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隐楼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黄浦区天灯弄77号,是上海市区仅存的一座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建筑[1],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座私产性质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3][4]。。它由榜眼沈初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所建,他担任过《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军机大臣、江西学政、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书隐楼占地面积为2272平方米[5]:57,建筑面积为2107.52平方米。[6]

书隐楼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天灯弄77号
分类古建筑
时代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认定时间1987年11月17日
外部图片链接
image icon 相关图片
image icon 荒芜的景象

历史沿革

书隐楼由浙江平湖的榜眼沈初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所建,他担任过《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军机大臣、江西学政、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7]:57。后转给陈氏。明末清初,陈氏家族家道中落,陆明随后收购了此楼。[8]清嘉庆四年(1799年),沈氏家族将其转售给了赵氏[9]:154;光绪七年(1881年),赵氏家族将其转售给力航海贸易家郭绅,现仍为郭氏后裔私宅[10]:228文化大革命时,其大厅中被工厂占用,而且工厂设计并不合理,10余米高的砖墙大约开裂了20余厘米,破坏严重[5]:58[8]。此后书隐楼西部新建的房屋导致整座建筑地基下沉,封火墙[a]开裂,房屋倾斜,但后方的双层楼房仍然完好无损。[2]

20世纪50年代,北京建筑科学院太湖流域居民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曾参观过书隐楼,他们认为这样精致的民间宅第在太湖流域很罕见。[8]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书隐楼列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154,1995年,区人民政府对其展开了初步的修复,2004年市文管会再次对其进行修复。[2]虽然经过政府人员的多次修复,但建筑依旧损毁严重。梁上的饰件和木雕等物已经无法修复,栏杆、隔窗、漏窗和匾额等物被乱扔在地上,随处可见[11]。2014年,台风威马逊还刮塌了书隐楼的几间厢房[12]新闻晨报曾经表示由于修复耗资巨大,而产权又不属于国家,对象是一所私宅,所以全面整修的方案很难通过[13],而郭氏后人曾经表示称“‘书隐楼’损坏非我郭氏的人之过,乃‘文革’中建厂、造反冲击之过也”。[6]

建筑结构

书隐楼的平面布置为三合院型,共有五进和70多个房间,前部的一至三进设有大厅、轿厅、船厅[b]、话雨轩和戏台[15]:26,后部的四进与五进则置有二进式的双层楼房和居住楼等,整个建筑四周被3.6丈高的封火墙包围。位于第四进的藏书楼为五开间,楼上所悬的匾额“书隐楼”由沈初建立。[2]

书隐楼的砖雕艺术尤为珍贵,楼前的仪门头刻有“周文王访贤”的长卷砖,门头上有一块匾额,上题“古训是式”,匾额两旁刻有“王母骑青鸾翱翔云间”、“穆天子朝观西王母”和“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三组砖雕。花厅旁的花墙洞门上则刻有另一幅砖雕“凤穿牡丹”,门框边刻有松鼠和葡萄。墙上的漏窗,“骑马逐鹿”和“二仙游山”两个立体镂雕图案中心。书隐楼的东部和西部各有两块砖雕屏风墙,东墙刻有“三星祝寿”图,西墙上镌“八仙游山”图,此外周边还刻有图案“福寿”。除了砖雕外,木雕同样很出彩。木雕的题材包括风景、三国故事等等,分布范围包括梁枋、斗拱等处。[2]

地理位置

书隐楼的所在地——天灯弄在上海的位置

参见

注释

  1. ^ 又名风火墙
  2. ^ 又名花篮厅[14]:162

参考来源

  1. ^ 第一节 传统民居. 上海建筑施工志.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2.3 2.4 大型清代民居珍品:书隐楼. 上海名建筑志.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09-10-26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卢莹辉主编;吴云溥,曹宪镛,徐同甫,林路副主编. 新编上海大观.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03: 547–551. ISBN 7-80515-697-2. 
  4. ^ 国家文物局主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5. ^ 5.0 5.1 陈协堂; 刘椿. 上海住宅建设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6. ^ 6.0 6.1 陆其国. 上海书隐楼(附图).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13-05-06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郭俊纶. 上海书隐楼砖雕. 古建园林技术. 1988, (1) [2016-12-09]. ISSN 1000-72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8.0 8.1 8.2 唐芸萍. 书隐楼(附图).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08-06-10 [2016-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9.0 9.1 薛顺生; 娄承浩. 上海老建筑.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ISBN 9787560823652. 
  10. ^ 上海文化年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11. ^ 徐和平. 江南砖雕之最——上海书隐楼. 上海工艺美术. 2003, (2) [2016-12-10]. ISSN 1005-07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郑黎. 谁来拯救中国藏书楼?. 新华社. 2004-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市级文物保护建筑书隐楼成“风雨楼”. 新闻晨报.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文物資料丛刊. 文物出版社. [2016-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顾启良. 上海老城厢风情录.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2. ISBN 7-80514-818-X.