大量赎金后才被释放。之后这地区陷入冷战,1884年签署停战协定才结束,波哥斯地区须交还埃塞俄比亚。不久后,红海海岸省被意大利人占领,成为厄立特里亚殖民地的基础。

苏伊士运河

 
笨拙》的漫画显示伊斯迈尔于1867年到访英国

伊斯梅尔与苏伊士运河的关系紧密,他意识到埃及的位置对于苏伊士运河的建造举足轻重。他登位后拒绝承认塞伊德一世与苏伊士运河公司达成的,不仅允许修建和营运运河,还在两岸土地拥有某些权利的共识。这可追溯至拿玻仑三世作出的裁定,他要求埃及须向苏伊士运河公司支付三百八十万英镑,作为该公司将来可能会因转变而损失的赔偿,而伊斯梅尔则坚持只给予原本的补助。之后,伊斯梅尔用尽一切办法争取在国际及公众面前露面。1867年,他访问伦敦及巴黎,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及伦敦市长的欢迎[17]。在英国,他又与奧斯曼帝国苏丹一同参与海上阅兵。1869年,他再度到访英国。运河正式开启时,伊斯梅尔举行了空前的庆典[18],邀请世界各地的权贵出席。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中心城市伊斯梅利亚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国债

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事使埃及陷入债务泥沼,欧洲势力常以此为理由迫使伊斯梅尔让步。其中一个最令埃及人不能接受的是混合法庭制度,欧洲人由他们国家的法官主审。金融危机的降临使国债高达一亿英镑(他上任之初,国债为三百万英镑),伊斯梅尔以更高的利息借贷以偿还债务,因而造成这种局面,债权人开始忧虑。国际法庭作出裁定,伊斯梅尔不能再借贷,他唯有出售苏伊士运河的股份予英国政府,价值£3,976,582,外国亦开始介入。

1875年12月,英国政府派遣史提芬·凯夫(Stephen Cave)调查埃及的财政状况[19]。1876年4月,他的报告指埃及挥霍无度,外国势力须介入。10月,乔治·戈申作出进一步调查[20],结果造成英国及法国对埃及财政和政府的控制。由艾弗林·巴林(Evelyn Baring)组成的调查委员会于1878年将伊斯梅尔的资产收归国有[21],并收受宪法主权授予的职位,以英国人查理斯·里弗斯·威尔逊(Charles Rivers Wilson)为埃及财政大臣,法国人布里尼叶为公共工程大臣。

阿拉比起义及流亡

 
西奥博尔德·查祥于1871年讽刺伊斯梅尔所画的画

埃及人不能接受外国人操控国家,于是在军官艾哈迈德·阿拉比的旗下团结起来。阿拉比起义摧残了埃及。伊斯梅尔也希望能摆脱欧洲势力的控制,并没有大力打压阿拉比,相反还解散了政府。这引起大英帝国法国的高度重视,于1879年5月要求让英国及法国大臣复职。由于国家大部分地区已落入阿拉比手中,加上伊斯迈尔也不愿意这样做,伊斯梅尔没有答应所求。英国及法国遂向奧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施压,以图废黜伊斯梅尔帕夏。6月26日,伊斯梅尔·帕夏被废黜,由较为温和、伊斯梅尔的儿子陶菲克帕夏出任新一任赫迪夫[22]。伊斯梅尔离开埃及,流亡到那不勒斯[23],后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允许他在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埃米尔甘宫隐居[24],直至逝世,遗体葬在开罗

荣誉

  • 奧斯曼帝国光荣勋章
  • 比利时莱奥波德中正勋章(1862年)
  • 贵族勋章,奧斯曼帝国特权阶级(1863年)
  • 奧斯曼勋章,奧斯曼帝国特权阶级(1863年)
  • 挪威瑞典联合宝剑大十字勋章(1866年)
  • 巴斯勋位大十字勋章骑士(1866年)
  • 荷兰狮大十字勋章(1866年)
  • 法国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1867年)
  • 印度之星爵级大司令(1868年)
  • 意大利无上神圣天使报喜勋章骑士(1868年)
  • 普鲁士黑鹰勋章骑士(1868年)
  • 普鲁士红鹰大十字勋章(1868年)
  • 意大利圣莫里斯及拉撒路大十字勋章(1869年)
  • 意大利皇冠勋章(1869年)
  • 希腊救赎者大十字勋章(1869年)
  • 奥地利莱奥波德大十字勋章(1869年)
  • 名誉会员:巴伐利亚人文科学学会(1874年)
  • 桑给巴尔一等景星勋章(1875年)

注脚

  1. ^ Arthur Goldschmidt. Modern Egypt: the formation of a nation-state. Westview Press. 2004年: 第36页. ISBN 0813338867 (英语). 
  2. ^ Richard G. Hovannisian. Armenian Karin/Erzerum. Mazda Publishers. 2003年: 第154页. ISBN 1568591519 (英语). 
  3. ^ 埃及开罗穆萨菲尔卡那宫概览[失效链接]
  4. ^ 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in Egyp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in Egypt. 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in Egypt. 1975年: 第90页 (英语). 
  5. ^ Hugh Chisholm.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Literature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10年: 第875页 (英语). 
  6. ^ Gaston Maspero、Archibald Henry Sayce、M. L. McClure. History of Egypt, Chaldea, Syria, Babylonia, and Assyria. The Grolier Society. 1904年: 第183页 (英语). 
  7. ^ Donald J. Stocker、Jonathan A. Grant. Girding for battle: the arms trade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1815-1940.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3年: 第6页. ISBN 0275973395 (英语). 
  8. ^ John C. B. Richmond. Egypt, 1798-1952: her advance towards a modern identity. Taylor & Francis. 1977年: 第75页. ISBN 0416856608 (英语). 
  9. ^ Evelyn Baring Cromer、Bryan Turner. Modern Egypt. Routledge. 2000年: 第157页. ISBN 041520903X (英语). 
  10. ^ Michael Dumper、Bruce E. Stanley、Janet L. Abu-Lughod. Citie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6年: 第111页. ISBN 1576079198 (英语). 
  11. ^ Mark A. Tessler. A History of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年: 第102页. ISBN 0253208734 (英语). 
  12. ^ Christina Phelps Harris.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 in Egypt: the role of the Muslim Brotherhood. Published for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Stanford, Calif. 1964年: 第30页 (英语). 
  13. ^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Assemblages: Webster's Quotations, Facts and Phrases.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2008年: 第306页. ISBN 0546680658 (英语). 
  14. ^ R. S. O'Fahey. The Darfur Sultanate: A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年: 第261页. ISBN 0231700385 (英语). 
  15. ^ John E. Flint、 J. D. Fage、Roland Anthony Olive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From c. 1790 to c. 18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年: 第93页. ISBN 0521207010 (英语). 
  16. ^ Saheed A. Adejumobi. The history of Ethiopi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7: 第22页. ISBN 0313322732 (英语). 
  17. ^ Margaret Susan Amherst、Mary Rothes Margaret Tyssen-Amherst Cecil Amherst. A sketch of Egyptian histo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Methuen & co. 1904年: 第315页 (英语). 
  18. ^ Peter L. Hahn. The United States, Great Britain, and Egypt, 1945-1956: strategy and diplomacy in the early Cold War. UNC Press. 1991年: 第8页. ISBN 0807819425 (英语). 
  19. ^ F. Robert Hunter. Egypt Under the Khedives, 1805-1879: From Household Government to Modern Bureaucracy. American Univ in Cairo Press. 1999年: 第181页. ISBN 977424544X (英语). 
  20. ^ Dominic Green. Three empires on the Nile: the Victorian jihad, 1869-1899. Free Press. 2007年: 第51页. ISBN 0743280717 (英语). 
  21. ^ John C. B. Richmond. Egypt, 1798-1952: her advance towards a modern identity. Taylor & Francis. 1977年: 第105页. ISBN 0416856608 (英语). 
  22. ^ Hans Busch. Verdi's Aida: the history of an opera in letters and document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8年: 第6页. ISBN 978-0-8166-0798-3 (hardcover); ISBN 978-0-8166-5715-5 (paperback) (英语). 
  23. ^ F. Robert Hunter. Egypt Under the Khedives, 1805-1879: From Household Government to Modern Bureaucracy. American Univ in Cairo Press. 1999年: 第226页. ISBN 977424544X (英语). 
  24. ^ 伊斯梅爾帕夏的宮殿. [200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伊斯梅尔帕夏
出生于:1830年12月31日
前任者:
塞伊德一世
埃及苏丹瓦利
1863–1867
被承认为赫迪夫
新头衔
前为瓦利及自称赫迪夫
埃及苏丹赫迪夫
1867–1879
继任者:
陶菲克帕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